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祭侄文稿》与傅山《哭子诗册》比读平议

2016-04-07 01:31山西博物院太原030034
名作欣赏 2016年2期
关键词:傅山颜真卿文稿

⊙王 兰[山西博物院,太原 030034]



颜真卿《祭侄文稿》与傅山《哭子诗册》比读平议

⊙王兰[山西博物院,太原030034]

摘要:颜真卿《祭侄文稿》与傅山《哭子诗册》同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著名作品,本文拟从两幅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心理、内容风格等角度加以比对,从而进行平议,以求观照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旨归。

关键词:颜真卿傅山书法史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已经走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象形、指意,至于记事、达情,已经成为最适合中国人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艺术载体之一。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书法艺术始终记录着家国上下的治乱兴衰,书写着民族命运的起伏跌宕,抒发着文人骚客的离愁别绪,展现着传统人生的伦叙亲情。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与傅山的《哭子诗册》即是中国书法史上煊赫辉映的两件不朽名作。

一、两件书法作品的概况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西安)人,祖籍琅琊。唐玄宗开元年间举进士。任平原太守,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后世尊称“颜鲁公”。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真书四大家”。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弘,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唐帝国繁盛时期的风度,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颜真卿的书法开一代新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颜真卿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为其堂兄颜杲卿及侄子颜季明先后殉国所写的一篇祭文,全文共计235字,又涂抹34字,合计269字。这件作品是一篇书札草稿,为行草书体,麻纸墨迹本,高28.7厘米,长77厘米,共23行。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一)。

图一 颜真卿《祭侄文稿》

傅山(1607—1684),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等,太原阳曲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医学家、思想家。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经验。他的书法作品均渗透着孤高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今天我们每每以傅山先生的行草作为他的代表成就,然而傅山自己却曾经说过,傅氏一门以及他本人最骄傲的书法成就是楷书,但也许是中国古代文人每每以当行之技不轻易外示,今天流传下来的傅氏楷书并不是很多,偶有流传,便为拱璧。

《哭子诗册》为傅山于1684年春天其子傅眉逝世后所写,其年傅山本人已经七十八岁。这本诗册表达了作者老年丧子的悲痛以及对自己老境苍凉的哀号。诗册为傅山《哭子诗》的一组抄录,这组诗共14首,书体兼具真、草、行各种笔法。诗册为纸本装,共计21开,每开长27.5厘米,宽24.3厘米,前有题跋,后钤朱印,保存完好,现藏于山西博物院。《哭子诗册》是今天众多书法爱好者、研究者推崇备至的一件真迹墨宝(图二)。

图二 傅山《哭子诗册》之《哭字》《哭画》

二、《祭侄文稿》与《哭子诗册》的相同(通)点

1.历史背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写成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此时的唐朝正面临着重重危机——朝政腐败、宦官专擅、边族屡屡内犯,而其中最为致命的还是藩镇割据,颜氏一门正处于这样的一个历史漩涡之中。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刚刚爆发,颜真卿正担任平原太守,他联合时任常山太守的堂兄颜杲卿率先举兵抵抗,抗击叛军。他的侄子颜季明,也就是颜杲卿第三子频繁来往于他们之间,传送书信。是年,史思明的叛军进逼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然而临近的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郡被叛贼攻破,颜杲卿和颜季明父子双双被俘,叛军威迫颜杲卿投降,杲卿不屈。叛军又捉来季明,威胁杲卿降敌,杲卿不答应,于是季明被杀害。不久,杲卿被押至洛阳,也惨遭杀害。三年之后的758年,颜真卿在肃宗面前哭诉,其兄、侄的壮举才得以旌表,真卿遂饱含着悲壮激越的感情,写下了著名的《祭侄文稿》。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军阀李希烈叛乱,宰相卢杞衔恨颜真卿于是派其前往劝谕,颜真卿为李希烈所留,后因拒绝与叛军合作,不屈被杀。

九百年后傅山所处的,则是另一种天崩地坼的国家变故。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旋即定鼎中原,作为传统士大夫阶层代表的傅山,及其子傅眉,拒绝与新朝合作,在清朝建立后拒绝出仕,躬耕山林,遗民终老。此后的傅山曾经历顺治十一年(1654)的反清武装起义斗争,后被告发下狱。羁拘期间,傅山不畏严刑逼供,数月之后,清廷迫于傅山在士林中的声望,遂将他释放。康熙十八年,朝廷举行“博学鸿词科”,傅山被强征出山,他装病不起被抬至北京,后终被放归,保持了一代遗民领袖的本色。傅山的一生颠连坎坷,二十七岁时他生命中唯一的妻子病逝,给他留下了五岁的幼子傅眉,从此傅眉成了傅山最大的精神支柱,他教给儿子诗文、书法、医术和武功,使傅眉成长为文武全才。自明亡以后的四十年间,傅眉始终陪伴着父亲,保护着父亲,并与父亲一道坚守着凛凛大义,同时傅眉还肩负起养家糊口、赡老养幼的重担,父子一同度过了朝代更迭、国破家亡、艰难抗争的岁月。在《哭子诗册》中傅山曾有一首诗追忆往事,大意为:昔年你我父子被捕入狱,除夕之夜你被放归,为了给家中的祖母报喜,你奔跑回家,在途中不慎跌落深沟,差点死去。这些都是让傅山难以忘怀的,感人的父子间的情事。

虽然颜真卿与傅山的时代相去已经有九百年之遥,但是二人所处的历史背景有着相同之处。他们所做出的,都是每当国家民族面临着威亡之时,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做出的坚强抉择。颜真卿和傅山会做出相同的选择,是因为二人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他们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说明他们本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可贵之处、可敬之处与可爱之处。正如陈寅恪先生曾提出王国维乃为文化而殉道,并非为清朝自沉,从这个意义上讲,颜真卿与傅山也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或是愚忠的封建臣子,他们都是为一种文化在做着捍卫——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捍卫着中国文化的完整性,延续性。

2.两件作品内在思想感情的比较。颜真卿与其堂兄颜杲卿和其侄颜季明感情深厚,在《祭侄文稿》中他写道:“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玉兰,每慰人心。”①可见叔侄二人感情甚笃。对颜真卿而言,他之所以对颜季明大加褒赏和赞誉不仅仅是因为二人的亲属之情,更是基于二人同样的一种感情抉择,就是对国家的忠君思想的一种抉择,这种思想使得二人的感情愈加深厚。颜真卿在文中赞季明少年英雄,在“逆贼间衅,称兵犯顺”之际,于平原、常山间,“俾尔传言”,从而夺取军事重镇之门,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然而令颜真卿愤慨的是“贼臣不救”,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拥兵不救,至杲卿父子弹尽粮绝,“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感情深沉悲怆,激昂慷慨。“念尔遘残,百身何赎?”不由得使人痛彻肺腑。通读全文仿佛把我们带到当年金戈铁马、胡笳悲鸣的古战场,体会到一种“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悲壮境界。在文中颜真卿还写道自己因得罪朝中权贵,被贬蒲州,由幸存的另一侄儿宗明收得亡亲残骸,但由于烽火连天,无法葬回故里,只能等待将来,因而告慰亡侄:“魂而有知”,可以“无嗟久客”了。《祭侄文稿》可谓字字有血,声声有泪,悲痛之情一泻千里,使人惊心动魄。

傅山的《哭子诗册》是年近八旬的老翁痛失爱子后的悲号。诗中他回忆傅眉少年时学习的点滴,“十岁读《左传》,兼抄十五‘风’,咏史日一题,小纸雅雏丛”②。就是在明亡清兵入关后的兵荒马乱中,当傅山带着傅眉辗转逃亡或进行秘密反清活动时,也还是白天奔走,夜间课读。在傅山的严格教诲下,傅眉成长为一位文武全才。傅山在《哭子诗册》中谓其为“横槊之才”。傅山与傅眉不仅是父子还是志同道合的“知音密友”,他们一同经历了“甲午之狱”的考验,一同南下秘密交接反清力量,一同诗酒唱和、论文作画……然而五十七岁的傅眉却先于父亲去世,白发送青丝,傅山痛不欲生,他用血泪一口气写出了十四首《哭子诗》,其中就有“尔志即我志,尔志惟吾知”“吾诗惟尔解,尔句得吾怜”这样刻骨铭心的诗句。老年丧子的无限悲痛,使傅山发出了“老骨本恃尔,尔乃不及收”“转眼见孙哭,又复怜其孤”的悲凉歌哭。

3.两件作品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的比较。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一千多年来备受后人推崇,元代的张晏曾评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③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可见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傅山的《哭子诗册》三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们誉为“傅山最辉煌的草书之一”,被人们奉为书法艺术的圭臬,以至于今天在台北还有一套《哭子诗册》,虽然一些书法史家对台北藏《哭子诗册》的真伪问题仍有争议,然而不论其是真是赝,这种多套《哭子诗册》共存于世的现象正是表明了人们对这件书法作品中真挚感情的喜爱、追慕、认可和肯定。

4.两件书法作品的书体之比较。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傅山的《哭子诗册》均为行草书写。颜真卿和傅山都是中国真书领域的大家,颜真卿被誉为“真书四大家”之一,却用行草来书写《祭侄文稿》;傅山曾说自己的真书在所有书体中写得最好,虽然现存传世作品中轴屏类大多数为行草,但是卷册类大多数为真书,而同为卷册的《哭子诗册》,傅山却以行草来书写。两位真书大家都采用行草书写,原因显而易见,因为在颜真卿和傅山胸中、笔下,悲伤的感情已经无法抑制,他们只有用狂放甚至杂乱的行草加以抒发表现,方能舒缓心中的悲痛,除此之外,在两件书法作品中,均出现了大段的涂抹,这也正是他们真情实意的流露,一种如火山喷薄般不可抑制的感情的宣泄。

三、《祭侄文稿》与《哭子诗册》的不同之处

1.作家人生际遇之比较。颜真卿一门仕宦,在国难面前,尽其臣道自是本分,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颜真卿与其兄、侄都是深深地抱定了这个信念,所以在国家面临着存亡关口的时候,颜氏一门做出了不二的选择,除了殉国以外他们拒绝用任何方式向反叛者妥协、投降,作为在朝者,颜真卿的气节高于很多迎风纳降、开城纳叛的无耻士大夫。颜真卿书写这篇《祭侄文稿》时五十岁,二十七年后他以七十六岁高龄遇害。颜真卿的一生刚正不阿,笃实纯厚,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凛凛正气,贯穿古今。

相比之下,傅山虽然名满天下,领袖遗民,但却一生在野,年轻时傅山曾经为营救老师袁继咸与山西四百余学子徒步进京喊冤,名动天下。在此之后他拒绝了种种的高官厚禄,一心潜心学问,明亡之后更是出家为道,隐居不出,在清廷的几次征召和几次迫害下,傅山没有屈服,没有低头,直到生命终结。

傅山与颜真卿不同的是:傅山是一个在野的隐士、遗民、高士。而颜真卿是在朝的大臣。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是唐朝,一个是明末,身份不同,人生际遇不同,但是二者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即捍卫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什么让截然不同的两种身份的两个人,在相隔近千年后做出相同的选择呢?是文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精神家园,这种东西不因为身份的高低而发生转移变化,不因为历史的推进而发生变色。

2.两件作品的体裁形式之比较。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采用的是典型的骈文形式,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碑窆铭文体,起头交待时间,自己的身份官职,然后对死者进行悼念,悼念形式以四言句书写,即四字一句,八字一读,严整合范,不逾规矩。

而傅山的《哭子诗册》是一组诗歌,多为五言,长短不同,全诗分为十四首,即《哭忠》《哭孝》《哭才》《哭志》《哭文》《哭赋》《哭诗》《哭书》《哭字》《哭画》《哭经济》《哭胆识》《哭力干》及《无题》。抒写了傅眉一生在不同方面留给傅山的感动和难以磨灭的印象,记述了傅眉对家庭,对傅氏一门做出的贡献、牺牲,同时也是傅山对儿子一生的追怀。

3.两件作品的内容之比较。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内容以歌颂和赞美颜季明的品德、功业,以及他殉国的意义为主,文采灿然,表达了颜真卿高超的文学素养,今天的人总是以书法家来看待颜真卿,殊不知颜真卿也是一名著名的诗人、古文家。

然而傅山《哭子诗册》的内容是一种对生活真实的书写,一种温情的回忆,一种深挚的悼念,全诗并没有激昂的、惊心动魄的场景,他所记述的正是父子间最细琐的、最普通的、最平凡的,但是最感人的东西,例如《哭孝》他写儿子对祖母的孝道:“乱离动转徙,亏尔升斗谋,祖母不至饿,我每暗点头……”④

在感情的抒发方面,颜真卿对颜季明的感情抒发更多的是代表朝廷,代表传统文化对颜季明的一生做出肯定和赞誉。而傅山的诗里边更多的是阐述一种无法替代的、无法抚慰的,以及无法愈合的,一个老人、一个父亲对失去儿子的悲痛,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祭侄文稿》与《哭子诗册》皆为中国书法史、文学史,以及中国传统思想宝库里的两颗明珠。两件作品以相同的书体、感情基调及不同的内容形式,共同记叙和阐明了中华文化优秀、亘远,长久的意味。通过比读,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颜真卿与傅山,以及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心灵世界,更加深刻地体味《祭侄文稿》《哭子诗册》与中国古代其他书法艺术品的内在精神和内在思想,更能让我们深刻地理解、领悟中华文化的那种不屈不挠、薪火相承、永不磨灭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正是今天我们对这两篇文章研究的真正的出发点。

①颜真卿著,凌家民校注:《颜真卿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傅山著,尹协理等主编:《傅山全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颜真卿:《祭侄文稿》,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④傅山著,尹协理等主编:《傅山全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参考文献:

[1]傅山著,侯文正等编注.傅山诗文选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2] [法]丹纳著,张伟译.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王兰,山西博物院助理管员。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傅山颜真卿文稿
文稿规范
傅山的“四宁四毋”
颜真卿拜师
劝学诗
清·傅山论书句
清·傅山论书句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
了不起的傅山
妙用PowerPoint 2003刻录多媒体光盘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