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阿卿
摘要:语文,就是一个静谧的港湾,它会让你感到无尽的韵味与遐想。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创造条件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 化,让语文学习绽放出生命的精彩。有意识地把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注重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生活;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063-02
"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这种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要求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追求之一。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语文,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先生特别倡导教学"生活化",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汲取知识的养分,捕捉思维的灵感呢?
1.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1.1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1.2 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内容。
1.2.1 学一学。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复习《排序题解题技巧》时,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一起玩一下魔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排序题需掌握解题技巧就会有所感悟。
1.2.2 看一看。如学习《祝福》、《鸿门宴》、《苏武传》等课文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相关内容的视频可以为学生学习课文铺设台阶,对分析人物形象 有教好的帮助。
1.2.3 唱一唱。如在学习高一年级必修四第二单元的《望海潮》、《雨林铃》、 《醉花阴》时,配以相关的的歌曲,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课文的意境。
1.2.4 演一演。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例如:在学《雷雨》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鲁大海和周朴园矛盾冲突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了解潜台词的作用,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像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1.3 扩展生活化的活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而传统教育是以"书"为中心,轻视行动。所以扩展生活化的活动目的在于"教、学、做三合一",在做中学活的知识,用活的知识。首先,作业生活化的扩展。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只是机械的操练。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如学了《故都的秋天》时,将全班学生分为五个小组,分别绘制出"秋晨静观、秋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闲情、秋果奇景"五幅图画,并且配上自己优美的文 字解说。于是,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体性,积 极的投身于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经过他们的集体构思后,各自发挥特长,有的绘声绘色地说着,有的聚精会神的画着,有的神采飞扬的写着 ,无不沉浸在艺术的创作中。二十分钟后,作品进入展示阶段,欣赏着一幅幅神韵丰厚的画面,倾听着一句句悦耳动听的描绘,我们仿佛栖身于大自然的诗意中,体会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课内外两手一起抓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 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阐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来 学好语文,使乏味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一、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
我以为,探讨语文教学的规律,首先就要研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换句话说,要懂得怎样"教语文",似乎就该先懂得在生活中人们怎样"用语文"。
第二、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
要摆脱语文教学"封闭式"的桎梏,还必须把眼光投向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语文是个"公器"(叶圣陶语),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被广泛地运用着。不要认为学生只是在语文课上才学语文、用语文。恰恰相反,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大量机会,倒 不是在语文课内,而是在语文课外。语文课上,只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学语文、怎样用语文的某些法则、原理,主要作用在于"知"(当然语文课上也有把"知"转化为"能"的练习);真正要让这种"知"转化为"能",就得靠学生在语文课外运用这些法则、原理于实践。而在事实上,学生在课外的这种实践机会是很多、很广泛的。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格局,就要努力"贴近生活",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课外的广阔天地里去。
2.1 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在讨论"中学生是否应该把手机带回校园"时,我发现,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中学生带手机回校园的利与弊"的习作练习,结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都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2.2 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总之,语文课堂并非孤立 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