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林桂平
辨析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三次改革的七大疑点
安徽 林桂平
社会变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改革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如何借鉴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与思想解放中的经验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三次改革(即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问题一直是考查热点,必须引起我们复习备考的高度重视。笔者拟对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三次改革专题中需要注意的“七”个疑点问题进行辨别比较,期盼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新理论。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经营,国家不干预。但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生产部门必须密切配合。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倡导政府要干预经济事务,把经济发展纳入有序的轨道,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危机发生带来的破坏。罗斯福新政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实践。
新特点。罗斯福新政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新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答案是否定的。罗斯福新政是在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局部调整,而非彻底变革。
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但凯恩斯主义并非包治百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非至臻完美。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到了80年代,里根政府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到1982年,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得到了缓解。克林顿政府实施了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的经济政策。
这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即“斯大林经济体制”。这一体制适应了苏联建国初期经济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水平,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这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全国性的统一计划管理,并为后来这种管理模式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它能够在人力、物力、财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集中使用、统一调度,确保实现国家主要的经济战略目标。它创造了不受西方经济危机干扰、大大超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后来足以粉碎法西斯的强大工业基础。但由于超越了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但这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既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利于战后苏联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后来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也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这种观点完全错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含义是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巨大挫折,但却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之后,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不容易。这是因为,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原来大多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发展生产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为了发展生产力,需要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进行调整,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完善。这种改革和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应该允许各国进行自己的探索,而不应当将某一种模式套用于所有的国家。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例如中国。当然,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国家的改革失败乃至最终脱离了社会主义的轨道,但即使是这些失败的改革,也会给其他国家的人们以极大的启发。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比较所有制私有制私有制为主,兼有国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经济管理体制市场体制市场主导,宏观调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方针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农场农业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治权力权力分立高度集中政企分开
二者并不等同。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机制。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制结构、经济活动的决策体系、经济调节体系、经济利益格局、经济管理方式。在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运作和改革将完善和发展已有的经济制度。换句话理解其实质,那就是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任何一次有效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学)
趣味阅读
五亭桥
五亭桥建造在瘦西湖上,因桥上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而得名。又因建于莲花堤上,且形状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得名莲花桥。五亭桥不但是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
五亭桥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扬州两淮盐运使高恒为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据说,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叹它像琼岛春阴之景,所以就有了“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这一说法。
五亭桥“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造型玲珑精巧,十分美观。桥墩由12块大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形桥基。清秀的桥身和沉雄的桥基,和谐地搭配在一起,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五亭桥的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卷洞组成。空灵的拱顶卷洞配上敦实的桥基,桥基的直线配上桥洞的曲线,加上自然流畅的比例,达到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五亭桥至今已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摘编自网络,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