江苏扬州市江都区真武镇滨湖小学(225268)沈延安
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真武镇滨湖小学(225268)沈延安
[摘要]教材资源的整合已经成为一个有效的课题,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照本宣科的思想,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策略,推动教材的资源开发,彰显数学味道,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整合教材开发优化教学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利用教材进行资源整合,使之更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凸显课堂教学的数学味,提升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呢?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要钻研教材,尊重教材的已有设置,整合教材中的资源安排,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例如,教学“图形的旋转”这一内容时,教材中的情境设置,是通过收费站口转杆的旋转运动来认知旋转的三要素。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且转杆的旋转中只包含了直角坐标系四个象限里的两种情况,不具有普遍性,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理解旋转的要素呢?为此,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层次一,让学生做手臂操,一边平举双臂,一边依次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认识左手向上、左手向下、右手向上、右手向下……看似简单的手臂操,不但蕴含了旋转的三要素,而且包括了旋转的位置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建构抽象的旋转概念打好基础。层次二,给学生播放转杆旋转的视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旋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初步建构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层次三,让学生根据之前的手臂操,想象双臂旋转的动作:向两侧伸直双臂,以身体为中心顺时针旋转90度,手臂所指的方向变为左手向上、右手向下;相反,逆时针旋转90度时,手臂所指的方向则变为右手向上、左手向下。
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整合已有资源,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计有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心观察——启发想象——发现规律。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运用观察、操作、想象的学习方法,对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认知,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掌握两种数学化的思维方式:一种是横向数学化,一种是纵向数学化。前者是将生活引向抽象的数学符号,后者是在数学符号中完成思维的建构。因此,教师要立足教材,帮助学生发展符号思维。
同样以教学“图形的旋转”为例,笔者根据教材意图,重新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先让学生将三角形纸板和方格纸上的三角形重合,然后从三角形纸板的某个顶点a入手,想象绕着a点旋转90度后三角形纸板位置的变化。学生由此展开猜想并动手验证,最终明确了三角形纸板绕着a点旋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顺时针旋转90度,另一种是逆时针旋转90度。活动二,让学生通过操作和验证,发现三角形纸板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旋转之后的三角形纸板的形状、大小、对应边的长度都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三角形纸板的位置和其对应边的位置。活动三,让学生动手尝试,画出三角形纸板绕着a点旋转90度后的图形,并标注旋转的方向。
通过三个进阶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观察、想象、操作和概括,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建构了旋转的基本模型,让数学化的符号思维获得了提升。
课程标准将原有的双基新增加到四基,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如何才能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呢?教师可以超越教材,实现数学思维的外化和深化。
还是以教学“图形的旋转”为例,笔者从教材已有的练习入手,设计了三个变式练习。变式一,以A、B为中心点,按要求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和小旗图(如图1)。学生根据旋转手臂的经验,先想象好图形要怎么画,而后找到能够确定的边,接下来画边围图,学生不但积累了画图经验,而且发展了空间想象力。变式二,通过视频动态呈现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让学生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运用。变式三,通过课件动态演示三角形的旋转(如图2),拓展学生的数学视界,认识旋转的神奇效果。
图1
图2
教师借助三个变式练习,让学生从巩固基础知识到提升思维,层层递进,深刻体会旋转中的“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总之,教师应针对教材进行资源整合,策略优化,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从尊重教材到建构模型,再到变式的运用,每一个策略优化的背后,都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初衷,使数学课堂开启智慧。
(责编李琪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