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泽
(河南省唐河县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400)
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
刘耀泽
(河南省唐河县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400)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以持续性无排卵、雄激素分泌过多,以及卵巢多囊样改变为主要特征的异质性疾病,PCOS的病理、生理变化为高胰岛素血症(HI)、高雄激素血症(HA)、胰岛素抵抗(IR),因此引起患者生殖、代谢、内分泌、心血管并发症。其中,IR在PCOS女性中发生率为5%~8%,研究认为,IR在多个水平影响PCOS的发生发展,与PCOS临床表现及远期预后密切相关。
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机制;治疗
目前,临床多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或是通过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比值,来测定患者是否为胰岛素抵抗。也有临床研究建议,FIN>健康育龄女性FIN第95百分位数,或胰岛素释放试验2hINS>150U/L,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健康育龄女性第75百分位数,也可作为判断胰岛素抵抗的标准[1]。
2.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系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是一种结构和功能与Ins相似的单链碱性蛋白,具有Ins样生物学效应。IGF-I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球蛋白-1(IGFBP-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GF-IR)来介导其生物活性。在PCOS-IR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对小卵泡液中IGF-I、IGFBP-1含量及卵泡膜细胞膜上IGF-IR的表达进行检测,证实了卵巢局部IGF-I系统的存在,可见卵巢组织是Ins作用的靶器官。
2.2 瘦素
瘦素由脂肪细胞分泌,其是由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肽类激素,可以通过调整能量摄入和消耗来调整体脂分布,促进发育,调节生殖功能。瘦素作为脂肪-胰岛素分泌轴的中介激素,调节Ins的分泌。在生理状态下,瘦素能抑制Ins的分泌,而Ins能刺激瘦素的释放,在脂肪组织和胰岛细胞之间通过瘦素和Ins形成一个双向反馈环。在病理状态下,导致瘦素的敏感性下降,进而对Ins分泌抑制减轻。同时瘦素还能促进脂肪的合成,抑制脂肪分解,造成IR的发生[2]。
2.3 脂联素
脂联素是脂肪细胞特异性表达的细胞因子,在活化的腺苷酸激酶介导下发挥Ins增敏的作用,脂联素与肥胖、代谢综合征及IR呈负相关,可能通过刺激机体脂肪酸氧化、抑制肝糖原输出、提高肝脏及骨骼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调节糖脂代谢。
2.4 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主要由活化的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产生的,脂肪组织也分泌的一种与炎症有关,且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PCOS患者的TNF-α水平要明显高于正常人,尤其是肥胖患者的TNF-α水平要更高。PCOS合并IR时,导致TNF-α表达增加,其又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影响Ins的敏感性,抑制Ins细胞内信号转导。
3.1 药物治疗
治疗PCOS-IR患者的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近年来有研究指出胰高血糖素样-1及其类似物也可用于PCOS-IR的治疗。
(1)二甲双胍:二甲双胍通过作用于肝脏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抑制肝糖生成,促进糖的无氧酵解,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肝脏、骨骼肌等外周组织对Ins的敏感性,降低血清Ins水平,减轻IR。同时,二甲双胍还会影响卵巢性激素的分泌,抑制正常人卵泡内膜细胞培养基中雄烯二酮的产生,同时也能抑制颗粒细胞分泌雌二醇和与孕酮,恢复患者的排卵功能[3]。
(2)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是另一类胰岛素增敏剂,常用的有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TZDs能改善PCOS患者IR、糖耐量受损、HA、月经及排卵率。TZDs属于妊娠C级药物,有致畸风险,陆续出现安全性问题(肝毒性、心血管事件及膀胱癌),因此,不建议将其作为PCOS的一线治疗用药。
(3)胰高血糖素样-1及其类似物:胰高血糖素样-1及其类似物对于PCOS-IR患者具有类似二甲双胍作用,但其有效性、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3.2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以减肥为目的,对于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均无法改善的严重肥胖或合并代谢综合征的PCOS患者,减肥手术亦是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手术可起到组织或逆转代谢综合征、改善生殖功能的作用。
3.3 其他干预治疗
除药物、手术治疗外,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坚持有氧运动等,也是改善PCOS-IR的策略之一。虽然目前研究也无法证实调整生活方式对患者的显著作用,但总归是有益无害的。
了解PCOS-IR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对疾病的早期预测、阻断和纠正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有重要意义,本文对PCOS-IR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行了综述,期望能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1] 母义明,刘 敏.胰岛素抵抗和多囊卵巢综合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3):185-187.
[2] 马亚仙,何明静.MicroRNA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3):177-179.
[3] 杨 菁,闫文杰.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内分泌与代谢失调及其药物治疗[J].世界临床药物,2012,33(12):712-716.
本文编辑:鲁守琴
R711.75
A
ISSN.2095-8803.2016.17.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