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丽萍
(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2)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英文报刊标题翻译策略
□殷丽萍
(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2)
英文报刊是了解世界各国信息的有效途径,标题是新闻的精髓。优秀的标题翻译会吸引读者对报刊内容的关注。作为译者,要运用适当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英文报刊标题的翻译提供了很好的翻译方向。翻译时,从概念、语篇、语用等方面注重对等,选取汉语中对等词汇,进行入乡随俗的转换翻译及结构重组都不失为英文报刊标题有效的翻译策略。
功能对等;英语报刊标题;翻译策略
“功能对等”是尤金·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文的信息”[1]。作为新闻的眼睛,报刊标题通常会使用一些小词、缩略词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以达到简明扼要的效果。其次,使用多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新闻的主题也是英文报刊标题常用的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保留原文特色,达不到原新闻标题在源语读者中产生的效果,那么该翻译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翻译。因此,用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英文报刊标题的翻译不失为很好的翻译策略。
作为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功能对等”是指翻译时不一定做到文字的完全对应,而是实现源语与译入语的功能对等。奈达认为,对源语的翻译不能只注重研究源语的句法等外延意义,对于文体风格在信息传达中所体现的作用应该更加引起译者的重视,对于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缺省现象,他提出了注意内涵和外延,通过重组来转移外延内容的翻译策略[2]。“功能对等”理论从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两方面阐述了功能对等的原则。他认为最小、最现实的功能对等是指译文的读者能够理解原文读者对原文的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的理解与欣赏;而最大、最理想的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译文指定意义与联想意义拥有相同的理解与欣赏方式。[3]功能对等理论为英文报刊标题的翻译指明了方向。
报刊新闻标题语言在增加了可读性之后,随之带来的是对翻译者的挑战。作为译者,应该通过对源语中新闻标题特色的把握,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段,将源语新闻标题中能够带给读者乐趣和享受的内容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在目标语读者眼中,更好地保留源语标题的功能。根据功能对等理论,本文提出了三种翻译策略以求最大程度实现英文报刊标题翻译与原文的信息对等。
(一)直接翻译,字字对应
报刊新闻属于纪实性新闻文体,在翻译时,如果新闻标题本身的意义十分清晰,而且其表达形式在中英文中基本相同,在直接翻译不会影响译入语读者的阅读效果时,译者尽量最大限度地来保留原新闻标题的意义,采取字字对应的翻译策略,直接将其转译为目标语。例如:Clean energy—Let the sun shine(清洁能源,让阳光普照大地),这则新闻报道的是,美国太阳能源的发展以及电力公司与第三方供电者之间的供电矛盾的问题。源语标题中,“let the sun shine”本义指的就是“让阳光照耀”,翻译成汉语后,“让阳光普照大地”,既将源语的意思反映出来,而且还起到了一语双关的作用,基本可以说是对原文的“字字对应”,句式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标题所反映的新闻意义明确,也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另外,鉴于报刊标题的特殊文体特征,如果源语标题中的词汇在译入语中找不到符合其意义的表达时,译者可以适当采取增词、减词或词类转换等形式对原标题进行再次创造,以使其要表达的意义更加完整,尽可能如实地反映出源语标题所要表现的意义及特色。例如:Ivy League grade inflation—Grade expectations(常春藤联盟分数贬值——分数期望)[3],这则新闻讲的是常青藤盟校的所谓“分数膨胀”,GPA持续虚高的现象。在这里,作者巧妙地模仿狄更斯的“Great Expectations”《远大前程》,将“Great”换成“Grade”(分数),以此来让读者对狄更斯的著作产生联想,从而引入高等教育话题,对分数的期望关系到院校和学生们的“远大前程”,基于这样的分析,翻译时不妨也采取类似的方法,保持读音相似而又意义双关,将“成绩概念”融入新闻标题。因此,源语标题不妨译作“绩秀前程”。这样的翻译会让译入语读者很自然地想到“锦绣前程”这个成语,又可以联想到“成绩优秀”对自己将来“锦绣前程”的重大影响,比直接翻译为“分数期望”更形象,可谓一语双关。
(二)结合语篇,改头换面
报刊新闻标题经常会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篇表达效果。针对不同的新闻语篇,修辞手法的不同导致传达的语篇功能也是不同的。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标题的那些吸引读者眼球的精彩之处,往往不会被汉语读者所接受。因此翻译时要综合考虑源语中新闻标题及整个新闻语篇的特点,挖掘其字面所表达的含义,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对原文标题进行翻译或再创造。例如:The Chinese Market, A Bottomless Pit(中国市场潜力巨大)。“A Bottomless Pit”字面意思是“无底坑”,但在中文中这样的说法是不存在的。中文中有与之相似的表达“无底洞”,但“无底洞”属于贬义词语,意思是“永远填不满的洞”,其含义显然与原文标题所要反映的主题不符。这个时候,译者就需要对整篇新闻内容进行研究。根据语篇内容对标题进行翻译。这段话是在上海访问的Nike公司首席执行官视察时说的一句话,他其实想要表达的含义是中国市场的潜力很大。因此,译者在了解了原文意图之后,对新闻标题的翻译可以舍弃源语中的比喻修辞,而将其意译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这种翻译在功能上达到了对等,使译入语读者接受的信息与源语读者基本相同,只是少了一些修辞美感。
在中西文化背景中,许多比喻修辞中所指代的本体或喻体在译入语文化中是找不到对应表达的,这种因比喻不对应而出现翻译空缺的情况使得源语中所指代的形象无法在目的语中重现的时候,不妨放弃其比喻含义,对原标题进行再次创作,采取文化对应,改头换面的翻译策略,用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来翻译原文标题,最大限度地达到功能对等。这样既兼顾保留了原文特色,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又可以准确传达主题。例如:Buttonwood—Thinking outside the Bank (墨守行规?莫守陈规!)[4],这则新闻说的是各大央行的思维方式依然陈腐守旧,充满了自己固有的偏见。因此文章指出各大央行特别是欧洲的央行需要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来调息指引。此则标题的新意在于它仿照英语习语“Thinking outside the box”(意思是用不同的角度,以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标题中Bank和box在读音和拼写方面都有类似,所以将“Box”换成“Bank”不仅使原有习语得到生动的应用,而且这种“偷龙转凤”的方法使原标题在表达上更加形象生动。翻译时汉语也模仿其表达方式,采取音同字不同的方式,先提出质疑,再给出结论,既保留了原标题“双关”修辞的运用,又生动地传递给译文读者准确的信息。
(三)意义对等,结构重组
英文报刊标题要在有限的版面尽可能多地反映新闻内容,其结构不会像新闻正文中那样完整,所用词汇也大多是一些小词或缩略词,那么在翻译成中文时,译者可以采取以意义对应为主,结构重组的翻译策略对源语标题进行符合译入语文化的翻译。另外,翻译时除了要深刻理解原标题的含义之外,还会涉及到许多的翻译技巧。比如如何择词达意,如何使译文更加通顺,如何使源语中存在而译入语中不存在的结构在译文中得到融会贯通的表达等等。译者应尽可能摈除这些由语言差异造成的障碍,对译文进行细致的润色。例如:Fossil-hunting—Bone China (瓷囯寻骨)这则标题中,Bone china指的是“骨瓷”,它是英国一种瓷器的专业术语。这则新闻讲的是在中国寻找恐龙化石的新闻,很显然,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不能用《骨瓷》来做标题的。此外,Bone China中只有当China的首字母小写时,该词才表示“骨瓷”的含义,而标题中China的首字母大写,所以指的是中国,而且大标题中Fossil-hunting指的是寻找化石,因此,根据新闻内容,这则标题其实翻译成“瓷囯寻骨”更加贴合源语标题要表达的含义。这样的翻译策略其实就是对原标题结构的一种重建,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新闻报道的内容。
不同的语境下,修辞的语用功能也是不同的。翻译时应该生动、贴切地再现源语新闻标题所要表现的语气及情感。尽可能在翻译中实现语用意义的对等,从而正确反映出源语标题的感情色彩及交际功能。例如:Tax reform in India—The truck stops here(印度税制改革——如鲠在喉),这则新闻讲的是,印度因为没有及时解决其间接税问题而导致其没有成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未能加入世贸组织。源语标题中“The truck stops here”本义是指“卡车停在这里”,因为各邦之间税率不同,所以60%的长途卡车司机被税收机构拦住阻止其进入各邦的道路。这就使得各邦之间的贸易交易变得困难重重。那么,在翻译时,如果直接对其翻译,很显然译入语读者会对这个标题产生疑问,因此,根据新闻内容,不如将其翻译成汉语耳熟能详的成语“如鲠在喉”,让读者对于新闻中所提到的困难有了更形象、更直观的理解。
英文报刊杂志,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传播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众多方面的广阔平台。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杂志新闻标题多以独特新颖、简洁凝练的形式来高度概括新闻的内容。因此,新闻标题在语法、修辞、词汇等方面形成了自己固有的一些特点与风格。作为译者,在对新闻标题进行翻译时,应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原文的形式、结构及其文体风格进行细致的研究,对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的差异进行结构重组或者改头换面的翻译,在概念意义、语篇意义以及语用意义上追求最大程度的功能对等,准确掌握新闻标题的语体特征,选择适合译入语读者习惯的翻译方法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综合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给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翻译时,尽量将原标题中画龙点睛之笔在目的语中加以体现,使译文更加生动传神,实现原文到译文“不对等”的“对等”。
[1] 韩国勇.尤金·奈达对等翻译理论对唐诗翻译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37-38
[2]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 黄远鹏.再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101-104
[4] 张华.功能对等理论下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4.
本文责编:董 娜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Journalistic Headlines from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Yin Liping
(Shanxi Drama Vocational College, Taiyuan, Shanxi, 030002)
English newspaper is an effective way to know about the world. Titl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news. Understanding and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lation of headlines has important effects. An excellent translation will attract readers’ attention to newspaper content. Translator should use appropriate theory to guide translation practice.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provides a good direction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When translating,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quival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concept, textual and pragmatic, and choose equivalent words. Converting and restructuring are effect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English newspaper headlin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016—04—08
殷丽萍 (1976—),女,山西汾阳人,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H059
A
1008—8350(2016)03—0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