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对外开放

2016-04-04 08:22夏文斌梅金标
关键词:世界市场马克思人类

夏文斌,梅金标

(石河子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世界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对外开放

夏文斌,梅金标

(石河子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世界历史理论的提出,是人类对社会发展道路深刻把握的一个重要体现,代表着人类实践方式的新进步。马克思将世界历史纳入其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中来考察,更使人们清晰地把握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走向,体会到全球化的内在脉络。以世界历史理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理论指南,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中国对外开放的目标和时代任务,进一步增强对外的理论和实践自觉。

世界历史;中国对外开放

世界历史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学术理论的创新,更是以开阔的视角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实践革命。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正是伴随着世界工业文明的大背景而兴起的。同样,三十多年前开启的中国对外开放,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当代世界和中国发生着广泛而深刻变化的新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对外开放的伟业,更需要深入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方法论意义,从理论和实践的自觉上,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新视角、新方法。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渊源追溯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的。从世界历史理论和实践的渊源流动中,我们才能进一步发现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价值。

从统一系统的角度来审视和研究社会历史发展问题,是世界历史提出的理论背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过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代在公元前800—200年,特别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就是古希腊和中国。当时古希腊的希罗多德已经写出了被称为“世界史”的著作——《历史》,这部书从宏大的角度记录了中亚、北非和希腊诸地区的历史、地理及民族风俗,并开始寻求社会发展运行的统一轨迹。后来亚里士多德等都开始注重从历史发展的联系中去寻求社会治理的答案,有人将这一时期的理论叫做“世界主义”。同样这时的中国,出现了以著《春秋》《论语》闻名的孔子,还有给后人留下以“道”的抽象玄思的老子,他们都开始从天下和自然出发来审视当下的现实活动。这种理性的自觉都可被理解为世界历史理论的肇始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喻为“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的但丁,已对世界历史有了新的更开阔的理解,他提出世界的整体目的走向与不同地区的多样性是并行不悖的,这就将对世界整体目的性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对世界历史完整全面阐述的是在18世纪。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开始将哲学与历史学统一起来。他在研究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探求这一历史发展会向“我们提供一些普遍永恒的原则”[1]154。特别是他提出每个民族都要经历“觉醒—繁荣—衰落”这三个阶段,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每个民族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依次组合的圆圈,就为世界历史描绘了其运行轨迹。当然,维柯反复强调这一圆圈的闭合循环,不提历史发展的前进运动。

黑格尔在传承维柯等人思想的基础上,在哲学史上第一个试图以世界历史描绘人类历史进程。他认为,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个追求自由意识的过程。人类历史道路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自由到自由意识醒悟的一个过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人类是在盲动中向前走的,不知道世界发展演进规律,也不知道人类自身的目的和需要,这种不自主状态带来历史进程中的野蛮状态,或者说是专制状态。只有当人类意识到自由本质,并能善于将历史的“偶然”转化为自由的“必然”时,人类就从历史走向世界历史了。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的形成就是一个民族对自由的觉醒,就是摆脱外在异化力量的束缚,能够在高级的精神状态实现对外在的改变。黑格尔是以每一个民族的独特的发展历程来解读世界历史的,在他看来,每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都有其独特的时空选择。他曾经为此举证道:“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法制,英国的法制是英国人的法制,如果人们想给普鲁士人立这种法制,那么这恰恰是荒谬的,适如认为可以给土耳其人立普鲁士法制一样,每种法制都仅仅是一个民族特有精神的一种产物,一种表现,是其精神意识发展阶段的一种产物,一种表现。”[2]63世界历史与每一个民族历史的交错过程展现着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纵横交错。他所设定的世界历史时空是:东方王国,也就是中国、印度等作为起点,行程历经希腊、罗马,走到终点是日尔曼。他以为,亚细亚的太阳散播着一种高贵的精神气质,而将在西方没落。黑格尔还从人的生命周期来比附世界历史的发展样态。他认为,东方世界作为人类精神的出发点,当然有许多幼稚之处,只能说是人类的童年时期;到了希腊时期,则显现出人类精神的创造力,于是便进入人类精神的青年时期;同样在罗马时期,也是人类精神创造的高峰期,因而可以喻为人类精神的壮年;而到了日耳曼,则进入人类精神的成熟时期,也可谓进入历史的老年状态。黑格尔对人类历史作了一番时空比附后,觉得不是很妥帖,又出来解释说“自然界的‘老年时代’是衰弱不振的;但是‘精神’的‘老年时代’却是充满成熟和力量,这时期它和自己又重新回到统一,但是以‘精神’的身份重新回到统一”[3]1 5 4。应当说,黑格尔还没有从人类实践交往的开放性来理解世界历史的当下价值。但无论如何,黑格尔启发我们认识历史的一个新视角,就是从大时空、大历史的角度来审视每一个民族发展,从理性辩证的观点来揭示社会发展的脉络,或者说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历史的整体性,都离不开人类自由精神的自觉意识。这种个体与普遍的内在联系,是黑格尔观察历史的精神起点,也是对马克思及当代人认识历史最为珍贵的哲学方法论。

对世界历史的一些理论描述,早在公元前中西方就有些天才性揭示,但对此集中加以阐述的是在西方18世纪。从西方前马克思世界历史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一种整体一致性,为杂乱无章的历史现象加以理性定位,并承认历史一致性背景下的多样性,是这一时期世界历史理论的功绩所在。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建构有两大问题:一是在唯心主义的框架下来设定世界历史。他们强调以理性主义去解读人类历史,这本身没有错误。但这种理性精神应当是从实践变迁中得来的,而不是从人类理性逻辑本身而来。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是逻辑服从历史,而不是相反。将自己设计的一整套理性精神去比附现实实践,这种思想理论的一厢情愿,难免会偏离世界历史本身的实践运行轨迹。二是以西方为解读世界历史的唯一背景,可能会出现西方中心论。世界历史源于西方,从西方视角看世界,这一理论带有西方历史人文元素,当然无可厚非。但要警惕的是,世界历史绝不等于西方历史,将体现世界历史多元要素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东方排除在世界历史道路之外,或者说排除在世界历史理论建构体系之外,这样的世界历史理论架构当然是不完整的。

二、马克思建构世界历史的基本要旨

随着历史实践的变化,马克思敏锐地看到世界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贡献。在总结历史上特别是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南,创造性地全面揭示了世界历史理论。确立这一理论的基本要旨是:

第一,世界历史动力:工业革命。从内在动力上来说,世界历史是由于人类对黄金的追逐,或者说资本对利润的无限追逐。但仅有这一点还不足以形成世界历史,大工业时代及科技创新是人类进入世界历史的重要标志。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个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而且是人类发展方式上的一次革命。“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个人的全部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它尽可能地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而当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和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4]114。大工业生产体系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变化,以及生产关系和世界交往的巨大变化,使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工业化革命体系就不可能有世界历史,也就不可能有当代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事实上,工业化既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但必然又会超越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性力量。因此,马克思认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第二,世界历史基础:世界市场体系。资本是激活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因子。资本无所不在的渗透本性,是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来,而如何才能够满足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它就必然要冲破传统封闭的交换体系,寻求在更大的天地间追求利润的平台。由资本驱动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再形成世界市场体系,这一历史线条清晰可见资本文明在推动一个新社会形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世界市场体系一经形成又在促进着世界历史走向一个更加稳定的空间。如果说早期资本主义通过野蛮手段打开落后国家的大门,将这些国家强行带入一个新的文明形态,这种手段带有血腥味的惨忍,更带来诸多政治经济的不公平,但毕竟这是两种生产方式的较量,毕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是高于封建主义的一种文明形态,因此资本主义得以存活并发展起来。

从根本上来说,开放的世界市场体系最大功绩,就是进一步激活了人们的供需要素。供需矛盾的解决是经济学的首要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学就是要解决人们供需的平衡。世界市场体系就是从人类最基本的供求关系入手,它要改变传统的供求关系的条件和空间。在传统的消费格局,人们的需求是区域性、传统性的,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后就不会有新的需求延伸,而世界市场体系却改变了产品的供求方式,将通过大范围的物品交换来扩充人们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马克思指出:“需求的世界历史性发展—它的普遍推广—首先取决于世界各国相互间对产品的了解。如果说,在发展过程中,需求创造贸易,那么,最初的贸易又是由需求创造的。需求是贸易的物质内容——交换对象的总和,用来进行交换和贸易的商品的总和。战争、为了有所发现等等而进行的旅游、使各国人民彼此之间建立联系的一切历史事件,同样是扩大需求——建立世界市场的条件。需求的增长,直接和首先以各国现有的产品相互进行交换为保证。需求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地方性等等,而带有广泛扩展的性质。”[5]382

在如何看待世界市场的制度属性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与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如李嘉图、斯密等,对世界市场体系顶礼膜拜,以为这是个人、群体、社会找到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或者说市场经济找到了一条双赢或多赢的市场路径。马克思一方面承认世界市场体系作为一种新的商品交换体系,当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不能不看到,世界市场体系的构建在形式公平的前提下,又隐藏着实质的不公平。资本的剥削本性贯穿着世界市场体系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是资本的自由天堂,却是无产者被剥夺的地狱。马克思认为:“把世界范围的剥削美其名曰普遍的友爱,这种观念只有资产阶级才想得出来。在任何个别国家内的自由竞争所引起的一切破坏现象,都会在世界市场上以更大的规模再现出来。再没有必要停留在自由贸易的信徒对这个问题所散布的诡辩上。”[6]457

第三,世界历史方向:先进文化。世界历史的形成是人类生产方式的新变革,人类工业文明的新提升,也是人类实践交往的新拓展。这一历史进程有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就是如何看待世界历史框架中的文化交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拓展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4]276事实上,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物质实践的交往必然引起文化的交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

世界文化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先进文化,又引领着世界历史的前行。世界历史作为一种社会结构的整体变革,或者作为人类实践形态的新变化,不可能不包括人类精神系统。现在让人有所疑惑的是,既然世界历史是由资本主义主导的,如果承认世界文化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环节,岂不承认资本主义文化将主导世界。这种理解事实上还过于简单。世界历史是由资本主义率先驱动的,但世界历史绝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本身。因为大工业和世界性的交往,既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特质,也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得以发展的基础。历史辩证地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大工业文明,由此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又创造了其对立面——工人阶级,这是一个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充分活力的新的阶级,他们受制于剥削,又是埋藏资本主义的最伟大的力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资本主义在创造了大工业和世界性的交往时,就注定了这些因素又会成为消灭资本主义的主体力量。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最终决定了它们难以驾驭这一新生产和交往方式,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吸收和调动世界历史的积极因素,进而推动世界历史向前发展。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生产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场危机中集中地暴露出来。”[7]610因此,我们说文化是对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反映。世界历史所演生的生产方式并非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特别是在当代,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的交往在促使着工业和科技的新发展,一个可以为新的社会形态的生产方式在世界历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这种历史辩证流动的角度来看,世界历史代表着一种进步的生产和交往方式,作为对这种进步的生产和交往方式反映的人类精神价值系统,也正越来越具有世界性,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

当然,我们承认世界文化的历史价值,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化民族个性的当代意义。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辩证统一的。对此,马克思早就有过警示。针对当时德国“世界主义”理论流行的状况,马克思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这种世界主义尽管名称上如此,但他们并没有站在世界历史辩证发展的高度来分析世情,而仅仅从本民族甚至是本民族某一部分群体的价值喜好来看待世态流变。在《德意志意识识形态》,马克思对当时一篇《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所传达的所谓“世界主义”观点进行深刻的批判,认为“这篇文章使我们再一次认清,德国人的虚假的普遍主义和世界主义是以多么狭隘的民族世界观为基础的”[8]554。

三、中国对外开放的当代策略

工业、科技、世界市场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力量,只不过在其发展之初与资本主义结下历史关系,但它绝非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对此,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当然更可以用。现代工业文明作为世界性的革命力量,理应得到我们更加高度的重视。因为现代化就是一个从农业化到工业化的转换过程,就是一个生产力内在增殖的大飞跃的过程。进入新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又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由第一次现代化向二次现代化迈进,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向传统工业产业的渗透,使得世界工业化进程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这也使得世界历史的格局和内在特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样一个全新的世界现代化格局,既使得人类工业文明和整体社会进步得以大大的推进,更为发展中国家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我们需要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作为我们对外开放的方法论指南,在新的实践中,坚定不移地丰富和完善我们对外开放的战略。

(一)要将创新驱动作为对外开放的核心要素。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科技革命就谈不上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表现为生产工具的创新、生产对象的拓展、生产者素质的提升,这些都离不开科技革命。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从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有机结合而提出的。特别是当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更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国对外开放之初,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更多地是寻求国外资本的投入,采取以市场换技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开放,就我方而言,粗放式、缺乏技术创新的开放模式虽然带来了一些现实经济的繁荣,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时代意义。他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我国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①参见《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人民日报,2014-08-19。。我们如果还想通过庞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作为占领世界经济舞台的筹码,必定会被风起云涌的世界创新大潮所淘汰。

(二)要在建构开放规范的世界市场体系的进程中发出中国声音。世界历史从来就是在尊重各国各地区多样性的基础上向着统一的目标迈进的。因为世界市场体系启动是在诸多不对称的条件下形成的,如资本的强势和劳动者的无助、强国的高效率和贫国的匮乏等不对称,这就使得资本主义可以通过大一统的世界市场体系,将发达国家的商品输入落后国家,并在落后国家建立廉价的劳动市场,从而赚取高额利润。这种剥夺方式因为披上了世界贸易公平交易的外衣,而变得合理合法。当然,世界市场体系又是一个动态的构建过程。在其早期,主要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资本打通世界所有关节,从而建立一个强迫性的剥削贸易过程。而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赤裸裸地依靠剥削来使得一个国家占尽先机的情况已变得不可能,各国经济政治的清醒和警觉将会抵制许多不平等条约的形成。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是一个显例。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但我们在开放性世界中的经济政治主权,任何时侯不能被剥夺。作为发展中国家,切不可失去世界历史的新机遇,切不可与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前沿脱节,而是应当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到世界历史的大平台中,并积极主动地发出我们的声音,提升我们在国际各种交往规则中的话语权。因为,这样的时机已经出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高,世界地位迅速攀升。“根据最近国际组织的估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约27.8%,是当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美国当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15.3%”②参见《中国仍将为全球经济“第一推手”》,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1-02。。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随着中国元素在世界交往关系中的权重越来越提升,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进入世界市场体系的顶层设计中枢,在尊重各国利益平衡的基础上,更多地表达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从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世界市场体系,促使世界市场体系更规范、更公正、更开放。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就是对世界市场体系的整体激活和提升,就是要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交往规则的制定。

(三)要在尊重不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世界历史不同于其它社会历史形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通过现代生产和交往方式而形成的世界性文化。这种文化品质将打破地方和民族的壁垒,形成广泛性的交流与互动。同时,这种交流互动又是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完成的,是在保留各民族文化特质的条件下发展的。文化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的特质就在于其独创性和多元性。没有这种文化特性,世界历史将会变得苍白和乏味,人类的创造品格也会被大大压抑。因此,中国的对外开放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取向,就是以“走出去”和“请进来”为基本路径,在尊重各国文化,加强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在价值。习近平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对当今人类文明交流和走向发表了高瞻远瞩的讲话。他强调,要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科学对待文化传统”[9]这四个方面,不断推进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确实,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要将这种繁荣长久推进下去,就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眼光,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站在世界文化的制高点上,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能力,扩大对外文化多层次、多方式的交流,真正使人类文化前行的大河涵润世界各族人民。

[1][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伊尔亭格.黑格尔法哲学[M]//叶险明.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构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

[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责任编辑:李 平)

IChina's Open-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History

XIA Wen-bin,MEI Jin-biao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etic System,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 832003,China)

The proposition of world history theory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human'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development ways,which indicates the new progress in human practical methods.Mark puts world history in the basic frame of his materialist history perspective so that one may have a clearer view on the development and orientation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feeling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globalization.With world history theory as significant theoretic guidelines for China's open-up,it would help us understand the targets and tasks of the open-up better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awareness in the open-up.

world history;China's open-up

F125

A

1671-0304(2016)06-0001-05

2016-07-11

时间]2016-08-31 8:10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角下向西开放战略研究”。

夏文斌,男,安徽天长人,石河子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心副主任、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马克思人类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