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璐璐 刘芳草 杨丹丹/文
糖尿病是一组以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不足所致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据统计,目前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亿,我国几次大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10倍。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重点。除小部分经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就能控制病情的Ⅱ型糖尿病病人以外,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治疗方式有: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治疗。
糖尿病可分为4种类型: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为Ⅱ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的90%~95%。Ⅱ型糖尿病是一组发病机制仅部分被获知的复杂代谢紊乱,它包括不同程度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周围组织胰岛素抵抗以及肝糖原代谢异常。Ⅱ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进行性恶化的趋势,当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失效后,平均每 3~4 年需要使用一种新的降糖药物干预治疗手段,以达到或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Ⅰ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对于Ⅰ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是惟一的治疗药物,Ⅰ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采取胰岛素代替治疗以维持正常生活。此外,还有小部分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需要使用胰岛素。但在我国,胰岛素往往并不推荐在早期应用。仅在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效果不满意的情况下,才使用胰岛素补充治疗。
磺脲类降糖药物:从 1956 年开始采用,现已广泛用于临床,主要适用于有一定β细胞功能的患者。在目前常用的磺脲类降糖药中,主要有格列本脲,但其易引起低血糖;格列吡嗪,该药作用快而短,适合老年糖尿病人用药;格列喹酮对肾脏影响最小,可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其他还有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
双胍类降糖药:主要包括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由于苯乙双胍有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的危险,在欧美国家已被淘汰。二甲双胍导致乳酸性酸中毒的报道极少,因此更为安全有效,近年来随着对其作用机制和特点的认识,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适应症为:单独应用治疗Ⅱ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或高胰岛素血症的Ⅱ型糖尿病病人首选二甲双胍;单用双胍类或磺脲类有效,但未达到良好控制者,可两类药物联合应用;Ι型糖尿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血糖波动较大者,加用双胍类药有利于稳定。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新的一类口服降糖药,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上市,第一个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有效成分为阿卡波糖,是生物合成的假性四糖。目前临床使用的制剂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等。其中以阿卡波糖应用最广泛。该类药物的主要适应症为:单独应用于单纯饮食控制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或与磺尿类和双胍类联合应用治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Ι型糖尿病,在用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加用该类药品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同时可平稳控制血糖;可用于糖耐量低减(IGT)者,可预防IGT向Ⅱ型糖尿病转化;可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餐后的反应性低血糖。
促胰岛素分泌剂:又称餐时胰岛素分泌剂,是一种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新型降糖药,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以及最新型的米格列奈。米格列奈是苯丙氨酸的衍生物,主要用于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仅限用于经饮食、运动疗法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或在饮食、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后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患者)。给药方法灵活,每次于餐前服药,少进一餐则少服一剂,多加一餐则多服一剂,米格列奈可迅速促进餐后胰岛素第一时相(早相)分泌,有效控制餐时血糖高峰;且该药对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无明显作用,是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最低的促泌剂,因此又有“体外胰腺”的美称。
多数糖尿病患者仅用单一品种的降糖药无法有效地控制血糖,需要不同种类的药物合用,常见的为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联合使用,但这种方式使得糖尿病患者每次服用较多的药物,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基于这些考虑,市场上出现了复方降糖药,如二甲双胍格列吡嗪,两种药物均为糖尿病人一线用药,而复方制剂使两种成分协同增效,且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