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平,王 燕,杜璐璐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作用
李景平,王 燕,杜璐璐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自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走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形式转换和经济动力源泉的更新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发挥强大的要素资源黏合功能,推动资源配置方式的演进和财富的增长,在经济转型的常态下起到战略性推动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新常态;经济转型升级
1.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最早使用“新常态”这个词的是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华尔街的金融学家用“新常态”形容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2012年之后,我国经济增速在连续30年高速增长之后,出现连续后落,并成为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用“新常态”一词来描述中国的经济。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重申了上述新常态观点。他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的阐述了“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包括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变,特别阐述了新常态派生新机遇,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2.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1978年,中国的GDP总量仅有3650. 2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仅为382元人民币。2015年,中国的GDP总量676708亿元人民币,中国人均GDP为49473.47元人民币,按当时汇率计算7943.21美元;2014年,中国人均GDP为46531元人民币, 7575美元,比2013年的人均6629美元增长14.3%。2013年中国人均GDP全球排名第86位。
从增长速度看,1979年到2013年平均每年GDP增速为9. 8%,1991年到2013年平均每年增速为10.2%,2001年到2013年平均每年增速为10. 0%,2011年到2013年的平均增速为8. 3%。
然而,2010年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达到10. 6%,2011年增长9.3%,从2012年开始,经济增速持续走低。 2012年GDP增速为7. 65%年,2013年GDP增速为7. 67%,2014年增长7.4%,2015年增速6.9%,创25年以来新低。
从需求的三驾马车来看,出口方面,2012年2013年增速都是7.9%,2014年6.1%, 2015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其中,出口14.14万亿元,下降1.8%;进口10.45万亿元,下降13.2%。从投资看,2012年增长是20.6%,2013年9.6%,2014年5.7%,2015年10%左右。从消费看,2012年增长14.3%,2013年增长13.1%,2014年增长12%,2015年增长10.6%。
这些数据反映,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进入中高速经济增长换挡期。中高速到底是多高?政府提出7%左右,学界认为可能会降到5%左右。如果按照我国经济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到12615美元,达到12615美元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转型升级不是我国的特有现象,而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路径和规律。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体制的更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提升、支柱产业的替换,是一个国家经济由量到质、由弱变强的必然过程。
1.工业化发展进入到新阶段。黄群慧和贺俊(2013)长期跟踪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2010年中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己经达到工业化后期阶段标准,工业产能全面过剩。
工业化后期阶段的特点是重知识和技术的重化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交融发展的阶段。重化工业阶段,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延续,重化工业内部又分为两个阶段,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过去十多年的上半场,以资源能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如今我们的煤炭、钢铁、水泥、重化工等几乎全部产能过剩,现在步入到重化工业发展的下半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根据历史的经验,重化工业的这个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不如前面那个阶段,所以经济增速下滑。
2.内生动力不足与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遇到瓶颈。经济增长依靠三驾马车的共同拉动,过去我们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两驾马车”拉动的,内需培育不力,发育滞后,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不健全,特别是在经济出现困难时,基本上是靠政府施加外力刺激经济。目前,这种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从外需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至今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世界经济陷入低速增长阶段,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在这次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中,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和去“虚拟经济化”趋势明显,国际贸易竞争将空前激烈,另外,由于人工成本上升导致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逐渐降低,加剧了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的减少。2008年以来的7年中,除了2008年和2010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需求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是正值之外,其他5年均为负值,2009年的贡献率更是达到-37.4%。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驱动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从投资来看,我国的投资边际产出明显下降,2012年,每百元投资创造的GDP仅为138元,是10年前的49.8%。我国投资的三大主要阵地,即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对经济的投资支撑作用也在减弱。
消费需求增速平稳下降成为新常态。201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0%,实际增长10.9%。2006年到201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分别为13.7%、16.8%、21.6%、16.5%、14.8%、11.6%、12.1%、13.1%。从中长期看,如果没有消费需求支撑,新增投资将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
3.人口方面。2011年,我国15岁-64岁生产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人口红利消失,社会的老龄化提前到来。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近几年经济增速的下滑。
以往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供应充足,价格低廉。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25岁以下的劳动力己经有70%不在农村了,以往供应充足的农村劳动力条件不再存在,这种改变使得中国工人工资增速全面提升。以往的人口红利伴随着2004年出现的民工荒和工资上涨为标志丧失了, 2011年中国16-59岁人口达到峰值94072万人后,开始逐年下降至2011年的91583万人,年均下降0.88%。
同时,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未富先老”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挑战。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基数的人口大国,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375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由4.9%增加到10.1%。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共同撰写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显示,到 203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将提高到18.2%左。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社会中的年轻人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则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较高、储蓄倾向就较低;中年人比例大,则社会的储蓄倾向较高、消费倾向较低。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储蓄率下降的潜在压力是存在的,而储蓄率下降意味着投资来源的下降,这会对中国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带来巨大挑战。
4.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个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使中国出口经济受到了约束;另一个方面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总量成为第二以后,国际社会对中国采取了越来越多的抑制行动,意味着中国对外利用国际市场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空间受到限制。
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后,是西方主要经济大国在这轮调整中首要考虑应对的“变量”,其基本战略是合围堵截,千方百计掣肘阻挠我国经济的发展。2013年,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2起,比上年增长17.9%;我国连续18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以及连续8年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另外,我国还将面对气候变化谈判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所有这些,将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发展的中长期环境将会越来越不宽松。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产业高度化或高级化,即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产业高级化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产业高端化,是指产业内部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的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些积极的转型,第三产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装备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上升,而高耗能行业、采矿业等比重下降,服务业中的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也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显示,2013 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已达 46.1% ,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到2014年,第三产业占比48.2%,第二产业占比42.6%,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2015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0个百分点。标志着中国经济增长长期由第二产业主导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变。
2.要素投入结构转型。由原来主要依靠一般性的生产要素,比如土地、劳动力、资源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高级要素:技术、人才、信息等来拉动经济增长。要素升级,也就是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动力。
从科技水平看,经济强国都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着各自的核心技术,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2014年7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在参与测评的143个经济体中,居世界第29位。目前,我国每十万人申请专利的数量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研究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比较低。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高收入国家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平均为2.32%,我国为2.0%。每百万人口中研发人数,美国为4024人,德国为4139人,我国为1020人。我国原创性的发明不多,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达50%,显现出我国整体科技实力不如发达国家,科技基础相对薄弱。
我国经济增长的旧有路径之所以无法持续,核心在于创新水平低,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根本出路也于创新。2013年,中国的科研支出达2580亿美元,科研投入居世界第二。中国是世界论文第一大国。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我们的科研机构更擅长如何把“钱”换成“纸”,但还不擅长把"纸“转换成“钱”,科学技术离第一生产力还差很远。高科技发展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高价值经济体转型的关键,创新驱动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基因,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按照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求,着力培育企业创新机制,解决好“经济”和“科技”两张皮的问题。要更加注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结合,通过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使科技创新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产业创新提供方向和着力点。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引擎是人力资本的质量提升和创新驱动。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对人力资本质量的要求就上升到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也是解决“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而人才又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保障,中国经济无论是技术、机制、模式还是流程的创新,都离不开人才。
3.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型。表现为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在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我国过去长期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的需求结构长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消费率过低。2013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仅为49.8%,其中居民消费率为36.2%,与国外的差距较大。按照世界银行统计,目前世界各国的平均消费率稳定在73%-79%,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达到65%-70%。消费率过低,使经济增长过度依靠出口和投资,既容易造成大量生产能力闲置,容易受到外需波动冲击,更造成了我国内需发育长期滞后。
然而,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即将完成,社会财富的大量积聚,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随着发展型消费、服务型消费和符号化消费、审美化消费、网络化等新型消费热点的不断涌现,我国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成为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有数据显示,2014年,消费对GDP的贡献达51.2%,2015年达66.4%,超过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也表明出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消费拉动的大趋势。
1.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都表明,在以知识创新为发展的主要动力的经济转型中,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两个部分,一是科学技术,二是文化艺术。而在我国的现实研究中往往更加注重科技的创新和驱动,而对文化艺术的创新驱动作用认识不足。
而恰恰是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后工业化社会和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越来越呈现出发展潜力大、产业融合性强、资源消耗低与科技含量高的特性。进入新世纪,与信息产业一起成为新经济的标志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不断挤占传统产业的市场份额,成为各发达国家抢占的产业制高点和战略性支柱型产业。
“创意产业” 最早是由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及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明确提出的。英国于1998年和2001年分别两次发布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成功并快速地使创意产业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英国创意产业所创造的年平均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是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更是英国雇佣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至2003年所创产值占GDP的7.9%,就业人口195万,全国第一。是英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支柱产业。
1996年,日本政府正式颁布《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正式确立了文化立国战略。1998年日本政府又颁布《文化振兴基本计划〉,对文化立国战略进行阐述,指出21世纪依靠本国文化资源与文化优势开始新一轮发展。日本的文化产业日渐成为日本经济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2000年日本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为850570亿日元,约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7%。目前,动漫画、游戏软件、日剧等文化产业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全球播放的动漫产品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广义的动漫产业占日本GDP的10个以上百分点,是其第二大产业。游戏软件销售额为世界第一。
韩国政府1998年制定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提出文化立国的国策,将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确立为21世纪韩国的立国之本。2000年后,韩国政府在主要规划中,又将文化产业表述为“知识经济新产业”、“知识经济核心产业”、“国家核心战略产业”、“国家经济新的成长动力”。1999年,韩国文化内容产业规模达到171亿美元。2003年增长到3l0亿美元。2009年,韩国文化产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为7%,韩国文化产业的总产值在2011年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2%。数字游戏产业成为韩国的国家战略产业。韩国影视业在亚洲脱颖而出,被业界称之为“韩流”。其文化内容产业已经超过汽车产业,成为韩国第一大产业。游戏产业、动漫产业、影视产业、人物形象是其强势产业。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一方面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人民群众公平享受文化成果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不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以人的创造力即创意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平台,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将创意物化,形成高文化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提升经济竞争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产业形态。人才的创新是创意经济的基本动力,而知识产权是创意的有形载体,是创意商品化的表现形式,知识产权及其交易的本质是通过市场对创意进行合理定价,是创意的第一次飞跃。通过知识产权的交易使创意转移到不同类型的厂商手里,与其它生产要素结合,转化为物质或精神的产品和服务,这是创意的第二次飞跃。从而使创意实现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经济循环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促进了传统的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甚至是农业经济向高附加值的创意产业的转化。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要素资源黏合能力和整合功能,进而推动资源配置方式的演进和财富的快速增长,成为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意产品引导和创造了巨大的需求;文化创意活动大大提高了人类对已有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有效提升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能力;以版权、专利和设计为内核的创意产业,居于价值链的高端,广泛快速地渗透到社会既有的各种产业中,推动传统产业的变革,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那些具有较强市场吸引力的创意产品,特别是文化产品,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产业链条的延伸),市场扩张和渗透功能较强。文化创意产业改变了以往经济的形态,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内涵,由此成为新经济的标志性经济形态。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创新能力、知识产权、文化价值、智慧、品牌、创意理念占据了核心位置,传统的产业注入了文化、知识、智慧和创意的含量,附加值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3.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化、信息化、知识化,使传统产业不断“脱胎换骨”,传统一、二、三次产业界限日趋模糊,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表现在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推动一二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循序递进,由低向高升级。通过对第一产业注入文化、科技的含量,使第一产业不断实现农业现代化、文化化和创意化,延伸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和旅游、休闲、创意的全产业链条,促使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业、旅游度假业、采摘体验、文化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升级转型;使第二产业不断柔性化,提升第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文化内容含量,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数字化、服务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目标,制造业服务化或者说服务型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没有制造业,服务业也会空心化;没有服务业,制造业也不会有长足发展。制造业不但要向用户提供实物产品,而且要向用户提供服务。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要发展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两端:一端是科技研发和艺术设计,一端是售后服务。 而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和“策划”等文化艺术创意要素与制造业相融合,可以成为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中的附加价值。将市场竞争的重心由对产业链的控制转向对价值链的控制,通过咨询策划、广告服务、软件服务和设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将创意要素融入传统制造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第三产业不断裂变出新的产业集群,大大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文化创意产业中传统的传媒业、文化艺术业在整个工业化和后工业中已经表现强劲的发展和带动作用,而且,随着技术创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裂变出新的产业形态。如1997年,美国沿用多年的产业分类标准被新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NAICS”所替代。新分类系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设立了一个全新的二级产业——信息业。这个信息业没有包括我们通常会想到的计算机等,却包含了出版业(包括软件出版)、电影和录音业、广播和传播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业。这个代码为51的产业群,就是内容产业。这种内容产业以创意为动力,将各种“文化资源”与最新数字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新的产业群落,建立了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培育出新的消费人群,并以高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更新换代,创造出了惊人的经济社会价值。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智慧化产业,是产业高级化和合理化的重要推手。
4.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城市经济结构优化
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向多功能、多组团转型。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不断“软化”,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信息、科技、文化、艺术、知识等非实物形态成为城市间交流的主要内容,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功能逐渐转向以服务功能为主导的信息服务、管理决策、服务的中心,实现由制造业城市向服务业城市的转型,由传统城市向信息城市的转型,由单一功能城市向多元功能城市的转型。目前世界著名的城市都已经成为一个综合功能主导的文化创意中心。在空间结构上,文化创意产业加速城市实现逆城市化的多组团、多核聚集模式,由静态空间结构向多维空间结构转型;创意产业在城市发展中多以群落形式出现,通过发展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各种形式形成文化创意集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社区等,形成创意阶层、创意组织和空间的集聚效应,它们使城市形成了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单元,支撑起充满活力的城市;同时,这种集聚效应逐步扩散,由国家城市向跨国区域城市乃至全球城市的转型,由“城市”的城市向“区域”的城市的转型,城市的空间结构出现了“城市是区域的城市、区域是城市的区域”等大都市经济圈发展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推动城市的更新、复兴与升级。由于废弃的建筑、破败的工厂无意中被画家、艺术家重新雕琢,工业衰落的 SOHO 使纽约成为世界创意之都;钢铁、纺织和航运曾经使曼彻斯特辉煌一时又转瞬濒临颓败,通过文化和艺术再造成为世界文化创意中心。一个博物馆、一个旧社区、一座旧城区……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保护城市的文化生态,而且传承和延续了城市文化历史风貌,使老工业城市焕发新的青年活力,成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开放多元的国际文化都会。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打造城市品牌,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从英国的伦敦、布里斯托,到美国的纽约、华盛顿、辛辛那提,到澳大利亚的温哥华,日本的大阪、横滨,全球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入“创意城市网络”项目。200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创意城市联盟”,为手工艺和民间艺术、设计、电影、文学、美食、媒体艺术和音乐等方面有特色和实力的城市开辟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北京创意之都、上海和深圳创意之都、重庆美食之都,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加入创意城市联盟打造创意之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展示地域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文化产品的多样性的重要平台。
[1]新华社.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N].人民日报,2014-5-11.
[2]新华社.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7-30.
(责任编辑:杜 娟)
10.3969/j.issn.1002-2236.2016.05.024
2016-07-10
李景平,女,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G124
A
1002-2236(2016)05-0120-05
王燕,女,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杜璐璐,女,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