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胜/乌兰察布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牛酮血症的综合防治
马文胜/乌兰察布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奶牛养殖过程常见疾病有很多种,而在围产期,由于在较短时间内连续经历妊娠、分娩和泌乳三个重要阶段导致奶牛处于高代谢状态,而处于高代谢状态则会导致奶牛长期处于生理性氧化应激状态,最终导致奶牛出现酮血病。
奶牛酮病(ketosis)是围产期奶牛发生的一种常见代谢疾病,该病主要以能量负平衡、消化出现障碍、低血糖、脂肪被大量动员、血酮增高和肝脂代谢紊乱为主要病理学基础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奶牛得酮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围产期奶牛机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和挥发性脂肪酸等重要供能物质消耗程度与奶牛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存在差异,因而导致奶牛机体内的能量出现不平衡,最终奶牛由于机体异常而得病。酮病不仅会降低奶牛产奶量,影响繁殖性能,还会引发皱胃变位、胎衣不下、乳腺炎、子宫炎、脂肪肝、生产瘫痪等其它多种围产期常见疾病,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奶牛酮病的发病率也一直处在较高水平。在美国,每年有约4%~5%的奶牛患临床酮病;印度地区奶牛的发病率则为14.69%左右;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则能达到泌乳牛总数的15%~30%;日本的奶牛发病率甚至高达43.1%。
而相比奶牛酮病,亚临床酮病的发生率还要更高。据相关研究者统计发现,在泌乳期的前九周,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甚至能够达到59%。因此,奶牛酮病会对奶牛的养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母牛在每次生产犊牛后均有发生酮病的可能。多年来的临床显示,年轻母牛或生产胎次低的母牛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年长及生产胎次高的母牛。根据数据统计,生产胎数少于6胎的母牛发病情况占酮病发病率的将近八成,6~10胎次的母牛则占总发病率的两成左右,而生产犊牛胎数高于10胎的母牛发病率极低。
酮病的发病不存在季节性的情况,在四个季节中均有可能发病。但相较而言,在冬春两个季节中发病率较高,能占到总发病率的55%。这主要是因为相较夏秋两季,冬春季节草料少,气温低,因此奶牛摄入能量更少,而耗能更高,就更易得酮病。此外,奶牛酮病主要发生的时间点是在奶牛刚刚分娩后。在奶牛生产后的1~7 d内发病占到了82%,而7 d后发病则只占18%。
此外,相较其他奶牛,高产奶牛发病率更高,且产奶量越高发病率越高。这是因为奶牛产奶越高,产奶所需的能量越多,而奶牛出现能量负平衡的概率也就越高。数据统计:产奶量低于5 000 kg的奶牛不存在发病现象;产奶量在5 000~6 000 kg之间的奶牛发病占29%;产奶量在6 000~7 000 kg的牛占26%;产奶量在7 000 kg以上的牛则能占到45%。
奶牛在泌乳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来合成乳汁中的乳糖,导致奶牛体内储存的糖类和生糖物质(如丙酸)出现严重不足,以致于难以维持机体正常生长代谢。由于分娩前期,奶牛干物质摄入大幅减少(最高可降至30%),而且由于激素的作用、产前的瘤胃容积较小以及分娩后食欲降低等因素,产后食欲高峰出现则要晚于泌乳高峰,所以机体不能从食物中获得足够的能量,于是就导致奶牛的血糖浓度降低。而当葡萄糖不足时,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的速度下降,糖酵解速度下降,α-磷酸甘油下降,于是脂肪酸的酯化作用被削弱,最终导致释入血浆中的脂肪酸增多。
此外,奶牛血糖浓度降低还会导致奶牛体内脂肪的动员速度加快。而在母牛机体分解脂肪的过程中,首先将脂肪分解为甘油三醇和非酯化脂肪酸,并且将脂肪酸运输到肝脏。然后在肝脏中,脂肪酸被逐渐分解,最后形成乙酸。而乙酸则会和丙酸一起在奶牛体内进行分解反应,最终乙酸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然而,由于大量丙酸已经被用于合成葡萄糖,导致正常的分解过程被中断,乙酸不能被继续分解,而是在酶的作用下合成丙酮被暂时储存起来。但是如果是在有大量脂肪被分解的情况下,则会导致肝脏产生的酮类物质远远超过肝外组织可以吸收利用的数量,于是大量的丙酮就会在奶牛体内大量蓄积,出现血酮、乳酮和尿酮偏高的临床表现。
1.奶牛饲料的品质差,饲料储存环境不好或储存时间过长导致饲料出现变质、发霉、腐败。
2.饲喂奶牛脂肪含量高的饲料,如干精料、油饼、豆类等。
3.母牛产后摄入的糖类物质(即碳水化合物)供给不足,主要是含糖高的饲料,如多汁的块根,粗纤维丰富的干草谷类不足。
4.矿物质、微量元素不足或缺乏。
5.过量饲喂富含丁酸的青贮饲料。
6.奶牛的运动不足,分娩时过度肥胖。
7.奶牛泌乳增速太快且产奶量过高或营养不良。
8.消化道疾病以及内分泌机能障碍。
酮病的分类不一,但通常将其分为消化型(或称消耗型)与神经型以及生产瘫痪型三种。但三者之间差异不明显,不易分辨,因此也有人将其分为消化型与神经型两种。
1.消化型。消化型酮病多是在奶牛产后发生,约占酮病发病的85%左右。在发病的最初几天时间里,病牛开始出现顽固性的消化障碍,病牛的食欲下降,有的病牛甚至不食不饮;反刍减少,拒食精料和青贮,仅采食少量干草,个别严重者甚至见到精料就跑。粪便干燥或出现腹泻现象,粪便量少,恶臭,有时表面还附着一层油膜或黏液,瘤胃蠕动减弱甚至消失。病牛的呼出气体、尿液和乳汁中有丙酮味(类似烂苹果的气味),但一般不易闻到,只有经过加热后气味才会变得明显。乳房与非病牛一致,但产奶量出现明显下降情况,且乳汁的状如初乳,易形成泡沫。精神倦怠,不愿运动。皮下脂肪过度消耗,体温正常或偏低,体重迅速下降,很快消瘦,腹围缩小,皮肤弹性降低。后期肝脏浊音区扩大,呼吸数减少。通常情况下,消化型酮病极少引起病牛死亡,但是在没有及时治疗的情况下,产奶量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严重时也会出现死亡。也有的病例症状轻微,仅表现产奶量的轻微下降,初期时血糖、尿酮浓度无明显变化,后期血酮浓度才会升高,只能通过具体检测奶牛的酮体和血糖水平才能确诊奶牛是否患病。
2.神经型。患神经型酮病的病牛除了表现消化系统的主要症状外,常有突然发病的现象。病牛初期精神亢奋,高度紧张,对声音十分敏感;眼神狞恶或眼球震颤,视力下降;泌乳停止;经常转动舌头,咬肌痉挛,大量的流涎,磨牙、空口咀嚼;走路不稳,横冲直撞,狂暴不安,状态凶野。神经症状间断地多次出现,通常持续1~2 h。这种兴奋过程一般持续1~2 d,之后病牛便会转入抑制期。抑制期的病牛头低沉,反射迟钝,精神萎顿,步态蹒跚,严重者处于昏迷状态。少数病症较轻的病牛仅会表现出低头耷耳,精神萎靡,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下降。
3.生产瘫痪型。病牛表现出的许多症候与生产瘫痪相似,但有酮病的特征。如呼出气体、尿液和乳汁中有烂苹果的气味;食欲不振;体重迅速下降,很快消瘦下来;产奶量降低。
若奶牛出现酮病的症状,则须立即调整奶牛的饲料配方,对病牛紧急进行静脉及肌肉注射。若病牛情况不严重,则可以通过口服一些促生糖促消化的药物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调整饲料配方。根据病因调整饲料配方,增加碳水化合物饲料及优质牧草,减少高能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同时还应注意对围产期奶牛及时补糖补钙,提高机体的血糖浓度,减少脂肪动员,促进奶牛对酮类物质的利用。
2.静脉注射。静脉注射葡萄糖可以暂时恢复血糖水平。一般一次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 ml,每次注射效果可维持约2 h。神经型酮病每4~6 h需重复使用一次,其他类型的病牛则不必多次重复注射。
木糖醇可以刺激奶牛胰岛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机体对血清中游离脂肪酸的分解,提高病牛的血糖。此外,木糖醇还可提高奶牛体内的甘油三酯的浓度,增强天冬氨酸的转氨基作用,有效的改善奶牛酮病的临床症状。因此可以对病牛使用浓度为25%木糖醇进行静脉注射,每日需注射1次,连续注射3 d。为了延长胰岛分泌机能持续的时间,建议静脉注射木糖醇的注射速度以每小时每千克0.3 g以下。
此外,为了缓解神经型病牛的症状,可静脉注射10%的葡萄糖酸钙溶液200~300 ml。为了防止酸中毒,可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500~1 000 ml。为了加强前胃的消化能力、提高病牛的食欲,可以静脉注射促反刍液,其主要成分为:10%氯化钠溶液500 ml,10%葡萄糖酸钙100~150 ml,10%安钠咖30 ml。生产瘫痪型及神经症状显著的病例则可用钙剂治疗,如氯化钙+氯化镁+葡萄糖静脉注射。
3.肌肉注射。为了增加奶牛机体肝糖原的贮备,可以对病牛进行肌肉注射100~150 IU的胰岛素。若病牛的体况较好,则可以对其肌肉注射200~600 IU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不仅可以加速组织蛋白的糖异生作用,还可以维持病牛处于较高血糖浓度的时间。此外还可以肌肉注射糖皮质激素(剂量相当于1g可的松),注射后8~10 h病牛血糖即可恢复正常,且食欲有很好的改善,病牛血液中的酮体水平也会在3~5 d内逐渐恢复正常;虽然注射糖皮质激素初期产奶量会出现下降现象,但治疗2~3 d后迅速升高,治疗酮病效果良好。
4.口服药剂。为病牛饲喂口服的生糖先质,如丙二醇。饲喂丙二醇每天2次,每次150 ml,即可维持奶牛的正常血糖水平。此外,在饲喂丙二醇时,通常还加入钴盐。而且若是在钴缺乏的地区,每天应至少为奶牛在饲料中添加100 mg的钴。
饲喂奶牛草酰乙酸,有助于机体三羧酸循环正常进行,使体脂动员过程中产生的脂肪酸完全氧化,从而降低酮体的产生速率。
对于神经型酮病,可口服水合氯醛。正常体重为500 kg奶牛口服水合氯醛的剂量为:首次喂食30 g,之后每次7 g,每天2次,连用7 d。应用口服水合氯醛,既可降低兴奋性,又可破坏瘤胃中的淀粉,刺激葡萄糖的产生和吸收,还可以通过瘤胃发酵提高丙酸的产生,使病牛能够正常分解体内的酮类物质。
5.中药方剂。应用中药方剂增进食欲。具体剂量为:当归、川芎、砂仁、赤芍、熟地、神曲、益母草、广木香及麦芽各35 g,研磨成粉末状,加入适量的开水进行冲调,灌服。每日或隔日1次均可,连服3~5次。此方可以增进病牛的食欲,加速病牛病愈效果。
另外,可以通过使奶牛服用龙胆酊、焦三仙、干酵母、适量的硫酸镁等健胃药,增加奶牛的采食量,促进机体合成生糖物质。
对高产奶牛的易得酮病进行预防,根除酮病,对企业和个人养牛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预防酮病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要防止奶牛在产前采食量下降过多,降低奶牛体脂的消耗程度,增加奶牛产后采食量,减轻机体的能量负平衡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因此,对于酮病的预防主要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搭配饲料。按照奶牛饲养标准,科学合理地投入饲料,同时还要保证奶牛饲料的高品质,注意多喂富含糖类饲料及优质青(干)草和多汁饲料,保持奶牛能量代谢平衡。此外还应注意保证产前的饲料和产后的饲料二者的原料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奶牛产后采食量恢复。
2.加强干奶期饲养管理。干奶期的奶牛饲养过程中导致的奶牛体况间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围产期奶牛出现酮病的几率。如果饲料中能量过高会使分娩前母牛过肥,则会导致分娩后母牛的采食量减少,酮病发病率增加。因此要加强对奶牛在干奶期的饲养管理,保证奶牛在围产期依然具有良好的体况。一般来说干奶期奶牛体况评分以3~4分为宜(5分制),而且围产前期肥胖牛应控制在围产期奶牛总数10%以内。干奶期的营养水平主要是:粗蛋白为14.5%,碳氮比为0.7∶1或1∶1,其中约30%的蛋白以可溶性摄入蛋白的形式供给,非纤维碳水化合物的水平需提高到干物质含量的32%,还应选用良好无变质的草料或青储饲料。同时,要确保日粮设计可以满足奶牛的健康需要,还应保证日粮中含有充足的钴、磷、碘。
3.合理管理。善待奶牛,为奶牛提供充足的空间、饲料及饮水,保证奶牛生活环境足够舒适、安静、卫生,不喊叫牛,不打牛,降低产犊应激。此外还要保证奶牛生活区域内环境温度、饮用水水温、光照适宜,避免出现热应激和冷应激;保证奶牛水槽及料槽干净,奶牛活动地区整洁干净,加强对奶牛活动生活的地方进行消毒等,提高牛的舒适度。此外,还应频繁推料,且每次推料不宜过多,一般要使奶牛的采食次数在10次/天,增加奶牛的采食时间,减少饲料的二次发酵现象。
4.及时监测。及时对病牛及非病牛进行监测,特别是奶牛生产前后。一般在产前1周左右开始每隔一日测定一次奶牛的尿PH值、尿酮体或血酮体;产后1天开始可以测定奶牛的尿PH值,隔日可以开始测定尿酮体或乳酮体1次。凡测定尿液PH值呈酸性,或者尿(乳)酮体出现含量升高现象的奶牛,应立即进行药物治疗。
5.使用饲料添加剂。烟酸参与脂肪代谢,具有抗脂解作用,当烟酸缺乏时会影响家畜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脂肪的代谢。因此,在日粮中添加烟酸可以降低血浆中的非酯化脂肪酸和酮体的浓度,还可以提高奶牛采食量,诱导生糖氨基酸转化为糖,提高奶牛的血糖浓度,有效减少酮病发病率。此外烟酸还能增加奶牛瘤胃微生物合成量,增强瘤胃微生物合成菌体蛋白的能力。一般产前每头牛每天应饲喂烟酸6~10 g即可,产后牛也可以使用。
丙二醇是生糖先质,日粮中添加丙二醇可以抑制脂质进行分解供能,显著提高机体血液中胰岛素浓度,从而降低奶牛酮病的发生率。国内有很多牛场在奶牛产后给奶牛灌服丙二醇来预防酮病,效果明显。通常在产后每天给奶牛灌服300~500 ml,连用3~5 d即可。如需要进行产前预防也可以对奶牛每天灌服150 ml丙二醇,连续灌服15 d即可,但可操作性差,可能无法坚持。此外,丙二醇的适口性较差,因此不能与饲料一起使用,灌服时也需要避免洒在饲料上,否则会影响奶牛的正常采食。此外,丙二醇作为预防剂使用剂量大,容易引起奶牛的共济失调和腹泻,而且成本高,限制了在牛酮病预防中的使用。
胆碱可促进肝脏进行合成用于运输甘油三酯的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量上升,能将甘油三酯更快速地运输到其他组织进行储存与分解。通过向饲料中添加过瘤胃胆碱能够有效的缓解围产期奶牛出现的能量负平衡状态,调节奶牛体内的脂肪代谢过程,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围产期的奶牛饲粮中过瘤胃胆碱的适宜添加量为30 g/天。
离子载体是由多种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的名称,它能够杀死某些微生物。在产前3周投放莫能菌素(一种离子载体)的缓释胶囊,每天投放335 g,连续95 d,可以降低奶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的50%;在产前2~4周投放莫能菌素缓释胶囊,奶牛临床酮病的发病率降低40%,也可降低与能量相关的其他代谢性疾病。另外,日粮中添加离子载体能促进瘤胃微生物产生丙酸,降低乙酸和丁酸的生成,且价格便宜,使用方便,适口性好,可预先混合到日粮中。但离子载体也具有潜在的毒性,它可使硝酸盐毒性突然发作,因此一定要慎重使用。目前,在美国有规定禁止在泌乳牛身上使用离子载体,而在墨西哥、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则批准在泌乳牛上使用离子载体。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