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许方林
明确高考考核要求 提升综合思维素养
——以“必修1”模块自然地理问题分析方法为例
重庆 许方林
高考地理全国卷的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中提到: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笔者在分析地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纵向分析了2 0 1 3年以来全国新课标卷的地理试题,发现对综合思维的考查是历年高考考查的主导方向,命题角度、考查难度则不断变化。本文侧重分析了高考试题对综合思维的考核要求,以及自然地理学习中培养与学会运用地理综合思维的途径。
两种课标卷遵循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能力要求及内容范围,在题型、考核要求、考试内容与要求上都对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题型示例——强调基础,梯度设问区分合理,注重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2 0 1 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7~9题、Ⅱ卷9~1 1题分别依托“渤海海冰分布及可资源化利用”“圣劳伦斯河的冰期与凌汛”为入题线索完成题目设计,并以文字、数字、图像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信息,以问题“串”的方式,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多元地理知识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考核要求——注重过程,要素联系逻辑明晰,突出考查综合运用能力
“综合运用”是地理知识考核要求最高层级的认知,要求考生能在复杂情境中对多元地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如分析地理事象之间的空间联系,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及其变化对其他因素的影响,预测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传递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如2 0 1 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3 6题,围绕社会现实所关注的“河北北部地表沙化”主题,引导考生用地理学的视角与方法,理性认识与分析地表环境变化的问题,并就变化趋势发表自己的观点。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与方法综合分析并解决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试内容——立足区域,紧扣主题联系实际,彰显地理综合思维素养
从考试内容和要求看,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必修1模块对综合思维提出了明确要求。2 0 1 3年以来的高考试题,思维能力型命题开始在综合题呈现,特别是2 0 1 4—2 0 1 6年,全国新课标卷中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命题大幅度增加,命题开始向综合思维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考查转变,充分体现了“能力切入、能力考查、彰显学科素养”的新课标命题要求。
地理学科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由此而来的综合思维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基于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对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核要求,结合近年全国新课标卷命题开始向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考查转变的客观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建议。
1.研析新课标,培养透视地理现象与本质间关系的综合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中,“必修1”模块是自然地理的内容,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宇宙环境及地球运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能力要求看,新课标对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有明确要求。从下表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从多个角度对综合思维提出了要求。
表 综合思维在必修1课程标准中的表现
续表
2.立足区域,提升地理原理与区域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思维素养
地理要素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因而自然地理教学脱离不了区域实际。区域中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各种自然要素在某一区域的特殊组合,形成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区域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比作用于区域间的要素差异,理清区域内部要素联系,才能抓住区域特征的根本。例如,在对2 0 1 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自然灾害与防治”选做题进行讲评时可采用如下处理方式。
(2 0 1 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洪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读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一般来讲,洪涝灾害产生的自然原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来水量大或来水快: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②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④地形——坡度大,汇水速度快。
(2)排水不畅: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水;②河道弯曲;③河道淤积;④占用河道。
(3)调蓄能力差:①围湖造田;②泥沙淤积。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在信息归纳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地理知识针对图示具体区域做出具体分析,并组织逻辑清晰的答案要点,说明该区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解题的关键在于细化图像和文字信息,将洪涝产生的一般原因与本区的特殊自然条件相结合。
本题考生易失分的一大原因在于考生片面地套用了洪涝发生的自然原因的模板,忽略了本区域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导致对自然原因分析不透彻,不能清楚地说明当地位于山前低平原,地势低平的地貌格局;不能准确说明当地缺少较大的汇集径流、排泄洪水的通道(江河),且河水下泻受海潮顶托,加剧了洪水下泄不畅的水文格局。此外,M市地处我国夏秋台风登陆、过境的前缘地带,登陆后在低山丘陵地形的抬升作用下会加剧降雨强度,加大河流泄洪压力,致使M市易发洪涝,这一要点往往也容易被广大考生忽略。
3.问题驱动,构建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自然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地理思维基于地理知识,产生于地理问题,在地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深入地发展。综合思维的培养也应在相关地理问题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构建,即构建思维需要有地理问题的依托。我们以2 0 1 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3 6题第(3)小题为例,来探讨构建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自然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2 0 1 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1)整体扫描与局部聚焦
问题要求“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该问题的解答,首先根据区域思想确定设问区域尺度的大小,明确区域“属性”,进行“整体扫描”和“局部聚焦”。既要考虑到鄂毕河所在的区域背景特征,又要从该区域的位置、河流、气候、生物等各种自然要素出发进行综合地分析、归纳、评价,最终达到对这一自然地理问题全面、完整、深入的理解,并获得准确的地理结论。因此,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自然地理问题时,必须树立全局性观念,明确每个自然地理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往往是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
(2)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鄂毕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的问题核心在于“营养(饵料)”问题。鱼类资源少的可能性有两种情况,一是营养盐类少,二是存活率低。但这两种可能性存在的原因,涉及水文、气候、生物等多种自然要素。在解答自然地理问题时,常常遇到类似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此时,只有先逐一选取各自然要素分别加以分析推理,分清各自然要素对核心问题影响的主次,然后将它们综合起来,才能达成对核心问题的综合认识与解答。
(3)建构思维模式,灵活作答
地理高考试题无论如何变化与创新,命题的立足点都不会脱离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如“鄂毕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的背景是一个“新”的问题情境,设问带着逆向思维方式,还突出考查了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如此,但还是“大河河口鱼类资源丰富程度”的问题。所以只要考生头脑中具备影响鱼类资源分布的知识储备,建构思维模式,并加以适当地灵活运用,就能准确地从纬度、气候、生物及水文等自然要素综合分析,对该设问作出准确地解答。具体思维建构过程如下:
梳理模式:在给出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规律成立的基本条件,针对本区地理要素的特殊性,说明一般性规律的限制条件。
一般性规律: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
规律成立的基本条件:河流及海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丰富确保鱼类存活率高、生长快。
本区地理要素的特殊性: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被、被泥炭吸附,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加之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鱼类生长缓慢。
规律的限制条件:纬度为中低纬,河流中下游沼泽不发育。
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综合思维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通过对地理事物过程进行分析和预测,解决地理实际问题,形成地理综合分析能力。任何自然地理事物本身就是综合性事物,自然地理的学习中只有学会运用综合思维的方法,才能从总体上把握自然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有效地学好自然地理。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