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建云, 刘善新, 梁瑞雪, 王 平*, 苏 酩, 师 彬
(1.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3.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0)
超临界流体萃取复方活血巴布膏中肉桂药材的有效成分
毕建云1,2, 刘善新2, 梁瑞雪2, 王 平2*, 苏 酩2, 师 彬3
(1.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3.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目的 优选复方活血巴布膏中肉桂药材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条件。方法 以桂皮醛得率为指标,正交试验设计综合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等因素对药材中有效成分得率的影响。结果 优选出的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2.5 h。结论 在该提取条件下,桂皮醛得率、提取率均较高,工艺稳定可靠。
关键词:复方活血巴布膏;肉桂;桂皮醛;超临界流体萃取;正交试验设计
复方活血巴布膏为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温经活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能,适用于寒湿阻痹型骨性关节炎,其主含挥发油的药材为肉桂、川芎、芥子。其中,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i的干燥树皮,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其主要挥发性成分桂皮醛对碱性磷酸酶ALP活力、钙含量以及钙化结节数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具有明显抗炎、除菌的效果[1-2];川芎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微苦,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其主要有效成分阿魏酸能抑制血小板TXA2的释放,对其活性有直接的拮抗作用,具有抗凝活血功能[3];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本实验以桂皮醛得率为指标,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来提取肉桂、川芎、芥子中的挥发油成分。
1.1 仪器与材料
1.1.1 仪器 U1timate 3000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紫外检测器、Chrome1eon7工作站(美国Thermo公司);BP211D电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HA220-50-06超临界萃取装置(江苏华安科研仪器有限公司)。桂皮醛(批号FY1265VX53J,南通飞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水为纯净水(美国Mi11ipore公司纯水器制备);所用试剂为色谱纯或分析纯。
1.1.2 药材 所用药材均购于山东百味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经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靳光乾研究员鉴定。
1.2 桂皮醛含有量测定[4-5]
1.2.1 色谱条件 Diamonsi1 C18色谱柱(150 mm× 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35∶65);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290 nm;进样量10 μL;柱温30℃。
1.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按处方比例称取含肉桂46.3 g的挥发油药材120.25 g,粉碎(过50目筛),选择萃取温度为50℃,萃取压力为30 MPa,萃取2.5 h,称定收得挥发油的重量。然后,精密称定挥发油0.1 g,置于25 mL量瓶中,定容至刻度,再精密吸取2 mL,置于25 mL量瓶中,定容至刻度,0.45 μm滤膜过滤,进样10 μL。
1.2.3 空白溶液的制备 按处方比例,称取除肉桂外的挥发油药材,粉碎(过50目筛),样品提取及制备方法同上,0.45 μm滤膜过滤,进样10 μL。
1.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桂皮醛9.58 mg,置于10 mL量瓶中,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再精密吸取0.5 mL,置于25 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配成质量浓度0.019 16 mg/mL的对照品溶液。
1.2.5 线性关系考察 取上述对照品贮备液适量,进样0.5、2、4、8、10、15 μL,在“1.2.1”项色谱条件下进样分析,以进样量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结果,桂皮醛在0.009 580~0.287 4 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255.8X+0.081 50,相关系数r=0.999 9。
1.2.6 空白试验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供试品、缺肉桂空白对照溶液各1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在“1.2.1”项色谱条件下检测。结果,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在相同的保留时间处有相应的峰,而缺肉桂空白对照无干扰峰,说明该测定方法的专属性好、无干扰,见图1。
A.桂皮醛对照品 B.样品 C.缺肉桂空白图1 桂皮醛的HPLC色谱图
1.2.7 精密度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1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连续测定5次。结果,RSD为0.73%,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1.2.8 稳定性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10 μL,于0、2、4、8、12、24 h进样。结果,RSD为1.19%,表明桂皮醛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
1.2.9 重复性考察 精密称取挥发油0.1 g,平行6份,按上述方法稀释制备供试液,并测定桂皮醛的含有量。结果,RSD为0.80 %,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1.2.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量取桂皮醛含有量已知的挥发油0.05 g,精密加入桂皮醛对照品,混匀,平行6份,按上述方法制备供试液,进样10 μL。结果,桂皮醛平均回收率为99.14%,RSD为0.98 %。
2.1 因素与水平 选择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作为考察因素,每种因素各取3个水平,再选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因素水平见表1。
表1 因素水平
2.2 试验安排及结果 按处方比例称取含肉桂46.3 g的水提取药材120.25 g,按正交试验表安排试验,将桂皮醛的得率进行直观及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表3。
表2 正交试验结果
表3 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直观分析发现,桂皮醛得率各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C>B>A,但是后两者相差不大;方差分析显示,3个因素对挥发油萃取率的影响不显著,萃取时间相对具有一定的影响,时间越长,提取得率越大。从省时节能的角度考虑,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A1B1C3,即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时间2.5 h。
2.3 验证性试验 采用上述优化条件,平行3次验证试验。结果,桂皮醛得率分别为18.98、18.40、18.89 mg/g,平均值为18.76 mg/g,RSD为1.68%;桂皮醛提取率分别81.10%、78.60%、80.13%,平均值为80.13%,RSD为1.68%,表明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常采用等温减压或等压升温的方法,将溶质与萃取剂分离开,从而避免了用煎煮、浓缩、干燥等传统方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时,一些活性组分因高温而被破坏的弊端。它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特别适合于热敏性组分的提取,而且无溶剂残留。文献报道,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肉桂挥发油成分时,桂皮醛得率与本实验结果相近[9]。本实验发现,药材中桂皮醛的含有量为2.3%,小试验证中其提取率为80.13%,说明优选的条件能较完全地提取出药材中的挥发油成分。为了后续试验的方便进行,以及能最大程度提取阿魏酸等极性较大的成分,本实验选择加夹带剂进行二次提取,并对二次提取液中桂皮醛的得率进行测定,发现其结果远小于挥发油中该成分得率[10],更进一步说明第一次就已经较完全地提取出肉桂药材中的挥发油成分。
参考文献:
[1] 邵 培,曹桂芬,赵美林,等.中药桂皮醛对成骨细胞增殖及成骨功能的影响[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9,14(4):111-114.
[2] 赵美林,黄 萍,杨 霞,等.中药桂皮醛体外抑菌和抗炎活性的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08,16(10):441-443.
[3] 孙立江,李玉军,石景森.川芎嗪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8):1683-1685.
[4] 王伟影,范 蕾,刘 斌.HPLC法测定附桂骨痛颗粒中桂皮醛含量[J].中国药师,2011,14(4):575-576.
[5] 王 森,陈爱华,刘红宁,等.HPLC测定狗皮膏中桂皮醛和丁香酚的含量[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 (15):73-75.
[6] 胡曙晨,李 莉,李新霞,等.正交试验优化肉桂子中超声提取桂皮醛的工艺[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9):1278-1281.
[7] 岳红坤,韩明会.桂枝挥发油不同萃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848-7850.
[8] 岳红坤,眭晓哲,王 娟.超临界CO2萃取桂枝中桂皮醛的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3):35-39.
[9] 邓杏好,李庆国,梁桂美.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桂皮醛的工艺研究[J].今日药学,2012,22(7):395-397.
[10] 宋浩亮,罗华菲,官洪义.阿魏酸及其制剂的稳定性研究[J].安徽医药,2003,7(4):252-253.
*通信作者:王 平(1974—),女,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药理学。Te1:(0531)82949847,E-mai1:wangpingjinan@163.com
作者简介:毕建云(1987—),女,硕士,助理实验员,研究方向为中药新剂型与新制剂。Te1:15550486770,E-mai1:bjy1217@ 126.com。
基金项目: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2012ZHZX1C0405);济南市科技计划(201219008);济南市青年科技明星计划(20120142)
收稿日期:2014-09-02
doi:10.3969/j.issn.1001-1528.2016.01.046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1528(2016)01-01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