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南传佛教音乐研究的意义与技术难点

2016-04-04 18:37朱海鹰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歌舞寺庙缅甸

朱海鹰

(云南艺术学院 民族艺术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外音乐交流·

浅析南传佛教音乐研究的意义与技术难点

朱海鹰

(云南艺术学院 民族艺术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为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民族音乐学研究者们在研究选题上纷纷选择我国边疆民族与跨境民族音乐研究或我国与东南亚民族乐器、歌舞、音乐文化比较研究等内容。作者长期致力于南传佛教音乐和东南亚民族音乐研究,文章就南传佛教音乐及其研究的意义、技术难点、禁忌等相关问题进行解析与讨论,为上述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南传佛教音乐;研究意义;技术难点

一、南传佛教音乐及其研究意义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现象、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从事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回避宗教也就难能全面了解人类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学艺术史的研究,古代巫师的祭祀与宗教仪式都包含着文学、绘画、雕刻、歌舞等诸多文化,甚至有些艺术的起源与宗教还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从事跨境民族与东南亚民族音乐研究的学者,想弄清楚有关民族音乐史,避谈宗教会很难逾越一条波涛汹涌、却又丰富复杂的文化史河到达彼岸。尤其是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与国家,不仅民族多,信仰南传佛教的人数也都占这些国家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从起床的祈祷,到入睡前的感恩,均离不开宗教。研究者不知晓其日常生活,很难深入其社会,仔细了解他们的教育、习俗、传统、历史、艺术的承传与发展。研究者只有靠不懈努力打开这门学科的主门,方可逐一揭开宗教神秘文化的各层面纱,也才能知晓我们人类社会在漫长的文化史发展中,常借助宗教力量来提升文化艺术的复兴。印尼的婆罗浮屠塔、柬埔寨的吴哥文明、缅甸的万塔之城蒲甘等许多文明古迹,都向我们展示了宗教在东南亚国家文化艺术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宗教音乐研究意义,还在于弄清楚是何原因,能使该宗教经久不衰,并不断地发展。

1.东南亚信仰南传佛教国的教育与社会

(1)教育

世界三大宗教都很注重教育,而教育的目的不乏扩大自身的宗教影响与势力。南传佛教虽也有此目的,但从佛教从没发动过圣战,以及经书中宣扬道德、制约人的邪念与贪婪中可大致了解到行善、大慈大悲、修身养性、普渡众生才是佛教教育的主要目的。

成年礼是信仰南传佛教男孩在6至18岁之间必须举办的重要仪式。届时,孩子会接受剃度当一段时间的和尚。缅甸最重视孩子的成年礼,这一天,他们的父母会给孩子穿上最华丽的王子服饰,乘车周游城市或乡村;有的父母还请鼓乐歌舞,让孩子在欢悦喜庆中步入寺庙;孩子在寺庙当一段时间的和尚、接受佛教洗礼、学习经文。信仰南传佛教的男人,必须当过和尚,还俗后才能结婚。大多数南传佛教徒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不是结婚或其它仪式,而是成年礼——当和尚。

南传佛教的和尚庙,实属这些国家的学堂。孩童在和尚庙里除了学习佛教经文外,也学天文、地理、数学等课程。实际上佛教经文中充满人类社会学、历史、道德、哲学、法律等教育。现在的佛教学校、佛学院,还可以学习到电脑、数理化、英语等各门学科。也因此,南传佛教国家的扫盲运动,几乎与佛教传入、建立寺庙、孩子的成人仪式,以及在寺庙学经文和南传佛教教规等活动是同步进行的。从世界扫盲运动看,中南半岛南传佛教国家的佛堂扫盲教育远比印度出色。佛堂的学习使佛教徒不仅能写、会看书报、知书达礼,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都得到了提升。

(2)社会

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及我国傣、阿昌、德昂、布朗等民族信仰的是南传佛教,即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其与我国汉传佛教(俗称大乘)有所区别,也不同于藏传佛教。其中的不同点不仅是经文、理念、民族传统文化等存在差别,若要详细解析,没有厚重的书籍与繁杂章节难以说清楚。本文试简单解释:汉传佛教是我国儒教、道教与印度佛教的融合;藏传佛教是藏族各教派与佛教的融合;南传佛教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本土宗教与印度佛教的融合。三大佛教又可以依经典语言而分别称为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

也因此,不同教派的佛教虽都崇拜释迦牟尼,但无论经文,还是理念上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南传佛教把释迦牟尼视为教主,汉传佛教则提倡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佛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前者追求个人自我解脱,把“灰身灭智”、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后者宣传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国净土作为最高目标。[1]

南传佛教的塔寺建筑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不一样。寺庙里的佛像、菩萨、各路神仙以及各自的传统文化艺术等除个别外,整体文化非属同一种风格。

实际上,柬埔寨、泰国、老挝、缅甸的南传佛教,并不属正宗的印度佛教。《巴利三藏》虽是南传佛教共同尊奉的权威性圣典,但佛教传入东南亚约两千年时间里,各国各寺庙长老都撰写有诸多的经文。在缅甸民间《本生经》故事家喻户晓,书中讲述释迦牟尼五百五十次轮回转世。我用笔名海兴,从缅文、巴利文书籍中翻译出版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故事选》[2]就是《本生经》故事。

缅甸与印度的佛教文化不仅佛塔、佛像的造型有区别,佛塔周围及佛寺里的神仙(nat “纳”)、神灵、各种动物的塑像、绘画及花卉图案等也各不相同。有关差别,以及东南亚国家是否是“印度化国家”学术问题,我有论文与专著,论述中南半岛各国的佛塔及歌舞艺术与印度文化存在诸多差异。[3][4][5]85-88,314-324

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些国家的社会、民风、民俗非常朴实。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信仰佛教的人们早上起床就到寺庙或在家中的佛龛前,向佛祖释迦牟尼祈祷;和尚早上颂经后,也慢慢走出寺庙,到民间去化缘;佛教国的人们非常热情地给和尚准备饭菜;南传佛教徒的饮食,不忌讳鱼、鸡、鸭、猪肉,但不食牛、狗等荤食。因此,不同派系佛教的文化、习俗、法规,包括饮食等均非一样。

佛经教导信徒们行善积德、修身养性。在缅甸城乡,人们不难看到大树下或路边,无需什么组织的安排,总会有人负责为路人放置陶罐装满过滤好的水,让路人能够在炎热中喝上一口清水的好习俗随处可见;佛教信徒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城乡大街上和尚多,施主也多;社会上偷盗、抢劫、强奸现象极少。各种违法行为不仅会遭受佛教社会法律的严惩,民众对这种人的惩罚也很严酷,据了解,缅甸民间曾有砍小偷手指的规矩。正因为有这种不成文的对罪犯的严惩,南传佛教社会的犯罪率较低。

2.何为南传佛教音乐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均有寺庙音乐,藏传佛教还用各种管乐器来为庆典鸣奏。因此,学者们若研究这两教派的音乐,当然是指寺庙内的音乐文化。

然而,南传佛教因强调其戒律中的“不装饰打扮观看歌舞”,南传佛教国家,包括我国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是绝对不允许在寺庙内唱歌喧哗的。尽管,人们在南传佛教寺庙里可以听到和尚的念经非常有节奏感,在诵经的段落中和尚也击打铜磐或铓等鸣响物,但南传佛教的寺庙长老均认为,这与音乐没关系。也因此,南传佛教确实没有寺庙音乐。

笔者接触过许多缅甸音乐家,他们都说,我们缅甸没有佛教音乐。由此不能不让人产生疑惑:南传佛教究竟有没有佛教音乐呢?回答是:当然有!因为文化的表现,不能局限于室内。尤其是音乐,室内乐与室外乐均属音乐文化的范畴。因此,每当南传佛教的节庆日,人们不仅可以观赏到南传佛教国家和民族有各种歌舞表演,他们还在寺庙外与佛塔外的空旷地里高歌颂佛。这些均应属南传佛教音乐文化。

信仰南传佛教国家的各民族,均会在佛教节庆日里大张旗鼓地在寺庙外、空旷地里搭建舞台,在城市街道、乡村广场等不同的地点,各民族用各自的民间歌舞、音乐、戏剧、木偶戏等进行表演。可以说,是佛教节日的需求,才促使南传佛教各国民族歌舞音乐文化,及各种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南传佛教的戒律中虽有“不观看歌舞”的要求。但据了解,小和尚想到寺庙外观看歌舞,也不会受到长老的阻拦。1970年代,笔者曾在缅甸掸邦的佛教节日里看到掸族的神鸟舞、神兽舞表演队到和尚庙的广场上,去专门为寺庙长老表演神兽舞和神鸟舞。长老就坐在寺庙的阳台上观看,然后给表演队念经祝福。这些,都应该是南传佛教的歌舞与音乐文化。

从上述佛教音乐文化的对比研究中,也出现一些有趣的问题: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因有寺庙音乐,在研究中,其音乐文化似乎被定格在寺庙音乐里了。那么,寺庙外有歌颂佛教文化的音乐,是否是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音乐呢?

而南传佛教音乐,因没有寺庙音乐,参与佛教节庆的歌舞,早期也许有许多歌颂佛教的歌曲,但随着时代的不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也会借助佛教节日,在广场上搭戏台演话剧、戏曲。有表演传统戏的,也有演唱流行歌曲的;还有杂耍、魔术;不同民族地区也有用对歌来谈情说爱,或用民族歌舞自娱自乐。如此多的艺术类别,虽可排除部分不属音乐文化,但他们确实是南传佛教节庆里的文化。

面对南传佛教诸多的节度活动,民族众多,表演艺术种类复杂,表演场合多样的南传佛教艺术。本文也仅能“浅析南传佛教音乐研究”。

3.哪些歌舞文化对南传佛教国家社会有深刻影响

(1)《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著名史诗神话故事。大约公元6世纪,印度人东渡时,也把印度教和佛教的文学艺术传播到东南亚各国。

也因此,翻开东南亚的文化发展史不难看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信仰伊斯兰教国家的传统文化艺术中也有《罗摩衍那》歌舞剧、木偶戏的表演。日本制作的音像教材《世界音乐舞蹈集锦》[6]可看到这方面的影像。大约在13世纪,东南亚各国还未接受伊斯兰教之前,主要还是受到印度教、佛教文化艺术的影响,并创作出《罗摩衍那》歌舞剧与木偶戏等在民间流传。尽管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民众已改变了宗教信仰,但印度的文学作品已成为这些国家传统表演艺术的题材内容了。

泰国的《罗摩衍那》舞剧,也称“拉玛坚”。其剧中的音乐,经过音乐家们几百年的创作(16-20世纪),其乐曲数量达1200多首,在表现内容上又归纳为36类,[7]可见《罗摩衍那》舞剧在泰国的影响极具深度,并促使泰国音乐家为该剧创作了这么多的乐曲。然而,泰国的《罗摩衍那》演员们主要靠舞蹈来演示整个剧情,这方面的影像可参看《世界音乐舞蹈集锦》[8]。柬埔寨、老挝与泰国的文化交往自古以来较为密切,不仅有相似的音乐体系,在《罗摩衍那》的表演风格上也基本相同。

缅甸的表演艺术包括音乐,有自己的一整套体系。缅甸艺术家演示的《罗摩衍那》看似与泰国、柬埔寨等国相同,但其舞台上的演员,却是用声乐来展示整个剧情。因此,缅甸的《罗摩衍那》类似歌剧。笔者在《世界民族音乐》教学中有影像讲解。

(2)前面已讲述南传佛教国家没有寺庙音乐。但是,2009年11月,笔者参加杭州“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时。泰国参会的24位专家中有一篇论文讲述佛教音乐。其作者是Mingkwan Chonpairot,题目为TheWonderofBuddhistChanting:ItsContent,Music,andeffects(《佛教圣歌的奇妙之处:内容、音乐和效果》)[9]。

此论文较短。笔者看后产生几个疑问:

第一,地域,该佛教圣歌,属全泰国的寺庙文化,还是个别寺庙的特有文化?

第二,时间,泰国的佛教圣歌是传统文化,还是近代才流行于佛教寺庙?

第三,人物,佛教圣歌是长老带领和尚们唱的歌,还是信徒们到寺庙唱歌颂佛?

由于该论文中没涉及到这几个问题的介绍,此疑问只能暂时搁置。要回答就必须到泰国进行详细考察,有足够依据方能给予解答。

(3)缅甸接受佛教文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历史悠久的佛教国家,佛教深入人心。研究缅甸佛教音乐,需要知道缅甸民间有许多歌颂佛祖释迦牟尼的歌曲自古流传,并不断地发展。其中大约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部歌颂释迦牟尼的组歌《八颂佛祖》很受缅甸人民的喜爱。

20世纪中末,是缅甸社会最为动乱时期,许多文化团体包括一些大学长期停课。这时的书籍与音乐作品,就连缅甸著名的《玛哈基大》歌曲大集也没能清晰地记载歌曲词作者姓名、出版社、唱片发行社、出版时间等。这让文化史研究者,在缅甸文化研究上,因缺乏准确的文献依据而留下遗憾。

这部组歌的序曲把听众引入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事中,然后,用朗诵与歌曲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颂扬佛祖的生平、经历与思考、决心、放弃荣华富贵、削发出家、遭遇邪恶攻击、排除险难、诚心修炼、最终成佛。八颂佛祖中的八首歌曲旋律虽为缅甸古典音乐,但伴奏乐器却以钢琴、小提琴和缅甸竖笛、弯琴、巧弄巴鼓等配合演奏。

从这部《八颂佛祖》歌曲中,人们既了解到缅甸的古典音乐,也看出佛教文化并没有墨守成规,其音乐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并借助西方教堂音乐的和声作曲手法创作歌曲。

(4)南传佛教的节日非常热闹,尤其在一些重大的佛教庆典里,人们用各种歌舞戏来庆祝:泰国、柬埔寨、老挝用自己的民族乐队伴随舞蹈欢歌;缅甸的塞旺乐队、象脚鼓歌舞、多巴鼓歌舞;各国的木偶戏、舞剧、歌剧、曲艺、民间戏;老挝和泰国的排笙歌曲、各民族的芦笙歌舞、葫芦笙歌舞、南旺歌舞与各国民族敲击着长短不同的象脚鼓围着圆圈欢歌舞跳等,不断地宣传、弘扬佛教,使佛教的节日非常热闹。

南传佛教的经久不衰,虽由上述诸多文化促成,而节庆中歌舞戏形成的传统将根深蒂固地永存于各民族的文化生活中,并不断发展。

二、南传佛教音乐研究的技术难点

从事任何一项研究,必须具备有关专业知识和技术。桥梁建筑师想要研究与他专业毫不相干的乐器改革,结果会怎么样?他能否成功?这个问题在20世纪中期,我们会不加思索地说,不可能!但今天,我们并不能用“肯定”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今天有许多不可能的事,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成功的例子太多。

我们相信,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事,会使有志者事竟成;但也有人,虽在某一课题研究上不具备条件,而他能够向一些专业人士请教,并得到专家的鼎力相助,也是可以完成课题的;还有一种人,是通过顾用专家,让枪手帮他完成研究,然后冠戴上自己的大名。如此欺世盗名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并不鲜见。

因此,本文需要向有志从事南传佛教音乐研究的学者提醒,这项研究有不可忽视的技术难点:

1.缺乏《世界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难于解析一些技术问题

(二)在规模养殖及粪污处理方面 由于传统饲养规模小,牛羊粪便完全可以被自有土地消纳,所以广大养殖户从未认识到粪污处理的困难,而规模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引起养殖户的足够重视。

从事任何研究,首先需要具备这门专业的基础知识。笔者在上海音乐学院主修的科目是赵佳梓教授的《东方音乐学》。该课程和《世界民族音乐》一样讲述世界各国民族音乐的诸多差异。就东南亚音乐而言,泰国的音阶音律使用七平均律;缅甸音乐不仅节拍的强弱区别于我们所学的西方乐理,其音阶音律也不是十二平均律;[5]183-313还有各国的民族音乐,使用不同的乐器、调式、节奏、配器方法以及音乐理论等,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的音乐发展史。例如:

(1)东南亚各国的早期宗教以万物有灵信仰为主,至今,各国的山区民族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宗教文化与歌舞艺术;

(2)大约在6-13世纪,印度人进入东南亚,并将印度教和佛教带入各个国家,从今天东南亚各国民间流传的《罗摩衍那》歌舞剧、木偶戏等表演艺术中可感知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各国有深刻的影响;

(3)大约在11-16世纪,阿拉伯人也进入东南亚,并使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大部分民族信仰了伊斯兰教,同时也把阿拉伯文化艺术传播到东南亚各国;

(4)16世纪欧洲列强殖民统治东南亚各国时,仍没忘记用天主教和基督教来传播欧洲文化、思想与艺术。

东南亚各国的音乐文化发展中充满不同时期,接受不同宗教与外界文化艺术的影响,但又并非完全照搬,各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他们在借鉴外来文化中将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行融合。也就出现泰国《罗摩衍那》是舞剧、缅甸的《罗摩衍那》是歌剧、印尼的“克隆琮”(Keroncong)歌曲,以及各国的流行歌曲,均包含了本土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大融合。

因此,从事南传佛教音乐研究,若没有系统地学习《世界民族音乐》不了解这些国家的民族音乐有不同的表演技术,不同的文化发展史,也就很难解析不同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哪些特点?其音乐特色是如何形成?

2.需掌握较多的宗教歌舞演艺资料,包括各国本土宗教与大宗教融合的文化

中南半岛的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家在接受南传佛教之前,他们均有本民族的宗教与歌舞技艺。当他们接受了南传佛教后,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本土宗教,而是将本土宗教与佛教进行融合,其中也包括歌舞技艺的融合。

不同宗教的文化融合,并不仅限于佛教。1971年,笔者在缅甸的佤族文化中心地迈磨镇 (Hmain:maw),就亲眼看到佤族的天主教徒们,把自身民族的图腾——青蛙崇拜融入于他们的圣诞节歌舞里,这类文化融合的歌舞演技,包括和声的搭配颇为感人。拙著《东南亚民族音乐》有详细介绍。[10][5]66-68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的佛塔寺庙不仅在造型上区别于印度,各国也会把本民族的神灵、英雄、国王、半人半兽神、半人半树神、半人半鸟神、各种动物、图腾、花卉等全部呈现在塔寺内外的文化里。缅甸有自己的37神与国王,安放于塔寺外或寺内。不同的神灵,该如何排列?佛塔建筑的每一个层面、部位、形状等均有含义与名称,[11][12]各国艺术家在塔寺文化艺术表现上也各有一整套理论。

信仰南传佛教各国的歌舞戏表演技艺中,也不难看到塔寺里的神仙,以及英雄人物和动物等也会出现在民间舞台上。在表现不同的人物与动物时,该用何种音乐或舞技去表达,各国均有不同的理论与不同的表演技术。

人类文化的表现,若顺应自然规律去发展,必定是与自然界的植物世界一样百花齐放、形态各异、竞相发展的。但当文化艺术被宗教、政治、某种文化需求规范,或被套上文化的框架,固定成一种模式后,也就会出现按同一种模式去不断仿造、派生的文化艺术了,这应是人类非自然规律形成的文化。

因此,这一切都需要研究者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辨别、划分,方能知晓我们人类思维及文化艺术。既有按自然规律发展的多样性文化,也会有按非自然规律形成的某种模式文化;还会有人类自身特有的非常活跃的思维与不断地创新,还包括不同文化的接触与融合中产生变化、变异等多种现象。

3.语言和文字是民族艺术与宗教研究一大技术难点

从事民族音乐学、民族文化史研究,最重要和最难的技术,就是语言文字的掌握。南传佛教文化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印度,发展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还有我国的傣、德昂、阿昌、布朗等民族。

因此,研究东南亚国家的南传佛教音乐,没有过硬的相关语言能力,想要涉足这一领域,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而且研究中者中,最好有人能掌握古印度的巴利文,毕竟南传佛教的另一名称就是“巴利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的主要经籍使用文字,当然是巴利文。然后,才是上述几个国家与民族的语言文字。

尤其是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南传佛教音乐。南传佛教的经书、各国不同的神灵塑像,其佛教节日的歌曲里唱什么内容?研究者一无所知,研究该如何进行?

由于南传佛教音乐及有关文化的英文资料非常少。研究者出国考察,面对不同国家,不同的语言文字与音像,研究人员中没人懂这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那该如何去观察、采访、收集、辨别、分析、整理资料呢?研究人员在考察中,即便看到很重要的实物、歌舞、戏剧、歌谱、音碟、VCD、DVD、书籍等摆在面前,却因不懂其语言文字,从而错失一些关键性资料的采集。

更可怕的是有些问题因研究者不知所以然,而胡乱猜测下结论。这种事情,在20世纪国内外的书籍里不难看到,由于作者的不严谨,书中出现错误、谬误等在所难免。21世纪是网络信息大爆炸时代,社科研究若还出现低级错误,其意义就不能不受质疑。国家社科研究必须避免不具备研究能力者去制造“豆腐渣”产品。

三、南传佛教对妇女的禁忌

1.南传佛教禁忌里有避女色,女性从事这项研究会面对更多的困境

当然,现代社会有许多事,并不存在绝对办不到的事。女性仍可以通过各种办法去达到目的。但我们必须对所从事的工作有深入的了解,才能采取有效方法去进行弥补。

根据南传佛教国家的传统文化分析,南传佛教信仰国一直属于男性社会。20世纪,随着世界文明进步与男女平等的影响,南传佛教国家妇女地位虽有所提高,但还没能体现出与男性完全平等的迹象。也由于南传佛教戒律的特殊性,佛塔、寺庙里有一些室内神像不仅不让拍摄,女性也不允许进入。女性研究者就不能身临其境,也就阻碍了她的视野,无法了解一些关键性的文化,或去采集第一手资料。

2.《本生经》故事里有讲述禁忌女性的原因

前面已提到《南传上座部佛教故事选》就是《本生经》故事。原书中有一章节的10余篇故事讲述女性的优点与缺点。但在出版前,责任编辑认为,这部分故事含有蔑视妇女、诋毁女性的内容,便被全部删除了。在笔者看来,对任何文化,尤其是宗教的了解,不应以我们的审美观,去对一部著名经籍的章节进行删减。如此砍断并影响了读者对这部佛教书籍的整体性了解,完整的《本生经》故事有助于人们了解南传佛教如何看待女性、佛教为何忌讳女性等种种原因。

3.南传佛教寺庙内有妇女禁地

几乎所有南传佛教寺庙与部分佛塔中会有一些区域,被视为重要的位置或属“圣地”而成为女性禁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妇女禁地?南传佛教为何忌讳妇女?鄙视妇女?妇女做错了什么事?人们不一定能够从宗教戒律中,或寺庙主持采访中就能够得到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这些女性禁地,就连尼姑庵的主持,也不能进入。因此,这个问题还得从多个方面,从历史、民俗、地理、气候、心理学、宗教、传说、故事、经书、神学、法律、法规等去收集。有充分的材料依据,通过整理、分析、论证,才能给人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答案。但这无疑给女性研究者带来了诸多不便。

4.泰国、缅甸有极少数寺庙保留有佛教的混合教派

尽管南传佛教寺庙的佛堂周围与和尚寝室严禁女性进入。但在泰国、缅甸也有极少数寺庙,因延续古阿里僧团的原始宗教与大乘佛教混合教派,行密宗和其它肉欲仪式:据说,这种仪式在少女出嫁前,需与长老同床等,[13][14]则另当别论。而正宗的南传佛教,是忌女色的。也因此,女性研究者想要了解有关南传佛教文化,很难采访到这些国家寺庙的著名长老。而间接获取的资料对于研究者来说,不仅是件遗憾的事,还不一定真实可靠。

结 语

终上所述,我们在学习文化人类学与社会科学的过程中,宗教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文化的发展。在学术研究中我们不能因为宗教研究有难度就避开它,这就会出现舍本逐末的研究,本末倒置,也就永远都弄不清楚人类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宗教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宗教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是非常重要,还是不重要?宗教有何弊端?不同国家历史曾借助何种宗教力量而产生艺术复兴?宗教文化向外传播的过程中是势如破竹,还是历经坎坷才获得一方民众的认可?宗教是如何利用其文化艺术向外传播其强大与文明?各国民族在接受外来宗教文化中是完全照搬,还是将本土宗教融入于外来的大宗教里?不同国家的民族音乐与外来文化融合中是如何产生变化、变异?宗教如何面对现代科技?各民族宗教音乐有何新发展动向?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必须依靠宗教吗?等等。

我们只有知晓周边国家的文化与艺术,揭开睦邻国家宗教文化的神秘面纱,才能与周边国家在文化上有更深层次的接触、通过相互了解、交往、认同,才会产生共识;国与国之间一旦在文化上有一定高度的认同感、友情才会提升、有共同观点才会有共同的目标,才会促使“一带一路”战略与商贸建设,给各国人民带来富裕与共赢,也才能够持久、顺利地向更高目标发展。

[1]杜继文.佛教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0.

[2]海兴译.南传上座部佛教故事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3]朱海鹰.重新认识“印度化”国家:东南亚的民族歌舞并没有多少印度文化元素[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1):21-27.

[4]朱海鹰.南传佛教塔寺艺术探索[M]//马俊如.中国当代思想宝库:六.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613.

[5]朱海鹰.东南亚民族音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6][日]Editor Fujii To-moaki,Producer Ichikaw Wa Katsumori.TheJVCVideoAnthologyofWorldMusicandDance.BookIII:SoutheastAsia[CD].Tape 8.Malaysia.Victor Company of Japan.Ltd,1989.

[7]俞人豪.泰国音乐[M]//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633-644.

[8][日]Editor Fujii To-moaki,Producer Ichikaw Wa Katsumori.TheJVCVideoAnthologyofWorldMusicandDance.BookIII:SoutheastAsia[CD].Tape 7.Thailand.Victor Company of Japan.Ltd,1989.

[9]东亚乐律学会,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亚太音乐学会,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东亚乐律学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M].杭州,2009:14-19.

[10]朱海鹰.云南澜沧江流域失落的蛙文化[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4):54-57.

[11]朱海鹰.南传佛教塔寺艺术探索:上[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1):87-90.

[12]朱海鹰.南传佛教塔寺艺术探索:下[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2):44-49.

[13][英]丹·乔·艾霍尔.东南亚史[M].赵嘉文,译注.昆明:云南省历史研究所,1979:217-218.

[14][英]G.E.哈威.缅甸史[M].姚玬,译注;陈炎,校订.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60-61.

【责任编辑:杨正君】

2016-08-24

朱海鹰(1951-),男,广东台山人,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

10.3969/j.issn.1008-7389.2016.04.006

J608.2

A

1008-7389(2016)04-0052-08

猜你喜欢
歌舞寺庙缅甸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缅甸记忆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缅甸非常之旅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