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琼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话语述论
陈东琼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改革开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判断,构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话语框架。这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改革话语,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具时代气息,与国际话语对接,实现了政治话语、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成为这一时期人们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的主流话语。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话语体系
话语是用来表达思想理论的载体,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以及相应的表达方式所构成的语言系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改革开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概念、新判断,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改什么、怎么改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魅力和语言风格,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提供了话语力量。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话语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功能、目标体系、政治方向、思想方法以及主体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构建起全面深化改革的话语框架。
(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坚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勇气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 “中国奇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巨大改变,中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但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使中国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社会矛盾有所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
在新的挑战和质疑面前,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P101)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通过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是新形势下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明确指出:我们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P7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当前,中国的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全党要坚定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1](P87)这些重要论断,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勇气和继往开来的政治坚定。
(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体系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实现的成果,目标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科学合理的改革目标,有明确方向、凝聚人心的作用,能够激起人们为之奋斗的热情和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五位一体的具体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P51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这个总目标明确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但是,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设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丰富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重要的是阐明了改革的性质和根本任务,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和总方向。
总目标确立以后,围绕总体目标,《决定》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五位一体”的具体目标,《决定》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2](P512)这五个方面,是总目标在各个领域改革的具体体现,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起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体系,勾勒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
(三)“我们的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大变动,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为我们党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成为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与四项基本原则的有机统一,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P67)当前,社会上关于改革的议论很多,“药方”也很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3](P1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如何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有一段经典阐释,他说: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回答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3](P21)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如果只讲第二句话,不讲第一句话,就会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走偏方向。习近平强调:“中国是大国,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2](P438-439)这个“根本问题”就是改革的方向。在方向问题上,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上是有深刻教训的,苏东剧变就是这样的“颠覆性错误”。
(四)“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论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4]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赶考”,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世所罕见,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1](P67)习近平强调的“正确的方法论”,其中最富特色的一条就是要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习近平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1](P67-68)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就要掌握统筹兼顾的方法,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种重大关系,即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些蕴含着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内在规律,体现了巨大的政治智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遵循。
(五)“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重申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改革开放之所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改革开放积累的成功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时代条件下人民依然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之中孕育着深化改革的无限创造力,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1](P68)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果。我们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行前进。习近平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条件下人民是改革主体的理论,使全面深化改革牢牢建立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之上,从而夯实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
话语的力量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正相关,一个民族越是持续使用属于自己民族的话语,就越能主动获得由这种话语带来的话语权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是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话语的重要源泉。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向世界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 “中国声音”,他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5]习近平总书记在构建全面深化改革的话语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素材,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民族特色表达方式的有机统一。
在论及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清末举人陈澹然的著名观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号召领导干部擘画改革蓝图时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向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划。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稳健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1](P88)。在强调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汉代王符的话,“大鹏之功,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号召与人民同甘共苦、共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1](P98)。
在谈到改革的目标方向时,习近平总书记借用唐太宗李世民与身边大臣的议政对话,“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强调要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我们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发展道路、政治制度等根本问题上,真正做到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保持制度的稳定,“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在阐述实干的重要性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荀子·修身》中的语句,“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7],鼓励广大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做事,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风格之所以清新自然、引人入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引用中国的古代典籍、经典名句、古文诗词。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明清,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引用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典籍,既增强了话语的说服力,又增添了话语的文采,给人以精神启迪和文化洗礼,成为他的话语风格的一大特色。
一套成熟的话语表达既是表达国家意志的政治话语,也是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还是世界能够听得懂的国际话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话语表达,通过话语形式的有效转换,实现了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国际话语的有机统一。
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与支持。为了让人民群众理解和支持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问题时,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力求使一些抽象的政治话语在语言表达形式上适合大众的文化素养、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全面深化改革的话语不但吸收、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俗语和典故,还包含着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日常口语和俚语。习近平总书记在其讲话中多次强调过: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推进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进行时”、“完成时”、“深水区”、“硬骨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等等,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生活语言,这种通俗易懂的表达形式和言语风格,使深刻的理论思想充满生机活力,富有无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易于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有利于政治话语的大众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话语表达还十分注重与国际话语的对接。他多次强调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在对外交流的方式上,他善于用外国人能够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形象地借用“鞋子理论”来表达改革进程中的 “道路自信”。“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他提出的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响应者众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契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展示的是中国主动与沿线国家合作发展的理念,外国人听得懂并且听得进。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如讲故事般向世界尤其是西方主流国家介绍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他强调,“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8]这种极具亲和力的国际话语使中国理念在世界得到更大传播,让世界和各国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从而去理解、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选择。
总之,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话语,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植根于中华优秀思想文化;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具时代气息,与国际话语对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的话语,使 “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话语,实现了“改革”话语向“全面深化改革”话语的顺利转换,再次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的精神风貌,开启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航程。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6]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33.
[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82
[8]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2(2).
【责任编辑:张西山】
On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XI Jin-ping's Speeches on Deepening Reform in an All-around Way
CHEN Dong-qiong
(College of Marxism,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083)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PC),XI Jin-ping,general secretary of CPC,deliver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 on promoting reform and brought forward many new ideas,new opinions and new arguments,which constructed a discourse system of deepening reform in an allaround way.This reform discourse characterized with distinct national features and new spirit of times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public discourse,and becomes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XI Jin-ping;deepening reform in an all-around way;discourse system
D 2-0
A
1000-260X(2016)04-0064-05
2016-02-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研究”(14JD71001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研究”(2015RW002)
陈东琼,法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