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玮
陕西省商洛市中心医院妇科(商洛726000)
红藤汤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
王玮
陕西省商洛市中心医院妇科(商洛726000)
目的:研究红藤汤治疗慢性盆腔炎后血瘀及血液流变学变化,以阐述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盆腔炎患者(治疗组)及同期健康对照组临床资料。治疗组治疗4周。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盆腔炎评分和全血黏度比较。此外,比较两组全血黏度参数。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正常水平相比,慢性盆腔炎全血黏度显著增加;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不同剪切率下的全血黏度从12.32±0.31, 6.66±0.13及 5.15±0.52降至9.19±0.13, 5.42±0.56及 4.34±0.43 (P<0.05)。症状评分从13.73±3.7 降至 3.8±1.4。结论:红藤汤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
主题词盆腔炎性疾病/中医药疗法@红藤汤
盆腔炎频发于上生殖道感染,生育年龄的妇女为高危人群,盆腔炎所致并发症甚于HIV感染[1]。根据其进展和临床表现,盆腔炎可归为急性或慢性类型[2]。急性感染的治疗包括抗生素、止痛药和休息。但是治疗慢性盆腔炎,抗生素未能缓解症状,通常是临床难题。从中医的角度,慢性疾病引起的“血瘀”,起于血液循环不畅或血管内血液停滞[3]。因此,治疗原则是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瘀。据此,我们研究红藤汤治疗慢性盆腔炎后血瘀及血液流变学变化,以阐述临床疗效。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 2015 年3月至2016 年 10 月收治的 60 例慢性盆腔炎患临床资料,设为治疗组﹙红藤汤治疗﹚,另60例归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年龄18~56 岁, 平均36.29±7.1岁;病程 10个月~7 年,平均3.5年;对照组年龄 20~55岁,平均38.1±7.1岁。
纳入及排除标准研究前90d,患者未服用抗生素。符合《 妇产科学》临床诊断标准; 符合《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 并辨证为“湿热瘀结证”;腹部 X线提示子宫附近块状物密度增加, B 超检查提示炎性块状物呈边界不清、 实质不均的暗区;血细胞检查可伴有白细胞升高;年龄 18~60 岁[4-5]。排除标准:冠状动脉心脏病病史,肾功能衰竭、凝血障碍、高血压、中风、血栓栓塞疾病,生殖器异常出血,过敏性疾病或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休克、 意识障碍者;血液系统疾病、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过敏体质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本研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书及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照《中医妇产科学》 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采用中医症状评分标准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价,评分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治疗方法对照组:健康人群,无需治疗。治疗组:处方为红藤 、败酱草、鱼腥草、蒲公英各30g,黄柏、白花蛇舌草、赤芍15g,延胡索10g,薏苡仁30g。上述药物水煎2次, 第1煎药汁分早晚 2次口服,第2次浓煎至100 ml, 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 经期停用。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疗效标准观察指标全血黏度(MVIS-2035血液自动分析仪);取入选者5ml血液样本保存于试管(含肝素钠0.2mg/ml)。 分别在200s, 100s, 30s剪切速率下测定全血黏度。
统计学方法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方差分析两组数据差异。配对t检验治疗组,前、后数据差异。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果治疗前慢性盆腔炎的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对照组不同剪切速率下的全血黏度分别为9.15±0.15、5.44±0.52 和4.33±0.44。治疗组的全血黏度分别为12.32±0.31、6.66±0.13 和 5.15±0.52(P<0.05)。此外,治疗组血浆黏度高达1.85±0.31(P< 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红藤汤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治疗后慢性盆腔炎的血液流变学治疗4周后,治疗组3个亚组全血黏度剪切率从12.32±0.31, 6.66±0.13及 5.15±0.52降至9.19±0.13, 5.42±0.56及 4.34±0.43 (P<0.05)。血浆黏度从 1.85±0.31降至 1.52±0.18(P<0.05)。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参数具有显著差异。
慢性盆腔炎疗效治疗4周后,治疗组中医症状评分从13.73±3.7 降至 3.8±1.4 (P<0.05),症状明显改善。
讨论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和发病的症状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的主要表现是发烧、阴道分泌物增多、下腹痛,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若病情严重可有头痛、寒战、高热、食欲不振。月经期发病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若盆腔炎包裹形成盆腔脓肿可引起局部压迫症状,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压迫直肠可出现里急后重等直肠症状。急性盆腔炎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而慢性盆腔炎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主要表现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底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其次是月经异常,月经不规则。病程长时部分妇女可出现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往往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且增加家庭与社会经济负担。目前,盆腔炎诊断标准包括中医和西医。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起发展至今,已经超过二千年[6]。中医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理论体系,文献数据和临床效果。中医改进并丰富了科学技术成果。根据中医理论,慢性盆腔炎是由血瘀引起。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试图以现代科学方法,血液流变学阐明慢性盆腔炎的血瘀症状。血流量与血压,流量,血液黏度关系可以通过血液流变学解释。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慢性盆腔炎患者全血黏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这一结果与中医“血瘀”理论一致。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原理是活血并消除血瘀。过去数年,许多中草药配方因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而被成功运用于临床治疗[7-8]。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兼具口服和外治。湿热瘀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气滞血瘀证:疏肝行气,化瘀止痛;寒湿瘀滞证:祛寒除湿,化瘀止痛;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化瘀止痛;气虚血瘀证:益气健脾,化瘀止痛。中医外治多采用物理疗法,减轻机体内部损伤。直肠给药:中药保留灌肠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直肠给药,或用中药直肠栓剂肛门给药。中药外敷:根据病情,证型选择中药封包、中药药渣、中药研末调服下腹部或相关穴位。中药离子导入: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治疗:选用电脑中药熏蒸多功能治疗机或中药熏蒸床治疗。本研究采用红藤汤口服治疗慢性盆腔炎。
全血黏度作为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评估活血,消除血瘀效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全血黏度降至正常范围。此外,中医症状评分也显著降低,说明炎症得到控制,疗效显著。此外,中医症状评分,从治疗前的13.73±3.7 分降至治疗后的 3.8±1.4分,下降幅度达到72.3%,治疗后盆腔炎症状得到明显控制。
[1]杨鉴冰, 郭燕, 倪园洁.盆腔炎方内服结合盆腔灌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 72 例[J]. 陕西中医, 2013,34(9): 1165-1167.
[2]王文利.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2, 21(12): 79-79.
[3]高富红.浅议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及疗效[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5, 20(5): 263-263.
[4]杨鉴冰,王改梅,屈小会.月经过少的中医诊疗思路[J].陕西中医, 2013,34 (6): 734-736.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于宁, 陈子杰, 车轶文,等. 中医理论体系中概念的 “沿袭”[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2): 364-366.
[7]潘元珍, 代丽, 李丽莉.中药内服加熏洗对手外伤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5): 333-335.
[8]张青,李伟, 张琳静,等.活血化瘀中药配合矿物质热敷治疗颈肩腰腿痛 962 例[J]. 陕西中医, 2014,35 (1): 28-29.
(收稿2016-05-20;修回2016-06-14)
R711.3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6.0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