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亮(齐齐哈尔市北钢集团公司职工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42)
超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孙长亮
(齐齐哈尔市北钢集团公司职工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42)
目的 探讨超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只在剂量方面有所区别:对照组患者12 mg/d,连续服药6个月;观察组患者6 mg/d,连续服药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内分泌激素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内分泌激素水平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小剂量(6 mg/d)和小剂量(12 mg/d)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均安全有效,但是超小剂量对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影响较小,因而值得在临床中推荐使用。
超小剂量;米非司酮;子宫腺肌病;疗效
子宫腺肌病又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这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发病机制为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肌层发生病变[1]。目前,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方法中包括药物疗法、手术疗法以及其他的治疗方式,其中药物治疗是比较保守的治疗方式,对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患者比较适用。然而临床中尚没有根治子宫腺肌病的药物,只有一些缓解症状的药物,比如米非司酮、达那唑、孕三烯酮等[2]。为提高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疗效,我院选取了13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探讨米非司酮的最佳使用剂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年龄41~58岁,平均年龄(47.25±4.18)岁;平均月经量(174.74±34.74)mL。对照组年龄42~57岁,平均年龄(46.88±4.32)岁;平均月经量(176.45±33.67)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米非司酮片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6 mg/d,观察组患者12 mg/d,均在睡前服用,连续服用6个月。在治疗期间每月复诊1次,以观察子宫和月经的变化情况,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在治疗结束之后,每2个月到医院复诊1次。测定停药后血清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等指标,并与用药前的指标进行对比。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主诉无痛经、闭经,月经量明显减少,病灶明显缩小,子宫大小正常。有效:患者主诉痛经、闭经得到改善,月经量有所减少,病灶缩小,子宫体积较前缩小。无效:患者主诉痛经、闭经,月经量较大,病灶及子宫没有较大的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对比
观察组显效40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5%;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2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7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333,P>0.05)。
2.2 内分泌激素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指标具体如下:治疗前后的血清卵泡雌激素分别为(4.32±1.04)IU/L,(4.28±1.11)IU/L;治疗前后的黄体生成素分别为(6.55±2.12)IU/L,(6.56±2.05)IU/L;治疗前后的雌二醇分别为(557.46±90.24)pmol/L,(557.31±91.41)pmol/L。对照组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指标具体为:治疗前后的血清卵泡雌激素分别为(4.55±1.14)IU/L,(4.56±1.21)IU/L;治疗前后的黄体生成素分别为(6.77±2.05)IU/L,(6.61±1.95)IU/L;治疗前后的雌二醇分别为(597.11±111.64)pmol/L,(584.26±101.67)pmol/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内分泌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内分泌激素水平上下波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子宫腺肌病多发于中年女性,其中又以经产妇的患病率比较高。患者发病之后,常有痛经、不孕症等典型症状出现,给患者的工作及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3]。就其治疗而言,临床中提倡使用药物疗法。在几种常用的治疗药物中,米非司酮因具有良好的抗孕激素活性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其用药剂量方面却存在着争议[4]。大剂量、小剂量、超小剂量这3种用药方式均在临床中得到应用,而根
据大多数的临床报道及分析,小剂量及超小剂量用药所带来的总体疗效更优[5]。本次研究对用量为6 mg/d(超小剂量)和用量为12 mg/d(小剂量)的米非司酮的疗效做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用药方式带来的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超小剂量用药对患者的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更小。这就说明,米非司酮的用量并不影响短期疗效,但是长期大量用药会影响到内分泌激素水平。而目前为止,内分泌激素水平对患者的生殖系统的影响尚有待研究,所以,为保险起见,临床中应提倡使用超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
[1]吴 艳,陈国庆,孙 莉.小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17(01):186-187.
[2]陈 钢,蒋秋丽.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比较研究[J].安徽医药,2012,30(11):1677-1678.
[3]朴英兰.米非司酮不同剂量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5(32):158-159.
[4]谢红莉,尤玉晓,等.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102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0(31):71-72.
[5]宋以茹,徐凤梅.观察及比较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腺肌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23(63):66-67.
R711.71
B
ISSN.2095-8803.2016.02.116.02
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