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薏萍,张 蕖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安徽淮河流域民间儿童歌曲的音乐特征
王薏萍,张 蕖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安徽淮河流域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民间儿童歌曲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论述了安徽淮河流域民间儿童歌曲的文化背景、题材分类以及儿童歌曲的音乐特征。
安徽; 淮河流域; 民间儿童歌曲; 音乐特征
淮河流域位于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之间,北临黄河,南接长江,文化历史悠久绵长,丰富的民间艺术在这片土地上发展、繁荣、流传。“安徽省的淮河流域位居淮河中游,包括阜阳、亳州、淮北、宿州、淮南、蚌埠以及六安、滁州、合肥的一部分。”[1]安徽淮河流域文化底蕴丰厚,从历史上看,是北方人南迁的聚居地,在文化上保留了古代淮河文化,同时又融进了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安徽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间音乐从劳动生活中来,民间儿歌是孩子们在玩耍中及大人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创作的符合儿童身心特点,且演唱主体是儿童的歌曲。它的产生主要是靠老百姓口头创作的,并且在劳动过程中口口相传,从而流传发展,是民间生活中即兴创作以及后期的加工提炼出来的。它以歌曲的形式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集结着劳动人民的情感体验,展现出儿童情感表达方式,表现出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
正是在民间文化的沃土里,衍生出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安徽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多种多样,如:阜阳地区的嗨子戏、蚌埠地区的五河民歌,它们均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阳花鼓是淮河流域民间音乐的精髓。唢呐、腰鼓、龙灯、狮子舞、旱船、大头舞、高跷等民间音乐盛行一时,在这种浓厚的民间音乐文化的滋养下,淮河流域民间儿童歌曲也曾出现了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时期。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以其聪明的才智创造的艺术形式,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生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好和追求;真实的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混生在一起的,这就决定了它的混生性与粗朴性的艺术特征。”[2]民歌的内容、体裁十分广泛,人们把各种不同的情绪都融入到儿童民歌中。无论是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还是娱乐中的欢快、激昂,在民间儿童歌曲中都充分的显现出来。民间音乐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视角表现了社会文化,民间音乐艺术之所以有其深厚的魅力与流传价值,是离不开其诞生与成长的文化背景的。
淮河流域民间儿歌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儿童边玩游戏边歌唱的儿歌;第二类“摇篮曲”是成人唱给儿童睡觉时听的歌曲;第三类则是儿童在旧社会生活或劳动中演唱的儿歌。“民间儿童歌曲的最终教育目的,就是要把正在健康成长中的儿童培养引导为健康的社会人,它对儿童的精神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说它在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功能。”[3]
(一)儿童游戏中演唱的歌曲
儿童在游戏中演唱的歌曲主要包括:老鹰调、拾子歌。“老鹰调”是儿童们玩老鹰抓小鸡这种游戏时唱的歌。游戏由一人带领,若干儿童抓着他身后的衣襟排成一队当小鸡,另一名在队外的儿童当老鹰。游戏开始前要先唱“老鹰调”的儿歌,唱完后再进行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拾子歌”是儿童玩抓石子游戏时唱的歌。“拾子”是一种儿童进行游戏时的玩具,通常用布袋缝起来,再装入砂子做成。有的也用小石子代替。“拾子”的玩法是一只手先将一个拾子抛起,迅速的将地下的拾子拿一个在手,再接抛起的拾子,这样一次次的把地上的拾子全拿在手就算获胜。儿童玩抓拾子时,边玩边唱“拾子歌”。
(二)反映儿童生活、劳动的儿歌
“摇宝宝”是“摇篮曲”的民间说法,有些地区称为“摇乖乖”,“宝宝”、“乖乖”。“摇宝宝”是成年人唱给婴儿听的歌曲,其节奏平缓,旋律优美,用以哄婴儿入睡。从内容上看,一方面含催眠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唱一些与婴儿无关的事情,好像是成人自己在倾诉。“摇宝宝”在安徽淮河流域均有流传。
对湖南省常德市各县市区农户家中收获的早籼稻谷随机抽样140份,每个样品以四分法分出约50g稻谷,用砻谷脱壳,经过旋风磨磨成米粉至40目筛水平。经过原吸法全部检测后取其中16份含镉样本进行试验。
在旧社会,女孩的社会地位地下,儿童也参与劳动生活,反映这类题材的儿歌有“红丝线”、“牧童山歌”等。“红丝线”是童养媳唱的歌。女孩在家里,母亲用红丝线串上白果戴在手腕上以示吉利,也是穷孩子的一种装饰。当女孩作为童养媳到了婆家之后,看着红丝线,想起母亲的祝福,在婆家吃饭时不能上桌,要在一旁站着吃,平时站着要靠门站等。从歌曲的内容中可以看出童养媳所过的被歧视、被奴役的痛苦生活。“牧童山歌”也称“放牛歌”,是儿童放牛时唱的歌。牧童在山坡上放牛时用欢快的旋律歌唱者他们的劳动生活,有时是模仿牛叫,有时是几个牧童学着大人的问答歌的曲调相互在打哑谜,这是农村儿童生活的真实写照。此外,他们也唱“放牛叹苦”,“唱个山歌出出气”等倾诉贫苦生活的歌曲。
民间儿童歌曲在不同的方面,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内在感情。这些民歌的题材是极其广泛的。而民间儿童歌曲在音乐风格和特点上也有自己的特征。民间儿童歌曲无论词或曲,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急性型,许多儿歌中句幅长短不拘一格。在结构方面也表现出独特的韵律。有的仅用三音列或四音音列组成旋律,有的仅用大三和弦音构成一首儿歌。安徽淮河流域民间儿童歌曲有其自身的音乐特点,主要从音阶、调式、旋律及节奏节拍上来探讨安徽淮河流域民间儿童歌曲音乐特点。
(一)音阶
民间儿童歌曲有不同的音阶构成形式,除了在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七声音阶、五声音阶之外,还会运用到六声音阶,甚至还出现四音列、三音列构成的儿童民歌。较为多见的是七声民歌,如:宿州的《大鼓镲》、阜阳民间儿童歌曲《卖鞋》、蚌埠民歌《两条竹轨长又长》等。安徽淮河流域民间儿童歌曲中主要的音阶形式是五声音阶。由五声音阶构成的民间儿童歌曲,分布于安徽淮河流域,从数量上看占了安徽民间儿童歌曲的半数以上。
六声音阶在民间儿童歌曲的数量运用上,仅次于五声音阶。六声音阶有常见的两种形式。一种是以do、re、mi、sol、la、si六个音构成。如蚌埠儿童民歌《卖冰糖》、界首儿童民歌《花蛤蟆》等。这种结构的民歌大多都是徵调式和羽调式。另一种是以do、re、mi、fa、sol、la六个音构成的。像天长儿童歌曲《姐妹三个一样长》、灵璧儿童歌曲《劝郎参军》等,这种六声音阶的儿童民歌大多数是宫调式。
四音列的民间儿童歌曲在淮河流域较少,通常分布在皖南山区和安徽的西南部。安徽还有一些三音列的民间儿童歌曲,这些歌曲在安徽分布很广,有江淮地区的、有长江沿岸的、有的在皖南山区。三音列的民歌由于其古朴而单纯的结构,旋律显得简单而平直。也有一些欢快、跳跃的三音列歌曲。如舒城民歌《你到我山来》。
(二)调式
民歌一般都是由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组成,但由于内部结构的不同和调与调之间的各种交替形式不同,使各地儿童歌曲都具有着自己的调式特色。
徵调式儿童歌曲在安徽淮河流域儿童歌曲中占有主要的地位,从数量上看占了半数以上。各地区均有徵调式儿童歌曲流传,其中安徽六安、滁州等地区更为集中。如六安民歌《太阳下山坡》等。
羽调式儿童歌曲在淮河流域的民间儿童歌曲中的数量很广泛,仅次于徵调式民间儿童歌曲。其流传面积较广,在皖西地区的山歌中和江淮地区的秧歌中更为集中。但两地的羽调式民歌因内部结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淮河流域的西部地区,羽调式的儿歌在旋律上除了更倾向于la音之外,同时也会强调la往上的五度音mi,以这两个音来共同作为主要支柱音。
江淮地区的羽调式儿童歌曲则不一样,它在旋律进行中除强调主音la之外,更多的是强调四度音re,以la和re为旋律的骨干音。如合肥民歌《太阳下山山娃子黄》。
同是羽调式民歌,相比之下,皖西的羽调式民歌由于更多的强调其五度属音,显得高亢、嘹亮一些。而淮河流域的羽调式儿童歌曲,由于更多的强调其四度下属因,显得柔和、优美一些。再加上从四度音re很容易转入徵调式,因而在江淮地区形成了大量的羽和徵交替的民歌。这一调式特色给该地区的民歌带来了风格上的影响,使其独具一格,别有风味。
商调式儿童歌曲是安徽民间歌曲中较少的一部分,主要流传在淮河流域的皖东滁州地区。在这些不同的商调式儿歌中,很多都是插入了羽调式的旋律因素在其中。如六安民歌《隔山唱歌隔山应》等。宫调式儿童歌曲在安徽较少,从数量上看不光比徵调式儿童歌曲少得多,比羽调式儿歌也少一些。宫调式儿歌旋律特征更加的高亢与嘹亮,很多宫调式儿童歌曲都是五声或六声,七声的旋律相对较少。
(三)旋律
民间儿童歌曲的旋律线条千变万化,这些多变的旋律线条,构成了感情各异、丰富多彩的曲调。但在这千变万化的旋律中,往往因为强调某一种音程,而形成其旋律的特色。
安徽淮河流域的民间儿童歌曲中,时常会使用小七度的跳进。沿淮和淮北属于“皖北中原官话区”,由于语言、用词等原因,安徽北部地区的方言是“侉腔侉调”。这种音调,通常会有较大的幅度,故而该地区的民间儿童歌曲经常使用七度跳进,这是音乐与当地语言自然的结合形式,这种语调体现了淮北地区音乐的独特的风格。小七度跳进的旋律除了在淮北民歌中经常出现外,在淮北地方戏曲音乐中也经常使用,特别是“泗州戏”音乐,它的女腔在结束句的最后总要用假声唱一个上行七度大跳。
在六安地区的民歌中其旋律特色是八度上行大跳进。这种大跳一般都是发生在羽调式民歌中,当旋律从主音进行到三音时,上行八度大跳,接着从三音再下行到主音。由于上行八度大跳,给原本优美的民间歌曲又增添了高亢、挺拔的风格。如六安民歌《打一把苦菜当晚饭》。
安徽民歌中还有一种“三度创腔”的说法,也就是以三度音程小跳的旋律为序列进行的基本方式,以此形成了旋律的特点。
(四)节奏、节拍
安徽民间儿童歌曲的节奏、节拍相对比较复杂,有些节奏是整齐划一的,有些节奏是自由奔放的。山歌、秧歌的节奏比较自由,有一些山歌完全由散板组合而成,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混合拍子的民间儿童歌曲。民间歌曲的曲式结构是多样化的,并且各具特色。一方面是因为歌词结构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民歌在唱词中加入了大量的衬字、衬词,使乐句的句幅长短不一而造成的。有的民间歌曲用衬字、衬词组成了乐句,使乐曲的结构扩大。如:天长民歌《摘个李子姐尝尝》,群众习惯称这首民歌为“五句半”,因为这首歌只有五句词。“但从乐曲上看,全曲由九个乐句组成,其中四个乐句唱的都是衬词。”[4]
安徽淮河流域地域跨度较大,相互之间自然条件有所差异,各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也有一些差别。“儿歌一般都是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以孩子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心理特点来歌唱孩子们自己的认知世界。民间儿歌是在历时过程中,由群体创作而成,因此,其更具有文化的典型意义,能更深刻地体现地域文化特性。”[5]这些因素都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了民歌的产生和发展,使各地区的民歌在旋律、音阶、调式、节拍以及延长形式上,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等条件影响下,使安徽淮河流域民歌色彩斑斓、优美动听,也使安徽淮河流域获得了“歌舞之乡”的美称。
[1]孙四化.安徽淮河流域民歌的形态特征[J].铜陵学院学报,2016(2):91-94.
[2]明言.音乐价值的由来及其本质[J].音乐艺术,2012(3):17-24.
[3]于淳,祝卫红.浙江民间儿童歌曲的分类及价值研究[J].当代音乐,2016(3):37-40.
[4]吕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M].中国ISBN中心,1983:28.
[5]李成.浙江民间儿童歌曲的文化特性[J].文艺争鸣,2011(6):101-103.
The Musical Features of Folk Songs of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WANG Yi-ping,ZHANGQu
(Fuyang Teacher's College,Fuyang,Anhui 236041)
Anhui Huaihe River basin is rich in its colorful folk music,folk songs for children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lk music.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heme classification of Anhui Huaihe River Basin folk children's songs and music features of children's songs.
Anhui; Huaihe river valley; folk songs; music features
J607
A
1671-9743(2016)10-0078-04
2016-09-10
阜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淮河流域民间儿童歌曲音乐特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2015WBZX03);阜阳师范学院国培计划校本研修项目“国培计划推动下的学前音乐教学理论的反思与实践”(FYGP1504)。
王薏萍,1981年生,女,安徽池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前教育等;张 蕖,1971年生,女,安徽阜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