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 艳
(夷陵区畜牧兽医局,湖北宜昌 443100)
浅谈基层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现状与发展思路
栾 艳
(夷陵区畜牧兽医局,湖北宜昌 443100)
动物产地检疫是指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动物、动物产品在离开饲养地和生产场之前所进行的检疫,是防止染疫动物及其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的关键措施,也是把疫病消灭在产地的最小范围内,最大限度的降低危害的关键措施。所以,加强产地检疫工作是控制动物疫病传播、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环节。
动物产地;检疫现状;对策
近年来,针对国内动物卫生和食品安全的问题,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动物检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作为一名基层动物检疫人员,对这些改进深有感触。从笔者所在的宜昌市宜都市在动物检疫方面的做法,可以看出这种实实在在的进步。
宜都市在动物产地检疫方面的做法
(1)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体系建设
2008年,市编委下文设立了宜都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加挂动物检疫站和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大队牌子,机构级别为副科级,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负责依法实施动物防疫的监督与管理、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畜牧兽医综合执法等法定职能。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按流域下辖陆城、枝城、红花套、王家畈四个分所,共有35人,官方兽医26人,其中25~40岁8人,40~50岁14人,50岁以上4人,文化结构为硕士1人,本科3人,大专17人,中专及高中5人;协检员9人,1人大专,其余的均为中专生。为使监管体系向下延伸,根据动物饲养量以及交通条件,以村级报免室为依托落实村级动物免疫检疫申报点,以防疫员为基础建立村级协检员队伍,按照“六有”的要求在全市规范建设22个村级动物免疫检疫申报点,达到一个乡镇2个村级动物免疫检疫申报点的要求。
(2)完善产地检疫工作体系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了《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通知》(农医发[2010]45号)文件精神,继续推进市(县)、乡、村“三级”动物产地检疫工作体系、工作责任制,以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陆城、枝城、红花套、王家畈四个分所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村级动物报检(免)室的支撑作用,有效的调动了全市村级协检员和兽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障了产地检疫工作顺利开展。
(3)完善官方兽医制度。官方兽医制度实施以来,宜都市按照全省统一要求,依据官方兽医资格条件,对全市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现职人员学历、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品质等进行了审核,经省农业厅确认,首批任命了官方兽医21人。首批官方兽医的任命,使动物检疫执法主体、执法资格得到确认,依职权的行政执法逐步规范化。
但是,在具体工作的实施中,由于各基层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开展不平衡,还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加强。
(1)传统的饲养摸式,增加了产地检疫工作难度。近几年来,在宜都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推动和指导下,兴建了一些养殖专业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但同时也应看到,规模化养殖场的存栏牲畜占全市总存量不足40%。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养殖小区分散,散户养殖占有的比重仍然很大,小规模分散饲养还是畜禽养殖业的主要生产形式,官方兽医到场到户到现场检疫具有工作量大、检疫面广等特点,全面有效地实施产地检疫还有一定难度。
(2)工作经费不足,检疫检验设备设施不足。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基层动物卫生检疫监督的投入,为中心站添置了部分仪器设备,但是,由于目前存在基层人员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大部分基层站的设备不能很好的利用,只能进行一般性的常规检查的低级水平。2015年3月份开始,宜都市全面免征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费,本次免征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收费,包括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等收费项目,免征后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经费缺口纳入宜都市财政全额预算。但是该经费缺口落到实处,还需要各级各部分的大力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制约和限制了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在乡镇的开展。
(3)养殖户对产地检疫认识不到位,主动报检意识差。当前,宜都市有4个动物卫生监督分所,每个乡镇均有1个检疫申报点,公示报检电话,检疫人员24h值班,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很多养殖户认识不到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不能积极支持和配合这项工作。即使产地检疫受理率能够达到100%,但是覆盖面难以达到90%。
(1)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重视产地检疫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个别地方政府、养殖业主到普通百姓,对产地检疫的职责和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所以,各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科技宣传、科技咨询等多种途径,宣传和普及 《动物防疫法》、 农业部颁发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让社会各界重视产地检疫,关心、支持并配合产地检疫工作,对于提升动物检疫监督管理水平至关重要,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作就好开展。
(2)加快畜牧产业集约化发展,助力产地检疫工作开展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一批规模化养殖企业、肉联厂等,极大促进了产业升级。然而整个产业集约化程度还不高,分散养殖、定点屠宰点和产地检疫报检点设置偏少等情况仍然存在,影响了产地检疫效率。所以,加快产业升级改造,加快养殖小区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法整合散在养殖资源,大力发展大型养殖企业和肉联厂,同时增设定点屠宰和产地检疫报检点,以便于集中检疫,提高检疫效率。
(3)建立产地检疫数据库,加快产地检疫信息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养殖业主档案,该档案应涵盖养殖业主报检记录、检疫记录,饲养管理记录(消毒记录、无害化处理记录等记录)、 票证管理、人员内部管理和出境检疫等模块。其次,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于有违法从业、违规操作前科的业主,建立其相关信息记录,并录入电脑,实行信息化管理,以便于将来重点监督检疫,随时掌握其行业动态。同时产地检疫信息化建设还涉及软件开发和网络化建设,使得产地检疫辖区内养殖业主的档案管理、执法卷宗等信息能实现电子信息化和网络化,实现用户信息资源共享和适时查阅。
[1] 高代宏.浅谈动物产地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1,(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