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仲君 虞 东
(荣县聚丰蚕业合作社, 四川 荣县 643100)
立足本土跨区合作创新机制实现双赢
肖仲君 虞 东
(荣县聚丰蚕业合作社, 四川 荣县 643100)
蚕桑是荣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蚕桑全产业链和创建自主品牌,现已形成涵盖桑、蚕、种、茧、丝和蚕丝被的产业链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创新机制,立足本土跨区合作,牢牢地构建了“龙头企业+基地+蚕农+市场”的利益共同体。全县年养蚕7.3万张,产茧2500多t,近三年来蚕茧质量大幅度提高,几乎全部自动缫,生丝大部分都在4A-6A级,蚕种场年普种生产能力5万张,丝绵被服厂生产丝绵120t、被服8万床(件),“白雀牌”蚕丝被获四川省著名商标、中国四川西部博览会金奖、四川省名优产品等多项证书,产品畅销国内外,行业综合产值超过1.5亿元。
2.1 推行“合作社+农户+科技”的订单模式
荣县聚丰蚕业合作社积极带动产业发展,指导农户裁桑面积在2亩以上,科学配置养蚕劳力和设施设备;对社员实行无偿技术服务,优惠或无偿供应蚕需物资;开展订单蚕业,与2.68万户农户签订了桑蚕茧购销协议,行情好时随行就市按质论价收购农户蚕茧,行情差时保护价全额收购蚕茧,根据赢利情况兑现二次返利。订单蚕业的实施提高了蚕茧质量,保证了蚕农收入,稳定了工厂的原料,为县域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实现了农户满意,地方政府满意,蚕茧加工企业满意。
2.2 创新机制,走“工厂+公司+合作社”产业化道路
加强与深加工企业合作,合作社收购的正茧主要销售给内江松林丝织公司用于缫丝织绸,收购的双宫茧交自贡市荣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工手工丝绵及被服,农户的桑枝提供给绿食佳公司做蘑菇的基料。工厂、公司、合作社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获利的基础上的联合,互相提供和补缺流动资金,共担市场风险。缫丝加工企业给蚕茧生产环节亮出质量指标的缺陷,共同査找原因,促进蚕桑技术指导。虽然茧丝绸生产的毎个环节都是一个独立核算体, 但我们在运行的过程中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工厂将蚕桑基地做为第一车间, 合作社将工厂、公司作为坚强后盾, 蚕农视合作社为“娘家” 靠山。“工厂+公司+合作社+农户+科技” 牢牢地在一起,形成了坚不可摧的蚕桑产业链,铸就了茧丝产业的辉煌。
2.3 大胆开拓,立足本土,跨区域合作
我们在建设好荣县蚕桑基地的基础上,接受了邻近区域单位的邀请,与自贡贡井区、内江东兴区、乐山犍为县、宜宾县何市镇等地合作,打造优质蚕茧基地。与内江松林丝织有限公司于2014年底签订协议合作,将该公司下属的东兴区蚕业有限公司交给荣县聚丰养蚕专业合作社,并下放人、财、物和经营管理权。合作社负责东兴区蚕桑生产、蚕茧收购,生产的蚕茧以市场行情按质论价调运,产生的利润实行分成。这样有效地发挥了双方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合作社入驻以来,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在内江市蚕业站、东兴区蚕桑局等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结合自身理念思路和经验,积极为东兴区蚕桑生产发力;努力沟通、真诚合作,营造了和谐的工作氛围;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细化制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引导公司内部员工以提高蚕种发放量、蚕茧质量上台阶为基础来获得效益;大力度推广一套系统的蚕桑先进技术。
通过共同努力,切实有效地推进了东兴区蚕桑生产的发展和蚕茧质量的提高,连续两年发种量增加10%以上,蚕茧上车率提高5个百分点,解舒率平均上升15个百分点,茧丝长增加100m左右,類节下降3~4个,毛折降低了23kg。跨区域工作,我们也在东兴区学到了很多东西,提高了合作社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荣县蚕桑生产也获得了稳定发展,蚕茧单产质量大大提高。实现了农民、丝绸加工企业和当地政府多赢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4 提升蚕业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创新高
蚕茧质量是产业的立足之本,提升蚕业生产技术水平是提高蚕茧质量的最有效手段。我们狠抓标准桑园建设、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纸板方格蔟上蔟等技术,普及仪评收购蚕茧和探索改变养蚕布局,目前小蚕共育达90%,纸板方格蔟推广面达80%,仪评收茧全覆盖。为了分散和减缓农民劳动强度,增加养蚕数量,合作社从2012年起,逐步探索调整养蚕布局,实施多季养蚕和相应的蚕品种及技术措施,我们成功地总结出饲养6-8季蚕的综合配套技术,多季养蚕能有效地利用桑叶,增加养蚕数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亩桑产值,确保基地内养蚕量的增加和蚕茧质量的提高。
肖仲君(1958-),女,推广研究员,从事蚕桑生产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