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中心城区城中村社会实体特征研究

2016-04-06 01:36陈崇豪孙国胜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城中村

唐 乐,陈崇豪,孙国胜

(1. 利物浦大学,L35AE,英国;2. 淮阴工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3. 成豪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淮安 223001)



淮安市中心城区城中村社会实体特征研究

唐乐1,2,陈崇豪3,孙国胜3

(1. 利物浦大学,L35AE,英国;2. 淮阴工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3. 成豪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城中村的出现及发展在我国已经历较长的时间,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综合定量及定性研究方法,分析研究淮安市中心城区城中村实质,归纳其实体特征。其特征中,异质化的马赛克及群体的同质化符合相关研究中的一般规律;而持续的封闭化则体现出研究对象因城市背景而导致的个性表现。

关键词:城中村;社会实体;物质空间构成;社会空间构成

0引言

城中村的定义是伴随城镇化迅猛发展,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与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是乡村到城市转型不完全的产物,是快速城镇化下蔓延式的空间拓展政策、分离的城乡二元结构及模糊的土地产权制度的直接后果,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突出体现之一[1]。

拉美国家的高速城镇化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导致了中等收入陷阱的产生,也验证了城市居住空间的持续衰败,其于我国城镇化具有高度的借鉴性[2]。新型城镇化指导下,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及人居环境决定了解读城中村的社会实体特征,于推动社会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解读淮安市中心城区城中村群体的物质及社会空间特征。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淮安市中心城区城中村群体,选取标准为:住区土地及住房产权状况符合城中村特征,占地规模大于10公顷,常住人口超过500人,并具有明确的地域界限。依据选取标准,共计选取城中村13处,其中富强村、革命村、西郊村、繁荣新村、立新社区、引河社区、西圩拐等7处位于清河区;四季青村、南港村、南园村、蔬菜村、东风村、清安村等7处位于清浦区。另选取工人新村2处,作为实证研究中比较对象,其中八二新村位于清河区,化工新村位于清浦区。

1.2研究方法

随着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城市研究逐步趋于运用综合研究方法,即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其实质是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发展与深入探寻社会现实的需求[3]。中国城市的历史决定了城中村社会实体的高度复杂性,也决定了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本次研究中,定量研究物质空间构成,运用实地调研、调查问卷、文献及图像比对等方法;定性及定量研究社会空间,运用半结构式问卷访谈方法。

2建成空间现状分析研究

2.1城中村空间分布现状

城中村群体区位分布围绕城市中央商务区(CBD),毗邻城市快速路、干路及京杭大运河,直观反映其较高的交通区位商,并间接反映其较高的土地经济价值,如图1。

图1淮安市中心城区城中村区位现状 (来源:作者自绘)

其空间分布现状是建国后公有制建设模式与改革开放后市场主导建设模式空间叠加的结果,即城市空间碎片化。

2.2土地使用现状

调研发现,城中村中广泛存在以单体建筑为载体的功能混合现象,但未对土地使用特征产生影响,故城中村土地使用现状均视为居住用地性质[4]。

调研表明,淮安市中心城区城中村用地面积共计361.11公顷,为中心城区面积的21.4%,中心城区总居住用地面积的41.7%。其中,超过50公顷的城中村共计3处,分别为革命村(71.92公顷)、富强村(55.71公顷)及繁荣新村(64.51公顷),皆位于清河区;面积介于30至50公顷共计3处,分别为位于清河区的立新社区(41.6公顷)及清浦区内四季青村(42.71公顷)与南港村(30.12公顷);其余7处城中村面积皆低于30公顷,但高于18公顷。土地使用特征表明城中村已构成城市中心区住房供应的主要组成部分。

2.3住宅建设现状

比较显示,城中村中住宅建设特征(即:建筑平均层高、户均建筑面积、户均建筑基底面积)相似度较高,体现出传统住宅建筑特征;厨房及卫生间人均拥有率均较低,体现单位住宅人口密度较高的特征;自来水入户率均较高,但较低的垃圾收集率则表明各城中村中相关公共服务的落后,如表1、表2。此外,清河区相较于清浦区中各城中村社区体现出较高的建筑标准及公共服务状况,但人均厨房及卫生间拥有率表明清河区的城中村人口密度较大。

表1 清河区各城中村住宅建筑基本特征

数据来源:根据调研数据,作者整理计算

表2 清浦区各城中村建筑基本特征

数据来源:根据调研数据,作者整理计算

2.4城市意象现状

比较城市意象,即街道、边界、区域、节点与标志物五元素,于理解城中村中物质空间构成具有界定意义[5]。调研及图像比对显示,街道意象表现为尺度混乱、缺少植被、组织无序,其结构普遍为棋盘式;边界由城市干路划定,其特征为统一的住宅建筑、单调的建筑立面及低矮的天际线;区域意象由高密度的低矮建筑、统一的土地特征及无序的景观构成,与相邻城市片区意象分异明显;此外,城中村内部缺乏公共空间设置,导致节点和标志物的缺失。城市意象分异体现了城中村群体落后的景观属性与城市整体意象格局的分异。

3社会空间现状分析研究

调查研究采用半结构式问卷方法,随机抽取住区居民,共发放问卷432份,有效回收问卷378份,问卷有效率为87.5%。结构式问题涉及年龄、性别、户籍状况、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及居住满意度;非结构式问题中设置关于城中村居民意愿的问题,如:“您是否想迁往其他住区?”,“您是否接受住区的全面改造或更新?”

3.1居民基本信息状况

问卷结果显示,受访者中青少年人群(<16周岁)占7.0%,青年人群(17-40周岁)占43.1%,中年人群(41-65周岁)占32.8%,老年人群(>65岁)达到17.1%。该结果表明,城中村中老龄化水平已经超过淮安市城市平均水平(15.6%),城中村社区已呈现为老龄化社区;此外,潜在老龄化人群,即中年人群,较大的基数表明社区进一步的老龄化存在较大可能性。

受访者中本地注册城镇户籍人口为48.1%,非本地注册城镇户籍人口为16.3%,农村户籍及其他人口为35.6%,表明城中村中流动人口密度较高,即低收入农民工比例较大。受访者中男性比例为54.2%,女性比例为45.8%,该现象与受访者户籍状况相关。

3.2居民受教育程度及经济收入状况

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及经济收入水平是反映居民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参数[6]。问卷结果显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受访者仅为11.4%,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受访者为44.3%;月收入达到并超过2014年淮安市平均收入水平(3500元)的受访者为22.7%,月收入低于2015年淮安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1460元)的受访者为29.7%。数据表明,相较于城市平均水平,城中村中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3.3居住满意度状况

居住满意度调查作为观测城市住区社会空间构成的作用已得到广泛应用[6]。问卷结果显示,受访者中对现状居住满意的为68.3%,而不满意现状居住的受访者为24.9%。走访发现,多数对现状居住满意的受访者为本地注册户籍人口,且以中老年人为主;而对现状不满的受访者多为流动人口,且以青少年为主。该结果表明,城中村中居民居住满意度与户籍状况及居民社会经济地位存在相关性。

3.4居住意愿调查

问卷中,关于居住意愿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语境分析显示,城中村中人口流动性不高,受访者中租户居住时间较长,其与业主均表示较强的居住附着,与相关研究中的一般规律相异[7]。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为较长的租赁合同、稳定的供求关系及充足的设施供应等,居住意愿与居住满意度的关联性不清晰。

较多的受访者对于住区的全面更新持反对态度,其中业主人群普遍担忧未来生机问题,而租房群体则表达了对未来廉价住房来源的担忧;受访者对于住区改造的意愿集中于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及公共安全等方面,但谨慎对待住房的改造,其中业主普遍关注产权维护,而租房群体普遍担忧租金的上涨。

4实体特征

4.1异质化的马赛克

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空间凸显出马赛克的特征,即异质化的城市封闭单元组成城市整体空间[7]。研究对象呈现与其他城市片区相异的物理特征,包含土地使用、建筑形态以及景观意象等;社会空间亦凸显与城市整体的差异,其主要特征是较低的居民社会经济地位。在当前提倡存量规划及城市中心区快速更新的背景下,城中村全面改造及更新的可能性逐步增大,但其异质化的马赛克特征仍将持续。

4.2群体的同质化

研究对象显示强烈的同质化,即物理特征与社会空间特征的高度相似性,与工人新村相似,其实质是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及弱势群体的集聚。城市空间的同质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但伴随住房制度改革后出现的中心城区绅士化、社会空间分层及居住空间分异等现象,传统城市街区、工人新村及城中村已逐步演变为城市中下阶层的集聚空间,倾向于边缘化[8-9]。

4.3持续的封闭化

淮安市中心城区城中村以封闭村落形态发展至今,经历了景观塑造与人口集聚,但较弱的人口流动对其内在社会空间的影响甚微,社会构成趋向固化,群体间同质化倾向明显。尽管城中村中并未出现隔离设施,如:门禁、围墙及监控设施等,其实质是内外部长期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封闭住区。其封闭特征不同于我国商品住区中封闭特征,源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居民的自发性隔离;亦不同于西方城市住区,缘于居民对社会治安的考虑[10]。

5结论

城中村是市场的超前性与政策的滞后性角力结果,亦是我国快速城镇化的集中体现。城中村作为淮安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印证了城市发展,也提供了城市发展必须的空间资本。当前城市发展背景下,信息及物质的快速流动导致对城中村实体研究的复杂性[11]。通过定量及定性研究,既揭示了研究对象体现的普遍规律,如异质化的马赛克与群体的同质化;也表明其个体特征,即社会空间构成不断固化而导致的持续封闭化。

参考文献:

[1] 魏立华, 闫小培. “城中村”: 存续前提下的转型[J]. 城市规划, 2005,29(7): 9-13.

[2] 陈明星. 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J]. 地理研究, 2015,34(4): 614-630.

[3] Bryman, A. Social research methods[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城市国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 凯文,林奇. 城市的意象[J].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0.

[6] Li S, Zhu Y, Li L. Neighborhood type, gatedness, and residential experiences in Chinese cities: A study of Guangzhou[J].Urban Geography, 2012(2):237-255.

[7] Douglass M, Wissink B, van Kempen R. Enclave urbanism in China: Consequences and interpretations[J].Urban geography, 2012(2):167-182.

[8] Wissink B, van Kempen R, Fang Y, et al. Introduction—Living in Chinese enclave cities[J].Urban geography, 2012(2): 161-166.

[9] 唐乐, 顾文虎, 叶艳峰.转型经济下淮安市北京新村社会空间重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9):290-291.

[10] Wu F, Webber K. The rise of “foreign gated communities” in Beijing: Betwee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local institutions[J].Cities,2004(3):203-213.

[11] 唐乐, 叶艳峰. 区域经济背景下区域空间发展规划比较研究[J]. 淮阴工学院学报,2014(5):69-73.

(责任编辑:孙文彬)

Empirical Research on Social Reality about Urban Village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in Huai'an

TANG Le1,2*, CHEN Chong-hao3, SUN Guo-sheng3

(1.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L35AE, UK;2.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1 China;3 Chenghao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Huai'an Jiangsu, 223001 China)

Abstract:The emergency of urban village in China has been a long period with wide concern from research fields. The mixe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can be positive on the probing of social reality and features of urban village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in Huaian. Amo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heterogeneous mosaic and group homogeneous are correspond to the general findings from relevant researches; while the continuing gatedness presents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because of the urban context.

Key words:urban village, social reality, socio-physical construction, socio-spatial construction, gatedness

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61(2016)01-0052-04

作者简介:唐乐(1986-),男,江苏泗阳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城市社会空间研究。

基金项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项目(2014-k2-024)2江苏省住建厅科技项目(2015ZD29)

收稿日期:2015-10-20

猜你喜欢
城中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公众参与城中村社区治理的对策分析
庄子后裔每年放弃千万租金 将深圳一城中村打造成“石头村”
猎德“城中村”改造中传统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学校联盟:城中村学校提质新路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拱墅:融资300亿元推动城中村改造
从一个村到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