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书画艺术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塑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书画欣赏能力,可运用书画艺术讲座、书画社团组织活动等对兴趣的可持续性培养来完成。同时,还须让他们进一步拓展艺术思维,领略作品创作意境,了解创作背景等方法来提高欣赏书画艺术的能力,并由此提高学生的传统中国文化素养。
关键词:高校;中国书画;欣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2-0036-03
收稿日期:2016-01-05
作者简介:张旭(1974-),男,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服装与艺术系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画、书法、广告创意与设计的创作与研究。(广东 惠州/516057)
一、引言
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它与中国的雕刻、篆刻、建筑、音乐、戏剧、舞蹈等共同构筑了华夏民族文化艺术体系。
作为中国文化精神象征的中国书法,是最纯粹的中国本土艺术,带着浓郁的东方世界风情,是中国人特有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观念的体现。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文学、音乐、雕塑、建筑等艺术无不受外来艺术的影响,唯有书法艺术完全在自我浸淫、自我完善中发展变化,深深烙上民族文化的印记,表达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
中国的绘画艺术亦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领风骚。它的人物、山水、花鸟的三大分科;工笔、写意、没骨、水墨等技法形式;勾皴点染、干湿浓淡、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自然留白等表现手法;视野宽广,不拘泥形式的经营构图;壁画、屏障、卷轴、册页、扇面、斗方等多样的画幅形式;以及配以多种独特的中式书画装裱,典型地表现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艺术追求与文化精神。
二、如何提高学生书画艺术的欣赏兴趣
在当今社会,弘扬传统文化,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影响人,塑造人,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开拓人,他们担负着中国文化传承的光荣任务,如何培养与引导他们对中国书画的认知,提高书画欣赏能力,理应是高校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让当代大学生们对中国书画艺术感兴趣,从而提高书画的欣赏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培养学生兴趣
书画艺术是一门形象思维非常丰富的科目,它没有传统意义中的数理化科目那样严谨的逻辑思维。所以相对而言,只要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们对它产生兴趣,也就成功迈出了对书画艺术初步认识的第一步。
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对中国书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可以寓教于乐,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历史典故之中去进行讲解。比如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王羲之帮卖扇老婆婆书写扇面,而助其扇子大卖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因酷爱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本,死后带入坟墓随葬的故事;以及名著《水浒传》中所提到的蔡襄太师,其人在北宋年间的确是个“陷害忠良谗媚皇帝”的大恶大奸之人,然其书法之美则风靡大宋,世人无不以能书其字、能得其书为荣。由此可见中国书法魅力之大,受世人酷爱之程度。如果我们用这些典故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并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去图书馆、互联网上查阅与中国书画艺术相关联的历史故事与名人轶事,相信他们一定会乐此不疲,兴趣也就会一点点地培养起来。而作为课程教学共同体的教师和学生们也应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努力营造浓郁的书画艺术环境;比如,成立学生书画社团、开展师生书画作品小展览、参与省市学生书画作品竞赛等,这种兴趣活动的积极开展,对不同兴趣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理解力的学生的影响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引导学生多听书画艺术讲座
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书画艺术文化知识,主要途径还是要在课堂上接收专业教师的传道解惑,图文并茂的学术讨论最为适合学生们感官意识的满足与新知识的接受。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日常知识的积累与升华;聆听名家讲座、走进艺术馆、网络课堂学习则都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几年前央视,CCTV中文国际台“文明之旅”节目曾邀请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教授讲述“绘画大师的启示”,这个讲座做得非常成功,也非常精彩。冯远教授从中国绘画大师中选取了四位代表;黄宾虹、徐悲鸿、齐白石 、林凤眠进行介绍。这四位大师是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典范,他们当年创建的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早已蜚声海内外,其培养的人才多数已成为当代美术界领袖与领军人物。节目一开场,冯教授用一道连线题提问了现场的大学生观众,请他们分别把四位大师的头像与其所绘制的作品连接起来。结果出人意料,除了徐悲鸿与其“奔马”大家都连线正确之外,余下的三位大师与其作品都没有匹配正确。这是个很遗憾的结果,同时这也正说明了当代大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极度匮乏。
感谢电视台的这份文化责任,我们不可忽视这种名家书画知识讲座,它对大学生艺术知识的提升,帮助之大非同小可。高校可邀请国内书画大家亲临学校开此类学术讲座,一可提高学生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兴趣,二能增强校园文化氛围,三亦能提升学校的名誉度,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除了名家学术讲座,还有更经济的做法,那就是多鼓励学生走进画院、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三馆”既然免费开放,我们为什么不借此真正亲眼观摩那些价值连城的书画艺术作品呢?那种穿越远古的信息交流,非亲身经历,是难以感受得到的,是所有课堂学习所无法比拟的。能得以亲眼见到这些百年甚至千年的书画艺术作品,一生恐怕也难得有几次机会,应该教育学生懂得珍惜。
3.让学生多了解与掌握相关书画理论
对喜欢书画艺术的人来说,通过书画艺术知识教育来迅速提高书画欣赏能力是最佳途径。通过书画理论的学习与掌握,由此上升到对书画艺术的感知能力和深化书画艺术修养,从而进行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是提高书画欣赏的有效方法。因此,高校在开设选修课程时,可以安排中国书画艺术欣赏类的课程,配备专业教师进行必要的书画知识讲解,让学生学习相关的艺术概论及技法技巧,使学生们对书画艺术的特有表现形式有更为全面的了解,进而了解书画艺术与民族、生活、情感、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在这些节点上讲述清楚了,学生们才会真正感受到书画艺术的社会作用力;此外再辅以图例的佐证,让他们在知性与感性中去感悟中国书画艺术的魅力,去领会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精髓,从而进一步了解与继承祖先们遗留下来的文化,真正提升自己的综合文化素养。
4.让学生们参加书画社团组织,增强兴趣的可持续性
学校开设书画艺术欣赏类的选修课,主要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关注度与艺术兴趣。尝试从有点兴趣到感兴趣再到很有兴趣,最后到喜爱书画艺术,这是一个兴趣培养的渐进过程。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受到书画艺术氛围的熏陶,也就一次又一次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其文学、语言、诗词、礼仪等综合修养也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其综合素质就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呈现给社会的就是一个彬彬有礼、心地善良、品质高尚、精神阳光的当代大学生形象。在大学校园,常会有一些爱好、兴趣一致的年轻人,自发组建“戏剧社”“舞蹈社”“书画社”等团体,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进行创作训练,这是大学时代很有积极意义的活动。它不但能使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增强对艺术门类及其他活动的兴趣,也能在活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还能使个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得以很好的锻炼与提升。惠州经济学院书画社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慢慢地由校内走向校外,参与了多项书画艺术活动,对学生们的书画理论、技法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才培养
三、书画艺术的审美与赏析
以上论及了对学生书画艺术兴趣的培养,具体说到书画艺术的赏析,还须掌握书画艺术的特点及规律,方能深入到其内部,感受书画艺术的美。
对书画艺术的审美,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构、章法、师承以及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画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作,欣赏者则靠眼力来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这是一种再创造过程,这种再创造效果如何,则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有很大的关系。观书法作品时要先对作品进行宏观的审度,如气势、神采、章法、又要有微观的把握,如用笔、用墨、结体、线条等。欣赏书之线条,第一,可从中推断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墨及笔法特点。第二,由线条的点画组合注意所书结体造型的意趣与严谨。第三,则可见字字之行气洒脱否,章法有失偏颇否。第四,乃神采,就是感受通篇作品整体的气势与格调风韵。故神采乃书家精气神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经历、性格特征、气质修养密切相关,“见字如见其人”就是这个意思。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气韵生动之作品,故欣赏书法作品时要学会领会其势,捕捉其韵,方可知其韵味。
一般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书法赏析: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致的总印象。近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然后,再退而远观全局,单写字的结体要求,是否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谦让有序、错综变化、险中求趣。整行的字体是否形成“连缀”,上下承接、呼应连续、笔断而意连,这样整行的字气才能产生节奏韵律、血脉畅通之感。最后看通篇布局,是否达到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起伏跌宕的视觉效果。
2.展开联想,领略创作意境
书法作品本是静止不动的艺术品,但我们在欣赏过程中则要学会依据作品的通篇气势,想象书家创作用笔时的力度大小,节奏的快慢缓急以及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从而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才能正确把握书家们的创作意图与心境。
3.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历史文化沉淀的产物。因此,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创作环境, 才能清晰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创作心境和创作目的等,有益于正确领会书家的创作意图和把握作品的情致格调。如东晋王羲之《姨母帖》(26.3厘米×53.8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虽只有6行42字,但可见王羲之突闻姨母去世的噩耗之后,其悲痛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笔法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见图1)。所以不论是书家的修养还是创作时的心境,都会对作品情调有相当大的影响。这样的书法赏析,虽增加一定的难度,却也更使书法欣赏变得妙趣横生。
而中国画的欣赏则相对宏观许多,主要依据作品的气韵、意境、格调进行赏析。一千多年前南朝谢赫在其所撰“绘画六法”中首推“气韵生动”说,后来就一直成为鉴赏中国画的最高标准。虽然其内涵和注释在历史的发展中都略有不同,但“气韵”的实质还是有生命的本质和律韵、也是我们常言的“传神”“活力”之意。画家的作品能否传递出自然的精神、生命的活力则是反映画家绘画艺术的总体效果和水准的最高准则。“气韵”虽然在形式技法上属于笔墨特征,但实际上则主要体现绘画作品的意境和格调。而后者是与人的主体精神密切相关,即与画家和欣赏者的人格涵养是相关联的,画家的人格涵养愈高,其所绘就的作品的格调往往也愈高,而欣赏者的人格涵养愈高,也就能去欣赏和接受更高格调的作品,反之亦然。由此可见,对作品格调的要求远比对意境的表现更为不易。所以学生们只有提高文学修养与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升华自己的人格涵养,以便能够正确地品评作品。如何欣赏中国画“气韵生动”“意境深邃”和“格调高雅”。具体而言,就是欣赏时一般先看画面的整体气势,即我们常言“神韵”;然后再欣赏其笔墨趣味、构图赋色、笔力等。最后观其物象造型,即“形似”“神似”与否(见图2)。这种欣赏方法,就是要抓住中国画中所蕴含的艺术审美元素,因为这是中国画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当然,要从欣赏作品中体验到“神韵”并非易事。学生们不但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中国画基本知识。所以,要想很好地欣赏中国画艺术,还得接受更多姊妹艺术的熏陶。
四、结语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在世界美术史上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体系。蔡元培先生倡导“美育代宗教”,美术教育始见重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培养年青一代学子,尊重与传承中国书画艺术尤其显得重要。懂得欣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于历史和文化,于己和后人,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大事。
参考文献:
[1]韩刚.谢赫“六法”义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2]蔡元培.蔡元培选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