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涛
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当代变革
文/张涛
内容提要:宋代工笔花鸟画创作态度严谨,形象真实,工致周密,意境深远。当代工笔花鸟画与宋代不同,其变革的方面表现在:造型观念的改变、色彩观念的转变、构图观念的转变、技法语言的拓展和材料运用的转变。当代工笔花鸟画应重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注重笔墨语言的运用,表现新时代的已经,以适应工笔花鸟画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传统;当代变革
中国是一个向来注重继承传统的国家,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对文化传承模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论述中国传统艺术时,也就绕不开传统。当然传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重的矛盾统一体,而矛盾的对立统一正是中国传统哲学观的一个组成部分。黑与白、多与少、大与小既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哲学观也影响到了艺术创作,成为中国美学精神的一部分。
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传承美学精神的继承者。对传统的继承性,正是工笔花鸟画的一大特征。纵观中国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那些刻在陶器岩壁以及玉器上的鱼鸟、畜兽纹样,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最早的花鸟艺术。其后,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出现在石器、陶器、壁画及丝织物上的纹样,它们所蕴含的内在审美情趣以及表达方式,对后来的花鸟画艺术影响重大。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鸟画形象已频繁出现在一些绘画作品中,我们能看到的作品如《洛神赋图》中表现的飞雁、龙鱼、草木等已具美感。隋唐是花鸟画艺术发展时期,也是作为一门画科独立出来的时期,当时有薛稷、边鸾等为代表的一批花鸟画家。
入宋以后,黄筌、徐熙等画家继承了先辈画法的同时,又有创新发展。到北宋末期,工笔花鸟画出现了一个光辉灿烂、盛极一时的局面。到元明清,民国工笔花鸟相对消沉,再没产生更大的群体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和艺术多元化的需求,工笔花鸟又重新成为画家乐于采用的表现形式和题材,一大批有过学院背景的画家开始专门从事工笔花鸟画创作,他们或“借古开今”或“西学中用”,都在创作形式及画面格调上为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近年来美术展览中的作品及当代一些有影响的画家的作品来看,工笔花鸟画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
一是造型观念的改变。传统工笔花鸟的造型基本上运用以人写生为基础的写实手法,强调表现对象(花木、虫鸟)的具象特性的精准把握。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艺术家或融合传统或借鉴西方的写生,使西方的形体、解剖、结构、明暗及空间感的观念影响到中国画坛,当代中国画则在此基础出现了抽象变形的风格,使现代花鸟画在写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绘画空间。而在创作中,将这种改造过的主体意识及观念重新融入画面的每个细节与意蕴之中,这种新意象的产生,使工笔花鸟画以生动逼真的物象表现及清新淡雅的格调重新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如第十届全国美展中何晓云的《嫩绿轻红》,庄道静、咸宜的《百合》,在一般写实的基础上追求更精微极致的刻画,强调了形式因素,吸收装饰性绘画的变形、夸张等造型手法,使整个画面更加意象化。
二是色彩观念上的转变。传统工笔花鸟画在色彩的运用上采用“随类赋彩”的方法,不论是艳丽的重彩敷色,还是素雅的淡彩晕染,都以“再现”对象色彩为目的。由于传统颜料在色彩品种和色相范围所具有的局限,这种再现往往趋于“程式化”,比如画叶片就只是在赭石或朱砂底子上罩染花青或石绿色。而今天的工笔花鸟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促使艺术家用更加多元、开放的视角来看待自然万物,从而在创作过程中把这种改造过的主体意识及观念重新介入到画面的每个细节,并在写实之外获得了对“意”的重新解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现在的工笔花鸟画创作,技法已经不再仅仅限用“勾勒”“勾填”“没骨”等,而是出现了各种新技法,常常是色墨并用,甚至以色为主,各种矿物质颜料和植物颜料在画面上的运用,使色彩厚重、浓烈、夸张,同时还把西画中的水彩、水粉、丙稀等色大胆融入当代工笔画中,促使工笔画的绘画语言更丰富,效果更厚重大气。
三是构图观念的转变。传统工笔花鸟的构图讲究物与物之间的主次,前后的搭配,强调布局的自然天成,不露人为的处理痕迹。而现代工笔花鸟的构图更加强调画面的主观因素,借鉴和吸收现代平面构成原理,注重点、线、面的构成元素在画面中巧妙组合与对比。必要时弱化画面的空间感,强化构图中的取势和明暗调的处理,甚至有时画面会呈现超越时空的错位与重叠。从近年来全国性大展入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构成观念的普遍使用,其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在画展中表现得比比皆是,使得传统章法的疏密穿插、衔接转合观念感受到局限性。在一些复杂而巨大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有些创作大胆突破传统章法的构图形式,如物象的密集性排列、单纯的同一符号的着意组合、规整的直线造成的绝对的对称,冷暖色块间的着意搭配处理,块面间的单独分割与构成……
四是技法语言的拓展。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亦是传统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历代画家无不对笔墨予以极大重视,认为“画岂有无笔墨者”。“笔”通常是指烘、染、破、积、泼等墨法,以及干、湿、浓、淡的变化。传统工笔花鸟画在技法上基本是通过勾勒、填色、晕染而成的,后来发展的“没骨”画法,弱化了线条勾勒的作用,除了晕染外,还有“撞水撞色”的处理,总而言之还是相当强调笔墨意味的。现代工笔花鸟画则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有更加多样的画面和表现方法,如拓印、皱纸、喷绘、干擦、留白、油水分离,渍色擦洗、局部矾染、撞水撞色等等,有些画家在同一画面运用多种技法,使画面产生一种有别于传统笔墨技法的高难度与复杂度,成为现代工笔花鸟画在技术层面上与传统工笔花鸟画拉开距离的一种重要环节。
总之,中国的工笔花鸟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这种发展是审慎的、微妙的。因此,变革工笔花鸟画,使之在新时代有一崭新的面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者系《定西日报社》美术编辑
约稿、责编:秦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