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睿
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内容与形式的再思考
陈睿
摘要:针对目前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内容和形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继续推进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以解决初试形式繁杂、考务管理任务繁重、入学选拔标准不统一、学校自命试题存在科学性、安全性隐患等问题。提出应尽快在所有学科门类设置一般能力测试,考查考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必备的基本能力要求;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是否考试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调研和实证研究基础之上,不应该与教学相混淆。
关键词:招生制度改革;研究生考试;研究生招生;一般能力测试
2006年,教育部启动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改革,连续4年对4个学科门类、1个一级学科和部分专业学位的初试科目进行整合,增加11门全国统一命题科目,要求各招生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确定考试科目及使用相关试题。这一改革措施在连续实施6年后,从2013年开始允许招生单位自选部分统考试卷,并明确指出2006年后增加的11门全国统一命题科目中的8门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科目由原来必须使用调整为由招生单位自主选用。据了解,此规定从2013年出台后,已有50%的高校不再使用这8门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一命题试卷,重新回到自命题。这种退回是自下而上的逐步推翻还是主管部门的人为意志?如果是专家教授的反对,那么这个反对的比例是多少?主管部门是否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是否对科目改革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在笔者所做的有关研究生导师的问卷调查中(有效问卷2264份),有61.97%的受测者赞成(含很赞成,下同)初试采取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形式,更为有意思的现象是,受测者中女教师赞成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教师(约11个百分点),30岁以下、60岁以上年龄段的教师赞成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高出赞成率最低的40~49岁年龄段约16个百分点),讲师赞成的比例明显高于副教授、教授(高出教授约12个百分点),硕导、非研究生导师赞成的比例高于博导(约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掌握较少资源和权力的人们更希望通过统一的命题考试来追求公平的利益再分配。中国是一个重视人情、讲究关系和面子的社会,在法制尚不健全的状况下,唯有通过统一考试摆脱人情困扰,制衡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1]。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两段式考试:初试+复试。按照教育部“十一五”期间研究生招生改革的部署,增加复试权重,扩大推免生比例,初试侧重考查考生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学科基本素养,已经降低了此前初试考试成绩基本决定录取与否的功能。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初试突出人才选拔的基本标准,增加考试的公平性和安全性,提高筛选效率;复试考查考生专业素质、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考生最终录取与否的决定权在招生单位各学科导师评审组的手中。这一改革方向既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招生录取工作接近,也符合国情,是目前比较切合实际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方式。初试突出人才选拔的基本标准,那么这个基本标准是什么?在前述笔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关于初试笔试应考查的知识和技能中,导师们选择比例最高的是专业基础知识,占93.64%;其次是外语运用能力,占68.15%;再次是书面表达能力,占64.53%;接下来依次是阅读理解能力(58.66%)、推理能力(51.66%)、数学运算能力(40.42%);其他选项的选择比率较低,均在20%以下。初试考试内容应按照研究生导师需要了解的关于考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设置,依据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初试考试内容应设置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科目、外语、涵盖“书面表达、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和数学基础”的综合能力或称一般能力测试。笔者发表过有关初试考试内容改革的有关文章,本文再次提及,拟强调以下三点。
目前初试中的专业基础综合科目考试存在全国统一命题和学校自命题两种方式。2006年教育部启动的初试科目改革主要就是整合初试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将原来各招生单位的自命题科目整合为全国统一命题科目,以解决初试形式繁杂、考务管理任务繁重、入学选拔标准不统一、学校自命试题存在科学性、安全性隐患等问题,以提高初试选拔的公平性,促进生源的合理流动。学校自命题与全国统一命题在命题流程、试题形式、命题人员和时间、命题成本等方面有较大不同(见表1)。
表1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自命题与全国统一命题现状比较
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承接的全国统一命题科目为例,其基本工作流程是考试设计→命题→考后统计数据分析→试题评价。考试设计包括明确考试性质、界定考试内容、设计试卷结构、确定考查的知识点、编制样卷或样题,考试设计的产品即为对外公开的考试大纲(或称考试说明)。考试大纲既服务于考生,保证了考试的公开透明,又保证了命题有据可依,防止其随意性。而学校自命题考试基本没有对外公开的考试大纲,仅提供考生复习用的教材名称。
学校自命题考试基本上以单科试卷为主,每份试卷原则上由学科内2~3名教师命制和审核,学科负责人通常是直接命题人,研磨环节多流于形式,致使每年的试题难免重复。在试题保密环节上,完全取决于学校的纪律规定和命题教师的觉悟,缺乏国家统一命题那种较为完善的保密程序。2006年启动的初试科目改革主要就是整合初试专业基础课,将原来由各学校自命题的专业基础课改为全国统一命题。在广泛调研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各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试卷的考试内容多数达到4~5科,保证了对大学本科核心课程(主干课程)的考查。
为保证试题的质量,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命制全国统考试题时每二级学科聘请3位命题教师,这样一个学科试卷的命题教师就达到了12~15名。这些命题教师经过单独命题、二级学科内讨论研磨、集体讨论研磨、修改、审题、再修改、集体讨论最终定稿、反复校对等程序,历经至少7天的集中命题再加后期2天的重新审校,才能最终完成一份试卷的交付使用。
一个科学、有效的考试,应在考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反馈考试结果。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考后抽取考生样本,进行试题难度、区分度、试卷标准差、信度、每小题作答情况的统计分析,根据抽样统计数据结果,评价试卷试题质量,分析考生和教学状况,以改进命题工作,同时为高校教学反馈意见。如通过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统考4年考试结果抽样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存在“轻应用、缺关联、少综合、无系统观”等问题,以此提出应加强计算机本科专业基础课核心内容的教学,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的认识,加强学科实际应用知识的教学,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等[2]。学校自命题一般比较重视阅卷工作,对于试卷和考生答题情况的分析几乎没有。
上述比较充分说明,全国统一命题采取的是科学、规范的命题流程,试卷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证,比学校自命题更能体现科学性、有效性和公平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从推荐选拔的不考试,到个人申请、学校推荐、招生单位自行组织考试,再到公共课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招生单位自行组织考试,继而再到公共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间反反复复,虽不断在调整,但总的趋势是初试采用全国统一考试、复试由学校自行组织考试的方式,这种发展方向在考生数量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同时兼顾了考试的公平和效率,这也是美国专业化考试机构提供的标准化测试已被世界近100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接受入学申请或提供奖学金与否的参考条件之一的原因。
此外,初试全国统一命题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促进生源合理流动。学校自命题,同一专业相同考试科目不但各校考试内容和形式不同,试题难度也有很大差异。有些招生单位为抢生源,有意降低自命题试题难度,提高考生成绩,按照教育部划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这些院校很容易就揽到了生源。这种做法损害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不利于生源的流动,也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以下简称《目录》),修订后的《目录》学科门类增加到13个,2006年后已启动改革的学科门类有4个,尚未启动的有9个。已启动的学科门类中农学和医学的一级学科数量比较多,但是在广泛调研和专家研讨论证基础上,尚能够找出各学科共通的专业基础课,未启动的学科门类中一级学科数量比较多的只有理学、工学和军事学三个门类,其中理学和工学门类在各学科门类内找出共通的专业基础课存在一定困难,可以考虑将两个门类的统考课程定位在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设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考试科目,这两个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乃至二级学科/专业可以自行选择使用哪类试卷。其他学科门类的共通专业基础课经过各学科专家的研讨应该不难找到,把握的基本原则应该是考查通识性、基础性、核心性课程和教学内容。因考试时间有限,一张试卷不可能涵盖本科教学关于专业基础课的所有内容,只能是学科教学内容的局部抽样。
基于上述比较和分析,在初试中推进专业基础综合的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是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和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并非难事,而是有关部门是否作为的问题。
前已述及,目前研究生导师对攻读硕士学位学生初试测查要求最高的是专业基础知识,其次是外语运用能力,再有就是书面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等不受特定领域知识的影响、范围广泛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或称一般能力。前两项不管是通过统考还是自命题均已测查,最后一项即考生的一般能力目前只在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联考中测查,考试科目名称为“综合能力”。
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能力考试始于2010年,其前身是MBA综合能力测试,于1997年由全国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在借鉴美国GMAT考试的基础上研发而成。MBA综合能力测试确保了MBA的招生质量,并得到研究生导师的认可。教育部在2009年决定将MBA综合能力测试推广到2010年的公共管理硕士(MPA)和会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中,2011年继续推广到工程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学位,2012年推广到图书情报和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目前共有7个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在初试中设置了综合能力考试。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尚未获取效度数据证明在这7个专业学位设置综合能力测试的有效性,但在设置综合能力测试前,必定是做了充分的调研,获得了招收硕士生导师的认可。既然如此,综合能力测试为什么不可以推广到所有学科门类和专业?根据笔者所做的分学科门类的问卷调查发现①本问卷调查对受测者的学科背景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划分,除军事学门类外,其他11个学科门类都有受测者。,11个学科门类的受测者对综合能力测试中考查的书面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量推理能力的认同率都很高,导师们普遍认为目前的在读硕士生缺乏这些基本素质和技能,可以通过考试的反拨作用引导学生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同时,国际上可以借鉴的是美国几家专业考试机构提供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GMAT、LSAT和MCAT),这些标准化测试都是考查学生的一般素质和基本能力。之所以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或学院)采用美国的标准化测试成绩,是因为这些测试保证了公平性和效度。
笔者所做“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设置一般能力测试的研究”,是在借鉴上述美国标准化测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科门类研究生导师对就读学生所需一般能力的不同要求,设置三种一般能力测试卷,分别适用于不同学科门类,选取测试对象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多方效度检验。其中考生的一般能力测试成绩与其统考初试总成绩的相关系数呈中等程度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按学科门类统计,医学、农学因样本量较少未统计,见表2),基本可以得出一般能力测试与统考初试成绩具有一致性的结论。
表2 分学科门类的一般能力测试成绩与统考初试总成绩的相关系数
一般能力测试作为升学考试的一项评价指标,它的功用应该具备对考生未来成功与否作出预测。本研究跟踪了参加一般能力测试的某大学计算机专业考生就读硕士后第一学期末的各科成绩,并计算了一般能力测试成绩与硕士一年级各课程成绩的相关系数。统计数据结果显示,这部分样本量一般能力测试的总成绩与在读硕士一年级平均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49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根据考生本科就读期间的成绩排名,计算了考生本科学习成绩与在读硕士一年级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3,这一计算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一般能力测试成绩的预测能力要高于本科学习成绩。如果初试设置一般能力测试、外语和专业基础综合(此处为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以此三科成绩的总和与硕士一年级成绩做相关计算,得到相关系数为0.54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初试三科成绩再加本科学习成绩与硕士一年级成绩的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58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计算结果充分说明综合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根据我国MBA综合能力测试10余年的实践、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标准化测试以及笔者所做一般能力测试的研究成果,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所有学科门类中设置一般能力测试不但必要而且可行,应尽快推广实施。
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科目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考查什么?该科目公布的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3]。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的目的是保证被录取者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根据心理学的定义,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及其素养、修养和能力的总称[4]。那么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涵盖哪些内容呢?根据考试大纲中的规定,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涵盖的内容应该是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
首先,考察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否真正可以测评考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不可否认,通过笔试确实可以部分反映考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但是对于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有待商榷:第一,这里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指的是哪类“问题”,就目前考试内容看,指的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这类问题考生能随便作答吗?显然不可能,既然有标准答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评判?第二,多数考生经过考前辅导班的培训,答案已经模式化,再加上人工评卷按点给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何谈起?
其次,不可否认,思想政治素质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导师们也反映招进来的学生存在思想道德素质不足的现象,但导师们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内容是一致的吗?显然这两者的内涵存在偏差。考试是为招生服务的,考试内容的确定也应该以招生者对被招者的要求为参考依据,背离了考试招生的基本规律,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何在?如果说有关部门设置这一必考科目的目的是为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心如果不考,学生就不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形同虚设,按照这一说法,每年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中有50%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那么另外50%不参加考试的本科生是否就不学政治课了呢?再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设置在本科一年级,三年后才能参加考试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参加考研辅导班来进行再次学习的。在一年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三年后50%的学生参加硕士生入学考试间建立因果关系显然是牵强附会,同时也混淆了考试与教学的关系,将考试置于非常难堪的境地。
再者,教育部在2004年就批准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从2005年开始将政治理论考试放到复试中进行,在2010年又批准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2011年批准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审计硕士,前后共7个专业学位的政治理论考试由初试统考改为由招生单位在复试中进行。这一调整的依据是什么?目前硕士研究生招生有40个专业学位,为什么这7个专业学位特殊?考试政策的一致性体现在哪里?思想政治理论的考与不考应该建立在科学的调研和实证研究基础之上,不是哪些专家、哪个部门一说就算的事情。否则,我们的考试不能说是科学的,只能说是应景的。
综上,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应尽快在考试内容上推进改革的步伐,在初试中设置一般能力测试和专业基础综合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是改革的突破口,不但可以解决初试考试形式和内容繁杂、考务管理难度大、测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而且在统一命题基础上进而实现统一评卷,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基本标准和社会公平性,为实现一年多次考试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初试+复试”两阶段考试创造了条件,契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海峰.高考改革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58. [2]袁春风,陈睿.从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看高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J].中国考试,2013(1).
[3]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百度百科.素质[EB/OL].[2015-07-01].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lJaowyIsb6X77CnaTr018JyaA3m1Wm2I0qCqbsc2qlMuWHijDQD3lwoObnC5JOj0PgPerkjB9_WGqLvGfUw VpK.
(责任编辑赵清华)
DOI:10.16750/j.adge.2016.01.008
作者简介:陈睿,教育部考试中心副研究员,北京10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