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浩 (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庄镇畜牧兽医站 265114)
猪圆环病毒病及其防控
赵德浩 (山东省海阳市留格庄镇畜牧兽医站 265114)
(1)猪圆环病毒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是现在目前已经发现的动物病毒中最小的一种,基因组为单股负链环状DNA,无囊膜,根据抗原性和基因组不同,将圆环病毒分为两种基因型,即PCV-1和PCV-2。(2)已知PCV-1对猪的致病性较低,偶尔可引起怀孕母猪的胎儿感染,造成繁殖障碍,但在正常猪群及猪源细胞中的污染率极高。(3)猪圆环病毒只在猪源细胞培养物中才能完全复制,但不引起明显的病理变化。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极强,可耐受低至pH3的酸性环境。一般消毒剂很难将其杀灭。
2.1 PCV-2在猪群中存在的长期性 给本病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特别是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伪狂犬、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混合感染促进了本病的发生和流行。饲养管理不善、通风不良、温度不适、免疫接种应激、不同来源和日龄的猪混养等因素可诱发仔猪发病。
2.2 传染源 PCV-2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家养的猪和野猪都是自然宿主,欧洲及我国的猪场监测发现,100%的猪场呈现血清阳性,猪群血清阳性率高达20%~80%。病猪可随粪便、鼻腔分泌物排出体外。
2.3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经胎盘感染。
2.4 易感性 猪对PCV有较强的的易感性,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仔猪感染后发病严重。胚胎期或生后早起感染的猪,往往在断奶后才可以发病,一般集中在5~18周龄,尤其是6~12周龄最多见。
3.1 (1)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主要侵害6~12周龄的仔猪,发病率为4%~10%,病死率可达50%~100%,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排毒。猪群抗体阳性率高,在我国可达5%~83%,并且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2)该病的临床症状:患猪表现为肌肉衰弱无力、下痢、呼吸困难、黄疸、贫血、生长发育不良、腹股沟淋巴结肿胀明显,发病率为5%~30%,死亡率5%~40%不等,康复猪成为僵猪。(3)眼观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结明显肿大,切面硬度增大,呈均匀白色;肺炎,肺脏肿胀,坚硬或似橡皮;肝萎缩;脾肿大及大面积梗死、胸腺萎缩;肾肿大,被膜下有坏死灶;结肠水肿,肠黏膜充血或淤血,胃溃疡;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4)特征性显微病理:淋巴器官的肉芽肿和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缺失,淋巴结、脾、胸腺等出现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性病理变化—淋巴滤泡萎缩;胰腺上皮萎缩,腺泡明显变小;心肌表现不同程度的多灶性心肌炎,有多种炎性细胞浸润。
3.2 皮炎和肾病综合症 该病通常发生于8~18周龄的猪。本病型除与PCV-2有关外,还与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多杀性巴氏杆菌、霉菌毒素的参与有关。以会阴部和四肢皮肤皮肤出现紫红色不规则斑块为主要临诊特征。
3.3 增生性坏死性间质肺炎 该病主要危害6~14周龄的猪,与PCV-2有关尚有其他病原。发病率2%~30%,死亡率4%~10%。眼观病理变化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颜色灰红色。组织学变化表现为增生性和坏死性肺炎。
3.4 繁殖障碍 研究表明PCV-2感染可以造成繁殖障碍,导致母猪返情增加、产木乃伊胎、流产以及死产和产弱仔等。
3.5 仔猪的先天性震颤 该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从轻微震颤到不由自主跳跃,每窝猪感染数量不等。出生后会吃乳的,一般经3周可以康复。不能吃乳的转归死亡。
该病仅靠临床症状难以确诊,主要靠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方法可分为抗体检测法和抗原检测法。检测抗体的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抗原的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鉴定、组织原位杂交和PCR方法等。
(1)目前国外已经研制出圆环病毒弱毒苗,国内已研制了圆环病毒灭活苗,免疫后的猪群死亡率降低,猪群的整齐度提高,饲料报酬明显提高。(2)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如支原净、强力霉素等,对预防本病或降低发病率有一定作用,这样能抑制猪群中的常见细菌性病原体,增强了猪群抵抗力。(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其他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加强环境消毒和饲养管理,减少仔猪应激,做好伪狂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细小病毒、喘气病的免疫非常重要。
收稿日期:(2016–01–04)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1733(2016)03-00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