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沙门菌病的流行、诊断及防治措施

2016-04-06 03:34:50赵秀平
兽医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菌病副伤寒沙门

赵秀平

(吉林省长岭县前七号镇畜牧兽医站,吉林长岭 131505)

牛沙门菌病的流行、诊断及防治措施

赵秀平

(吉林省长岭县前七号镇畜牧兽医站,吉林长岭 131505)

牛沙门菌病又名牛副伤寒,是由于鼠伤寒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以及肠炎沙门菌引起的一种以发生败血症、毒血症或胃肠炎为特征的传染病。沙门氏菌属是一群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牛。本文就近年来沙门菌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要点、防治措施做扼要概述,重点介绍了本病的病理特点,希望能为防治牛沙门菌病提供一点儿帮助。

牛沙门菌;诊断;防治

1 流行特点

犊牛和成年牛的主要病型不同,犊牛发生急性胃肠炎,或关节炎与肺炎,常呈地方性流行,死亡率较高。成年牛常呈散发性,多为慢性感染或带菌者,可使妊娠母牛流产。引起牛沙门菌病的血清型,多为鼠伤寒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肠炎沙门菌、明斯特沙门菌等。国内牛副伤寒的病原菌以都柏林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

2 临床症状

犊牛沙门菌病主要发生于10~14日龄以上的犊牛。病犊表现发热、脱水、衰弱和常有腹泻、粪便稀薄、混有血液黏液并有恶臭气味。过早断奶、拥挤、饲料和饮水不洁、气候反常等不良因素都可促进本病发生和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成年牛常以高热(40~41℃)、昏迷、食欲废绝、脉搏频数、呼吸困难开始。大多数病牛于发病后12~24h,粪便中带有血块,不久即变为下痢。粪便恶臭,含有纤维素絮片,间杂有黏膜。下痢开始后体温降至正常或较正常略高。病牛可于发病24h内死亡,多数于1~5d内死亡。病期延长者可见迅速脱水和消瘦,眼球下陷,黏膜(尤其是眼结膜)充血和发黄。怀孕母牛多数发生流产,从流产胎儿中可发现病原菌。

3 病理变化

本病分急性型和慢性型。

(1)犊牛。急性型为败血型,除有败血症的一般变化外,特征病变在脾脏、肝脏、肠道和肠系膜淋巴结。脾脏高度肿大柔软,常达正常的2~3倍,呈灰红色或暗红色。透过被膜可以看到出血斑点及粟粒大的坏死灶或结节。切面结构模糊,失去固有的纹理。镜检,脾静脉窦显著淤血,红髓内散布大小不一的出血灶和细胞增生灶,后者王要由增生的网状细胞和浸润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组成。肝脏肿大,柔软,被膜下散布许多针头大的病灶。病灶的色彩因其病变的性质不同而异,以组织坏死为主的,眼观呈灰黄色;以细胞增殖为主的则呈灰白色。各病例中肝脏病灶多少亦有不同,有的可以密发,有的则寥寥无几,甚至完全缺如。镜检,肝细胞呈颗粒变性或脂肪变性,窦状隙或因肿胀的肝细胞压迫而贫血,或因淤血而扩张。眼观所见的灶状病变位于肝小叶内,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肝实质的局灶性凝固性坏死;坏死的肝细胞核消失,胞浆着染伊红,呈均质状,星状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灶周围没有炎性反应。另一种是由网状内皮细胞增殖所形成的细胞集团,称之为副伤寒结节,由胞核淡染的大型网状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此外,还可看到处于这两种病变的过渡型病灶和一种所谓渗出性结节,即病灶中有纤维素和红细胞渗出。结节性病变,除见于肝实质外,有时在中央静脉及叶下静脉的内膜下也可看到,构成所谓副伤寒性静脉内膜炎。如果内皮细胞发生渐进性坏死,可继发血栓形成。副伤寒结节还可见于骨髓、肾脏和淋巴结等器官。胃肠道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始于回肠,随后炎症扩展到空肠和结肠。真胃黏膜潮红、肿胀,有时出血,被覆多量黏液。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破碎的小肠黏膜表面有大量病原菌,绒毛短缩,其表面的肠上皮细胞成片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灰红色或灰白色,切面湿润,有时散布出血点。镜检,淋巴窦内有大量网状细胞和单核细胞增生,部分细胞趋于坏死。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如肝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咽喉淋巴结等也有类似病变,但较轻微。慢性型的主要病变是肺脏呈卡他性化脓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病灶首先发生在尖叶、心叶和脑叶的前下缘,呈紫红色,质地坚实而湿润,有时散布粟粒至豌豆大的灰黄色化脓性坏死灶,支气管内充满黏液脓性渗出物,小叶间质因水肿而增宽,周围肺组织常因淤血和膨胀不全而塌陷,呈暗红色。胸腔积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肺炎区的肺胸膜被覆薄层淡黄色纤维素性假膜,有时甚至与肋胸膜发生粘连。同时,也常伴有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脾脏呈轻度增生性肿大,肝脏有副伤寒结节散布,肠黏膜呈卡他性炎变化。四肢关节伴发浆液纤维素性炎,关节囊肿大,关节腔内积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

(2)成年牛。病型比较复杂,有些病例与犊牛急性型相似,表现为急性胃肠炎,但肠炎变化较严重,多为小肠出血性炎,肠壁淋巴小结明显肿大,肠黏膜有局部性坏死区并被覆纤维素性伪膜。有的病例发生肺炎、关节炎。隐性病牛常无明显病理变化。

4 诊断要点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结合剖检所见肝、脾、胃肠等脏器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肝脏组织学检查发现有小坏死灶、副伤寒结节及其过渡型结节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必要时可取肝、脾和肠系膜淋巴结等病变组织作沙门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本病的肠管病变与牛球虫病、犊牛大肠杆菌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5 防治措施

(1)预防。加强母牛与犊牛的饲养管理,消除各种发病诱因。保持饲料、饮水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牛舍、用具及环境进行消毒;定期对牛群进行检疫,检出带菌牛,应淘汰;应用本牛群或当地牛群中分离的菌株,制备单价灭活菌苗,用于本病的免疫接种,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2)治疗。用抗生素(土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并辅以对症治疗(调整胃肠功能、止泻收敛、调节电解质平衡等),可收到良好效果。

[1]朱时清.牛沙门氏菌病的诊治[J].农村科技,2003,(9):16.

猜你喜欢
菌病副伤寒沙门
一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发酵及后处理工艺研究
中国饲料(2022年5期)2022-04-26 13:42:36
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控措施
沙门菌噬菌体溶菌酶LysSHWT1的制备及抑菌活性分析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羔羊沙门菌病的中西药治疗方法
兽医导刊(2021年21期)2021-01-08 20:07:49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研究进展
绵羊弯曲菌病的诊断与防治分析
兽医导刊(2020年8期)2020-12-28 15:09:07
2013-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中沙门菌流行特征
仔猪副伤寒的预防与治疗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9
临床诊治仔猪副伤寒的建议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