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2016-04-06 00:22郭天成
兽医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耳病致病性猪群

郭天成

(广东省动物防疫物资储备中心,广东广州 510520)

猪蓝耳病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郭天成

(广东省动物防疫物资储备中心,广东广州 510520)

猪蓝耳病是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致使的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新式盛行症,本文主要分析了猪蓝耳病的病因,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措施。

猪蓝耳病;原因;对策

1 前言

猪蓝耳病(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2007年前被称作“猪高热病”,“三高”(高发病率、高体温、高死亡率)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显著特点。

2 猪蓝耳病的病因探讨

2.1 饲养管理不善

自临床诊治案例中,猪蓝耳病不良应激条件下发病率更高些。比如:夏季高热、高湿;猪舍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卫生条件差;蚊虫、蝇虫成群等,受此类不良强烈应激,蓝耳病发病率更高些。此外,外购猪、引种前未严格检疫、隔离,人员对制度执行不力,进出未严格消毒,在饲养区内饲养小动物、禽类,外来人员的流动及疫苗保存不当失效;饲料营养水平不全价,缺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免疫过程中未能按科学正确方法操作到位,有漏免、剂量不足;养殖规模场未很好的制定程序化免疫程序,不能有效地进行抗体检测来确定适宜的免疫时机,造成免疫失败或抗体保护力不够等也是蓝耳病发病的诱因。

2.2 病毒感染

目前,猪蓝耳病病毒种类繁多,PRRSV有美洲VR-2332株、欧洲LV株和中国HB-1sh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是中国HB-1sh的变异株。病毒含有6种结构蛋白,它们在感染的不同时期诱导产生不同功能的抗体。病毒无血凝活性,能在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和传代细胞系CL2621及Macl45上增殖,产生细胞病变。

2.3 继发感染

猪场有蓝耳病病例,经实验室诊断和病原微生物培养。除蓝耳病病毒之外,同时可检出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细小病病毒、圆环病毒等等。由此可见猪蓝耳病,多数呈混合感染。一般猪场发病主要是由蓝耳病病毒感染发病,从而引起动物机体免疫缺失,加上环境卫生及饲养管理上没能及时跟上,或疫苗使用不当,疫苗的质量不达标等因素造成免疫失败,最终与饲养环境中的猪瘟病毒、伪狂犬、圆环病毒Ⅱ型、传染性胸膜肺炎及气喘病等以呼吸症状为主传染疫病源共同感染而发病。

3 流行特点

猪是家畜中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的猪和各个品种猪都可以感染本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仔猪和公猪,育肥猪发病相对比较温和。病猪与带毒猪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在耐过的猪的体内可以持续的存在2~3个月左右,在康复后的猪体内可持续存在6个月左右,并向体外排毒。成年猪排泄病毒时间较短,一般情况不会超过14d。感染猪的口鼻分泌物、粪便、尿均含有病毒。不同日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发病,发病规律:大多猪场先从母猪或生长育肥猪爆发,接着再传到保育猪、哺乳仔猪。此病传播迅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易感的猪可以通过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以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感染病毒,猪在感染病毒后2~14周都可以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的易感猪。通过感染猪的运输、粪便、灰尘及污染器具等多种途径也可以导致本病的传播,而空气传播范围最高可达到3km。

4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差异非常大,最短的3d,最长为37d,自然感染一般为4d。本病临床上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急性型等。

4.1 急性型

发病母猪主要的表现症状是精神倦怠、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妊娠后期的母猪发生木乃伊胎、流产、早产、死胎、弱仔。母猪流产率高达50~70%,死产率高达35%以上。有一部分新生的仔猪表现为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和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高达40~80%。少量母猪表现产后无乳、胎衣停滞以及分泌物增多。1月龄仔猪表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腹式呼吸,食欲减退到废绝,体温升高到40℃以上,渐进性消瘦,腹泻,被毛粗乱,共济失调,眼睑水肿,有一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躯体末端的皮肤发绀。断奶前仔猪死亡率高达80~10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升高10~25%。耐过的猪生长很缓慢,极易继发其他的疾病。

4.2 慢性型

这是目前在规模化养猪场蓝耳病表现的主要形式。主要为猪群的生产性能明显下降,生长很缓慢,母猪群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也下降,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的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4.3 亚临诊型

感染的猪一般不发病,表现为蓝耳病持续性感染,猪群血清学抗体阳性,阳性率一般在10~88%左右。

5 病理变化

剖检肉眼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可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肺部肿胀、出血、部分实变,多见于肺部的尖叶和心叶;有的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6 预防措施

6.1 坚持全进全出,减少不良应激

猪只育肥后,坚持全进全出。固定的饲喂模式,减少转栏概率和混群次数,减少各种不良应激。每群出栏后,经彻底消毒。空置1~2周,无不良应激后,方可进下群饲养。

6.2 坚持自繁自养,遏制病原侵入

严格封闭管理,固定饲养管理人员,禁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出,减少致病菌携带侵入的机会。坚持自繁自养,加强疾病检疫。随养殖区扩张,需自外地引种时,需加强检疫,确保无病患后,方可引进种猪,杜绝带菌猪引进。引进种猪,隔离观察3~4月,必要时,接种猪蓝耳病疫苗,待全群健康后,方可混入大群饲养。

6.3 提升饲料品质,饲喂全价日粮

提升饲料品质,合理配比日粮,确保营养全价。积极药防措施,控制霉菌感染。科学配比日粮,刺激母猪食欲,提升猪群采食量,提升猪体抗病能力,确保猪群在更好的免疫状态。

6.4 严格消毒管理,控制猪舍环境

严格消毒管理,及时清扫圈舍,减少不良应激。根据实际养殖,控制饲养密度,控制猪群采光情况。加强通风管理,确保舍内空气清新。冬季注意保暖,处理好与通风间的关系。特别是夏季注意防暑,处理好于采光间的关系。舍内控制在适宜的温湿度范围内,为其创造更好的养殖环境。总之,营造更好的养殖环境,提升猪体抗各种疾病微生物的能力。

6.5 积极免疫接种,提升猪体抗病能力

目前,接种疫苗,被看作是有效预控此病的关键环节。预防性免疫接种用商品化的PRRS灭活苗针对猪只不同的生长阶段,免疫程序不同:仔猪首免安排在10~15日龄,二免间隔2~3周;种公猪在采精前2~3个月或母猪配种前5~7d,首免用灭活苗,间隔3周后,同等剂量加强注射1次,之后每4个月加强免疫1次;种母猪每年3次免疫,首次安排在临产前3~4周,皮下或肌肉注射。有感染病例,接种用弱毒疫苗,病情得到稳定后,改用灭活苗,效果更好一些。商品化疫苗的使用,市场使用较多。像是美国、加拿大等都有生产。近些年,中国也有成功研制的试验,像是新型疫苗、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专用诊断试剂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为了进一步控制猪蓝耳病的发生,建议尝试使用。

6.6 有效药防,防控未然

对于猪蓝耳病治疗尚没有特效药物,但有些药物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和抗继发感染等,比如头孢菌素和干扰素。但西药虽然能够控制混合和继发感染外,却不能抗拒病毒的感染。而许多中药,比如板蓝根、黄芩、大青叶、柴胡、金银花、野菊花、穿心莲、黄栀子等,均对病毒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目前还没有研制出治疗猪蓝耳病的有效药物,所以一定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养殖户一定要重视猪蓝耳病的防控工作,尽量从源头上阻断猪蓝耳病的产生,才能保证种猪的安全健康,确保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失。

7 结束语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对养猪业虽然危害严重,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不可控,养殖业者可以从加强管理入手,提高猪体的整体抗病力,同时结合有规律性的效果好的其他措施,使猪病的防控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健康的饲养养殖。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控措施,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是完全可行的。

[1] 郑杰,宁宜宝,赵启祖,等.高致病性变异株引起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我国的发生与流行[J].中国兽医杂志,2007,(6):48.

[2] 田克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现状与免疫防控进展[J].中国猪业,2013,(6):9-11.

猜你喜欢
耳病致病性猪群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两种猪蓝耳病活苗单独与同时免疫试验
猪蓝耳病的防控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哺乳仔猪高、低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治
猪群亚健康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
PCR-RFLP鉴定常见致病性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