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地震灾害医学救援后送体制运行的研究近况

2016-04-05 08:04:41孙志宏刘文清
实用医药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外军空运伤病员

公 斌,孔 兵,孙志宏,刘文清



军队地震灾害医学救援后送体制运行的研究近况

公斌,孔兵,孙志宏,刘文清

[摘要]根据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特点,首先分析了我军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医疗后送体制的运行现状,其次分析外军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医疗后送体制的运行现状及启示,以期为我军以后的抗震救灾医疗后送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医疗后送;体制运行

[作者单位]255300山东淄博,解放军148医院(公斌,孔兵,孙志宏);271000山东泰安,解放军88医院(刘文清)

Research progress on military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evacuation system in earthquake disaster

GONG Bin①,KONG Bing,SUN Zhi-hong,et al.①No.148 Hospital of PLA,Zibo,Shandong 2553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quake disaster,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in medical evacuation system,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run disaster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medical evacuation system,so as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y reference for our army medical evacuation after the earthquake relief work.

[Key words]Earthquake disaster;Emergency medical rescue;Medical evacuation;System operation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19世纪以来有记载的6级以上地震就有568次[1]。进入21世纪,我军在几次重大地震灾害中均出色完成了医学救援任务,但也遇到了不少包括卫生勤务在内的医学救援问题,特别是在震后救灾工作中,有效地做好医疗后送工作,是抢救生命、减轻灾情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根据地震灾害发生后的特点,分析我军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医疗后送体制的运行现状,外军灾害应急医学救援医疗后送体制的运行现状及启示,以期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1 我军地震灾害医疗后送体制运行的特点

1.1连续性和继承性救治分级伤病员从救援现场到后方,从现场急救到专科治疗,是一个连续继承、无缝衔接的组织实施过程。前一级救治机构所进行的救治工作是为了下一级救治工作争取时间、打基础,后一级救治机构的救治措施是前一级救治措施的继承和完善。伤病员转移和后送是连接各级救治机构和救治措施的中间过程,此过程必须进行不间断的医疗监护和继承性救治。因此,分级救治是在多个救治机构分工、分阶段完成,在时间和空间上将救治措施分步实施,但救治活动一直都是在不间断的连续继承地进行。我国后送阶梯概念来源于战时伤员医疗后送,我陆军战时采用三区七级的医疗后送,地震灾害救援医疗后送不同于战时后送,根据地震特点,我军在近几次地震救援医疗后送中均采用了3级后送。战时医疗后送体系比较传统而且明显层级过多,救治伤病员时效率比较低,如果相对缩短伤病员转运和医疗救治的时间和地点,让伤病员及时有效的接受专科治疗,保证早期个性化救治和康复治疗的介入,这对降低地震伤员的致残率至关重要。由此可见,根据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害程度和伤病员数量灵活改变后送阶梯,不仅可以满足伤病员救治需求,也相对比较符合未来非战争军事行动医疗后送发展的趋势。

1.2以救援的应急性为先据相关资料显示,震后20 min获救的伤病员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1 h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 h没有获救的人员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显而易见,是否能获得及时救助,是获得宝贵生命的关键。因此,地震救援抢救伤病员越早获救,存活的希望就越大。汶川地震救援现场急救是在伤后10 min至震后72 h内进行的,之后数天渐少,包括自救、互救、专业搜救、专业现场处置等模式[2]。灾区尚存的医疗救治资源,在救援力量因道路、信息等原因不能进入的危机情况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更显现了灾难发生时当地医疗救援资源的重要性。

1.3多渠道空运伤病员我军在玉树地震灾害救援中,绝大部分伤病员是以空运进行后送,空运后送工具主要是空军伊尔-76型运输机、空客A-319民航客机和陆航米17直升机。其中伊尔-76型运输机一次可搭载危重症伤员30名(带担架),轻症约80名,空客A-319民航客机可搭载轻症伤员100名左右,米17直升机一次可载4~6名伤员。震后20 d,共有153架次飞机参与伤病员后送,单日架次最多达19架次。此外,还有174名伤病员自青海西宁由火车后送至陕西西安及甘肃兰州接受后续治疗[3]。

2 外军灾害救援医疗后送体制运行现状

2.1相对战时医疗后送阶梯更加简化外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医疗后送也采用阶梯后送体制,但是相对来说阶梯较少。美军、加拿大和德军非战争军事行动伤病员医疗后送阶梯相对比较简单,分为3级或4级。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后送阶梯越少就越利于将伤病员的快速后送,是提高救治效率的关键。美军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一般都是将伤病员直接从营救护所空运后送至当地医院,当医疗救治机构有限时,后送阶梯可能会更短,即从受伤地点直接被后送至当地医院[4]。

2.2灾害救援以空运后送为主采用空中后送具有速度快、平稳舒适、节省人力物力、不受道路限制等诸多优点。自20世纪中期以来伤病员空运后送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延续至今已经运用到灾害救援医疗后送中。在后送伤病员过程中,为提高后送效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也可根据伤员实际情况,直接越级后送到相应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外军正是发现了这些优点,早在19世纪就已经将空运医疗后送作为首要选择。1870年的葡法战争中,法国军队首次用气球运送了160名伤病员;1910年1名女飞行员第1次用飞机完成平时伤病员空运工作;1910年美国制造出了第1架用于专门运送伤病员的飞机;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创建了第一个卫生飞机小组,开创了空运医疗后送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中期,德军就开始大力发展制式空中医疗后送装备,目前最为突出的是救护直升机的研制,不仅拥有轻、中、重多种型号的救护直升机,还可以分类执行短、中、远程空运医疗后送任务。安全高效的立体后送卫生专用运力是伤病员后送的物质基础,也是直接影响伤病员后送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军必须努力研发新一代的空运医疗后送装备,不断加强卫生专用空中运力,提高伤病员的投送能力。

2.3伤员转运过程中重点强调途中医疗救护不同后送运输装备的运行环境条件和要求各不相同,对后运伤病员的病情影响也都不一样。一般物资和健康人员在运输过程中对运输环境和运行状态并没有特殊要求,而特殊的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下,伤病员对气压变化和温度变化以及震动等环境十分敏感和脆弱,如果不注意防范容易对伤病员造成二次伤害。运输过程中伤病员处于伤痛折磨、生命不稳定的状态时,需要通过药物、护理工作和相应的救治措施来解除痛苦和维持生命,这对医疗后送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使用各种医疗后送装备进行后送伤病员过程中,后送装备必须具备急救设备和经过相应训练的医护人员,能够严密的监测伤病员的病情,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美军在空运医疗后送中就为危重伤病员配备了特殊的医疗护士,并明确规定了伤病员必须在病情稳定情况下才能进行空运后送。

参考文献

[1]毛常学.提高我军地震灾害医学救援卫勤保障能力[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2,2(1):76.

[2]胡卫建,赵万华,李元峰.汶川地震伤员的紧急医疗分级救治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1):20-24.

[3]刘旭,张鹭鹭,刘源.汶川、玉树地震伤病员医疗后送特征比较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5):512-515.

[4]李丽娟.外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体制及借鉴研究[D].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40-43.

[2015-07-10收稿,2015-08-12修回]

[本文编辑:刘立平]

临床医学

DOI:10.14172/j.issn1671-4008.2016.01.004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外军空运伤病员
外军军事体育训练“专”化特点及启示
空运来的桃花节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空运物流监控系统设计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解放军健康(2017年5期)2017-08-01 06:27:42
外军无人机装备保障特点及启示
“双十一”采购忙——话说液体空运
“汪星人”要打“飞的”——话说活体空运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西南军医(2015年1期)2015-01-22 0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