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婷
基于“起哄”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研究
□吴婷婷
摘 要:本文以“起哄”一词为个案,采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具体分析其动词词性在语料库中的话语表现特征,然后分析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对“起哄”一词的释义是否全面揭示了“起哄”的语义成分和能否帮助读者准确理解“起哄”的话语表现,以探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现存的释义问题。国内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存在两大问题:1.释义没有体现学习型词典应有的特点,只是一味地以《现代汉语词典》为蓝本,释义高度概括抽象;2.释义没有吸收应用语言学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了解目标语读者的语言认知规律,没有充分利用语料库对被释义词进行分析。
关键词:对外汉语学习词典 语料库 释义 语义特征 起哄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是供外国人学习汉语使用的词典,旨在提高学习者的汉语语言能力。由此可见,外向型和工具性是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鲜明特征(蔡永强,2011)。长期以来,国内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对外汉语学习词典才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在辞书市场上国内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主要有《现代汉语学习词典》《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汉语800词词典》《HSK水平考试词典》《商务馆学汉语词典》。章宜华于2011年调查了112名留学生对国内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了解情况,结果显示,40%的被调查者没听说过上述词典。可见,目前国内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并没有被它的目标语读者广泛接受。
释义是词典的核心内容。释义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完整性是衡量词典质量的关键。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是否准确、科学和完整?徐玉敏(2007)探讨了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模式;赵新、刘若云(2009)分析了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现存释义问题。但上述研究都是笼统地分析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问题,并没有以某一词语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本文拟从话语表现特征和语义成分视角出发,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以下简称“北大语料库”)对“起哄”一词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动词词性在语料库中的具体话语表现和所包含的语义成分,然后分析《现代汉语学习词典》《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和《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依次简称《学习》《用法》和《学汉语》)对“起哄”一词的释义是否全面揭示了“起哄”作为动词使用时的语义成分和能否帮助用户准确理解“起哄”在具体语境中的话语表现,以探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现存的释义问题。
选择“起哄”为个案是因为该词是HSK六级词汇,对汉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而言,该词的难度系数较高。因此,“起哄”一词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的释义不宜过于简单和抽象。
2 0世纪5 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朗斯伯里(F.G.Lounsbury)和古迪纳夫(W.H.Goodenough)在分析研究亲属词的关系时提出了语义成分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词义是由各种语义成分组成的,将词的义位分析成更小的意义成分,找出义位的“语义区别特征”和“语义核心成分”。
许多学者认为语义成分分析很难在词典编纂过程中得到应用。黄建华(1987:112)指出将语义成分分析运用到释义中,是“很值得语言学家和词典编纂者为之努力的”。钱厚生(2001)指出了语义成分分析中的两个概念:“语义区别特征”和“语义核心成分”,它们对于词义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一定的帮助。
“基于语料库的分析是经验性的,分析的是自然语篇中语言的真实使用模式”(王馥芳、罗敏莉,2004)。因此本文基于北大语料库,对“起哄”一词的话语表现和语义元素进行分析。
在北大语料库中对“起哄”一词进行检索,共得到601条索引。从中随机抽取出50条,通过人工筛选,排除名词词性索引3条,排除形容词词性索引2条,无效索引3条,对剩下的42条索引(有效率为84%)进行话语表现分析,全面考察其具体话语表现及所包含的语义成分,发现“起哄”主要有3个语义成分:1.起哄者;2.起哄方式;3.起哄原因(如下表所示)。
表1:“起哄者”分析结果
表2:“起哄方式”分析结果
表3:“起哄原因”分析结果
表1中的“起哄者”有两类:一群人和一个人。卡方检验的结果为x2=34.38,P<0.05。可见这两类“起哄者”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正常情况下,“起哄”不属于个人行为。
表2中,“起哄”的方式一般包括言语和行动,且大部分是较粗暴的形式。卡方检验结果为x2=17.83,P<0.05。结果显示这5种“起哄方式”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由表2数据可得“起哄方式”主要有3种:1.用言语和行动来加入某个行为事件;2.用言语劝说某人做某事;3.聚众闹事捣乱。
表3中起哄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几乎都是不怀好意的。卡方检验结果为x2=6.26,P<0.1。结果显示四种“起哄原因”在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由表3数据可得“起哄原因”主要有3种:1.为表达不满情绪,想改变现状;2.纯属凑热闹,羊群效应;3.戏弄某人,拿某人寻开心。不同原因和方式的组合使“起哄”话语表现呈现多样化。
我们通过几条典型的索引来具体分析“起哄”一词的话语表现和语义元素。
(1)一条高压线要从中泽村架过去,施工队来挖坑,村里的农民就起哄,拦阻,夺工具。
(2)当时在场的各位也跟着起哄,说让我先来几笔,我这叫赶鸭子上架,只好拿起笔来。
(3)一群记者瞎起哄,一帮人瞎评论。
在上述索引中,起哄者都是一群人。例(1)中,村民们反对高压线从村中架过去,因此聚集起来阻拦施工队员。例(2)中,人们集体开“我”玩笑,让我写几个字。例(3)中,记者们没有事实依据地瞎跟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起哄”这3个语义元素,缺一不可。
在《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该词被解释为:①(许多人在一起)胡闹,捣乱;②许多人向一两个人开玩笑。由于《现汉》是面向汉语母语用户的普通语文词典,其释义通常抽象概括。而面向汉语非母语读者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需要全面揭示被释义词的语义元素。本文拟比较分析《学习》《用法》和《学汉语》这三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对“起哄”一词的释义,以探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问题。
(一)“起哄”在三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的释义问题
“起哄”在三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的释义如下表所示。
表4:“起哄”在三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的释义
这三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几乎都照搬《现汉》,释义高度抽象和概括,存在两个问题:词义概括不全和描述不准确。在《学习》中,“起哄”的第一个义项缺少“一群起哄者”和“一定的起哄原因”这两个语义成分。“起哄”是一种特殊的吵闹扰乱现象,如果没有指出起哄与吵闹扰乱的区别,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就会把“起哄”与“吵闹”这两个词等同理解。在《用法》中,“起哄”的第一个义项缺少了起哄方式和起哄原因这两个语义成分。在《学汉语》中,“起哄”的第一义项缺少一群起哄者这个语义区别特征,如果只是一个人叫喊着捣乱并不算起哄,且在这个释义中起哄的方式被过度限制为“叫喊”,而在以上的语料分析中起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起哄”在三部词典中的第二个义项都缺少了特定的起哄方式这个语义成分。可见,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并没有全面揭示被释义词的语义成分,甚至对被释义词的语言成分描述不准确,违背了释义准确、科学、完整的原则,只是一味地仿照《现汉》。《现汉》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母语为汉语的读者,外国学习者缺少汉语语感,无法从缺少语义概念特征的释义获得有关语词的完整意义,如果语义特征描写不准确或不全面,就会对外国学习者的词汇习得产生误导。(章宜华,2011:152)
(二)“起哄”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释义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上述语料分析,我们可以把“起哄”一词的语义成分分解为三部分:一群动作执行者;行为方式和行为的目的原因。然而,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并没有把“起哄”的这三个语义元素描写全面,只是笼统地进行解释。下面对照一下英语学习词典对“起哄”一词的释义:
(4)riot[v](of a crowd of people人群)to behave in a violent way in a public place, often as a protest 发生骚乱;闹事。(《牛津》(第7版))
(5)tease [v] to laugh at someone or say unkind things about them,either because you are joking or because you want to upset them.戏弄,逗弄;取笑,招惹。(《剑桥》)
“起哄”表示“闹事”义的英语对等词是“riot”。英语学习词典在“riot”的释义中强调了行为执行者是“一群人”,行为方式是“不文明、粗暴的”,行为发起原因是“为了自我保护”。“起哄”表示戏弄取笑某人的英语对等词是“tease”。同样,“tease”的释义也强调了其行为方式是诬陷某人,行为发起原因是开玩笑或是为了招惹某人。
另外,在以上语料分析中可以发现起哄原因是“起哄”话语表现的区别性特征,不同的起哄原因所引发的起哄行为有本质性的区别。因此词典在释义时可以根据起哄原因来划分义项,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起哄的具体话语表现。《现汉》把“起哄”一词划分为两个义项。其中第一个义项“(许多人在一起)胡闹;捣乱”包含了“表达不满情绪、凑热闹和为难某人”这三个起哄原因。其释义高度概括精炼,只有语文素养达到一定水平的读者才可以理解,并从中解读其隐含的信息。而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参照《现汉》把“起哄”也划分为两个义项,显然不科学。母语非汉语学习者通常没有能力解读高度概括的释义所隐含的相关信息。
根据上述分析,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可以把“起哄”释为:【起哄】qǐ hòng [动]①(为表达不满情绪)一群人在一起制造混乱(通常采取游行、谩骂等不文明的方式);②(为凑热闹或为难某人)参与某个群体的活动;③许多人用言语或行动戏弄一个(几个)人。
国内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存在两大问题:1.释义没有体现学习型词典应有的特点,一味地以《现汉》为蓝本,释义高度抽象概括;2.释义没有吸收应用语言学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了解目标语读者的语言认知规律,没有充分利用语料库对被释义词进行分析。因此,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应当结合相关语言学理论和语料库工具,借鉴西方学习词典的编纂成果,以期更好地满足目标语读者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毕彦华.单语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动词释义研究——以三部单语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蔡永强.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用户友好原则[J].辞书研究,2011,(2):76-76.
[3]黄建华.词典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897.
[4]钱厚生.语义分析与双语词典[J].辞书研究,2001,(3):75-82.
[5]王馥芳,罗敏莉.语料库词典学的兴起与发展[J].辞书研究,2004,(5):45-53.
[6]徐玉敏.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模式之探讨[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9-101.
[7]于屏方,杜家利.英汉学习词典对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赵新,刘若云.关于外向型汉语词典释义问题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1):33-40.
[9]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10]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章宜华.语义·认知·释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2]章宜华.基于用户认知视角的对外汉语词典释义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3]章宜华.二语习得与学习词典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吴婷婷 广东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研究中心5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