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凤子艺术史略

2016-04-05 00:25赵启斌南京博物院
中国美术馆 2016年2期
关键词:丹阳正则中国画

□赵启斌(南京博物院)



吕凤子艺术史略

□赵启斌(南京博物院)

今年是吕凤子先生(1886—1959)诞辰130周年。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国画家、书法家和艺术教育家,职业教育的重要发轫者、“江苏画派”(“新金陵画派”)的先驱和重要缔造者之一,吕凤子的诞生和一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于我们今天艺术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吕凤子自民国初年以来即从事中国画、书法创作和艺术教育、职业教育工作,不仅在中国画、书法、篆刻、画论、美术史、美术理论、诗词等方面有着非常精湛的造诣,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同时在艺术教育、职业教育方面也有着重大的贡献。吕凤子作为近现代诞生的一位文化巨人,他努力走过的文化道路、艺术道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所走过的艰难历程,反映出我国文化事业、艺术事业、教育事业在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和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将个人的所有心志、家业、精力和热忱几乎全部投入到文化事业、艺术事业和教育事业中来,作为我国现代中国画、书法创作和美术教育领域的重要代表,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英名将永载史册之中。

一、吕凤子家世、籍贯

江苏丹阳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六朝以来,在全国就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的重要地区,名家辈出,孙坚、孙策、孙权、萧道成、萧衍、萧子云、萧统、褚遂良、法融、张祜、许诨、王存、曾布、丁皋、马相伯、吕凤子、华罗庚、吕瀓、匡亚明、吕叔湘、吕去病、吕敏等,在许多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丹阳又由于是六朝时期齐、梁两个朝代皇帝的祖籍,又有“齐梁故里”之称。吕凤子祖籍亦在丹阳,他的先祖世代居住在丹阳新桥西,六七百年繁衍生息,子孙绵续不绝,吕凤子作为丹阳籍吕氏宗族的杰出代表,永远成为吕氏宗族的骄傲。

丹阳新桥西吕氏先祖最远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家学渊源极为深厚的吕氏宗族,其中北宋著名宰相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南宋著名理学家吕祖谦都是这一宗族诞生的杰出历史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吕氏宗族所出历史人物中,尤其以吕公著、吕祖谦最为著名。建于丹阳三板桥东(丹师附小教学楼处)的吕氏宗祠(堂名“笃叙堂”)有对联“夹袋储贤,推圣功之雅量;立朝正色,懔晦叔之遗风”,即将其先祖推溯到了北宋的吕蒙正、吕公著。吕氏家族一直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家族。吕氏家族非常重视读书和治学,吕氏家族成员有不少学识宏富,学力深厚,自吕公著后,一门之中选登《宋元学案》达17人之多。吕氏宗族世居婺州(金华),南宋金华吕伯恭(号一桥)为丹阳新桥西始祖,南宋时期有一支来到丹阳新桥西定居,以后陆续散布于丹阳云阳镇新桥、皇塘镇吕头村、吕家、导墅镇吕家巷以及蒋墅镇吕家村等地,到2000年吕氏在丹阳籍宗人已达二千三百多人。由于南宋初年至明代中叶吕氏家族编修的家乘(宗谱)原有资料散佚殆尽,断代世系模糊不清,已经不能明确梳理出唐宋时期以及更早时期吕氏家族具体的宗族关系。仅就现有资料可知,吕氏先祖定居丹阳当在南宋时期,(南宋)吕永簪生吕敏忠,吕敏忠生吕宗文、吕宗政、吕宗远三子,其中二子吕宗政生吕景明,吕景明生吕瓒、吕谨二人,吕瓒、吕谨兄弟二人首迁丹阳,在丹阳城内新桥定居,此二人遂为丹阳吕氏第一代先祖。按照族谱记载,吕凤子为吕氏(恕公派)第十五代传人。

1886年7月7日(农历六月初六),吕凤子诞生于江苏镇江丹阳城内,为吕家长子。按宗祠排辈,吕凤子以“钟”字辈被长辈命名为“钟浚”。“浚”取自《国语·晋语九》“浚民之膏泽以实之”,据《诗经·大雅·卷二》“凤凰鸣兮,于彼高岗;梧桐生兮,于彼朝阳”和“缘痴有爱,自嗟难拔”的佛典,取字“凤痴”,这是吕凤子取“凤”字的由来。后来,他又依据诸葛亮自况语“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优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耕于陇亩兮,吾爱草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之意,更字为“凤子”。以后遂以“凤子”行世,“吕凤子”广为世人所知,原名反倒为人们渐渐遗忘了。他早年亦有画名“江南凤”,中年更为“凤先生”,晚年则署名“老凤”,也是依据“凤”而适时作的更改。

吕凤子的父亲吕敏生,字丽泉,清末以经营钱庄为业,曾捐巨资支持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是一位开明、倾向进步的工商业者。吕敏生一生共生育七位子女,五子二女。七位子女中,尤其以长子吕凤子、三子吕澂最有成就、最为杰出。吕凤子居长,一生以办学为业,从事书画创作。次为吕澍,字仲霖,一生帮助吕凤子办学。吕瀓居三,字秋逸,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著有《西洋美术史》。受吕凤子、欧阳竟无影响,后转向佛学研究,成为一代卓越的佛学研究专家。由于吕家重视教育,子弟中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仅仅在吕凤子同辈中,就有三位杰出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在不同的领域作出重大贡献,除吕凤子、吕澂兄弟外,他们的堂弟吕叔湘则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在语言学领域卓有建树。此外,吕凤子的二子吕去病、吕叔湘的长子吕敏,在我国科技领域也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吕凤子出生在家境比较殷实、思想较为开明、比较注重教育的旧式家庭之中,早年即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为他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人生道路的开辟,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基础条件和家庭氛围。

二、吕凤子生平

1.童年—1909年(早年求学阶段)

吕凤子自幼聪慧好学,一直受到家人的喜爱与重视,少年时代即非常爱好诗词、书画、拳术。他3岁开始师从丹阳著名书法家殷墨卿握笔学习书法,4岁即能用毛笔写字,在书法方面首先表现出非凡的才情。4岁入私塾后,开始系统地随师学习《孝经》《论语》《尚书》《毛诗》《周礼》《左传》《古文苑》等儒家典籍,为今后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打下了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吕凤子转入丹阳第一所高等小学堂改良学堂学习。同年,参加科举考试,与韩笔海、荆钟善、胡小石等同中秀才,被誉为“江南才子”,由之开始了他富有传奇的一生。

吕凤子早年雄心勃勃,兼于国穷兵弱、任人欺凌的国家现状,非常愤慨,萌发了以身报国的志向。1904年考入苏州武备学堂学习军事,直到废除科举后才转入公立宁属师范学堂学习。吕凤子在以后从事的教育生涯中,一直关心、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支持进步社会群体的正义事业以及积极送子女和学生参军,显然与他早年积极报国这一价值理想的形成有关。当然,在他的书画艺术中自然也饱含着非常浓郁的爱国情素,“一生爱写稼轩词”,常以历代爱国志士的诗词意象入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时局的深刻感受,这也是早年形成的这一价值理想的自然表现与流露。

两江师范学堂学监李瑞清非常重视文艺,1906年他即在两江师范学堂创设了图画手工科,且亲自授课。李瑞清的书法、绘画观念和治学方法,给来就学的吕凤子以深刻的影响。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是我国第一个具有现代美术学院性质的艺术教育机构。吕凤子有幸考入两江师范学堂,作为两江师范学堂第一批也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批美术师范生在图画手工科学习,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幸运。吕凤子与姜丹书、汪采白、凌文渊、李健、吴溉亭等著名画家、理论家,都是此一届及1907年所招的美术师范生,他们是我国近代正规师范教育机构培养出来的第一批高等艺术师资力量,这批美术师范生后来在社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近现代美术事业、美术教育事业的开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先导作用。

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学习期间,吕凤子深受监督(校长)李瑞清的器重,成为李瑞清的入室弟子。吕凤子与之形成了非常深厚的师生情谊,在书法、绘画上获得李瑞清的亲炙、真传。二人情谊深厚,即使毕业后,吕凤子仍多次继续探望拜谒乃师,遵受乃师的教诲。他与李瑞清的师生情谊不仅保持在李瑞清生前,在李瑞清故去后多年也一直保持下来,如1946年6月,吕凤子随二子吕去病东归至南京后,不治他事,亲率子女赴牛首山李瑞清墓拜祭。吕凤子终生与美术教育有关,终生从事书画创作,与李瑞清对文艺教育事业的重视有相当的关系,“凤体书”的形成和确立、终生从事书画教育和创作理念,都可以在李瑞清那里找到渊源。

在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学习之余,吕凤子也经常赴金陵刻经处听杨文会居士宣讲佛经,并与杨文会的弟子、一代佛学大师欧阳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学习之余,他也常赴栖霞寺临摹五百罗汉,于千佛崖临摹南朝佛教石窟佛像。与佛教典籍、佛学专家和佛教艺术的深入接触,使吕凤子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动,开始不断汲取佛教文化的精华,来作为自己重要的精神渊源之一。在南京同佛学的接触,无形中使吕凤子拓宽了文化视野,提升了精神境界,为他今后从事中国绘画理论的研究和开辟罗汉画题材,都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文化助缘、佛学因缘,使其绘画作品的精神深度和格调境界,都远远迥出于一般画家之上。

吕凤子在两江师范学堂毕业后,从此走向绘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之路,逐步成长为我国现代艺术史上卓有成就的美术教育家和中国画家、书法家。吕凤子在南京这一早期的学习经历,深刻影响了他今后的艺术创作道路和人生走向。

2.1909—1917年(两江附中至扬州师范时期)

1909年,吕凤子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毕业,毕业后留两江附中任教。在此后的十数年间,先后在宁属师范、湖南省立长沙师范、常州五中、武进女子师范、江苏省立扬州第五师范、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等校担任教职。这一时期,是他一系列美术思想、美术教育思想陆续形成的重要时期,他的哲学理念、教育理念、美学理念、书画创作理念,深深影响了一大批弟子的成长,如刘海粟、徐悲鸿、许幸之、赵八雁、韩天眷、杨守玉、任慧娴等,都是这一时期招收而有所成就的学生。

1910年,吕凤子在上海创办神州美术院,教授素描、书法。此一私立艺术教育机构后转拨给刘海粟办理,他则专心经营1911年捐献家产在家乡丹阳创办的正则女校,招收女生,从事女性的教育工作。正则女校以后陆续发展为具有小学、中学、高中、师范、艺术专科学校多科组成的综合学校,从专门招收女生的女校发展为男女同校的具有现代教学特点的综合性学校。在早年办学期间,吕凤子成功地引导了一批学生的成长,如刘海粟、徐悲鸿、杨守玉、任慧娴等人,这些早期的学生,或成为他的办学助手,成为他所创办学校的终身教师。有些则或成为他的艺术同调,在办学理念、书画创作观念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刘海粟、徐悲鸿二人后来在艺术上的成就和贡献,也印证了吕凤子艺术教育思想和书画艺术观念的博大深邃和艺术教育的成功。这一时期是吕凤子在绘画领域进一步加速探索的时期,速写、风景以及中国画都获得了全面的发展,为他今后致力于中国画创作打下了非常声深厚的基础。

3.1917—1920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时期)

1917年,吕凤子受聘北上,正式任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教授,和陈师曾、萧俊贤等同事,在女师大从事艺术教育工作。1918年,吕凤子鉴于中国画的现状和他个人对中国画理解的不断深入,开始专攻中国画,以中国画的创作作为他绘画创作的主导方向。吕凤子将自己非常擅长和具有潜力的西洋绘画让位给中国画的创作,成为现代学有专攻的著名中国画家,也可见他意志的高越和令人钦敬的荷担精神。这一年可以看作是吕凤子创作方向转型的分水岭。

在北京担任教职期间,吕凤子结识了当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吕凤子的文化素养、学识深受蔡元培器重,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蔡元培在我国文化思想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提出了“美育代宗教说”,他的这一观念与吕凤子的美术教育理念显然有着相当一致的一面,吕凤子在关于美育教育方面也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并在美术教育中不断实践他的美学主张、美育理念,与蔡元培在北京这一段交往显然有所关联,如果说蔡元培是“美育代宗教说”的创始者,试图以近代、现代文明观念来开启民智,吕凤子则以自己的美术教育实践和书画创作实践践履了这一具有现代美学启蒙的文化理念,将美育理念贯穿了一生,并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们的成长。

吕凤子与陈独秀也有相当的友谊。在北京与陈独秀交往后,吕凤子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吕凤子能一直对中国共产党人和他们的事业有相当的好感并深具同情之心,能不断与中共领导人和革命者接触,并积极支持、保护他们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又自觉不断地改造自己的思想,力争与社会进步保持同步,与党保持步调一致,当与在北京期间这一阶段与陈独秀交往所受到的思想启迪有关。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吕凤子为反对军阀对学生运动的残酷镇压,与好友、著名文史教授陈中凡一同愤而辞职,返回江南,结束了他在北京女师大的教学生涯。自此之后,吕凤子开始将自己的艺术事业事业和教育事业转向江南地区,在这片秀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结出了累累硕果。

4.1920—1927年(上海美专至镇江六中时期)

吕凤子返回江南后,除继续办理正则女子职业学校的教学事务外,同时在刘海粟开办的私立上海美术学校担任教授并兼教务主任。吕凤子在这一时期教授的重要学生有张书旗、李可染等。在上海任教期间,吕凤子一边主持校务、教授学生,一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尤其与吴昌硕频繁交往,并交谊颇深,这使他获益匪浅。他的引书法(金石)入画法,高度重视线条本身的独立审美和抒情功能,将西方绘画的某些理念与中国绘画注重线条的造型、独立审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绘画创作,当与这一时期与吴昌硕的交往有关。正是受吴昌硕笔墨技法的启发,积极汲取吴昌硕在大写意花鸟画领域的实践经验,使他突破了绘画技法对中国人物画创作的限制,为他后来的绘画变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时期也是吕凤子试图在继承李瑞清书画艺术基础上进行绘画新变法的阶段。来自于李瑞清、吴昌硕两大体系的的书画传统经验在中国画内部为他守成创法提供了直接的价值源泉。从他绘画发展的演变历程上看,这一时期是他最为关键的取法变法的重要阶段。

1922年,受镇江当地教育界、文化界、社会其他各界人士的大力荐举,吕凤子被江苏省长韩国钧委任为镇江六中校长,在他的家乡镇江地区直接从事公立学校的教育工作,这使他有时间和精力继续消化、酝酿思考一系列美术教育问题和绘画理论问题,并致力于书画实践。这一时期,他继续阐发他的艺术教育主张,留下了一些讲演稿和绘画作品,为我们研究他早期书画思想的演变轨迹,提供了第一手的基本文献资料。能清晰、全面地理解、把握和认识吕凤子的艺术观点和书画特征、性质,应该说基本上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这一时期,他的书画开始步入了第一个成熟阶段,独特的风格面貌初步形成,书画开始广为世人所知。

5.1927—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至抗战前)

1927年,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改为第四中山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旋改为江苏大学,5月,又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吕凤子于同年被聘为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在教育学院艺术专修科国画组任主任、中国画教授,主持中国画教学工作。赵良翰、梁邦楚、顾莲村、谢孝思、张安治、张正吟等都是吕凤子这一时期所教过的学生。吕凤子在国立中央大学任教多年,一直到1935年才离开,先后在这里工作了将近九年的时间,是他绘画艺术取得丰硕成果的又一重要时期,吕凤子的书画创作实践、学术成就和社会声望获得大幅度提升。由于中国画教学的需要,吕凤子多次率领学生赴庐山、泰山、孔庙、无锡、宜兴、华山、终南山、洛阳、西安等地进行旅游写生,得速写画稿近百幅。在这些速写作品中,人们感受到了他扎实、精湛的造型能力(后曾出版(《华山速写稿》)。而根据速写完成的《庐山云》,则在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中国画一等奖,人名被收入《大英百科全书》,成为蜚声中外的大画家。他的《欧阳竟无大师画像》这一时期也参展了在德国举办的中国现代绘画展览,这一件作品被欧洲画家推为最高简、最传神的精品。《割席图》则参展南京第一届美术作品展,他在这件作品上所表现出来的精湛的中国画功底最终使人们彻底被他折服,对他独特画风的形成和变化开始真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不再以奇怪论之。

吕凤子的绘画艺术在这一时期不仅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这一时期也是“凤体书”开始形成的时期,后来所见吕凤子的书法面貌在这时已经基本得以确立。他引以自豪的“乱针绣”(“以针作笔”“引画法入绣法”自创新绣,提升了传统丝绣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含量)在也已经探索成功。1928年,吕凤子又被聘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画学研究员,为唯一荣获大学院研究员的中国画家,也是我国第一位画学研究员。一年后,吕凤子又被聘为私立南京金陵大学教授、中国文化研究员,指导东艺术研究所的工作,他的专题论文《画微》《中国画与佛教之关系——但就六朝、唐说》等,则是这一时期的学术结晶。这一时期亦是吕凤子在绘画理论领域获得重大进展的时期,他在中国画学方面的造诣和创见不断为人们所肯定和激赏。

6.1937—1946年(重庆璧山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于是年10月攻占丹阳,吕凤子被迫带领部分教师西迁四川。国仇时艰,使吕凤子面临相当的办学困难和社会压力,国家面临的危亡、民族面临的巨大灾难,使他的精神承受了相当的痛苦和压力。但吕凤子始终不为眼前的阻力和困难所动,而是顶住各种压力继续从事艺术教育和书画创作活动。这段经历使吕凤子的精神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使他的书画艺术更加炉火纯青,进一步取得了全面的进步。在国家面临危亡的严重历史关头,吕凤子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一位正直知识分子所具备的精神能量、胸襟抱负以及敢办事、办大事的能力。入川8年,正是吕凤子春秋鼎盛的时期(53—62岁),由于年龄优势和高度的爱国热情、办学热忱、创作激情,使他在艺术教育、书画创作方面步入了又一高峰期,迎来了他的美术教育事业、书画艺术事业的辉煌时代。

1938年,在陈立夫、张澜等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吕凤子于重庆璧山县创办了私立江苏省正则职业学校蜀校,简称正则蜀校,分设正则中学、正则职校(农科、建筑科、蚕桑科),招收学生,进行教学活动。1945年,璧山地方政府又拨了文凤桥附近十余亩公地为吕凤子扩建新校舍的用地,对他在地方办学表示大力支持。吕凤子新建了校舍146间,使教学规模大为扩大。1940年以后,吕凤子于壁山文风桥开始筹建正则艺专,1942年在教育部备案,正式创办了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使办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使正则学校的构建体系更为完善。正则学校发展到后期,已有学生千余人,校舍二百余间。吕凤子在重庆璧山办学期间,共建校舍223间,1946年回江苏前,将全部校舍、教学设施捐赠给璧山县地方政府办学,改设为璧山县职业学校,这一事件亦充分体现了吕凤子大公无私的办学精神,其高风亮节,永为后人所景仰。

吕凤子在重庆璧山期间,最值得称道的是继滕固之后,担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致力于战时国立艺专的艺术教育。1940年,教育部聘任他为国立艺专校长,筹新中国成立立艺专于璧山天上宫、松林岗。经过吕凤子的精心筹备和计划,排除各种困难,国立艺专终于当年在璧山正式如期开课。吕凤子在短短的任职期间内,大胆改革,在教学上提倡有独创性、有个性,聘任了一批有才华的师资力量从事教学工作,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又自己出资设立“凤先生奖学金”来帮助国立艺专的贫困在校学生,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国立艺专的精神面貌也大有改观。由于吕凤子担任艺期间的努力和奉献,因而人们将他与后来担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的陈之佛、潘天寿两人,一起合称“国专三杰”,对他在担任校长期间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一时期也是吕凤子书画艺术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创作了大量具有经典意义的绘画作品,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许多著名作品,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1938年,他的《逃亡图》《敌机又来也》就被教育部选送苏联参与展出,因参展作品所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性、人民性和现实性,他因被当时的舆论推崇为“人民艺术家”。1941年,他创作的《罗斯福像》又由张书旗作为国礼带往美国,以政府名义赠送罗斯福总统,祝贺罗斯福连任美国第三届总统。罗斯福总统来函致谢,并捐赠两千美金,支持吕凤子办学。1942年,教育部举办中华民国第三届全国美展,他的《四阿罗汉》又荣获第三届全国美展唯一的一名一等奖。1943年,他创作的《十佛》送印度展览,引起轰动……不一而足,都充分反映了他这一时期在中国画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与影响。不仅如此,1939年,正则蜀校同时刊行了他的重要著作《中国画义释》,亦反映出他这一时期在绘画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1940年,吕凤子毅然聘请被反动当局迫害的黄齐生(王若飞之舅)来正则艺专任教。并在黄齐生赴延安时,请他将正则师生创作的百余幅绘画作品转赠延安,自作《寿者相》也有黄齐生带往延安转赠毛主席。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一行为也充分反映了吕凤子鲜明的政治立场,反映了他对毛主席、共产党的由衷敬仰之情。

7.1946—1952年(重回丹阳时期)

抗战结束后,吕凤子带领正则艺专师生返回丹阳,在丹阳开始进行第三次创业,下定决心重建正则学校。这一时期,吕凤子聘任了许多优秀的教师来丹阳任教、办学,他自己继续自任正则艺专校长,倾全部心力经营、管理他倾注无数心血创建的私立正则学校。在吕凤子的大力经营下,到1947年,正则学校重建后的盛期终于到来。从学校建制看,扩建后的丹阳正则学校分为正则小学、正则中学、正则职校、正则艺专,从幼儿园到专科学校,教学建制非常完善。这一时期也是正则学校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时期,仅仅来校担任绘画的教师即有谢孝思、叶季英、许正华、詹菊农、乌叔养、赵良翰、蒋仁、苏葆桢、卢是、吕去疾、李剑晨、陈松平、顾莲村、程虚白、张祖源等,理论课教师岑家梧、王石城等,特约教授有吕澂、吕叔湘、陈中凡、唐君毅、宗白华、陈之佛、姜丹书、张书旗、吕斯百、秦宣夫、许幸之等,都不时来校授课。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汇聚正则,使正则学校进入了建校史上最为辉煌的鼎盛时代。当时的正则小学也曾被誉为一流的小学,在社会上有着极高的声誉。正则学校不断吸引许多外地学生来校学习,钱松喦就曾将自己的女儿亲自送来随吕凤子学习。这一阶段当然也是吕凤子办学、进行书画创作较为舒心的一个阶段。虽然这一时期由于内战的加紧进行,社会仍处于剧烈的动荡之中,现实中仍有许多种种的无奈,但因教学和社会应酬的需要,吕凤子继续保持了抗战以来书画创作的热情与活力,仍然创作了为数甚多的书画精品,这一时期显然是他书画作品最为多产的重要时期之一。

8.1952—1959年(苏州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外在社会条件的重大变化,私人办学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1952年,吕凤子将正则艺专及职校陆续交人民政府公办,主动退出了私立办学行列。其中:正则中学并入丹阳县中,正则艺专并入公立高等学校,私立正则学校中专部改为公立苏南丹阳艺术师范学校,并将丹阳宅基地三亩四分赠予苏南丹阳艺术师范学校办学使用,自己则赴苏州文化教育学院(现苏州大学)任教,专职从事教学工作。1953年吕凤子开始任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继续从事艺术教学工作。这一时期是吕凤子的晚年阶段,也是他继续积极发挥个人力量服务社会的时期。除教学外,他还帮助他的学生谢孝思做了大量对于苏州文化建设大有裨益的事情,苏州的文保、刺绣、园林等领域的各项工作,吕凤子当时都曾付出过努力。当然,由于吕凤子的贡献与影响,人民政府并没有忘记他,给予了他一系列的社会荣誉,并提供各种社会条件支持他继续发挥余热,积极发挥文化创造力。如1951年被选为苏南文联委员,中苏友协苏南分会理事,1952年,当选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53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筹委会副主任委员,1954年当选江苏省人民代表,1956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南京分会筹委会副主任委员以及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务,1955年6月,江苏师范学院、江苏省文化局又为其祝寿,举办书画展览,这都使他内心颇为舒畅,感到由衷的喜悦。

1957年2月2日,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委员会。由于吕凤子的崇高威望和绘画成就,被傅抱石等共同推为筹委会主任。这一时期吕凤子虽然已经患病,但仍然抱病坚持做了大量的工作。江苏省长惠浴宇同志高度评价了吕凤子晚年参与的这一工作。

1958年江苏筹建画院,先生为筹委会主任委员……方略策划、人才选拔,都倾注了先生的心血,江南画派的形成与崛起,领中国画坛若干年风骚,始受益于斯。(《吕凤子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刊序言》)

为反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维护中国画的存在,早在1955年下半年起,吕凤子就已开始抱病全力撰写《中国画法研究》,终于在1957年7月,《中国画法研究》撰成脱稿。这是吕凤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画进行总结性阐述的一部专著,虽然篇幅不大,仅仅是从技法方面对中国画作出论述,但由于涉及到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以及对他自己一生绘画实践的经验总结,因而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理论高度,是他晚年最为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撰述完成后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部著作也为未来的江苏省国画院提供了深厚的中国画创作理论。仅完稿后一个月即1957年8月,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就将其油印成册分发画家学习。1957年10月11日又再次在南京组织画家、理论家座谈讨论《中国画法研究》。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的完成,为江苏新中国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重新崛起、为“江苏画派”(“新金陵画派”)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吕凤子因年老多病,晚年创作不是太多。即使如此,这一时期他仍然也留下了不少的书画作品。新中国的建立使晚年的吕凤子心情极为激动,常常不自觉进入创作状态。1951年,他曾先后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朱德等我党领导人作画,江苏省美术馆收藏的《我与江南铁笛》即是题赠周恩来总理的绘画作品。1956年创作的《菜农的喜悦》,又荣获江苏省美术创作一等奖,被刊于《江苏省美术创作选集》首页。1959年7月11日,在他去世前的最后岁月里,又强起坐于床上作了《金婚纪念》《老凤今年七十四》(《苍松图》)等作品留赠后世。1959年10月1日,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他再次强起作画为毛主席祝寿,画松三幅,并选用其中第三幅作品,在上面题词落款赠予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以表达自己对新中国、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他的行动确实充分体现了一位老知识分子、老画家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

吕凤子去世前,嘱咐家人将自己收藏的历代书画作品及自作的书画、印章、日记等无偿捐赠苏州博物馆,其中明代杨继盛书法即有12幅,已装裱的个人书画作品有三十余幅,日记十余册,金石50方……吕凤子临终前的这一举措真正达到了他所向往的“艺术制作即人生制作”“能绝一切私欲,能以血泪洗涤一切罪恶”“从不息的劳动满足生的欲求”“在美的境界中发现道德境界”以及具有“永在的文化创造”的精神境界,确实令人为之动容不已。

1959年12月20日,吕凤子在苏州逝世,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责编:耿晶)

猜你喜欢
丹阳正则中国画
Fabrication of High-Efficiency Polyvinyl Alcohol Nanofiber Membranes for Air Filtration Based on Principle of Stable Electrospinning
中国画
李丹阳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剩余有限Minimax可解群的4阶正则自同构
类似于VNL环的环
Research on stateful public key based secure data aggregation mode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①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有限秩的可解群的正则自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