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彪
【摘 要】作为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批摄影实践者与传播者,传教士在早期摄影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及他所编的《格物入门》对摄影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近代;传教士;摄影;格物入门
中图分类号:J4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70-01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曾是西方传教士的重要目的地。美国青年教徒艾迪·舍伍德回忆道:“在那些日子里,中国就是目标,就是指路星辰,就是吸引我们的巨大磁铁。”①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就是其中一员。从1850年起直到去世,他在中国足足生活了62年,并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冠西,有学冠“泰西”②的涵义。他曾是北京同文馆的负责人,长期译介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当时的洋务革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丁韪良在同文馆任职期间译介了大批有价值的书籍,其中,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编译出版的《格物入门》③是同文馆最早出版的自然科学著作,是一本全面介绍西方科学的汇编类教科书,“它大致包括了同治七年(1868)以前西方物理学的所有内容。”④清廷大臣徐继畲⑤为本书作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格物入门》中第三卷“火学”的下章《论光》部分以及第七卷“算学”中的第三章《测算光学》部分,首次以科学视角,用轻松问答的方式向人们介绍了光、光的种种特性以及为人所用的方法等,这些实用而全面的基础知识对日后摄影术的普及有深远的意义,《格物入门》在中国摄影史上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诚如丁韪良在《论光》这一章节的阐述:“问光学所论者何?答言:究察光性便能制造各镜,且能解明眼目,所以能视之理,知万物中光之功用极大也。”⑥以下将分段列举《格物入门》中所言与摄影术相关的“理”。
首先,对于基本的“小孔成像”原理,书中以数值化的形式对小孔进光量做了释疑:“假如甲丙丁离烛二尺、四尺、八尺,此三处之光,即如四与十六并六十四之数倒比,故甲处之光,比丙处浓四倍,较丁处浓十六倍也。”⑦这是中国最早的对光线强度的数值化统计,甚至可以将其视为相机光圈值的最初形式。
其次,书中针对相机中的凸镜和透镜分别列举了贴近生活的例子:“问凸鑑何用?答:惟散光而已,常见堂宇悬灯,上缀金球,四面皆如凸鑑,使光遍于室耳。⑧……问透镜何物?答:即透光之玻璃也。形有数种……虽用玻璃为镜居多,然凡透光之物皆可为之。⑨”
此外,《格物入门》还提及了摄影术的操作。从摄影术的雏形照画箱说起,“问:映画幕何物?答:映物之影而描绘之也,四围设幕,今遮蔽亮光,室中黑暗,顶上开小窗,隔以透镜,其上又斜,覆照镜,如有物在甲,其影即返照至丙,人即按影绘之。”⑩照画箱其实已经具备了一个简易相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直到发现碘化银的特性,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照片。《格物入门》中介绍了从制作待用的银版底片,到显影、定影的全过程:“凡有色之物,被光久照,多至退色,此人所共知者也。至有药数种,见光变色,惟精于化学者知之耳,按此理数十年前法国有人创照画?之法,先将银片置箱中,以海蓝?熏之。于映画幕中将物影映于银片之上,其药感光成影,然取出视之不见也。以水银气熏之,影即显现,复以磺卤水洗之,则常存而不灭矣。嗣有人设法照于玻璃或纸上,间有易用他药者而其理一也。”?
《格物入门》虽然算不上是摄影专著,但如此系统而科学地介绍光学知识在中国实属首回。它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作为初级科普书籍,而且也是一个文化载体,借由这个载体,西方的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精神得以在中华大地上扎根。
注释:
①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晴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②当时中国文本中的用词,泛指西方国家。
③丁韪良在光绪二十五至光绪二十七年(1899-1900)期间对《格物入门》加以修订,命名《重增格物入门》(七卷)。
④咏梅,冯立昇:《<格物入门>在日本的流播》,载《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2月第43卷第一期:157.
⑤徐继畲(1795—1873),开明的晚清名臣,为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曾任闽浙总督等要职,被《纽约时报》称为“东方伽利略”。
⑥丁韪良主编:《格物入门》,北京:同文馆,1868年版,卷三下章:24.
⑦丁韪良主编:《格物入门》,北京:同文馆,1868年版,卷三下章:26.
⑧同上:33.
⑨同上:35.
⑩同上:43.
?“照画”即摄影术。
?即碘溶液。
?丁韪良主编:《格物入门》,北京:同文馆,1868年版,卷三下章:44.
参考文献:
[1]丁韪良.格物入门[M].北京:同文馆,1868.
[2]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咏梅,冯立昇.《格物入门》在日本的流播[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