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拜访陈三立

2016-04-06 23:15
人生十六七 2016年4期
关键词:陈三立诗坛泰戈尔

1913年,印度诗人泰戈尔以诗集《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获奖以后的泰戈尔,在亚洲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国家,包括日本和中国,分别邀请他访问,希望自己国家的作家有机会当面聆听诗人的教诲。

1924年4月12,泰戈尔抵达上海,次日应上海各学术团体邀请发表演说,后访问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武汉等地,并发表演说,当时的金童玉女徐志摩、林徽因伴随左右,整个访问过程风靡中国大地。

泰戈尔访问杭州,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拜访居住在那里的诗人陈三立。

那时候,尽管文化信息传播方式落后,但陈三立的诗名早已远播海外。泰戈尔仰慕陈三立的诗才,由徐志摩陪同至西湖专程拜访。泰戈尔以印度诗坛代表的身份,赠给陈三立一部诗集,并希望陈三立也以中国诗坛代表的身份,回赠他一部诗集。陈三立接受赠书后,谦逊地说:“您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足以代表贵国家诗坛;而我呢,不敢以中国诗人代表自居。”

以当时泰戈尔在世界文坛的巨大声望,他能在访问中国的行程中特别安排拜访陈三立,足见陈三立在泰戈尔心目中的地位。当时,有些新派诗人对陈三立的诗歌不看好,但这次会见,所有的微词都销声匿迹了。

一个世界级的诗人这样看重他,还有什么话可以说呢?

活动结束后,泰戈尔和陈三立并排站立合影,这张合影不仅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也成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陈三立是陈宝箴的长子,字伯严,号散原,辛亥革命以后曾以“乾坤袖手人”自号,史学界和文学界一般称他为“散原老人”。他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父亲,是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陈三立因为受家学的影响,年少博学,才识通敏,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光绪八年入乡试,因为讨厌时文,自以散文体答卷,意外得到主考陈宝琛的赏识,竟然破例录为举人。光绪十二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在京与一些有维新思想之士游学论事,并参加文廷式等强学会。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三立闻讯激愤异常,立即致电张之洞:“吁请诛合肥以谢天下”。

猜你喜欢
陈三立诗坛泰戈尔
十二点钟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陈三立三拒蒋介石
陈三立三拒蒋介石
陈三立三拒蒋介石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荷珠乱滚:诗坛重现唐大郎
当代诗坛上的空谷之音——读《空谷幽兰十四行诗九首》
泰戈尔《飞鸟集》解读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