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继承,薛丽
(山西师范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女性职业群体兴起的原因
徐继承,薛丽
(山西师范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女性在工业化的作用下逐渐地走出家门,大量的女性参加到各行各业的社会工作中,女性职业群体出现。这一现象是当时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工业化是女性职业群体出现的必要条件;其次,教育改革是女性职业群体壮大的客观推动力;同时,妇女运动是女性职业群体不断壮大的内在推动力;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女性职业群体兴起的契机。
关键词:女性职业;工业化;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德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生活中,男性与女性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职业中,所处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工业革命前期,德国女性没有权利参加社会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在经济上必须依附于男性。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发展,女性逐渐走出家门,开始参加社会工作,并且渐渐地形成了女性职业群体。特别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群体逐渐地壮大起来。
本文中所指的女性职业群体是相对那些全职的家庭主妇而言的,是指那些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的女性,即在家庭经济中不依靠或者说不完全依赖于男性的女性工作人员。
在国内,关于这一时期的德国女性职业群体兴起的原因并没有专门的著作或者论文,只在一些论著中有一些零星的叙述。在邢来顺教授的《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中对于女性在工业化浪潮冲击下,在家庭和职业方面的角色转变有所阐述;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妇女群体的崛起》这一文章中,对于德国女性运动兴起的原因、影响、派别有很详细的分析;同时还有杨娟女士的硕士学位论文《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妇女生存现状研究》中,对于女性职业群体兴起的原因有些论述,但并不够深入。
那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德国女性是如何走出家门,走上职业化道路的呢?
一、工业化——女性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必不可缺的条件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德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的优势渐渐显示出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出现,从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和市场经济准则方面来看,都对女性走出家庭,成为职业女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工业化——女性走出家门的基础
首先,在科技革命的推进下,德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原来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变成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工业领域所创造的巨大利润使得男性从农业领域转移到工业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男性由农村进入城市,从事工业劳动。在这一过程中,农业领域中就出现了很多的劳动力空缺,女性逐渐地填补了这一空缺。因此,这一时期德国参加农业劳动的女性数量急剧飙升,女性劳动者在农业劳动者中所占比重也随之加大。据有关数据显示,1882年,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比重仅为30.8%,到1907年这一比重就增加到46.5%。[1]这就表明女性在农业领域的就业状况与男性相差无几。
其次,在工业领域中,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大量的新型工业部门如雨后春笋般相继产生,对于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增大,这一时期的女性恰好满足这一需求。1882年,在工业和采矿业中,女性劳动力的数量是1 126 976人,而到了1907年则猛增到2 103 924人。[2]在纺织业这类更加适合女性的行业中,人数的增加尤其明显,女性的从业人数从1895年的427 961人增加到1907年的528 235人,[3]增长比例为23.4%。
需要注意的是,在金融、交通运输和商业等服务型行业中,女性工作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的上升,女性的就业比例从19%上升到24.8%。[4]在商业领域中,打字员、话务员等职位是适合女性的工作岗位,这类职业岗位的出现对于女性就业比重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作用。
(二)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女性走出家门的大背景
国家的经济状况严重影响着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而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又对女性的就业比例有着深刻的影响。众所周知,在经济萧条的状态下,就业市场竞争极其激烈,无论男女都会对有限的就业岗位全力以赴,这种情形对女性在就业岗位上的竞争十分不利。而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状况良好,这就对女性就业比例的提升有着不小的助力。同时人口增长趋势也对就业市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工业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德国家庭中的出生率降低,孩子的数量减少,这就直接导致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女性的就业竞争压力相对而言就明显的降低了。[5]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家庭脱离了传统的大家族的生活方式,组成了小家庭进行生活,这种家庭构成模式直接导致了女性家务劳动量的大量减少,这也为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二、教育改革——女性参与就业的强大推动力
(一)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
众所周知,教育的发展对于职业生涯的影响至关重要。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教育同工业化的推进、经济的长足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给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促使国家可以有能力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将大量的资本投入到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等各个方面,有利于新型工业现代化的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为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的支持,是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教育事业对于人才的培养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所以,教育事业的改革,或者说教育在有关女性方面的改革,对于女性的职业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必须着重强调的是,女性进入职场的先决条件是女性可以同男性一样进入大学进行深造,她们可以平等地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成为德国大学的注册学生,而不仅仅是旁听生。
(二)女性基础教育的改革
在教育方面,与工业化伴随的,专门针对女孩教育的女子学校成为当时德意志帝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大量的女性获得高等教育资格。这是女性进入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
首先,专门针对女孩的女子学校是工业化过程中德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专门给少数男性精英分子预留的。1900年之后,90%的学生的教育水平仅仅停留在基础教育的水平上。甚至是1900年之后,66%的接受中学教育的学生着重参加体育健身运动(古罗马时期特别强调的项目)。1900年之后,中学给了学生相应的考试机会(Abitur),让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当时,对女性来说,更深层次的教育机会仅仅是针对富裕家庭的“女子学校”。因为这些学校不仅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而且没有教科书,甚至都没有期末测试,只是所谓的加分教育。当时留的课程表显示,当时的课程是集中在宗教、德语、法语、英语的讨论,以及音乐、绘画和针线活。这些就是当时女性能够接受教育的最顶级的状态。如果在如此“高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女性都不能找到适合的丈夫,那么她们将得不到毕业证书。在普鲁士,直到1908年,中学教育才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而被有效的执行,私立的女子学校数目迅速增长(以1901年为例,普鲁士有213个州共656所私立女子学校)。[6]女子公立学校增长同男性学校增长相比,也显示出了压倒性的优势。1893年,粗略估计92%的女子公立中学是男校长,同时88%的私立学校校长为女性。
虽然在女子中学建立之初,它的课程设置主要以补充基础教育的缺失为主要目的,并且有着很明显的倾向性,同时还不设立商业、文科等实用类的科目,但女子中学存在的本身就是对于女性接受教育的一种鼓励。更不必说在19世纪末期,经过女性运动的影响,许多文科类的以及实用类的科目引入到了女子中学。这一举措,对女性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女性赢得大学的入学资格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为女性步入职业生涯产生了长远的推动力。
(三)大学改革——女性就业的敲门砖
随着社会主导经济结构的变化,大学也相应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人数的变化到专业的变化,从学科设置的转变到新型大学的出现,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大学社会结构的巨变。女性不能进入是“德国大学史上黑暗的一章”。[7]19世纪下半期开始,随着女性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性越来越要求平等的教育权,特别是在女性医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大学的大门终于缓缓地为女性敞开了。60年代已经开始有一些零散的女旁听生出现(虽然没有正式的入学资格)。1901年,在巴登(Baden)地区的带领下,弗莱堡和海德堡大学终于率先向女性学生敞开了大学的大门。在这之后,巴伐利亚、萨克森以及普鲁士等重要的州都向女性学生抛出了善意的橄榄枝。女性的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仅1914年,女大学生的人数就增长到了4128名,这一数字占所有学生人数的6%。[8]第一批的女毕业生基本上都比她们的男同学岁数大。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自于书香门第,在大学经过6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她们可以参加各州的教师考试。而德国终于在1908年用法律的形式确保了女性同男性同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教育权。这毫无疑问是女性地位提高的一个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女性迈向职业生涯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三、妇女运动——女性职业群体壮大的内在动力
(一)妇女运动兴起的背景
在轰轰烈烈的工业化中,越来越多的女性基于社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而走出家门,开始工作。女性群体的力量得以增强,然而,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也在承受着许多官方或者非官方的、有形或者无形的阻碍和壁垒。不仅仅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有着偏见,而且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友好甚至是敌视。例如,女性在社会工作中主要从事的是一些低地位低收入的“福利工作”(比如像病人看护、苗圃护理、助产以及社会福利工作等),而在类似于医生、法律、高级公务员以及大学老师等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对女性秉持着很大的偏见和敌意。[9]例如,女性在接受了医学类的大学教育以后,从事医学类的工作仍然十分困难,当然,妇科类的医生由于女性天然的优势,是接受女性从业者的;而女性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受到男性诸多的歧视和偏见,她们绝大多数人都受到了来自男性的关于先天性生理上的恶意攻击;更为吃惊的是,人们明显地注意到在偌大的德国,从来没有一位女性成为律师,即使女性接受了法律高等教育[10](例如在1913年夏天有47个女学生,甚至到1918年夏天人数增加到191名),但是女性在法律专业的实习直到一战后都是在痴人说梦;甚至在大学校园内,针对女性的歧视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停止,教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女学生感到十分的悲痛,而他们的行为,则鼓励了从战场上回来的男性同学轻视这些出现在课堂上的女同学。[11]此类事件不胜枚举,因此女性同胞认为不能再坐以待毙,必须为了女性的权利进行斗争,来获得一个至少是相对和谐的生活环境。
(二)妇女运动的主要潮流及所持观点
德国的妇女运动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的不同,宗教信仰以及相关利益的差异,相应的呈现出不同派别和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资产阶级妇女运动、天主教妇女运动以及社会主义妇女运动等几个派别。其中资产阶级妇女运动按女性政治权利的需求,可以分为温和派和激进派。温和派的主要主张是保障女性在生育与堕胎方面的自由权利(之前德国女性堕胎是违法的),并且积极推进在保障女性权利方面的社会立法,而对于女性的政治权利方面则不感兴趣;激进派则推动女性平等地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平等地进入一切领域就职的权利,拥有和男性平等的基本权利。天主教妇女运动主要的观点,是反对从根本上改变女性从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她们拒绝女性参与到公共政治中。社会主义妇女运动是德国妇女运动的另一大重要派别,她们持有的观点是,妇女运动是工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的妇女就业是女性获得解放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妇女运动明确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与资本主义妇女运动要求资本主义结构的局部调整是有很大差别的。
然而,虽然德国的妇女运动在这一时期有着种种的不同和差异,但是在争取平等的就业机会与接受教育方面它们都是殊途同归的。由上文可知,接受高等教育与女性的就业机会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女性在知识上的匮乏和专业技能上的不熟练,女性被排斥在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行业之外。因此,女性在社会上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类似于家庭服务业之类的体力劳动的工作。因此资产阶级女性、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女性希望通过教育来弥补她们在知识上的匮乏与缺失,填补她们的不足,从而进入到类似于高级公务员、律师或者医生、大学教师等行业。1894年,德国妇女联盟成立,这一联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关于女性的高等教育问题和女性的就业问题。她们试着联合起来,重新定义自己在社会工作中的角色。她们对女性进行培养和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女性自己的职业观念和想法,培养出拥有女性独有特征的、成功的职业女性。在19世纪90年代,德国的妇女运动逐渐地开始关注女性在社会工作方面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些运动的领导者将女性工作问题作为首要的斗争问题,要求与男性同事同工同酬,获得平等的职业报酬;(她们)积极帮助女性很好地处理家庭与工作之间的矛盾,调节好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的角色转换,使她们摆脱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工作人员也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而这一独特的运动方式有效地扩大了妇女运动在各方面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福利法律对女性的保护。
(三)妇女运动的意外之喜
还有一个方面也是必须注意到的,那就是魏玛共和国时期通过的一系列法律,对女性参与社会工作做了很重要的保护。首先是1919年8月11日国会通过的《魏玛宪法》,这一宪法保护了女性所应有的权利,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女性与男性拥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这对于女性参与社会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受教育权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规定。法律上的保护,使女性不仅仅在家庭,而且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其次,1922年的《国家青年福利法》以及1924年的《国家社会福利法》中的相关规定,是女性能够积极开展社会工作的重要依托。《国家青年福利法》使得非婚生的儿童有了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对于女性天性的解放发展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社会福利法》中对于孕妇的救济和对女性在医疗方面的救助,对女性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这一系列的法律保护下,底层的女性获得了生存的意义,有了参与社会工作的决心,对于女性解放而言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女性参与就业的契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绝大多数的男性为国家的安危而远赴战场,因此留下了很多空缺的工作岗位。为了使社会得以正常的运转,女性不得不作为后备力量补充到各行各业空缺的岗位中去。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女性的就业比重更是史无前例的。尤其是在类似于化学、金属等适合男性的传统男性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女性所占的比率从战前的22%猛增到1918年的38%。[12]女性在全部领域中的就业比重更是在1914到1918年这短短的四年中间增长了17%,远远超过了19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的就业比例。
因此,可以明显地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女性的就业比率有了明显的上升,特别是与战前相比较而言。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女性在战争中对于战争的进行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相应的,女性的重要性就渐渐地突显出来。那些战前对女性的禁锢和压迫,随着战争的结束,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然,应该清楚的是,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这个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女性逐渐的填补了男性在社会岗位上的空缺,为了让国家顺利健康地运转,女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成为职业女系的过程中,女性独立养活自己和家人,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变得越发的自尊自信和美丽,有了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自我认同感,逐渐的摆脱了传统观念中的自卑感、在社会氛围上的压迫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女性在职业化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工业化的发展,尤其是两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是女性走出家庭的必要条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女性获得工作岗位至关重要。学校的大门为女性敞开,女性像男性一样接受各种等级的教育,为女性最后赢得工作机会添砖加瓦,增加了她们的竞争力。一战是女性走出家门的天赐良机。一战期间,女性不仅仅填补男性所留下的工作空缺,更是国家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保障。
然而,与工业化相伴的是妇女运动的应运而生,这一运动潮流在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给了女性前所未有的机会来参加社会工作,然而,战争结束后,那些原本工作在各行各业的男性是需要回归的,当他们面临着如此出众的女性从业人员时,那些男性对她们报以强烈的敌意。妇女运动者渴望建立属于女性自己的职业原则和标准,然而实际情况是女性从业人员的成功不得不使得自己变成男性,以男性的标准要求自己,就是所谓的“像男人一样思考”。
即使面临种种的偏见与歧视,女性仍然在社会工作领域内兢兢业业,主动地与男性甚至是女性同胞进行竞争。女性积极地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活,活出独属于女性的完美生活。
参考文献
[1]Martin Kitchen. A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1800-2000[M].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ing,2006:144.
[2]邢来顺.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482.
[3][德]倍倍尔著.葛斯,朱霞译.妇女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212.
[4]邢来顺.德意志帝国时期妇女群体的崛起[J].世界历史,2004:(2):24.
[5]Dennis Sweeney.Work,Race, and the Emergence of Radical Right Corporatism in Imperial Germany[M].USA: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9:105.
[6]Edgar Feuchtwanger.Imperial Germany 1850-1918[M].New York: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2001:143.
[7]邢来顺.德意志帝国时期教育事业的进步[J].历史教学,2012(2):7.
[8]James Retallack.Imperial Germany 1871-1918[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134.
[9]Geoffrey Cocks,Konrad H. Jaeausch,German Professions,1800-1950[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273.
[10]Lynn Abrams.Worker's Culture in Imperial Germany[M].New York:Taylor & Francis e-Library,1992:116.
[11]William Harbutt Dawson. Municipal life and government in Germany[M].London: Longmans Green, 1914:272.
[12]Steinmetz George. Workers and the Welfare State in Imperial Germany[J].International Labor And Working-Class History,1991,40(8):18-46.
(编辑:程俐萍)
The reasons of the rising of german female professional group during the 1890s to the 1920s
Xu Jicheng,Xue Li
(CollegeofHistoryandTourismCulture,ShanxiNormalUniversity,Linfen041004,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30 years from the 1890s to the 1920s,stimulated by the industrialization, a group of German women were gradually going out of the door. A large number of women participated in all walks of life to in social fields, that's why the female occupational group appeared. What's more there are multiple factors accounting for the phenomenon. First, industrializ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factor. Second, Educational reform and expansion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re the objective forces. Last, the women's movement is the inner factor for the rising of female professional group.
Key words:Female profession;Industrialization;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6-01-09
作者简介:徐继承(1978-),男(汉),山西晋中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德国史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SS018);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14227)
中图分类号:K5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6)07-05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