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中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研究

2016-04-05 13:16郝菲菲桑蕾马巴木
世纪桥 2016年3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群众路线改革开放

郝菲菲 桑蕾 马巴木

摘要: 群众路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我国历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的理论成果,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群众路线不断被赋予新的不同的内容。新形势下探讨邓小平理论对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研究的基本观点,意义重大而深远。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党群关系和谐,对和谐社会建设大有裨益。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群众路线;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3-0009-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遇到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同时调动广大群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是我们党遇到的重大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机遇,紧密联系群众、群力群策,在改革开放后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

(一)邓小平群众思想形成的过程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历史时期中,着眼于当时我国的主要矛盾及问题,扩大了人民群众的队伍,把人民群众界定为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即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邓小平见证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深知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早在土地革命时期,邓小平就提出要与百姓同甘共苦,保护人民利益的指示。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强调要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邓小平的群众思想路线的真正提出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共同富裕,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标准,此外还正式赋予人民监督权等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1992南方谈话时邓小平理论正式形成,这也标志着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也最终形成。

(二)邓小平群众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内容丰富,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进行发展和完善,是经过实践检验而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邓小平群众思想路线理论的基础是“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邓小平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党更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很多东西都是没有经验可循的,都是靠人民群众在各行各业的实践活动中总结的,所以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难题。

邓小平群众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评判一切工作的标准。[2](P.107)邓小平时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围绕群众的利益展开各项工作。邓小平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正是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出发,中国人口众多,如果不顾一切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加剧贫富差距,不利于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制定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出发点与归宿、标准。[3]正是因为邓小平以群众为中心的理念,中国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才能如火如荼地进行,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邓小平在保护群众利益的基础上,还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了深化。邓小平意识到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他提出:“改革经济体制……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4](P.125)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政治上,邓小平提倡社会主义民主,赋予人民监督权力,树立每个人民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二、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在改革开放初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邓小平的群众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坚持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历史高度上分析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进力量,是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是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坚持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同时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项实际活动。此外,邓小平还做到了马克思主义中质与量的统一原理:从质的方面上讲,邓小平重新界定了人民群众的含义,并且提出要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点;在量的角度,邓小平注意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性,要从一切群众的利益出发,争取群众,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利益作为评价我们党工作的标准。

毛泽东是中国群众路线思想路线的开创者,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提出并发展了群众路线理论。毛泽东在工作中始终能够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土地革命时期就提出了要发动群众,夺取政权的口号。在《反对本本主义》一书中,首次论述了要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思想路线的主要观点。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观日益成熟,提出要向群众学习,群众自己可以解放自己等观点,发动群众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仍然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密切联系群众,使得贫穷落后的中国逐渐强大起来。

邓小平的群众观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在其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把握改革开放的新节奏,同时也摒弃了一些旧观点。邓小平指出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不能搞各种群众运动。在经济上,邓小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代表的是先进的生产力,社会主义与人民群众是密不可分的,最终实现的是共同富裕。邓小平继承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群众观,并增加了新时代的新内容,为人民群众思想路线理论的传承做出了贡献,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了我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群众路线思想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进而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完善和巩固了政权的重要法宝,任何时候都不该被遗忘。邓小平用制度保证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充分贯彻落实了党的群众路线。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全面进行改革开放的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令世界所瞩目,证实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邓小平的群众观在“以人为本”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一、解决好人民群众的问题、难题,就是解决中国的问题、难题。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都是现实存在的没有解决完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实地考察,制定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二、批评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错误,严惩腐败。邓小平曾经多次提出党员干部一定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杜绝腐败的最好途径。对待腐败现象,我们党一定要严惩不贷,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三、做到与时俱进,时刻以群众的需求为需求。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始走向世界的前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出现了物质和精神的新需求,党和国家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要求。

三、党的群众路线在邓小平理论中的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群众路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理论是在十五大写入党章、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跨时代的里程碑。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中的人民群众路线思想是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精华之所在。下面笔者将从几个角度分析群众路线在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邓小平在1982年的党的十二大上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前提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坚持走人民群众路线的表现,中国人口庞大,农村人口众多,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能满足十几亿人民群众共同需求的道路,是忠实于人民群众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到社会主义国家访问考察以及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国情,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人民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进行推动的,所以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创新,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一切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社会主义更注重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尊重了我国当时各个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提出的战略目标。这就给自然形成的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给人民群众造成的不平衡心理打上了强有力的安定剂,为普通大众点燃了生活的希望,指明了前方的道路。

(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

邓小平突破了市场经济只能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传统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同样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只有实施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才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才是其特色所在。也正是这样,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才有了现在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构想。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

邓小平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十年动乱中的群众运动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十年间脱离人民群众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指出我们要吸取惨痛的教训,对此深刻反思。邓小平基于此提出了要用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还要完善人民监督机制,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

参考文献:

[1]刘建新.邓小平人学思想探论[J].邓小平理论,2002, (11).

[2]秦宣.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伟大旗帜的巨大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与实践情况评 述[N].人民日报,1997-08-21.

[4]龚育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前线,1982, (12).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秦 超]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群众路线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邓小平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