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医学与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

2016-04-04 06:51潘卫东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年1期

潘卫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1203



述评Editorial

结合医学与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

潘卫东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1203

摘要

关键词: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补充与替代医学;广义结合医学;狭义结合医学;神经病学

潘卫东. 结合医学与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6, 12(1):8–11.

FUNDlNG/SUPPORT: General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81373619)

Received Jan. 18, 2016;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Mar. 1,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Journal of Neurology and Neurorehabilitation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itiated from the 1950s in order to develop TCM by means of the modern technology or Western medicin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concept of TCM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has been changed as integrative medicine (IM). It includes any methods which can help people improving health or treating diseases. Although all kinds of diseases of Chinese integrative neurology may not be found in TCM area, but the diseases in integrative neurology area can be treated and the symptoms of these diseases can be relieved by using symptomatic treatment and dialectical therapy from TCM. The integrative treatment has indicated superiority in treating diseases of integrative neurology by combining TCM methods. The integrative therapy may improve the treatment methods for some major refractory diseases of neurology.

KEy WORDS: Integrativ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Generalized integrative medicine; Special integrative medicine; Neurology

To cite: PAN W D. lntegrative medicine and Chinese integrative neurology. J Neurol and Neurorehabil, 2016, 12(1):8–11. CORRESPONDING AUTHOR PAN Weidong

E-MAIL ADDRESS

panwd@medmail.com.cn

结合医学(integrative medicine)概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进入现代医学(西医)领域的,医疗服务机构与患者对此概念的兴趣日益浓厚。对于结合医学的定义,西方国家与中国之间存在诸多不同[1]。在欧洲及美国等现代医学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结合医学被认为是除现代医学之外,能够促进人类健康的有效的保健及治疗方法。为了区别于现代医学,结合医学常被称为补充与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CAM包括传统医药(含中医药、韦陀医学等)、针灸、推拿、太极拳、瑜伽、冥想疗法、维生素类药物治疗和药膳等[2]。在德国,CAM被看作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与主流医学相整合以发挥协同作用的医学[3]。在美国,CAM虽然自成一门学科,但仍处于从属地位,被作为以现代医学为主体的主流医学的补充。在中国,CAM常被“中西医结合医学”这一名称所取代。“中西医结合”作为一个独立的名词,最早见于1958年10月徐运北的讲话,这一概念的提出得益于毛泽东大力提倡的“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此后则逐渐由“中西医结合”发展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概念[4]。由此可见,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最初的含义是应用现代医学手段研究中医,发展中国的新医学。从最初中国人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英文翻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至近几年翻译为“integrative medicine”[5],就可以看出中国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已经从最初的“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转向“整合医学”或“整体医学”的方向,与现代西方的结合医学概念逐步接近,但概念的范围明显扩大,因此不妨将这种“中西医结合医学”称为“广义的中西医结合医学”[6],即现代的结合医学。

虽然欧洲和美国的结合医学与中国的结合医学仍存在一定的概念上的差异,但从近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结合医学已特指整体医学的概念,即凡是对人类健康有益的、能够对疾病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的方法,统称为结合医学、整合医学或被称为综合医学[7];其包含所有的医学保健手段,包括现代医学、传统医药(含中医药、韦陀医学等)、针灸、推拿、气功、整脊疗法、催眠疗法、冥想以及科学配方的保健品,甚至对人体身心健康有益的宗教信仰活动等[8]。医学的主旨是为患者服务,最终是要满足患者的需求,因此即使部分传统医学的疗效无法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得到客观的定量化评价,但是只要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或使用传统医学自身的理论体系以及评价方式能够进行疗效的评价,就应该是成功的结合医学。

现代中医研究不存在纯中医研究,即现代中医学必定是中西医结合医学。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一种上市的中药制剂,一定是已经过现代医学手段验证其治疗效果及机制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科学研究的设计、现代医学的临床试验、所治疗的疾病对应的现代医学疾病分类名词、诊断标准、实验室检验以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等,均需要借助现代医学与现代药学的技术与方法;如果未采用这些方法和指标来证明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可重复性及安全性,则这种中药制剂就无法获得认可。此外,中药制剂的批量生产仍然要求按照现代医学或科学研究规定的质量检验标准和管理方法进行,这也是最初毛泽东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方法。这种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被沿用至今,并在2015年获得了最高的认可——屠呦呦教授从中医药经典著作中得到启发,采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9]。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许多,例如砒霜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就是另一个得到国际认可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10],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是典型的现代医学疾病名词。这种中西医结合医学可以被称为“狭义的结合医学”,即“利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医,并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通过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科学有效的相互作用,改进各自原有的诊疗观念和诊疗模式,向着交叉、综合、交融的方向迈进”[4]。然而,在中国的医学管理层面,中西医结合医学仍然被视为中医学的亚专业,无论是在申报课题或申报医学奖项时,中西医结合专业均被置于中医学专业目录之下。显然,这一医学管理系统已不符合当前中国乃至国际结合医学的发展现状,建议应进行调整。

此外,在当前的中国,仍然存在不采用现代医学疾病名词或现代医学诊断评价体系的纯中医治疗行为,且仅采用纯中医体系的基层单位也依然存在;然而,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仍须采用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评价体系对事件进行评估,这是因为中医体系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体系,存在模糊性与非定量性,所以目前还没有任何医疗团体仅采用中医体系开展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鉴定。例如,无法按照患者的“气虚”、“痰湿”、“悬饮”、“风邪”、“亡阳”等致病因素对致残、致死原因进行量化评估,也不能依据“弦脉”、“结代脉”、“舌苔厚腻”等指标来反映疾病程度。因此,必然要采用“血常规”、“血压”、“血糖”、“心电图”、“脑电图”、“氧饱和度”和“电解质”,甚至是“计算机断层摄影”、“磁共振成像”和“病理解剖”等现代医学评价工具来进行评估。纯中医的医疗行为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医疗环境与医疗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仍然要转变成中西医结合的诊治体系。因此,现代中医学只有与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医疗的需求,即转变成中西医结合医学,此为“狭义的结合医学”。

随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中医药、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治疗的发展必然要面对按照现代医学疾病名词进行分类论治的情况。现代医学神经科疾病所包含的病种与传统中医所包含的病种存在显著差异。神经科疾病的诊治难度高,往往是确诊难,治疗有效性也差,一些疾病还具有遗传性、进展性,并存在与人体其他系统疾病的交叉性;这些疾病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记载的病种无法一一对应。例如,常见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静止性震颤、姿势障碍、肌肉僵硬、行动迟缓等运动症状以及睡眠障碍、嗅觉减退、抑郁、便秘等非运动症状为主要症候群的中老年慢性进展性疾病。有学者基于该病伴有震颤,将其归入中医的“颤证”;有的学者则因该病表现出肌张力高及肌强直,而将其归入中医的“痉证”;也有学者基于该病患者存在行动不利及形体困重感,将其归入“萎证”。然而,上述这些“证”均无法依据中医理论,对帕金森病的特征给出较好的解释,更无法从中医理论的深层次来阐明帕金森病的中医学发病机制和辨证施治要点,以及发现有效的、可以替代多巴胺能药物的治疗方法。依据传统中医学理论来阐述帕金森病虽然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是在临床上开展中医辨证施治时,的确存在许多行之有效的辨证施治方法可以缓解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提高用于治疗抗帕金森病的现代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其不良反应[11-12]。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就是无论是什么疾病,只要能够找到中医“证型”,就能针对此证型进行辨证施治[13]。也有不少研究者利用现代医学建立的帕金森病动物模型,试图发现能够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有效的单味药,并进一步从单味药中提取出有效单体。如果这些研究获得成功,特别是能够证实这些从中药中发现的有效成分可以有效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使帕金森病这一神经科难治性重大疾病的治疗取得重大突破,那么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就有望再次获得全世界的瞩目和赞赏。同样,对于神经科疾病中其他的难治性、进展性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阿尔茨海默病和脊髓小脑变性等,也无法找到相对应的传统中医病种;但是,同样遵循上述方法,采用中医药就能对这些疾病实施有效的干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方法,就能够更加有效地缓解疾病症状、提高疗效并减少现代药物的不良反应,体现结合医学治疗疾病的优势[14]。

结合医学概念不仅仅是包含所有对人类健康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还包括对现代医学诊断、评价及研究方法和工具的拓展。例如,现代医学评价卒中严重度与疗效的关系时采用的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等,属于半定量化评价方法,因此不同的医生之间评定的评分可能存在差异。如果采用客观的记录仪器,研发特定的定量参数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精确评估[15],或采用现代检测技术对肢体血流进行直观的评估[16],均有助于评价疗效,而这些方法也均可被称为方法学上的结合医学,是“广义的结合医学”[3]。

因此,从“广义的结合医学”的理念出发,在诊治疾病时,不应仅局限于现代医学、中医学、心理疗法、冥想锻炼和保健品等;同时,从“狭义的结合医学”的理念出发,应积极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应努力挖掘传统中医药的巨大潜力,努力从传统医学的宝库中发现有效的疾病诊治手段,同时做到优势互补、交叉渗透、协同创新、共同提高,使中国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成为结合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神经科重大难治性疾病而言,期待结合医学能够在攻克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疾病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永强, 周 冰,陈 荠,等. 结合医学在医院的临床实践及发展思考[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1):115–118.

[2] PAN W, ZHOU H. l n c l u s i o n o f in t e g r a t i v e m ed i c i n e i n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e[J]. lntegr Med lnt, 2014, 1(1):1–4.

[3] WlTT C M, 黄文静. 我们需要什么研究来支持将结合医学运用于临床的决策?——效益比较研究可以填补其间的沟壑吗?[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33(8):1030–1035.

[4] 孔令青.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个新定义[J].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5, 7(5):267–269.

[5] 暴 洁, 俞 郦, 潘卫东. 整合医学的理念与模式思考[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 8(11):1164–1167.

[6] 侯政昆, 刘凤斌, 杨云英, 等. 广义结合医学:综合健康干预的战略方向[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34(6):645–652.

[7] PAN W. lntegrative medicine,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medicine: An interview with Prof. Wenjian Wang[J]. lntegr Med lnt, 2015,2(3–4):139–142.

[8] 郑国庆, 张金钟. 结合医学的发展应坚持综合理念[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31(3):397–401.

[9] LlTSCHER D, LlTSCHER G. China's Tu Youyou, Nobel laureate in medicine 2015,an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TCM Research Center Graz at the Medical University[J]. lntegr Med lnt, 2016, 3(1–2):1–9.

[10] CHEN G Q, SHl X G, TANG W, et al. Use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l. As2O3 exerts dose–dependent dual effects on APL cells[J]. Blood, 1997,89(9):3345–3353.

[11] PAN W, KWAK S, LlU Y,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mprove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Parkinson’s disease[J]. Parkinsons Dis, 2011:789506.

[12] 刘 云, 潘卫东, 方正龙, 等. 加速度记录仪定量化评价安神健脑方对早期帕金森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0, 7(3):127–131.

[13] 连新福, 雒晓东.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美多巴增效减毒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27(9):796–799.

[14] PAN W, SU X, BAO J, et al. Ope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n JWSJZ deco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LS patients[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3:347525.

[15] 陈 旭, 蔡俊宏, 潘卫东, 等. 应用加速度记录仪定量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J].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0, 7(2):65–68.

[16] NAVROTSKY L G, BLOKHlN A A,BELAVSKAYA S V, et al. Patterns of skin luminescence resulting from the visualization of active acupuncture points using optical stimulation[J]. lntegr Med lnt, 2015,2(1–2):1–8.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概念产生于中国的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以利用现代医学技术与手段来研究与发展中医为目标而提出的。在发展过程中,此概念逐渐扩展,由中医结合西医逐步转变为结合所有有益于健康及诊治疾病的医学,即概念转变为结合医学(integrative medicine)或整合医学或综合医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涉及的疾病种类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记载的病种存在较大差异。尽管疾病的名称无法一一对应,但是在治疗疾病时,却可利用中医学的症状治疗及辨证施治的特色及优势,结合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提高神经科部分重大难治性疾病的疗效。

DOI:10.12022/jnnr.2016-0003

通信作者

潘卫东

E-MAIL

panwd@medmail.com.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81373619)

Integrative medicine and Chinese integrative neurology

PAN Weido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