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宝
(山东省高密市畜牧局东北乡文化发展区畜牧兽医监督管理站,山东高密 261503)
鹅场管理性生物安全措施的建设
孙锡宝
(山东省高密市畜牧局东北乡文化发展区畜牧兽医监督管理站,山东高密 261503)
所有管理性措施的制定都是针对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性。
鹅场;管理性;安全措施
培育健康种群,并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这是防止从外地或外场引人病原携带者的重要控制措施,规模化鹅场更应遵循这样的原则。若确需从外地或外场引种或引进雏鹅,应对对方鹅群的健康状况和免疫状况进行了解。引进的鹅需经过隔离饲养,确认没有感染后,方可混群或放入正式栏圈饲养,以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感染过小鹅瘟后存活下来的雏鹅可能成为潜在的病毒携带者,不能留作种用。所有接触过的鹅,包括雏鹅和成年鹅,均应进行血清学检测以确定哪些被水平感染。淘汰血清学阳性者,防止鹅群中混有小鹅瘟病毒携带者。对于沙门氏菌病等经蛋传播的疾病,需用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清除种群中可能的蛋传播者。清除带毒(菌)鹅是防制某些疾病重新发生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方法并不是对所有疾病都适用。防止携带者引起感染的最好方法是,在引进新的鹅群前清出原有鹅群,即采取“全进全出”制度。发生重大疫病并经检疫确定感染后,应报有关部门并按相关政策采取扑杀措施。对于常规疾病特别是细菌性疾病,应及时确诊并给予群体治疗。死鹅、不可救治或无治疗价值的病鹅,必须及时从鹅群中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饲料房、开放式鹅舍、鹅场废物和废用设备堆积的地方,都是鼠类藏身和繁殖的场所,应将灭鼠作为经常性的工作。严禁出栏鹅特别是送屠宰场不合格的鹅再运回本场混入鹅群。
隔离是针对传播途径所能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鹅场实行封闭管理,谢绝一切参观;禁止外来车辆随意进入生产区;鹅场饲养员和工作人员不能随意到不同功能区或生产区活动,不能与家中或其他地方的家禽、伴侣动物、观赏鸟有任何的接触;附近鹅场或其他禽场发病时,特别是发生一种新奇的疾病(如2010年新出现的坦布苏病毒感染)时,不能去现场参观或在附近闲逛,应通过电话讨论。发生疾病时,应及时进行隔离、封锁,防止疾病在不同功能区或鹅群之间传播。消毒是杀灭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的根本措施。消毒对象包括:进出鹅场的人员、各种车辆、饲养用具、物品、网床、垫料、地面、游泳池、污水沟及鹅舍内外其他环境。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可选用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消毒包括平时的预防性消毒和发生疾病时的紧急消毒。两者都很重要,但平时就应重视预防性消毒。保持鹅舍内外具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是控制鹅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手段。为防止蛋媒疾病,应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种蛋污染,并做好种蛋的清洗、消毒、储存以及孵化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应加强饲料管理,防止沙门氏菌、霉菌等病原污染饲料。养殖企业需制定具体、严格的作业流程,包括人员进出场流程、物品进场流程、车辆进场流程、种蛋运转流程、淘汰鹅出售流程、饲料消毒流程、垫料消毒流程、鹅舍带鹅消毒流程、环境消毒流程和空舍整理流程。规模化鹅场应建立完善的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对鹅场废弃物应实施无害化处理。
免疫接种是降低鹅群易感性、提高对疾病特异性抵抗力的唯一方法。然而,特异性免疫力的高低与疾病的流行特点、所用疫苗和抗体制品的免疫效力以及免疫程序有关。应根据本场疾病流行状况接种合适的疫苗,而对病原变异性和疫苗免疫抗体水平进行监测分析是制订合理免疫程序的根本保障。
[1] 李卫东.规模化养鹅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J].兽医导刊,2009,(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