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写进诗:漫谈诗歌的全球写作

2016-04-05 19:35[澳大利亚]欧阳昱
华文文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演讲诗歌

[澳大利亚]欧阳昱

摘 要:此文为欧阳昱2015年11月24日在汕头大学的演讲。谈及他游走世界的诗歌写作。

关键词:诗歌;全体写作;演讲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6)1-0016-15

这个话题听起来很大,因为我至今没去过南美,没去过非洲,除了迪拜,也没有去过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但若把生活了24年的澳大利亚所在的南半球和生活了35年的中国所在以及去过的那些亚洲国家、欧洲国家和北美洲国家的北半球加在一起,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全球”,至少应该是超过了50%的半球。若把写进诗中的各大洲的人算进来,其中有非洲人、欧洲人、亚洲人、阿拉伯人和美洲南北两大洲的各色人等,那就差不多比较接近全球了。记得在澳大利亚曾经听说有位诗人,搞了一个诗歌项目,要把他一生见到的所有人都写进诗里。我觉得很有意思,虽没有刻意这样去做,但碰到机会,也会把某个令我感兴趣,过后一辈子再也见不着的人写进诗里。诗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诗就是碰巧落到你头上的一滴雨,这些雨滴加起来,就是我笔下涉及去过的国家和见到的人的诗。

三十年前,我给刚出生的儿子写了一首至今都没给他看,也忘记给他看,现在即使给他看,他也不一定看得懂的诗,寄托了想周游世界的愿望:

我对儿子说

中国不能装下世界

世界能把中国装下

中国是船

世界是海洋

中国太小太小

世界很大很大

中国是屋

世界是空间

你长大是要做船

还是要做海洋?

是一闪即逝的星

还是永恒的空间?

1991年4月18日,我第一次踏上了南半球最大的岛国澳大利亚,开始了三年半的博士攻读生涯。我在一首诗中,记下了去国之后的感觉。

二度漂流

当我离开中国的时候

我记得曾经死过一次

飞向异国的天空中

洒遍了我骨灰般的记忆

在人来人去的机场

没有人为我送葬

我为自己灰色的过去

低声唱起一首哀曲

在蔚蓝色的太平洋上空

我埋葬了我的旧梦

把餐巾叠成一朵朵洁白的小花

凭吊那不再属于我的大地

从此我心中的故乡

被我永远地流放

如今即将离开澳大利亚

我又再度经历死亡

在著名的流放之乡

流浪者无处流浪

我这只劫后余生的候鸟

我这匹魂系天涯的独狼

我曾经有两只舌头

一只中文一只英文

我曾经有两颗心脏

一个东方一个西方

而如今我一无所有

唯有再度去流亡

前面提到的“去国”,用英文来说应该是复数的。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幻的,一个已经离去,一个在心中想要离去,真实地反映了人生无处可逃的心境。其实,我的四方游历,并不总是与“诗”俱进,比如早在1986年,我作为随团翻译,就已经去过纽约和加拿大不少地方,如温哥华、卡尔加里、班夫、尼亚加拉瀑布、蒙特利尔、詹姆斯湾等地,可那时,我足迹所至,没有留下一线诗痕。眼中看到的一切,脑中想到的一切,都未与纸张发生“诗”合作用,只是写了一个中篇小说而已,从诗歌角度讲,至今是个遗憾。但留得活人在,不怕没诗写。当年我在La Trobe大学读博士时,我的导师John Barnes教授专门教过澳大利亚诗人Kenneth Slessor的诗,说他诗歌的一大特点是,当时当地不写诗,而是根据记忆写。我听后特别不以为然,觉得诗歌这个东西,最好随时有感觉随时写下来,一放就不新鲜,就馊了,像饭菜一样。没想到,25年后,我竟然也采取此法,来对待当年那些没被我写进诗中的国家了。

孤独

今早这个人

戴墨镜

坐在阳光的前廊

在我走过的那一刹那

仿佛一幅壁画:

高统帽

黑眼镜

白衬衣

一个白人

只有这样的人

才能与孤独打成一片

在那儿的阳光下

坐一整个早晨

我想起25年前在加拿大

Shawinigan看到的一模一样的情况:

老人坐在阳光下的前廊

一动不动地晒太阳

当时代表团的领队老倪说:

哎呀,我永远也不要过这种生活!

这个人很凶

现在可能已经死了

早年写作,涉及记忆的不多,年岁越大,走的地方越多,时空的交错也变得越加频繁,记忆经常会像小型地震一样,随时随地都会爆发,比如,我在澳大利亚达尔文参加文学节,便写了一首与加拿大有关的诗,呈示如下:

牛河

在海边

转了一圈回来

时近四点半

想吃饭

Thailicious没开门

要到五点半

Shannegans嫌太吵

而且都是白人

不想吃

来到一处

有家越南餐馆

也要五点开饭

就坐到旁边的街边

跟几个看似

印度尼西亚人

无事可干的人

坐在一起

大家互相都不理

我兀自抽烟

写诗

跟从来都不联系的人

居然发起短信

直到五点差三分

要了一份Noodle in Soup with Beef

直译是牛肉面汤

其实是越南牛河

还要啤酒,结果没有

只有Ginger Beer

意思是“姜啤酒”

老板居然哄我说:

味道跟啤酒差不多

其实差远了

我只是因为外面太热

最后才勉强要了

当降温的甜水喝

还没喝完

牛河就上来了

白的是豆芽菜

绿中带黄的是柠檬

红红绿绿的是

切成小丁的朝天椒

还有几大片

绿叶子

我扯来就往牛河上盖

吃进口里很香

却又怎么也嚼不烂

老板用英文说:

你要把它扯断

撕开,否则吃不动的

因为这是Basal

很熟悉的一个名字

是从前看的一个英国电视连续剧中

旅馆老板的名字

我扯断撕开之后

果然好吃

但满手都是油

吃着吃着,我就想起

1986年的蒙特利尔

有天晚上我在那儿也吃了一盆牛河

同时还跟该餐馆一个打工的华人聊天

吃完聊完后我去付钱

却被告知:他已经给你付了!

我感动的结果

是把这个对陌生人友好的传统

藏在心里

有一年为一个镇江来墨尔本的代表

团当翻译

竟也带着其中一个觉得面善的团员

请去好好吃了一餐

没让他掏一分钱

付钱时又想起了

蒙特利尔那顿免费的牛河

今天在达尔文

我吃的牛河的确不错

比十几年前吃的好很多

最好的是

它连同那次遥远的记忆

正式进入我诗

前面说过,要“把你写进诗”,也就是把人写进诗,包括素不相识的路人,即凡是能让我产生诗意的人,尤其是平头老百姓。诗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诗就是一个既要让诗人活、让大人物活,也要让从不见经传的人见经传,通过我诗而活下来。下面这首写的就是一个公交车上的男售票员:

谁说现在人都不看书了?

即便你教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一年只看零本

或只看三本

那也不能下结论说

现在人都不看书了

这不

我前面这个卖票的巴士

乘务员

面前就放着一本

《最后的一个道士》

撕过票后

或滴滴地打过卡后

他乘空展书阅读

不像我

总拿着笔

怕错过有意思的东西

就那样一页页翻着

看得还很慢

很仔细

白发不是三千丈那种

连三寸都不到

但已根根毕露

他肯定不知道我

会请君入诗

他现在

就在我的诗里

至于贩夫走卒、卖小菜的、做保洁员的、看门的等等,都无不被我请入诗中,包括动车上坐在我旁边,从头至尾没有讲过一句话的乘客。我觉得无论飞机、火车、动车、轮船,还是其他交通工具上偶尔碰到一起,却从未交流过只言片语的人,某种意义上就是这个时代的象征,一种隐喻,说明人与人的相遇,只是极为偶然的事件,碰到一起,就再也不会碰到一起了。有一个这样的乘客,就这样被我写进诗中,那是在从上海到温岭的动车上:

陌生人

从松江南去温岭的动车上

有个陌生人坐我左手

也许是因为两个座位共一个扶手

他老把右胳膊肘伸过来

时时弄得我不太舒服

这人穿双鲜红的运动鞋

年纪大约二十四五

一路上他几乎不看书

只偶尔翻翻车上的杂志

其他时间不停用他的拇指

在手机上敲敲打打

我直到下车之时

也没有跟这人说话

从温岭到上海虹桥的动车上

我还是坐窗

左边有两个陌生人

这回我的胳膊肘一直搁在扶手上

这个小伙子一次也没碰我

尽管我也一次也没碰他

他时不时俯身向前

在他那张伸不出来的小桌子上

看手机上的小说

他旁边那个满脸横肉的汉子

则一刻不停地玩游戏

那游戏的音乐声

现在已不记得

但当时我可以从头到尾唱出

这两个人

我直到下车,也一句话没说

好像也无此必要,从来都是如此

顺便提一下

上次去温岭,坐车四小时

中间上厕所小解

和谐号马桶堵塞了

晃晃荡荡一马桶黄水

我只好立刻退出

这次从温岭回

我坚持了四个半小时没拉

脑子里晃晃荡荡的就是那个和谐号

猜你喜欢
演讲诗歌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初中英语课前热身活动
高职语文课前5分钟演讲的形式与内容探析
《英语同声传译指津》翻译批评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