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原有二,在京都老巷追寻“匠人精神”

2016-04-05 02:35萨苏
环球人物 2016年8期
关键词:京都匠人樱花

萨苏

创立樱花编辑部,记录失落的传统文化

樱花编辑部,望文生义,似乎应该是某个研究植物的杂志社,但现实中它偏偏是个“不务正业”的机构。创建者米原有二等人关心的是日本正渐渐消失的传统技艺,确切地说,是集中在京都的传统技艺,托庇于这座古城余荫之下的一座座经年老铺、一位位绝技传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一根木头的故事

日本有一些独特的技艺,曾经是极有影响的,而今天已经几乎被人们遗忘,北山“磨木”便是其中之一。北山是京都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它周围有着优美挺直的杉树林,自古以来,村里会专门培养一群心地纯净而巧手的年轻姑娘,由她们从事水磨圆杉木的工作,这个技艺被称作“磨木”,除京都外,全世界别的地方都找不到。

在江户时代(即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1603年至1867年)作家的笔下,“磨木”是一个浪漫的职业。“(磨木女)上身穿着窄袖和服,下身穿着裙裤,手上戴着只遮住手背的手套,扎一条好看的粉红色细腰带。她们把头巾扎得非常低,看起来酷似日本的玩偶。这些磨木女整日用红砂子和清澈的泉水,不停地打磨剥掉皮的圆杉木——那是由工匠根据客户需要专门上山选择和采伐的。”磨木女们把杉木打磨得细细的、白白的,被称作“北山圆木”。

在古代日本,“北山圆木”有着神圣的使命。匠师们会把这些杉木卷上纸包装起来,一根一根运送到东京、九州甚至更远的地方,用于修建神宫等意义重大的建筑,它们不仅美观,而且被认为在打磨过程中被注入了各种美好的情感。

不过,今天修建各种建筑,已经用不到“北山圆木”了,机械的方式打磨杉木远比女工们的工作效率高,质量也不差。于是,“磨木”在二战后便渐渐成为历史了,只能在典籍和民俗表演中还偶然一窥其行藏。

类似的职业还有很多,这些职业几乎都带着日本传统中细腻、精致的色彩,却又和现代社会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这种不知不觉中的失去引发了学者的痛切,京都造型艺术大学为此发起了一个名为“传统工艺调查”的项目,希望记录下这些即将消亡的技艺。米原有二便是在参加这一项目的过程中,决心梳理和讲述这些技艺以及京都匠人的故事。

2005年,米原有二与好友藤田明、井上朋一等组建了樱花编辑部。10多年来,他们出版了多部关于日本,特别是京都独特技艺与文化的图书,其中一些已成为人们了解京都乃至日本古典文化的必读之物,比如《京都老铺》《京都匠人》等。

壮绝的人间剧目

樱花编辑部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历史韵味,以至于人们常常以为米原等人是一批老艺术家。实际上,米原有二1977年出生于京都,跟“老”字还不算沾边。他毕业于京都精华大学,毕业后曾经从事广告业,又当了一段时间记者,并在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也正是在这里,他开始参与“传统工艺调查”。

日本传统技艺中的截金,即用金箔,为佛像、佛画、木器等施以纹样。

小岛丰—制作京提灯。

米原说,他之所以迷恋上这些老铺和工艺,是由于看到了其中浸透着的日本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财富——“匠人精神”,对于产品精雕细琢,不为利益,只追求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与极致。这是对极限的冲击,也是与工业化生产相异的理念。

京都,或许是日本最具有“匠人精神”的地方。京都曾是日本的中心,各地能工巧匠集中于此为宫廷服务。天皇要用一张弓,要有制作弓弦、弓背、箭壶、箭矢等诸多工匠,这奠定了京都的匠人数量丰富、种类更加丰富,且做事不计成本的特点。幕府时代,天皇成为政治上的傀儡,幕府将军住在江户(今东京)。但长时间以来宫廷文化的升华,却使京都的文化艺术变得更加繁盛。幕府将军属于武家,在文化方面难免自惭形秽,东京的艺术大多是嫁给将军的贵族女子从京都带来的。而由于远离权力,京都的王公贵族只能把精力放在文化上,匠人在这个时期也越发重要了。

小岛丰—制作京提灯。

谷野修子制作京唐纸,将纸倾斜,便能看到光在其上跃动闪烁。   

米原最初看到的,和我们普通人理解的“匠人精神”并无二致。不过在调查中,他有了新的收获:那些苦苦坚守着自己技艺的人们,不仅有手艺,也有着深刻的情怀。

“我们穷得连饭都快吃不上了,除了这份手艺,我们什么也没有了。”当一名花盆景艺人这样向他感叹时,米原感觉遇到了一名“殉道者”。手艺人为自己身怀的技艺而感到骄傲,即便已经用不上,他们也宁可为之殉难。这种略带伤感的执著,着实令人感动,米原等人建立樱花编辑部,便是为了讲述这些“殉道者”的故事。

米原有二

他们采访了一个个老铺,包括制作“能剧 ”所需面具的、制作烟斗的、制作日式纸伞的——有的也许在下一年春天就不会出现了。仅仅《京都老铺》里,便有36家铺面登场,它们或是历史悠久,或是如今全日本某个大品牌的“祖山”。

米原等人也采访了一个个最后的匠人,包括为老乐器配弦的、染彩纸的、制作“西阵织”织锦的,匠人们面对着家族的最终命运,“演出着壮绝的人间剧目”。所谓“壮绝的人间剧目”,米原自己解释,便是“无动于不幸的命运,默默地延续着‘传统”。

每一种技艺都是流畅的乐章

在采访和书写这段传奇的历程中,米原等人也体现出了典型的“匠人精神”。《桧之刨》一书中,他们用了大约100页的篇幅描述加工桧木时刨子的用法,而且每一页都有插图。如果真想学这门手艺,只需要沿着页码循序渐进即可,比一般的实用手册之类给力太多了。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与“匠人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吧。

也许在米原等人看来,每一种技艺都是流畅的乐章,或者如同海边拾到的美丽贝壳。所以,他的描述并不让人感到技艺将消亡的痛苦,而是用一幅幅图片和解说,让人们跟随他走进京都工匠们的世界,体会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会有怎样的挑战。

这无疑是有价值的,“匠人精神”代表的执著、坚定和负责,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樱花编辑部对于匠人的记录,与其说是为了收集记忆,不如说是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人们去继承对“匠人精神”的追求。

猜你喜欢
京都匠人樱花
一间微型机械工业展示厅,一种匠人精致生活
赏樱花
京都古迹
京都好咖啡
青年匠人
“神级”匠人
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匠人?
一抹樱花粉
“微”生活 发现·秋韵京都
京都烧鸭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