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
专业认同与职业选择
——男性本科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杨 帆
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学前教育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但学前教育中男幼师缺少、男幼师流失严重等现象引起社会的关注。通过对三位男生深入、细致的访谈,从进入专业的原因、专业课的学习过程和未来职业的初步规划反映出他们专业认同的动态发展过程。他们的专业认同受儿童观、经济压力、专业前景、见习经历和重要他人等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因素,建议通过“名师”工程、男幼师联盟等措施提高学前男性本科生的专业认同,以及选择做幼师的比例。希望为提高高校师范生教育质量、优化幼儿园师资结构提供借鉴。
学前教育; 男性本科生; 专业认同; 影响因素
我国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以及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学前教育发展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人口高峰以及二孩子政策的出台,又对学前教育提出更多的挑战。婴幼儿的增加势必引起学前教育机构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短缺,为专业的学前教育人才就业提供机遇;但学前教育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个体观念、经济压力等因素是目前学前教育人才市场男女不均衡问题所面临的挑战。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使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男性本科生的专业认同与职业选择进行访谈调研,研究认为专业认同感会影响一名准教师在专业学习中的表现以及他毕业后是否会选择并留在幼儿园。一方面,随着对学前专业改革的推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男幼师的需求度在不断提高,而国家免费师范生等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对学前教育观念的改变,为我们吸引了一定数量的男性师范生,有助于我们从教师培养这一环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未来男幼师。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队伍一直存在缺乏男幼师的短板,面对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以及自身角色定位的尴尬,男幼师流失率比较高。那么我们怎样在男性师范生培养这一环节提高他们的专业认同感,为他们今后进入幼儿园并留在幼儿园打下良好的专业认同的基础呢?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认同与专业认同
“认同”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idem”一词,最早由威廉·詹姆斯和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车文博:《才聚集力比较分析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75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民族学、文学等不同领域对认同展开了研究,并对“认同”下了不同的定义,本文着重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学生的专业认同,心理学视野下的“认同”内涵强调“个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与自我、他人、社会等外在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建构的过程”“个体社会化过程
中的一种心理情感或体验”*李彦花:《中学教师专业认同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注重个人在认同过程中的体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国外由于大学选专业比较宽松,专业化程度比较高,对专业认同的研究更多的是对教师专业认同的研究,Welmond界定了教师的专业认同,他认为教师的专业认同是指教师具有充沛的精力、一定的竞争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能藉由各种不同的方式、途径与社会文化的不断接触,而逐渐习得作为一名教师所需具备的有效协调利益与意识形态,敢于追求学术真理和承担责任,对于成功和成就具有不同的认识方式*Welmond M., Globalization Viewed from the Periphery: The Dynamics of Teacher Identity in the Republic of Beni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02,46(1), pp.37-65.。王俪静界定了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定义,“对于师范生而言, 专业认同则是对于整体社会学习环境的主观评估, 透过环境逐渐形成对于教育专业的价值看法, 内化并表现在自己的行为、思想上,亦即是专业知能与专业技能”*王俪静、 邱淑玫:《成为教师: 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教育研究月刊》2002年第99期。。本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内涵是指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习和大学环境的熏陶,喜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愿意从事幼师工作,并对未来有一个初步的职业规划。Beijaard认为教师职业认同主要通过重要他人、事件和经历来发展的,并随着时间而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Beijaard, D., Meijer, P.C. & Verloop, N,“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4(20), pp.107-128.。Trent发现教师专业认同是动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建构的过程*Trent, J, “Teacher Education as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sights from Action Research”.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2010, 36(2), pp.53-168.。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专业认同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受外部因素如动机和情绪的影响*Akyeampong, K. & Stephens, D,“Exploring the Backgrounds and Shaping of Beginning Student Teachers in Ghana: Toward Greater Contextualis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02,22, pp.261-274.*Olsen, B, “Reasons for Entry into the Profession Illuminate Teacher Identity Development”.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8, 35(3), pp 23-40.*Rodgers, C.R. & Scott, K.H,“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 Self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Learning to Teach”, in: M. Cochran-Smith, S. Feiman-Nemser, D.J. McIntyre& K.E. Demers (Ed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Ensuring Questions Inchanging Contexts,New York:Routledge, 2008, pp.732-755.以及环境和以前的经历等多种外部因素影响*Akyeampong, K. & Stephens, D, “Exploring the Backgrounds and Shaping of Beginning Student Teachers in Ghana: Toward Greater Contextualis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2(22), pp.261-274.*Smagorinsky, P,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Data: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Investigating Learning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5(65), pp.191-212.*Findlay, K,“Context and Learning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Identity: A Case Study of Newly Qualified Teachers During Their Induction Year”. Journal of In-service Education, 2006,32(4), pp.511-532.。
(二)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
鉴于专业认同的重要性,很多研究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师范生形成专业认同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Putnam, R.T. & Borko, H, “Teacher Learning: Implications of New Views of Cognition”.in: B.J. Bidde, T.L. Good & I.F. Goodson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eachersand teaching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1997, pp.1223-1296.*Wideen, M.F., Mayer-Smith, J. & Moon, B,“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n Learning to Teach: Making the Case for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Inquir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8(68), pp.130-178.。在研究方法上国外主要采用小样本的质性研究方法,数据收集的具体方法有访谈法、行动研究、反思等方法。国内对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运用大样本、问卷调查等量化的方法*谢玉红、何泰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杨继英:《高师院校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状况的个案调查》,《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4期。*母远珍、臧丽:《关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调查研究》,《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年第4期。*陈妍、梁莹、强丽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情况的校别比较》,《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王钢、刘先强:《学前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测量、特点及其教改启示》,《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很少用能体现专业认同动态发展的质性的研究方法。对于学前教育男生的专业认同问题的研究,在不多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和师范生专业认同研究一样,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主要对影响学前男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如,梁万生*梁万生:《学前教育专业男性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运用问卷调查法辅之访谈法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学校管理和个人方面论述了影响学前男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并相应地从这三个层面和用人单位共四个层面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傅小芳*傅小芳:《高师院校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高师院校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把影响因素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较全面地分析。郭天华*郭天华:《浅析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认同的因素及对策》,《学园》2015年第25期。也重点分析了社会、学校和个人方面影响学前男生专业认同的因素并从这三方面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以上方面我们可以发现,针对学前男生专业认同的研究只有各位数的研究量肯定是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远远不足的,本文在研究内容上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专业认同感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可能的对策等方面做了有益的补充,在研究方法上首次采用质性方法研究学前男生的专业认同,描述学前专业男生专业认同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抽样。为了更好地了解学前男生专业认同情况,本研究采用目的性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选择了三名大三男生作为研究对象。三位男生都是志愿生,都是本地生源。
2.数据收集方法。主要采用开放式访谈,另外采用实物分析法,收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资料补充访谈法。访谈分为两次,每个月访谈一次,每次两小时,每次都是在征求被访者同意后开始录音。每次访谈结束后,都会及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通过不断地听录音及核实,尽量真实地呈现被访者的真实想法,并通过撰写反思笔记以作为下次深入访谈的基础。
3.数据的分析。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将每个被访者所说的所有的话逐字逐句地转录出来,并备注上当时他们的表情或动作。为下一步的编码工作提供详实的文本资料。反复阅读转录文本后,对文本进行编码,发现码号之间的类属关系,逐级向上编码,编码共分为三级。编码中遵守“按照当事人自己对事物的分类设定类属”*陈向明:《质的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91页。标准,尽量真实再现访谈者的想法,保持价值中立不过分解读访谈者的原意。
(二)研究结果
1.学前男性本科生专业认同感。首先,选择学前的原因:受重要他者的影响和之前生活经历的影响。正如谢玉红和何泰峰所言,他们当初选择该专业的动机反映了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从中也可以折射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谢玉红、何泰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本研究中的三位同学在进入学前的原因上都是受家长或亲朋好友等重要他者的影响,根据马西亚对认同状态的分类,三位同学属于认同阻断型,即“在没有能力自己做决断的前提下,只能按照父母或亲友的期待去发展”*London M,“Toward a Theory of Career Motivation”. 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1983(8), pp.620-630.。三位同学进入学前专业主要是受家人的影响,对于学前的认识也是来自于这些重要他者对学前专业的认识。自己对学前专业没有很深地了解。Z同学由于是单亲,姑姑和姑姑的女儿对他的学习管理得比较多,英语一直都是姐姐帮他补习,因此,在填专业志愿时姐姐对他选什么专业依然有重要的影响。H同学学习一直是母亲管理得比较多,而且母亲是教师,所以选专业听从母亲的建议。X同学本来是理科生,由于对自己高考志愿没有太多的想法,就听从了做教师的舅舅舅妈的建议,选择了学前专业。而从重要他人建议他们选择学前专业的原因也可以发现他们主要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学前专业,比如好就业、发展前景好等。
我姐说这个专业会比较好,本来我想不可能进的,然后就填了上去。(Z同学)
高三的时候,当时毕竟对专业的这种认识还不是非常清楚,然后当时妈说幼师很缺男孩子,你要不要试试看?(H同学)
我舅舅,还有我舅妈他们都是做老师的。他们自己都是做老师的,然后就当时跟我推荐某某学校的幼教专业会好一些。(X同学)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学生之前的经历对他们的专业认同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进入这个专业的原因,Z同学的例子就很好的验证了Olsen的研究,Olsen专门研究了选择师范专业与其专业认同和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他发现性别和认为自己适合教师职业是他们进入教师职业的两大主要的原因*Olsen, B,“Reasons for Entry into the Profession Illuminate Teacher Identity Development”.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008(3), pp.23-40.。Z同学认为“因为跟小孩子接触,可能稍微开心一点,疲倦可能也是有的,但是总归面对孩子会开心一点”。在他的内心,他认为自己是适合幼师这个职业的,这一点也预测了他进入学前教育专业以后的专业认同感会比较高。
其次,专业课的学习。专业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走进这个专业,获得专业能力的主要环节,在学生专业认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把专业学习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习、师资和同学关系五个方面来分析三位男生对它们的认识。三位男生都认为专业基础课男女生差异很少,不需要区分男女来设置专门针对男生的学前专业基础课。对于专业技能课需不需要进行男女生区别,三位男生的认识与以往研究不太一样,他们认为男生五大领域都要掌握,音乐艺术都比较重要。在梁万生的研究中的学前男生就反馈说艺术课是为女生设计的“按照我的看法就是,这些课程全部都是给女孩子安排的,根本没有适合我们(男生)学习的课程。”*梁万生:《学前教育专业男性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但是在这三位男生的认识和我们的理解有出入,他们认为男生并不只擅长于运动,五大领域男生都要掌握,而且认为音乐艺术都比较重要,他们认为出于就业考虑不能有短板。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梁万生研究中的男生实习机会比较少,对实践中专业技能课作用的理解不够深入,其次就是教师上课时没有考虑到有男生,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对男女生有所区别。
我觉得对韵律的把握还是有帮助的,我能抓住节奏,以后能带小朋友上一些律动活动,韵律操之类的,还是挺有用的,还有就是在艺术节,毕业典礼,总会要给小朋友排节目。(Z同学)
我觉得音乐等艺术这方面还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的话,就算可能这些课你可能是,你的另一个带班老师可能比较擅长,但是基础知识都是要有的,因为不能有短板。(H同学)
三位男生的见习境遇不同,他们的体验和认识也截然不同。在见习这一段专业学习经历中,由于三个学生去的是不同的幼儿园见习,遇到了不同的幼儿园园长、不同的见习指导老师,不同的幼儿园文化。经历了不同的见习体验使他们对学前专业和幼师职业有了不同的认识。Wenger*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New York: Cambridg University Press.1998.的研究发现专业认同的形成往往发生在当学生成为教学实践团体中的有效成员时,学生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参与团体活动形成专业认同。他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本研究中,三位同学的境遇不同最后对他们的专业认同造成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三位学生在见习中参与了不同的教学实践团体(幼儿园负责学生实习的团体),三位学生都参与了教学实践团体的活动,但差别在于X同学并没有成为团体中有效的成员,他不知道为什么而作环境,只是听命于指导老师。另外两位同学就很幸运,指导老师将他们作为团体中的有效成员对待,在合作中促进他们专业认同的形成。
我把教案给她之后,她先是规定了正文应该是什么字,标题应该是什么字,就是细节点,会抓得很紧,她就会把你的教案从头到尾看一遍,然后有一次,她是把我的教案重新给我写了一份给我,很细致。(Z同学)
有这样子的前辈(指导老师)我觉得很棒!比较幸运!他总是能主动过来跟我们说,这样的小孩子,他们这么做可能是怎么怎么想。你们怎么去跟他们接触会最好。园长,可以说非常的用功,因为就算我们只是去见习十五天,他都很用心,他准备好了一套表格,让我们每次见习调查这些表格。(H同学)
我见习觉得见习伤了, 老师他们就想让实习生帮忙、帮我做一下这个,就没有了。其实作为实习生更多的是要学习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X同学)
三个学生不同的见习经历,给我们呈现了三个等级的见习设计。这里面关键的人物是见习指导老师。他的教学经验、儿童观、对见习意义的认识直接关系到见习同学见习生活的价值感和专业归属感,也进而影响他们对于今后进入这个职业的信心。当然见习学生进入幼儿园是园长来分配和布置的,和领导的认识也不无关系。园长能重视这件事情,从整体上布局,比如根据来园学生的特点分配给不同特点的带班老师。并告诉指导教师这些见习生来见习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并制定阶段性目标,及时检查和监督。
最后,未来职业规划。今后是否会从事与这个专业有关的职业,是衡量学生专业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指标。JORDAN J C*JORDAN J C,Why Do Men Choose to Teach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 Study in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Birmingham: University of Alabama,2011.研究发现,不少男师范生进入学前教育专业之后,毕业后会选择去小学、中学或其他行业寻找工作,即使留在这一领域,也更倾向于选择管理岗位。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与JORDAN J C研究相似的情况。从访谈中我们发现三位男生虽然还没有毕业,但他们已经对自己未来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规划。其中有两名要去幼儿园,另一名要去小学,但是,我们也发现另一个情况就是有男生愿意一直做一线教师,并希望今后成为“优秀教师”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与被访者所在城市的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了“名师”工程有关。这三位男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学校就请这些“名师”为学生们上课其中也包括男性“名师”,这些男性“名师”无形中给这些男性师范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学前男性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总体来说,本研究的三位研究对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度还是比较高的。在与三位学生的访谈中也反映出影响他们专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1.儿童观的影响。学前教育的毕业生如果选择幼师职业,最终会天天面对幼儿。他们对儿童的的认识和态度,会影响他们今后愿不愿意留在幼儿园和职业倦怠的产生。国外对师范生专业认同的研究发现,师范生之前的经历对他的专业认同有重要的影响。师范生进入专业之前的价值观、信仰和之前的学习和经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形成*Akyeampong, K. & Stephens, D,“Exploring the Backgrounds and Shaping of Beginning Student Teachers in Ghana: Toward Greater Contextualis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02(22), pp.261-274.*Olsen, B, “Reasons for Entry Into the Profession Illuminate Teacher Identity Development”.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8 (3), pp.23-40.*Andersson, P. & Hellberg, K, “Trajectories in Teacher Education: Recognizing Prior Learning in Practice”.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9(3), pp.271-282.*Cook, J.S,“Coming Into My Own As a Teacher: Identity, Disequilibrium and the First Year of Teaching”. New Educator, 2009(5), pp.274-292.。在这三个同学中Z和H同学,从懵懂状态在志愿中填报学前开始就提到觉得“面对孩子会开心一点,他们比较单纯”,到经历三年专业课学习后他们依然会提到“今后工作和孩子打交道会开心一点”“小孩子很可爱”之类的语言。他们进入专业之前的儿童观为他们今后专业认同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经济压力。生活在中国的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度在全国据前位,对于男生今后都要娶妻生子,经济压力是他们进入这个行业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房子是首要的压力,在访谈中了解到Z和H 同学因为家里都有给他们在这座城市买房的打算,在他们考虑是否进入这个职业时就没有把购房放在很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今后幼师的职业维持基本的生活,存钱自己买辆代步工具就可以了。而X同学和他们在此处不同,他毕业后购房问题还没解决,在访谈中他谈到幼师工资只够养家糊口,买房就别想了。而且如果做幼师他还会兼一份职。看来作为男性,从传统角度来说都是买房的一方,如果房子问题解决,经济压力就会小很多,在选择职业时会更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而不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
3.专业前景。专业前景是影响这些学生是否愿意留在学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这所高校的名气,他们在自家附近找一所幼儿园入职比较容易。而且这些男生可能在实习阶段就被“预定”了。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男教师比较少,男教师的提升空间比较大。此外,他们都是免费师范生,免费师范生的身份不仅带来学费的免除,而且很重要的是毕业后可以免试上母校的在职研究生。这对今后他们无论是做一线幼儿教师还是管理者都是重要的专业发展的助力。所以,两位最终要留在幼儿园的男生都有很明确的职业规划。有家长甚至现在就戏称自己孩子是某园长。可见短时间内他们的专业发展前景是很好的。这也与他们进入这个专业认为“男生少发展前景会好一些”的初衷相一致。
4.见习经历。有的学生是本来就要留在幼儿园工作的,有的在见习前还没想好,打算去幼儿园见习后再决定,有的本来就不打算去幼儿园,去幼儿园见习经历可能会是压倒他最后选择离开学前的最后一根稻草。面对这些准幼师的情况,三周集中见习生活是他们全面了解未来工作的第一次机会。如果见习顺利可能他们是愿意留在这个园工作的或者找到其他心仪的园工作。由于学前男教师是少数,一般去见习的园都会有意识想留下他们。X同学的访谈中他虽然计划是先在幼儿园待几年然后最终去小学,但他也表示如果带他的指导老师像某某幼儿园的老师,跟着这样的老师会让他觉得几年后他也能成为像指导老师这么优秀的老师,他就不会走,会一直留在幼儿园。可惜他是那种“见习伤了”的学生,见习经历坚定了他离开的决定。
5.重要他人。三位同学最后的职业选择都受到了家人的影响。Beijaard*Beijaard, D., Meijer, P.C. & Verloop, N,“Reconsidering Research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4(20), pp.107-128.认为教师职业认同主要通过重要他人、事件和经历来发展的,并随着时间而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Z同学父亲在知道他要做幼师了很开心,爸爸认为“这个职业比较稳定,男生进入这个职业也是比较好的”,妈妈不同意别人说幼儿园老师是阿姨,她认为“幼儿园老师也是一种职业,所以她是挺支持的”。H同学的母亲由于在教育行业,她认为幼师很缺男幼师,所以发展前景比较好一点,发展机会会多一点。X同学的舅舅舅妈都是小学老师,家人还是希望他做小学和中学老师,和幼师比较起来要轻松。由于学前专业今后考一个小学教师资格证是可以去小学的,而且小学低段的孩子是需要有学前背景的老师上课的。在舅舅舅妈的影响下他的职业规划就是先在学校考小学教师资格证,毕业在幼儿园待一段时间,然后最后去小学。
鉴于学前男性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受以上因素的影响,本文也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一些可能提高学前男性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建议。
(一)建立实习生导师制度 提高师范生实习质量
Beauchamp & Thomas*Beauchamp, C. & Thomas, L, “Understanding Teacher Identity: An Overview of Issues in the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9(2), pp.175-189.认为由于师范教育阶段在专业认同中的重要地位,研究师范生专业认同的过程对我们优化师范生培养计划有积极的作用。在师范生培养计划中,见习和实习是很重要的环节。众所周知,见习和实习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今后的职业面临的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检验自己学的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正确性。同时也会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今后会从事这个职业吗?”。提高见习和实习的质量,就会为我们留下更多的男幼师后备军,同时减少教育成本的浪费。提高见习和实习的质量可以有以下方法:一方面,高校和幼儿园的管理层一定要认识到见习和实习的意义。见习和实习活动是一项需要高校和幼儿园合作完成的工作,因此见习和实习活动需要高校和幼儿园的管理层都意识到这项活动的意义,才能起到提高见习和实习质量的作用,有一方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不到位都会影响这项活动的质量。另一方面,建立实习指导老师选拔和聘任制度,并加强对其的考核。在访谈中发现,三个学生最常提到的也是指导老师对他们的影响。指导老师是他们进入幼师职业的“榜样”,如果这个指导老师是一个好榜样,那么他会对这些实习生的影响将是积极的、正向的乃至终身的。因此,应该建立实习指导老师选拔和聘任制并加强对其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
(二)推进免费师范生政策 增强男性本科生职业认同感
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毕业后须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符合条件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可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与教学相关的学术性硕士学位。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协议从事中小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同时记入诚信档案*百度百科:免费师范生教育,http://baike.baidu.com/view/2814318.htm.。三位同学都是免费师范生,他们不仅可以免除学费而且今后还可以免试上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在职硕士。三位男生都表示今后要上本校的在职硕士。免费师范生政策为这些男生今后在学前专业取得良好的专业发展前景奠定了专业基础。由此可见免费师范生政策对留住这些男生在教育行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应该继续推进免费师范生政策,让其为留住学前男性本科生继续起到推动作用。
(三)发挥“名师”工程作用 改变陈旧职业观念
“名师”顾名思义就是有名气、知名的教师。各地区可以利用“名师”工程,发挥名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男幼师的流失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认同度不高,有些人一听男人做幼师就觉得“没前途”,男幼师是“男阿姨”“男保姆”。使得男幼师甚至不好意思告诉别人自己是男幼师,这样会影响男幼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甚至会影响他们找对象。很多男幼师本身很喜欢孩子,很喜欢自己的职业,但是由于家人的反对、找对象难、社会不认同等原因被迫选择其他职业*袁建霞:《男“阿姨”的心里话》,《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通过“名师”工程在社会中树立男幼师的榜样,充分发挥知名男幼师在行业和社会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增强男幼师从事幼师行业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通过对知名男幼师的宣传,改变社会中对男幼师从事幼师职业是“没前途”的职业的陈旧职业观念。
(四)成立男幼师联盟 进一步提升职业荣誉感
在访谈中,三位男生表示他们在班里喜欢“男生扎推,抱团取暖”。在这三位男生所在的城市有男幼师联盟,高校老师会请男幼师联盟中的男幼师前辈来和在校生交流,让他们提前了解自己今后的职业,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找到了一个“组织”,这个组织里有很多前辈、以后会成为同事、若干年后这些男生就可能成长成为这个组织里的领导者。很多男幼师写自己做男幼师的感受时都会提到自己的孤独。有了男幼师联盟使男幼师找到了心理的归属感,让他们不再觉得自己是在独自坚守,让他们知道还有很多这样的男士在和他们一起坚守幼师职业。在联盟中男幼师们可以交流教学经验、职业困惑、学前教育发展动态甚至个人情感问题。让他们有一个宣泄的平台、取暖的平台。让他们不再因为孤独而放弃自己的职业理想。
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为学前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有志于从事这一职业的男性应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事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踏踏实实学好本专业,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家庭和社会也要为学前教育男性提供宽松的环境,尊重他们的职业选择,以便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通过调研,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男性以及社会和家庭的认可,社会也为他们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为高等师范教育质量的提高,幼教事业师资结构的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责任编辑:贾乐耀]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Career Choice ——A Case study of Male Undergraduat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YANG Fan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P.R.China;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P.R.China)
Through the in-depth and detailed interviews with three male studen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by investigating the professional reasons,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and the initial planning of the future career.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concept of children, economic pressure, professional prospects, experience and other factor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Preschool education; Male undergraduate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fluence factors
2016-01-14
杨帆,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新疆师范大学讲师(乌鲁木齐 83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