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价值

2016-04-04 09:33宋红丽刘菲菲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传统

宋红丽,刘菲菲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价值

宋红丽,刘菲菲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领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重在深挖其思想价值,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家国情怀、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和仁爱友善教育。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发挥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熏陶功能,重视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互联网等校媒的宣传教育功能,坚持扬善抑恶、知行合一的治理手段。

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以优秀传统文化濡染、塑造大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新的时代需要相结合,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本文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思想价值,探讨其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领域的实践应用,提出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路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困境的传统文化解读

(一)多元多变的思想意识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及价值观相互渗透交融,呈现多元多变的特征,这些思想文化和价值观既有优秀的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大量的糟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来自世界的多元思想意识在国内交融、交流、交锋频繁,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对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出现了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人与人关系对立、人的精神世界迷茫等现象[2]222-227。社会文化中也呈现出一些不良趋势,如道德水平低下、追求低级趣味、举止行为粗鄙等现象[3]178-181。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多元意识形态和文化冲击的结果,也是由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缺位。

(二)传统文化滋养不足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偏离

大学生个性特点鲜明,接受新鲜事物快,思想意识自主,价值追求多样,容易受西方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滑坡、心态失衡、价值迷失、信仰危机等价值观偏离的现象。很多人“无意识”地表现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青睐,崇尚吃“西点”、热衷过“洋节”,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妄自菲薄,淡忘了我们几千年积淀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抛弃了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4]88-90。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涵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净化其心灵,完善其人格,端正其价值取向,使其对非主流价值观、低俗文化产生免疫作用。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任务。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深挖其思想价值,追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历经几千年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依然持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感召力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一)突出家国情怀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倡导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周易·大传》)是中华民族对人生态度的集中概括和提炼[5]108-111。三千年前的《周易》就已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也提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些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讲求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命运,把报效祖国视为人生最大价值。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零丁洋》)的豪壮诗篇。范仲淹忧国忧民,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为精神追求。顾炎武心系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是其内心写照。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则深刻体现了个体对组织和国家的义务担当。爱国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这种精神的大力弘扬让大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荣辱富强结合起来,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和责任。

(二)注重敬业精神培育

“敬业尽责,忠于职守”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伦理,还是人生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观。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强调百姓生活的根基在于辛勤劳动。宋朝《朱子文集》倡导“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即对待工作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对敬业精神作了经典阐释。“敬业尽责,忠于职守”为众多贤人志士所践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王猛为相“临终不忘国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搜罗百氏,采访四方”,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敬业”价值观吸收了传统敬业精神之精华,并赋予其开拓创新的时代内涵,抛弃了封建时代效忠君主的糟粕。敬业价值观,强调“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工作状态,倡导为民众效力、为社会奉献的价值追求,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三)弘扬诚实守信美德

“诚”与“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所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将“诚”贯通于人道天道。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朱子语类》)“信”与“诚”是相通的品格,“信”重在言行一致。孔子教育弟子要“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把诚信视为做人之本,把信视为立国之道,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二程学说认为:“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6]173将诚信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热切呼唤。过去几十年,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社会成本也很巨大。其中,诚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没有得到有效遵守。以“扶不扶?”为代表的尴尬情景每每困扰着当事人,电信诈骗、弄虚作假等网络欺诈屡禁不止。传承诚信精神应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更应树立诚信为本的道德观,重构尊重互信的人际交往关系。

(四)加强仁爱友善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推崇仁爱友善。仁爱是思想和价值观基础,友善是其外在的行为表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道德经》),“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都是精深藏富的论述,强调坚持以和谐友善的态度来对待他人、自然和社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提醒社会成员要推己及人,自我约束。这些伦理资源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吸收。仁爱友善是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伦理内涵,以培养爱心实现自身心理的和谐,以团结友爱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以尊重民众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以珍爱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7]20-25。只有与人为善、善解人意、乐于协作、甘于奉献,社会才能和谐有序、风清气正,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

三、立足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感知、认知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功能,使教育由抽象的理论转变为青年学生的“价值共识”,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8]56-6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特别是辅导员老师,便于利用学生学习生活的多种场合时机,让学生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学习情景和校园文化氛围。

(一)发挥传统文化校园活动的熏陶功能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定期开展文化名著荐读、传统文化经验交流会、中华文化名师讲座等,举办传统文化月、文化周活动。努力营造适合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升华精神[9]70-72。在传统文化活动设计上,采用分层推进、点面结合,重视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打造文化大讲堂、国学大讲堂,邀请知名专家来校举办传统文化报告会,让专家引领学生获得高品位有深度的学习鉴赏。开展全校性的文化艺术节活动,覆盖各个学院、班级和团支部,如国学达人挑战赛、中华经典诵读、论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传统文化征文等。倡导各班级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和班级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民俗文化展览、经典阅读分享会等。

(二)重视传统文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人文历史古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艺术馆等,集中保存和传承了中华文化,展现着历史脉络,是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中华魅力的重要基地。加强与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单位的联系,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紧扣传统文化主题,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出校园,参观、考察、调研,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观看古迹、了解历史、鉴赏文物过程中,把生硬的、抽象的传统文化教育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图像和实事,使大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润泽,愉悦心灵,激起对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热爱。组织青年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公益活动,宣讲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更多领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博大精深,不断增强传统文化认知,进而实现知识、情感和行为的有机统一。

(三)发挥互联网等校媒的宣传教育功能

校园媒介是基于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学校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报纸、宣传栏等途径,广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使校园环境处处散发着传统文化韵味,激发和建立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性。占据传播主导位置的互联网,信息扩散快,能超越时空的限制,传播格局和受众体验立体化,信息承载量大,对受众的吸引力强。设计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通过丰富的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吸引学生。依托互联网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教育,要兼顾网络传播和传统方法的结合,做到线上线下同步设计,重视丰富线上内容,有针对性地激活线下体验,实现立体化的教育效果。

(四)秉持扬善抑恶、知行合一的治理传统

人的本性善恶并存,文化教育和社会治理要恩威并用,“扬善”与“抑恶”如机之两翼,缺一不可。传统文化秉持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坚守“不可违”的道德底线。儒家文化倡导以“仁义之心”待人, 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态处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主张“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明确“五戒”不可为。古代用以教化约束族人的家训族规均是扬善抑恶并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既要坚持正面倡导,明确大学生文明公约、文明行为规范,更要根据学生身份特征提出道德戒律,如“不作弊不剽窃”“不沉溺网络”“不做网络黑客,不发送电脑病毒”等,并采取刮骨去毒的疗愈方式抑制恶行的出现。《刑法》(修正案九)明确了组织考试作弊罪条款,弥补了对考试作弊、代考等违规行为处理上的缺陷。随之,各高等学校根据新修订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强化了对考试作弊的惩处。因此,学生教育管理中“扬善”更要“抑恶”,坚持原则规范,守住底线戒律,促进大学生群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 人民日报,2014-02-26(01).

[2]杨丽萍.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推进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4).

[3]张云,李玉龙.师范院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4,(6).

[4]罗英侠.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

[5]朱莉.“中国梦”文化精神的解读[J].理论学刊,2014,243(5).

[6]程颐,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刘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J].思想理论教育,2015,(1).

[8]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

[9]李博豪,孟秋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8).

(责任编辑 李逢超)

2016-08-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2015JDSZX3074)。

宋红丽,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刘菲菲,女,山东即墨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

G641

A

1672-0040(2016)06-0064-03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传统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