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现独特的“人民性”与英雄主题的有机结合
——张平反腐小说创作论

2016-04-04 18:05:51苏金刚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张平人民性腐败

□苏金刚

( 临汾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凸现独特的“人民性”与英雄主题的有机结合
——张平反腐小说创作论

□苏金刚

( 临汾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重新审视张平以《抉择》为代表的反腐力作所引起的反响,从创作动机、创作主旨以及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等多个角度,结合张平的几部立足现实的反腐小说对其创作进行整体检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平的反腐小说作品,其根本属性当属政论性的文学作品,《抉择》当属最为典范之作。张平以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感,直面现实,为千千万万老百姓代言,通过书写故事,表达英雄主题,契合了中国百姓的传统文化心理;张平文学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几部反腐力作表现了对改革和反腐的颂扬,对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大胆地揭露,且将二者很好结合;运用朴拙手法,彰显独特的审美价值存在,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受到群众的欢迎。

张平;反腐小说;良知; 人民性; 《抉择》;英雄主题;现实主义;颂扬与揭露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讲话》精神引领下,重新审视反腐作家,重新解读反腐小说,对反腐文学的价值做一梳理,这是评论界应当研究文学作品价值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人无力承载这一重任,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从创作动机、创作主旨以及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等多个角度,结合张平的几部立足现实的反腐小说对其创作进行整体检视。1990年代以来,张平的《天网》、《法撼汾西》、《抉择》、《十面埋伏》、《对面的女孩》、《国家干部》等反腐题材作品,以其直面社会的“现实”精神,求“真”的艺术勇气,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赢得了社会强烈的关注。这几部作品也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效应,构成了张平的“政治题材系列”作品,长篇小说《天网》被媒体和读者评价为“以作家的良知写农民的命运”之作,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当代正气歌”。《抉择》一经问世,即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纯文学作品销售热潮。在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之前,已获好几项全国性的奖励,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及至《国家干部》再次掀起“张平作品热”,这种独特的文学现象、文学效应,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感:张平创作取得成功的内在依据

小说的社会意义不仅仅在于“曲高”,还更在于“和众”,雅俗共赏更应当成为一种范式、时尚,这应当是文艺工作者所实践的方向。作为有责任感和良知的作家,张平将其创作定位于“大众化的社会政治小说”。他在《十面埋伏》(代后记)中说:“自己所写的其实是一种大众化的社会小说、政治小说”。“大众化”是文艺创作所倡导的方向、“化大众”是优秀文艺作品最理想的社会效果。任何时代的作品,只有能够拥有老百姓,才会不至于成为“古玩”,小说家也不会有失落、寂寞之感。张平反腐小说以真实的人物或故事为原型、为依托,不太重视文本的创新,形式上不太探究,甚至主要采用近似于叙事实录式的讲故事的文本样式,把“为老百姓说话”作为创作的重要内容。凭着浓郁的百姓情结,凭着直面现实选材的政治勇气,凭着用“笨拙”手法的艺术魄力,张平勇敢而执着地介入“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他们关心的问题”。从而以“大众化”的文本形式实践着“化大众”的不懈追求。阅读这样的作品,将会起到提升百姓文学文化素养,净化百姓的情感世界之作用,让人民受到鼓舞,启发人民反腐败的觉悟,让人民看到反腐败的力量和希望,这正是文艺所体现的政治教化作用。

作为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张平创作中努力将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体悟和情感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反映“更多、更坚强的健康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讲,情感因素左右了他的创作,真诚的情感投入和冷静的理性思考使张平作品在文本的“召唤效应”上产生“耐看”、“好看”的效果,“写完《十面埋伏》的最后一笔”,“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自己不足4平方米的书屋里,眼泪突然汹涌而至。”“与其说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在进行者殊死的较量,还不如说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在进行着殊死的较量”。“从《天网》到《孤儿泪》到《抉择》,一直到今天的《十面埋伏》”,“一直能在作品中保持着一种经久不衰的情感冲动”,“从而让自己不断地产生强烈的冲动和创作欲望……”。读着这字里行间充满真诚与激情的话语,体悟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一部部作品,透视了作家的心路历程。可以说,真诚的情感投入是张平创作成功的根本动力。

作为有责任感和良知的作家,张平还是一个面对自我心灵不断进行探索的人。面对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对改革中的“疾瘤”,他不断剖析自己的灵魂,告诫自己要时刻为百姓代言。他认为,人民需要面对现实的文学,我们不要忘记人民。“我只盯着现实,现实比一切更具说服力”,“我不会走向纯艺术,……在艺术与道义发生冲突时,我只能选择后者”,这种创作观念渗透显现于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和人物大胆而富有理性的议论之中,成为了作家良知、道义和责任感的生动体现。

张平的反腐败小说作品,其根本属性当属政论性的文学作品,《抉择》堪称典范。对于揭示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展示解决重大问题的方式方法,触及严肃题材,刻画具有政治目的性的人物,以及作品中人物呈现的理性分析式的内心独白,都显示了张平无畏的政治勇气和非凡的艺术魄力,这是张平强烈的现代使命感驱使所致,是张平同志敢于且善于把握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所致,更是张平同志从文艺与政治关系出发实践自己创作之行为所致。在他看来,“文学不是政治的传声筒,但并不意味着文学应该放弃对政治的关注” ,对政治与文学关系的透彻理解与深刻把握,促使他关注政治,关注社会。他认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绝不可以都是“花前月下” 、“杯水风波的感受和体验”,必然不可以只是“阳春白雪”,也必然不可只是“技巧翻新和新潮卖弄”。基于这一认识,张平敢写、善写且写好了“反腐败”这一严肃题材,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的作品甚至还在思想深处孕含更深邃的思考,如《抉择》透过李高成的心理,甚至将“批判的锋芒鞭及了作为体制性的反腐败力量所存在的巨大隐患”。

应当说,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感是促成其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良知是什么,就是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真诚而又科学的认知,是人民性的最大体现。从现实层面上考察其创作,在理论层面进行梳理,张平的创作都很好地体现了“人民性”。张平是九十年代文坛上收到读者来信最多的作家之一。一位来自普通农家的联名信这样写道:“天下有良心的所有的老百姓都支持您,因为您才真正是我们老百姓的作家。”类似这样内容的信还很多。老百姓的作家不就是人民作家么,这是由衷的呼声呵!张平甘愿冒着写政法题材危险系数大,容易对号入座告你侵害名誉权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将一个个真实惨烈的现实揭露,来满足工农期待反腐的殷殷期盼,执着的追求产生了超乎一般意义的反响:《天网》发表后引发了张平吃官司事件时,临汾5名农民带着全村人捐的500元进京声援张平,“咱的官司输了赢了?”,一个咱字已将作家与人民的情感融为一体,所有报纸一边倒支持张平,在北京小饭馆吃饭,老板不要钱等等,所有这一切,正是其创作实践了“人民性”的生动体现。

宁宗一先生说:“强调任何重要的文学现象的出现,重要的作家的出现和杰出的作品的出现,都与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分不开。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时代情绪和审美风尚,不仅会影响到作家的精神面貌,而且还会影响到题材的选择乃至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被欣赏和被传播。”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文学与人民的关系。体会宁先生深刻入微的阐述,结合张平创作实践,我们不难理解张平1990年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缘由了。1990年代以来,张平几部力作无情揭露现实矛盾和腐败现象,展示改革过程中的复杂矛盾尤其是干部群众与腐败现象尖锐激烈的冲突和斗争,大胆赤裸地评判,艺术地传达出人民群众渴望腐败现象得到惩除的社会心理;邪恶势力泰山压顶的来势,代表正义力量的一方近乎以卵击石的努力,建构了人物的悲剧性色彩,在绝地中逢生,故事戏剧性的反转,蕴藉着“邪不压正”的殷殷期盼,展示着当时社会的时代情绪;常常是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用“清官”干预来逆转故事结局,营造了“光明的尾巴”,胜利的结局。一方面,呼唤法治、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官本位”、清官意识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治色彩。正是在法治与人治博弈中,展示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又符合当代中国百姓的审美风尚。尽管有的如《十面埋伏》中刻画了“社会主义的悲剧人物”,但从总体上讲,还是从根本上揭露了矛盾冲突,“展现了解决矛盾的现实关系和精神力量”,从而可以“给人民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因而,张平作品在百姓中受到了极为强烈的反响。

综上所述,作家张平靠良知贴近了人民群众,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愿望和要求。良知是作家文艺家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的“定盘星”!可以说,良知使作家张平获得了创作上的极大成功。

二、表达英雄主题:契合了中国百姓的传统文化心理

(一)扎实地深入生活,表现重大题材,表达英雄主题,契合了中国百姓的传统文化心理,这是张平创作成功的关键所在。

张平深入沸腾的生活中去汲取创作素材和灵感,写出了一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较高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好作品。1990年代以来,张平创作的一部部力作,都是来自社会,来自时代和人民。《天网》、《抉择》作为张平的两部代表作,一部农村题材,一部城市题材,具有强大的震撼力。震撼力从何而来?来自生活的真实。张平坚持从生活的真实出发,在“熟悉”的基础上“进入”题材,选取典型,实现了典型环境和特定人的结合或融合。写《天网》时,他前后采访了许许多多人,采访录音带就有17盘之多。《天网》正是以陈培基告状、刘郁瑞断案,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触动关系网的风波为原型,写成了震撼人心的叙述英雄的纪实文学。作家选取了一个偏僻村落,封建意识、习惯势力影响深,法制观念淡薄的这么一个典型,将“李荣才”的原型事件加以融合,反映了共产党领导下必将铲除猖獗一时的腐败势力这一主题,表现了作家对法制的深切思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农村改革的艰难曲折的复杂过程。在调查中,张平了解到“个个工厂迅速完蛋,全部与少数领导者侵吞国有资产有关。”外部盗匪与内部管事的勾结一起,大肆盗窃国家财产。有些地方,一个厂长为了当官,能把工厂卖光送完,然后升了局长或县长。《抉择》正是选择了国有企业中的贪污腐败与反腐败这一矛盾。张平通过概括化和个性化,把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经过选择、集中、概括、虚构、甚至变形,创造出具有概括性的典型形象,以李高成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正面形象,代表了人民意愿,能推动历史前进;以严阵为代表的落后或反动的反面典型,违背人民意愿,阻碍历史前进。正是通过正与邪的激烈斗争,作品反映了广大人民铲除腐败的坚强意志,表现了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促进改革成功的真正动力这一主题。

张平在创作上的成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创作主要以自己的经历和家庭经历为轴心,演绎着“家庭苦情”反思,《姐姐》之后,将题材的视野转向社会,《血魂》、《较量》、《公判》等中短篇小说和纪实文学,标志其现实题材作品逐步走向成熟;1990年代初开始,其直面现实的作品有了一个很大的跨越。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应该算是张平创作的第二阶段;及至《法撼汾西》、《天网》、《孤儿泪》,作家带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关注百姓琐事,关注百姓参与政治;创作的第三阶段,从新闻纪实创作回归纯文学创作。这一阶段的小说创作,纪实的特点隐去了,小说的特点突出了。《抉择》、《十面埋伏》、《对面的女孩》超越了新闻纪实小说的束缚,容纳了对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的思考。《抉择》以矛盾最尖锐、问题最复杂、群众疾苦最多的部门作为切入口,敢于大胆暴露问题,相当深入揭示腐败势力得逞的原由,显示了深刻的批判性,展示了历史变革的艰辛曲折和波澜壮阔,也包孕着对基层政权建设的深沉思考。《十面埋伏》以生动的事实证明,公安司法的腐败是最可怕最恐怖的腐败,作品包孕了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最引入注意的问题——执政党的政权建设问题,渗透了作者对中国当今社会“人治”、“法治”问题的深沉思考。《对面的女孩》通过日记体方式,提供了一份叫人读了以后连灵魂都会发颤的“中国教育现状报告”,从而真实地揭示了现实中国最基层少年的教育情况。“作品集结了它的批判性的价值——当一个社会已经不得不为它残缺的体制付出某种牺牲未来的代价之时,由危机而生的社会变革意志,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具有的文化自觉。”在这个意义上,文本意图及其张力所激化的读者效应,启迪诱人思考的东西,莫过于腐败对文化的侵蚀了。《对面的女孩》郭志杰准备将校方起诉到法院的结局,无疑是中国法制化进程不断发展的一个侧面,体现了人们对法制的呼唤,对“法治”、“人治”问题的思考又深入了一步。

《法撼汾西》、《抉择》、《十面埋伏》、《对面的女孩》、《国家干部》等反腐力作,在思想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特点:作家力图写出改革进程的艰难以及人民的挣扎抗争,把一个搁置多年的英雄主题重新张扬起来。《法撼汾西》、《天网》触及的是农村习惯网,作家对社会现实无情的展示、剖析,刘郁瑞的艰难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艰难。作品中,刘郁瑞被汾西老百姓称作“刘青天”,表现了在令人绝望的社会问题面前人的软弱无力,大有“依靠自己,依靠政府和法律,甚至依靠上帝都无能为力”之感,也许死亡是唯一的选择,也许放弃是明智之举,小说中人物的苦苦挣扎,努力实现“人”的价值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那么感染着读者,读者的阅读期待是那样强烈地企盼着能出现英雄人物——一个能绝处逢生、扭转乾坤的人物。而“他”刘郁瑞,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正是这样一个人。从这一意义上讲,作品写了“青天”,但表现的绝不是“青天”思想,而是通过一个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心理的描述,表达了张扬英雄这样一个主题。《抉择》生动真实表现了以李高成为代表的人民群众反腐败斗争的艰难历程,饱含激情地表现“人民群众是反腐败斗争的中坚力量,好干部是反腐败的中流砥柱”这一伟大命题。李高成遭遇十面埋伏,压力重重,经受了灵魂的煎熬,最终带领人民战胜了邪恶势力。李高成形象的塑造充满了理想化与典型化相统一的色彩。《十面埋伏》中的罗维民、何波等公安司法人员面对的是罪犯与领导政治联姻,采取行动必须请示领导(而事实上上级分管领导却是不能信任的腐败分子),整个监狱都似乎腐烂了,这样一个环境,典型的中国国情之下的环境,公安民警付出了重大牺牲的代价,表现了人民卫士不怕牺牲,勇斗歹徒,机智刚强,嫉恶如仇的可贵性格,作品抒写的是一个群体的英雄,给人的震撼是巨大的。《对面的女孩》以一个十七岁少女的日记为载体,透视了较为广远的社会现实,有买官卖官的,有造假文凭的,有以权谋私的……,而作品中郭志杰的“英雄”形象给人印象最为深刻。这里作者颂扬的是一种别样的英雄,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并相信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大地自会有人主持公道,并顽强地认准公理,最终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及其受害人权益的小人物,这种英雄也许根本无法登上大雅之堂,它是一种平凡的英雄,这也表现了作家创作上的进一步成熟。《对面的女孩》借一个平凡人物郭志杰状告校方,表现了法治观念在人民群众中逐渐成为自觉的期盼。

《天网》、《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讲述的是风云叱咤,回肠荡气,经历大起大落,荡涤心脾的“对立与抗争”的故事,张平借讲故事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现实社会中反腐败的“胜利意识”,符合中国百姓的传统心理、审美感受。人情面子、关系在小说中展示得体、恰切。《天网》中的一张无法无天,草菅人命的罪恶之网,《抉择》中家族血亲、人情世故构成的腐败之网,甚至于《十面埋伏》中利益驱动构筑官匪之网,都是相当典型的中国式的。在《天网》、《抉择》、《十面埋伏》等小说中,楷模式的好官每部作品都有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和这个好官起的作用有很大关系,作品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恰是中国百姓所说的“清官”,刻画“清官”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对面的女孩》讲述的是一个少女无法上学、无法治病的伤心事件,中考走后门这一教育领域的沉重话题,传达出了作家对社会底层人物在现实中的生活不幸与自我挣扎的深切同情,痛斥了造成人物悲剧的一切腐败因素。作家从刻画“清官”到刻画郭志杰,以个体力量抗争群体并诉诸法律,体现了对建设法治国家的深切呼唤和深沉思考。《国家干部》讲述的是人民的好干部夏中民在澄江八年屡次提拔都阻力重重,腐败抱团的澄江政坛无法容留一个谋事干事务实为民的好干部,在换届时竟然连市委委员都没选上,身患绝症的农民冒死到省委门口求情的故事。张平塑造的“清官”形象,既有传统人治的色彩,又有现代法律的特点;既有别于传统清官戏的法官形象,又具有历史上清官的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等特点,在他们身上,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找到了最终的契合点,这正是小说深入百姓意识的原因所在。作品中总是让人看到希望和光明的力量,这也是典型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天网》、《法撼汾西》、《十面埋伏》都以正义胜利为结局,《对面的女孩》法院受理学生起诉学校的结局,也是一种正义必将得到维护的结局,这正是中国传统戏剧中所张扬的、惯用的“大团圆结局”,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法,展示了光明必将战胜邪恶的发展规律。综上所述,张平的几部力作设置的环境是典型的、中国式的,作品的深层底蕴契合了中国百姓的文化经验,因而能够引起百姓的共鸣。

《天网》、《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和《对面的女孩》采用叙事文学讲故事的形式,尤其注重百姓的审美习惯和欣赏能力。一方面,书写“在真实的基础上生发出理性深度”的英雄主题,另一方面,又在“真实的基础上”从文化社会心理的视角“激发起”百姓动人的“情感”,从而满足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民众”“憎恶腐朽和崇敬英雄”的心理期待和精神追求,最终实现了“艺术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表现出张平反腐作品艺术生命的蓬勃生机。

(二)继承和发扬现实主义传统,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是张平创作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晋地作家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张平的影响最为直接。“山药蛋派”作家以“问题小说”为聚焦点,秉承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宗旨,着力塑造农民形象,坚持写农民和为农民而写的艺术追求,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风格,努力揭示生活矛盾的精神追求,体现了“它是真正的人民的文学的本质特征”。正是这一本质特征,“形成了山西文学创作体察民情民意,关心民族前途,与普通群众的命运和情感血肉相连,紧抓时代的脉搏的传统”,“这个传统”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地域等因素共同孕育的果实。因此,当“山药蛋派”之后的一代又一代山西作家执笔创作时,这个传统就会有形无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抉择》改编成电影《生死抉择》引起前所未有的轰动,再一次显示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强大生命力。朱立元先生认为,有无“似真感”效应,以及这些效应的强弱是检验一部作品是否现实主义及现实主义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电影《生死抉择》让人观后产生了认“似”为“真”的审美效应。这种魅力来自于原著《抉择》。《抉择》作为张平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在典型化方面作了认真的努力,比较成功地塑造了李高成、杨成、夏玉莲等典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腐败与反腐败之间的严重斗争及其根源、实质和前景。《抉择》的人物形象,无论正面的或反面的,与当前创作相比较,具有更高的典型性,概括了更丰富深广的时代内容”。“这不但是这部小说的成功,而且标志着我国现实题材创作攀上新高度的开始”。评论家严昭柱的这段话概括评价了《抉择》这部作品中的典型化方面特征。事实上,它也正是张平实践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重大成果。

评论家张炯在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委托为《抉择》撰写的评语中写道:“《抉择》直面现实,关注时代,以敢为人民代言的巨大勇气和张扬理想的胆识,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社会复杂而尖锐的矛盾,突出地塑造了在艰难抉择中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市长李高成的崇高形象,也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党的优秀干部对腐败势力坚决斗争的正面力量,给读者以正义必能战胜邪恶的信心,小说注意调动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细节等艺术手段,在冲突的浪尖中去刻画人物,描写生动爽利,语言流畅激越。整部作品正气凛然,具有强烈冲击读者心灵的思想和艺术力量,其启示意义,尤其发人深省”。 这既是对《抉择》的评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张平作品的总体的思想艺术特点,“他的作品也是山西文学关注现实、为民代言精神的生动体现与传承”。

三、颂扬与揭露:反腐文本的两个重要维度

张平文学的积极意义就在于,表现对改革和反腐的颂扬,对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大胆地揭露,且将二者很好结合,具体点讲,“在现实关系描写中带着强烈的理性与感情色彩”,表现他“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干预”。他的政治系列小说在揭示腐败丑恶,歌颂改革者和劳动者的斗争时,对腐败的认识、把握和思考,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不夸大腐败。承认、正视腐败的存在,客观分析腐败的危害,痛快淋漓地鞭斥腐败,这是几部反腐力作的共同点。几部反腐小说没有“情绪化骂倒改革”,既充满理性地浓墨讴歌改革,又不遮丑地揭露种种腐败。

《抉择》描写的是中纺集团公司的腐败现象,是令人怵目惊心的腐败——公司的整个班子都烂掉了,这些“腐败分子”正是在亏损企业的招牌下,大捞特捞,大发国难财。而且得到省委副书记严阵的支持,腐败分子用卑劣手段收买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不收礼,他们就收买他的亲属。眼看国有资产被侵吞,市长李高成和以他为代表的中纺职工决心捍卫改革成果,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作品逼真刻画了一幅幅腐败丑恶嘴脸,与对以李高成、杨成为代表的党和群众的英雄行为、斗争精神的颂扬、描写,进行比照,成为贯穿于文本的两根主线。《十面埋伏》围绕一个在押死刑犯竟然左右监外的党政官员展开,揭露并层层剖开了司法领域的腐败,揭穿了包括省人大副主任、原副省长仇一干在内的数十个重权在握的官员的丑劣面目,将一幅幅行贿受贿的百丑图,与公安干警的正义之举形成对照,再现了反腐斗争的严峻现实。《对面的女孩》则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反映腐败的严重危害、恶劣影响。透视生活,既真实深刻地挖掘了滋生腐败的土壤,又不失偏颇地显现了生活的真实。比如,“有的共产党还不如国民党”,有的学校收费如何如何等话语的表述及其人物语言描写的冷静客观等等。

二是几部反腐力作表达了邪不压正的共同主题思想。反腐题材的作品表现反腐败斗争的严峻、艰巨、激烈,作品中的主人公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方能得以凸现,表现人民反腐败的理想和愿望,才能增强广大人民反腐倡廉的决心。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作品中就应当充满激情地歌颂正义,歌颂人民,歌颂人民反腐败取得的成果。在这一点上,张平的反腐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抉择》、《十面埋伏》中的腐败分子往往是占据要职的党的干部,他们用“强盗”逻辑中饱私囊,鱼肉百姓,毁坏改革来之不易的成果,找出种种堂而皇之的借口,阻挠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进行,还常常设计阴谋陷害反腐败战士,以“关系网”、“圈子意识”、“留余地”、“留后路”等庸俗观点软化我们党的干部,还常常结成强大的阵营来加以对抗。张平的作品在表现重大事件的“悲”之时,常常拖着一条隐性的尾巴,“污泥中的兰花”式地看反腐败斗争,这成为作家反腐败题材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是变赤裸暴露为理性地揭露。张平的几部反腐作品,在揭露腐败现象时,重视情感的观照,以先进的社会思想加以观照,渗透了作者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通过一幕幕、一桩桩腐败现象及人民群众的坚决斗争,反映了反腐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表现了对社会转型时期,精神、文化力量的碰撞、摩擦下,一些人的心灵丧失共识、秩序和道义,被狭隘的“私”字左右的现实的思考,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精神领域内两种价值观念的对立冲突。《抉择》放大真实现实,把腐败问题“堆成一堆”,将生活丑恶加以集中、概括、提炼,集中展示其腐朽性、危害性,形成艺术的批判力量,以达到警世的作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灵魂中善与恶的较量,令人读后产生震撼、轰动,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而这种精神上的共鸣,使人民对反腐倡廉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人民对腐败的危害看得更为真切,使人民对反腐的自觉性更为增强。

《十面埋伏》深刻挖掘和揭露了腐败分子肆无忌惮、骇人听闻地残酷打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真实地展现了公安战士在险恶环境中顽强、机警、勇敢斗争,并最终得到省委省政府支持,以公安民警牺牲为代价换取了铲除腐败,消除了更大隐患的胜利。罗维民曾说:“在古城监狱里,就是有十个王国炎,一百个王国炎那也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监管干部里如果生出一个两个王国炎似的领导,那咱们可就全得玩完。那才是让人可怕!”王国炎左右下的贺雄正、宋生吉、程敏远、冯于奎、姚晋利等千丝万缕捆绑成的位居政法系统的干部群,正是制造司法腐败的罪魁祸首,他们确实是一伙十分危险的敌人,严重地威胁着人民政权的根本。“王国炎正是在一种权钱交易,黑箱操作之中,成了一个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黑道人物!”如果听任这伙人拉帮结派,结成巨网,上下串通,四面作乱,八方呼应,我们的事业将会面临多大的危险!作品通过侦破出的一个个案情的剖析,包孕着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通过一个个大案且案案相套的侦破工作的进展,包孕着铲除腐败的重大意义。张平用艺术的武器所作的战斗,正是体现了对腐败现象的深刻思考和理性批判。

《对面的女孩》把笔触伸向变革时期人民更为关注的话题——平民百姓的下一代。作家通过严峻的道德审判、灵魂剖析,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教育领域的腐败和市场经济大潮下人心的浮躁,世俗的卑劣等现象,大胆地涉入,深刻地披露,显示出非凡的胆识和勇气。作品采用了日记体的方式展开,就能更为真切地显露人物灵魂深处的种种样态。文本通过主人公,涉世不深的花季少女的自述,表现了作者呼唤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理想追求。小说写了在校学生的经历,心理感受等,文中多次写到孩子早恋等现实,给人的启发是深刻的。孩子早恋,心理不健全,对一些很平常的异性接触总被教师误解。这恰恰反映了基础教育或各类教育对学生引导上的软弱和空虚;孩子的攀比心理,势利的思想多次多人的披露,恰恰是大环境中的不良风气的一个缩影,是恶气在孩子身上的透射,这也更为迫切地提出了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性,而同时,有的地方教育不扎实或教育腐败,造成戕害生命,摧残希望的千古之罪。张平通过作品发出了扫除一切假恶丑的深深呼唤,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张平同志在《对面的女孩》(代后记)中说“同《天网》、《抉择》、《十面埋伏》这些作品相比,《对面的女孩》似乎应该是另一类作品。然而在实质上,我始终认为它们其实是同一类型的作品。他(她)们都处在一个险恶的环境中,都在不屈不挠地同社会、同现实、同自己的命运进行着殊死的抗争”,《对面的女孩》中的主人公生长在一个滋生着强烈的权欲、利欲、占有欲的环境里,而在我们社会中几乎所有的角落里都会出现。那么国家立旨(志)惩治腐败,净洁环境不也正是一种热切呼唤么!有人总想发挥权力的作用,小小的班主任竟然也为所欲为,大耍两面性。腐败,简直是腐败,这不也正是张平同志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反腐主题吗?张平的这部作品隐约显现的反腐主题给人们深沉的思考:难道只有市长、局长、厂长才可以腐败吗?不。“腐败”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公职人员接受钱款或某种价值做了他职责允许做或不允许做的什么事,腐败意味着不正当地使用权威以得到个人利惠等等的说法,都对我们认识腐败的实质有启发意义。田心铭认为“腐败是为谋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这就全面准确地概括了腐败的基本特征。据此可以说,《对面的女孩》同《抉择》、《十面埋伏》等一样,也辛辣地讽刺了腐败和腐败现象。市委里粗腿的插杠挤了张红英峨钢技校这个好中专的名额,导致了故事后来发生的一幕幕;张红英的托人又挤了好友晓丽的上峨纺技校的名额。可怜的晓丽家境不好,无钱治病至死未圆考个学的梦。小说中高分的杨小琴(460分)的关于为何上技校时的一番话,明显地触及了社会上一些诸如买卖文凭等丑恶现象及目前的急功近利只算钱不向前的消极心态;彩凤和银梅的“说共产党越变越坏,有的共产党还不如国民党”的议论,说明了少数党员干部的腐败影响极坏;学校里老师中大中专生少得可怜的现象,反映了某些地方在进人用人制度上存在的腐败现象,学生按学校等级线分额交费,讽刺了把学校当做摇钱树的腐败现象。这种腐败直接接触的层面更广,老百姓也会对这类腐败产生像官盗一样的切齿之痛。联系十八大以来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现象、各项整改进程图、清单表等等,恰恰是对转型时期各项工作的反拨,作家早在十余年前就艺术表达了这种现实和诉求,我们不得钦佩张平预见问题的敏锐性。

四、朴拙手法:构筑了雅俗共赏的故事结构

文学艺术是审美的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存在,受到群众的欢迎。张平小说受到群众的欢迎,除了使用少“伪饰”的“口语”外,还得益于其善设情节、巧用悬念,侧重心理描写等艺术手法,正是这些艺术形式的特点,才使得张平小说“耐看”、“好看”,在正义道德良知的文本召唤下,极易为大众接受,并不知不觉潜默人心,更富有解读和欣赏的魅力。张平的几部反腐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普遍的警示意义性和真实的现场感意义,并由此产生强有力的吸引力和震撼力。按照经典小说理论阐释,“写小说的中心就是描写人物”,“把人物真实地、具体地、活生生地描写了出来,时代与社会自然也就真实地具体地活生生地表现出来”。这一理论,可以作为张平文学极好的脚注。张平的几部反腐力作,塑造、刻画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向读者昭示了形象的社会意义,从而真实生动地展现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群众进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及其为维护改革成果进行彻底反腐败斗争的积极社会心理、现实斗争。这是张平反腐小说创作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善于设置情节是张平作品的又一特色。张平善于写情节,在情节的支撑之下,抒写一幕幕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场面,抒写了一幅幅表现人物性格的心理生活场面。情节的设置,直接影响着故事的发展。阅读张平的作品,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故事结构严谨,不枝不蔓,很少有离题的发挥,全然没有那种造作斧凿之痕。张平安排情节,采取多种事件切割,交叉垒积的处理方式,在揪住阅读者心理的情况下,一层层地剥开故事之谜,正如古代评书里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样。同时张平也在悬念的运用上下了功夫,他的小说能够充分把握阅读者心理,依据情节和人物行动,将悬念融化于对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之中。悬念与故事人物的命运、事件的发展紧密相连,悬念融于迭落起伏的情节中。比如,李高成精心安排的中纺集团班子,为何会很快就集体腐败了呢?腐败分子大胆妄为的背后,是不是有很硬的后台支持?为什么严阵对李高成的调查进程,总是了如指掌,会形成对李高成行动有效制约措施?李的妻子吴爱珍是充当了腐败分子的角色,还是被腐败分子利用?还是别的什么角色?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在情节的发展之中,而李高成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世界、鲜明个性、尤其是其本质的人性——阶级性也就逐渐显露出来。作者正是这样地善于集结和构建矛盾,由一个个的矛盾纠葛,附着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一切活动,其中又辅之以人物和环境互动过程、细节的静态深度挖掘,从而达到了对事物运动规律的揭示。另一方面,使小说的时间演进清晰明白,叙事逻辑符合日常经验,即事事相因,环环紧扣,矛盾冲突波浪相涌,人物命运显现于环境。细节、人物、环境可谓是点、线、面三种样态,且在文本中不断地交织融汇,构成了现实主义立体的、生动的、逼真的小说世界。

张平不仅能在小说中巧妙地构筑情节、设置“纠葛”、运用“悬念”,在人物的冲突中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现人物心灵世界,也是张平小说在艺术上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一个方面。分析《十面埋伏》和《对面的女孩》的人物心理活动的描述、刻画,就可以感受到张平创作那种“朴拙”而又感人的艺术魅力。《十面埋伏》与《抉择》和《天网》等作品一样,属反腐题材,作家立足现实,在文本中表现出对改革大潮的热切关注,但却展示了社会主义悲剧,公安司法人员以付出牺牲的代价铲除了罪恶势力。《对面的女孩》表现了相当大的力度和深度,作品采用了日记体这种最能披露心理的文学样态,真切地表现了人物心理状态中的或虚伪、或懦弱、或良知发现等心理。通过日记体或日记(《十面埋伏》中常以王国炎日记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本身已经增强了可信度,但作家通常还通过许多段落的人物内心独白,增强对生活的穿透力,来使文本中人物性格得以凸现。但张平小说那种描写情节既继承传统小说场面比较清晰,转换透明度较高的特点,又借鉴意识流小说的侧重表现人物的深层心态,探寻人内心的秘密的创作方法,确实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空白”。小说常常通过主人公自由联想等思维活动,增补情节,掀起波澜的手法,确也起到了“让读者进入人物的意识中去,‘从内部’来讲述故事。于是读者便直接地参与虚构人物的心灵与感官经验”。

张平作品不仅勾勒了像郭中姚、严阵、贺雄正、宋生吉等腐败形象,更刻画了李高成、刘郁瑞、杨诚、罗维民等英雄人物形象。张平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文学作品要写人,而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生活在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在某一程度上讲,历史时期本质上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化石,而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舞台,不同色彩的人物登台展姿。就现时代而言,经济社会、商品时代,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社会主体者还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当然也有逆时代而行的腐败分子与腐败现象与之对抗,在对抗之中形成一幅壮丽的斗争活剧,文学作品不能不对其进行审美观照和把握。讴歌英雄,讴歌社会主义时代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描写他们改造世界的壮丽事业,这也是作家永恒的课题。张平同志《抉择》中所描写的李高成市长就是一个为人民而勇于牺牲个人一切,与腐败分子展开激烈斗争而毫无畏惧,决心维护正义的形象,是一个大大的英雄。在他身上,显示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时期的一个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和无畏气概。

《对面的女孩》中郭志杰形象的成功塑造,为张平作品人物谱又增添了新的光彩。郭志杰在小说中的出场,是在一次铺路劳动中:他干得最欢,只是有些吊儿郎当,上课时张红英答不对题,第一个讥笑的是他,而主动在生活上帮助同学的时候,却又那样地对人随和,当小红英要还一盒火柴时,郭志杰却以为这是小看他,出言不逊。郭志杰善于观察,得知红英的家境贫寒,主动接济,而他的家境并不宽裕,他是靠打工卖油条赚钱来过活的,父亲已去世,姐姐是痴呆,这一切全然从他那好打抱不平,乐观、豁达的表面观察不出。广岩寺之行,郭志杰的形象一步步丰满起来,作为一个团支部书记他是当之无愧的,他敢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敢于为全班同学说话,全班同学在刘老师含沙射影指责郭志杰的情形下,郭志杰仍然以压倒多数的绝对优势位居第一。对于老师和校方的错误,郭志杰敢于直接地不客气地提,对虚伪的班主任的人品,体察得一清二楚,并不断地搞“地下斗争”,密切注意张红英的情绪和她与刘老师的接触,并以适当的方式提醒她要警惕。郭志杰正是观察到了张红英的善良、美丽、幼稚的弱点才处处保护着她。夜入翟县宾馆跟踪张红英,状告峨纺技校,死也不认不该认的理……,都让读者对这个郭志杰产生一种深厚的感情。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文学形象,阅读对象不同的经历、知识、能力、生活体验等等,必然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而恒定的文本,随着读者的阅读也在变得不再那么恒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建构完整图像,不断地构造格式塔,读着《对面的女孩》,一次次接触郭志杰的名字,认识着他恶劣的生活环境,关注着他为正义和良知乃至公理而付出的努力,欣赏着他那敢于同邪恶斗争而不屈服的个性品质,“郭志杰”这个平凡的名字在不断幻化着,似乎在不断地被“国旨洁”所替代、描画、填补。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感受和体验简直是牵强附会,但事实上透过张平同志的创作动机和忧愁忧思,我们也许可以得出未必牵强的结论。

距离文坛掀起“现实主义冲击波”已过去20个年头了,当年那些直面现实题材的作品,似乎并未拥有多大的研究效应。2015年度,周大新的《曲终人在》、陶纯的《一座营盘》、宋定国的《沧浪之道》等反腐作品题旨进一步深化;周梅森、陆天明表示自己还会写反腐小说题材的,莫言在获诺奖后,一直没有新作,最近透露自己正在写一部反腐题材的作品。反腐的深入必将影响着反腐小说创作的深化,随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的深入,“为人民”创作必将反拨创作领域的不正之风。我们相信,随着文艺为人民而写、为现实而写的深入,雅俗文学的转化,评论者对作家创作的魅政治化倾向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的评价体系也会由此进行变化,文艺接地气,现实性、真实性、真实感等等一些创作理念、理论等也会因时而化,与时俱进。我们相信,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历史价值或将不会完全被漠视。

[1]山西文艺创作研究中心课题组.面向新世纪的山西文学[N].山西日报,2000-12-10(2).

[2]张平.抉择·代后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宁宗一.文学史构成:一种模式,一种规范[J].文史知识,2000(4):64.

[4]张平.十面埋伏·代后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5]山西文学艺术联合会.现实主义是张平遵循的道路[N].山西日报,2000-12-24(7).

[6]陈坪.远非个人抉择所能了结[J].黄河,2001(4).

[7]郑伯农.论张平[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5).

[8]孙铭有.恩格斯文艺思想论[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201.

[9]严昭柱.对文艺创作摆脱平庸的思考[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5):2:

[10]江泽民.第五次文代会、第六次作代会上的讲话[N].1996-12-16.

[11]王德胜.反对文化腐败的沉重抗议[N].山西日报,2000-11-28(8).

[12]山西文学艺术联合会.责任和良知:作家的现代使命[N].山西日报,2000-10-24(7).

[13]朱立元.现实主义的强大生命力[N].文艺报,1992-3-14(5).

[14]严昭柱.对文艺创作摆脱平庸的思考[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5):

[15]先年.回到现实主义精神[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5):25.

[16]张平.对面的女孩·代后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17]田心铭.反腐败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18]吴组湘.小说研究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9]李书磊.文学的文化含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0]傅腾霄.小说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1]林红.作家张平访谈[N].文艺报,2000-8-26(3).

[22]段崇轩.山西文坛风景线(1949-2013)[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本文责编:董 娜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Uniqu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with Hero Theme——Creation theory of Zhang Ping’s Anti-corruption Novels

Su Jingang

(Shanxi Linfen TV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Reexamining the reverberation caused by Zhang ping’s anti-corruption representative work "Choice", from multiple point of view such as creative motivation, creative idea, and realism art methods, and making an overall review by combining Zhang Ping’s several reality-based anti-corruption novel, many inspirations would be obtained.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e of Zhang Ping’s anti-corruption novels is political literature. "Choice" is the typical example. With the writer's conscience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Zhang ping speaks for thousands of people, by writing stories and expressing hero theme, which accord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psychology.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Zhang ping’s literature lies in that several anti-corruption work shows the praise for reform and anti-corruption and boldly expose of corrupt officials and corruption phenomenon, plus,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two. Using sincere and faithful technique, Zhang ping’s novels make good use of unique aesthetic value to achieve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as a result, it is welcomed by the masses.

Zhang Ping; anti-corruption novel; conscienc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Choice”; hero theme; realistic; praise and expose

2016—09—09

苏金刚(1970—),男,山西临汾人,临汾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硕士。

I206

A

1008—8350(2016)04—0063—09

猜你喜欢
张平人民性腐败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中国石化(2022年5期)2022-06-10 06:39:36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b(111)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叽叽喳喳的小喜鹊
这是你爷俩
金秋(2020年16期)2020-12-09 01:41:50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支部建设(2016年15期)2016-04-12 01:01:36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stable Bump Surface for Morphing In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