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金春
(黑龙江省红星农场畜牧科,黑龙江北安 164022)
奶牛干乳期的饲养管理
韩金春
(黑龙江省红星农场畜牧科,黑龙江北安 164022)
当奶牛完成一个泌乳期(350d)之后,到妊娠末期分娩前两个月,应进行干乳。从干乳之日起到分娩时止叫干乳期。此时奶牛体内消耗了大量营养物质,身体极度疲劳,此时应进入干乳期,以得到充分休息,并加强营养,以恢复和提高奶牛体质,为胎儿的迅速发育,为提高下一个泌乳期的产乳量准备物质基础,并可防止分娩时难产和产后乳热症的发生。
奶牛;干乳期;饲养管理
干乳时间通常以奶牛的个体情况来决定。根据奶牛的预产期,一般产前60d对妊娠奶牛停奶。个别高产的、年轻的、体弱的、营养差的可延长到70~75d。相反,低产的、健壮的、营养好的可缩短到45~50d。
(1)逐渐干乳法。此法适用于产奶量高的奶牛,在计划干乳日前10~20d停止乳房按摩,逐渐减少精料、多汁料饮水数量。但是要增加干草饲喂量,减少挤乳次数每天由三次挤乳改为二次、一次、隔日一次,最后停止挤乳。这种干乳方法速度缓慢,时间较长,但适合于高产奶牛或过去停奶较难,以及患过乳房炎的母牛。
(2)快速干奶法。即从干乳前4~7d开始,日粮基本不变,有时可以减喂一些多汁和精料,每天挤乳两次,两天后每日只挤一次,到5~6d挤完最后一次奶时,将乳头擦洗干净,并将乳头药浴消毒,或注入10ml干奶软膏(食油40ml、青霉素20万单位、金霉素100万单位、磺胺粉适量,用甘油拌匀)。
(3)自然干乳法。奶牛在预定干奶时日产量为5~8kg,可按计划日期停止挤奶,即可自然干乳。
(4)人工干乳法。如奶牛在预定干乳时日产乳量为10kg左右,可采用人工干乳法,即在计划干奶前4~6d停喂精料和多汁料。只喂干草,限制饮水次数和数量,延长运动时间,减少挤奶次数,停止乳房按摩,改变原来的挤奶时间,使其在4~6d完成干乳。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产奶量中等或偏低的奶牛。
母牛在干乳期间体重应增加10~15%,呈现中上等膘情,被毛有光泽,体态丰满,但不过肥。
(1)饲养标准。一般干乳期奶牛的饲养,多按产奶中等水平的奶牛所需饲养标准做基础,每隔10d调整一次日粮。具体做法是:干乳后第10~20d,为避免刺激乳腺机能活动,要将日粮标准降低10~15%;第30~40d,比标准高15~20%;第50d后,比标准低5~10%;其余时间按标准饲喂。产前10d,乳腺开始活动,乳房容积增大,个别奶牛可将精料或多汁料减去,只留优质干草和麸皮,以降低乳腺活动,控制产后胃肠疾患,并有助于胎儿娩出和胎衣排出。有条件的可在产前几天注射维生素E亚硒酸钠40ml,分点肌注,以进一步提高奶牛产期正常免疫系统功能。
(2)饲料品质。在干乳期的最后2~3周,应提高母牛日粮中精料水平,已贮备产读后泌乳的营养,尤其是高产母牛的精料水平应更高些。母牛产前4~7d,如乳房过度膨胀或水肿严重时,可以适当减少或停喂精料几多汁饲料;如果乳房不硬,则可照常饲喂各种饲料。在产前2~3d日粮中加入麸皮等富有轻泻性的饲料,以防便秘,喂给母牛的饲料要新鲜、清洁、品质良好。冬春季节有条件的应给些苜蓿草和胡萝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不足。
(3)做好保胎防流工作。对于干乳期奶牛不能喂给霉烂、变质、腐败、冰冻的饲料;冬季水温不能低于12℃;怀孕后期严禁饲喂酒糟、马铃薯、棉籽饼等,以免引起流产、难产或胎衣不下等疾病。
(4)日常管理。要加强运动和刷拭,安全停奶后至临产前15d每天最少进行一次乳房按摩,以促进乳房、乳腺细胞得到更好、更快恢复。
(1)快速停乳。在2~3d内使泌乳完全停止的方法。日产奶13kg以下的奶牛,只要停喂精料并立即停止挤奶,2~3d后彻底挤最后一次奶就可以完成;高产奶牛,应采取停喂精料、限制饮水等方法使其产奶量减少,当产奶量下降后,立即停奶。最后一次挤奶后,用4%次氯酸钠或0.3%洗必泰溶液浸泡乳头。
(2)预防乳房炎。奶牛在泌乳期存在着隐性或亚临床乳房炎感染,很多牛在产后常常发生乳房炎。为此,在干乳期应进行药物治疗。在最后一次挤奶后,4个乳区都要用专治乳房炎的抗生素药物注入乳房。
(3)控制精料量,防止过肥。研究证实,泌乳期奶牛的饲料利用率比干乳期高,因此改善奶牛体况应该在泌乳期进行,而不要采用在干乳期多喂精饲料的方法。母牛产犊前后容易出现乳房炎、酮病、产褥热、肥胖母牛综合征和真胃移位等病症。这些都与干乳期饲喂能量饲料过多和粗饲料不足有关。因此,日粮中应限制精饲料量,同时要增加粗饲料(优质干草)、低水分青贮料喂量,这对于体况极好的停奶母牛尤为重要。
(4)做好产前准备。当孕牛腹围不随妊娠月龄增大时,应及时进行检查,防止出现妊娠中断而引起产犊间隔延长现象。当母牛腹围过大,乳房水肿时,应减少其站立时间,提前将母牛放出棚外,令其自由活动。临近分娩时,应设专人看护,加强分娩前兆观察与做好接产准备。
[1] 佚名.奶牛干乳期的饲养管理[J].饲料博览,200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