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强主任治疗痤疮经验

2016-04-06 00:34何曼曼施丽婕白洁琼
陕西中医 2016年9期
关键词:肝胆痤疮脾胃

何曼曼 施丽婕 杨 强 白洁琼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名老中医经验·

杨强主任治疗痤疮经验

何曼曼施丽婕△▲杨强▲白洁琼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目的:痤疮是临床常见病,轻者影响患者美观,重者给患者的心理、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本文旨在总结杨强主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独特见解和治疗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灵活掌握吾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维,通过分析古医及现代医家对痤疮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吾师从脾胃、肝胆及脾胃肝胆互资互制方面对痤疮的发病机制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结合典型医案分析总结。结论:杨强主任从脾胃、肝胆论治痤疮为中医论治痤疮提供了新的思路。

主题词痤疮/中医药疗法中医师@杨强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粉刺”,俗称“青春痘”,是一种以颜面、胸、背等处生出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皮损初起为针头大小的毛囊样丘疹,或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因感染可呈红色丘疹,顶端可出现脓疱,严重者称聚合型痤疮,感染部位较深,出现紫红色结节、脓肿、囊肿,甚至破溃形成窦道和疤痕。目前现代医学多采用维生素A、抗菌杀螨类药物、调节激素水平、物理疗法等,但疗效欠佳[1]。杨强主任行医四十余载,在治疗脾胃、肝胆系统疾病方面游刃有余,尤善从脾胃、肝胆论治痤疮,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目前西医多认为与皮脂腺分泌旺盛,雄激素分泌增多,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2]。中医古籍对其也有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又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面体病诸候》云:“面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又云:“此由肤腠受于风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现代医家许鸿佳[3]等认为过食辛辣厚味肥甘之品,肺胃积热,久蕴不解,气血郁滞,化热生火,火毒炽盛所致。王六银[4]认为痤疮多因情志不畅、肝经郁火,或相火疏泄不及所致。赵君谊[5]认为肾为五脏根本,阴阳之根,肾阴肾阳亏虚是痤疮发病的根本原因。吾师从中医辨证论治认为痤疮和脾胃、肝胆密切相关,现将其分述如下。

1.1从脾胃论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脾气促进饮食物和水液的消化并吸收其精微部分,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并在心、肺、肝、肾的协同作用下,输送周身,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故有“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若脾气的运化功能健全,则筋肉皮毛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则皮毛筋肉明润含蓄、光滑润泽;若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腻之品,脾失健运则见气血生化不足,皮肤毛窍晦暗枯槁等表现,甚或湿浊内生,湿热之邪熏蒸于颜面则发痤疮。

1.2从肝胆论治肝胆同司疏泄,两者协调合作使肝之疏泄和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能够正常运行。肝主疏泄,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若气机郁滞血行不畅,则血液停积瘀滞,发于面部则为痤疮,故有“郁乃痤”之说;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且肝藏血,若疏泄正常,心情舒畅,气机调畅,血运正常;若疏泄失常,气滞血瘀,怒而气上,气血循经上熏,壅于面部,而生痤疮。

1.3脾胃、肝胆互资互制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贮藏胆汁,并适时将胆汁输于肠道,共同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而脾胃之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肝胆得以濡养,肝胆之气冲和调达,有利于疏泄机能的发挥。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木克脾土,则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久化热,凝聚生痰于肌肤,湿热痰瘀上蒸于颜面,发为痤疮;若脾失健运,肝胆失于濡养,疏泄功能失常,即“土壅木郁”,气滞血瘀痰阻,“郁乃痤”。

2用药经验痤疮发病者女性居多,吾师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痤疮发病与女性月经失调,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女性面临的生活工作压力大有关系。故吾师在临床用药中多加用柴胡、郁金、合欢花、香附、佛手、香橼等疏肝理气解郁之品。月经期可加入益母草、桃仁、红花等活血利水调经之药。根据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湿凝痰,可加入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等健脾利湿化痰之剂。湿热甚者,着重使用青蒿、黄芩、碧玉散、小草之类,以清利湿热从小便而出。另外吾师特别强调加入羌活、升麻、防风等祛风药,寓风能引药上行上达头面、风药开郁、风能胜湿之意,使全方轻灵活泼,畅达全身气血。

3典型病例刘某,女,26岁,因面部多发痤疮,反复就诊于各医院皮肤科,均收效甚微。于2014年11月16日就诊于杨强主任门诊。现症:面部皮肤油腻,颊部布满小而密集的痤疮,部分有脓疱,伴胃脘胀满,纳少,大便2~3d1行,排便不畅,便质黏腻,小便调,寐欠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患者平素性情急躁,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诊断为痤疮,胆胃郁热型,治以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兼活血解毒。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用药如下:青蒿、黄芩、半夏、竹茹、碧玉散、茯苓、陈皮、枳壳、地肤子、苦地丁、黄芪各10g,败酱草、白术各30g,大青叶20g,防风、酒大黄各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共7剂。并嘱清淡饮食,忌辛辣厚味。

2014年11月23日复诊,脓疱消失,痤疮较前减少,胃胀减轻,大便1d1行,便质黏腻略减轻,舌脉同前。原方酒大黄减为3g,加佩兰、菖蒲、荷叶、合欢皮、益母草各10g,共7剂,煎服法同前。再诊:痤疮均消,仅留些许痘痕,夜寐亦安,效不更方,原方再服7剂,患者脸部痤疮未发,痘痕变浅,大便1d1行,黏腻感消失,寐安,舌淡红苔薄,脉弦。随访3个月,痤疮及胃脘不适感未复发。

按:何秀山《重订通俗伤寒论》曰:“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即蒿芩清胆汤为清泻肝胆湿热,和胃化痰的良方。本例患者恣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内蕴中焦,久之伤及脾胃,腐熟运化无力,故胃脘胀满;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肝气郁滞,木克脾土,脾气渐虚,加之湿热蕴结肠腑,腑气不降,故排便黏腻不畅;肝郁湿滞日久,气滞血瘀,郁热伤津,炼液成痰,湿痰瘀三邪为郁热上蒸,循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凝滞肌肤,发为痤疮;痰热内扰,心神不安,故失眠;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内阻见症,故辨证为胆胃郁热,痰瘀互结。审证求因,治以清胆利湿,和胃化痰,清热活血。方中青蒿、黄芩内清湿热,外可透邪;竹茹清热化痰,清泻胆胃郁热;陈皮、半夏燥湿化痰,宽胸畅膈;赤茯苓、碧玉散清热利湿,导邪从小便而去;地肤子、地丁、大青叶清热利湿,凉血消斑;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酒大黄具有泻下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既导邪热下行,又可化瘀消斑;玉屏风散益气健脾,固卫肌表,既防苦寒之药伤胃,又防止外邪伤及肌表。患者服药7剂,症状明显缓解,大便1d1行,故酒军减量;食欲仍不佳,故加佩兰、菖蒲以芳香化浊,醒脾开胃,加荷叶裨助脾胃,清热利湿,祛痘疮;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既调畅情志,又可化瘀消斑;益母草利水消肿,凉血活血消疹。继服7剂,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再服7剂以资巩固。纵观全方,散中有收,泻中有补,使胆胃郁热得清,中焦湿邪可化,肌肤痰瘀得消,痤疮渐愈。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中药可从多方面调节机体治疗痤疮。如黄芩、益母草能够降低雄激素水平,大青叶、大黄、甘草可抑制痤疮杆菌,败酱草、地肤子、苦地丁、青蒿、半夏、佩兰、枳壳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黄芪、白术、茯苓能提高人体免疫力[6-7]。临床中,杨强主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善从肝胆、脾胃、二者互资互制、及现代药理研究等方面出发,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辨证,法随证立,方从法出,随证加减,诊疗痤疮,疗效颇佳。并认为治病求本,不可拘泥一方,要灵活掌握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将辨证与辨病完美结合,方为中医诊疗精髓。

[1]王光明.痤疮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3):239-241.

[2]李晶晶,幸运,陈明岭.痤疮中西医病因浅析[J].河南中医,2012,32(12):1588-1589.

[3]许鸿佳,邱峰.中医药治疗痤疮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2,27(3):606.

[4]王六银.加味丹栀逍遥散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1,32(12): 1622.

[5]赵君谊.从肾论治痤疮浅析[J].江苏中医药,2015,47(5): 53.

[6]牛晓雨,马淑然.马淑然论治痤疮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1): 3954.

[7]杨阳,马淑然,杨桢.湿疹辨治经验之处方方法学分析[J].中医杂志,2013,54(12):1011-1013.

(收稿2015-12-10;修回2016-04-20)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天津 300193)

R758.7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6.09.057

猜你喜欢
肝胆痤疮脾胃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
敬民深处见肝胆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