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2016-04-03 20:40刘海鹰
关键词:心理健康社区心理

刘海鹰,刘 昕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论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刘海鹰,刘昕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当前我国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着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冲突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厘清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虽然二者的工作目标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工作方法不同,但都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都围绕学校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开展工作,都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工作特性各有优势,相互补充。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共同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协同合作,取长补短,弥补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共同促进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

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

近几年,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不断开展,学校社会工作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开始步入校园。在此过程中学校社会工作却与早几年进入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发生了冲撞。很多人把二者混为一谈,认为既然有心理健康教育就没有必要引进学校社会工作,而把学校社会工作拒之门外。但从国外学校教育实践看,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厘清二者的关系,分析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合理利用资源,提升工作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均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经过百年的发展,各自形成了完整独立的学科体系。虽然都立足于学校,但它们的工作目标、服务对象和工作方法都不甚相同。

(一)工作目标不同

作为一种在学校领域内实施的专业服务活动,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协助学生与家庭、学校、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以解决学生在社会与情绪方面的困扰、问题,协调其偏差行为,旨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挖掘潜能及适应学校与社会生活,最终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二是改善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三是协助学生获得实用知识和能力以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四是协助学生获得适应变化的能力,发掘成长潜能;五是培养人格统合能力,塑造健全人格[1]7-11。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体目标有三个:一是治疗目标,即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尽快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给予专业化的训练和矫正,使其恢复心理健康,适应生活。二是预防目标,即心理健康教育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常出现的心理困扰和问题,结合社会现实情况,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和技巧,防患于未然。三是发展目标,即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心理问题,还要提升心理素质,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格全面发展,形成良好个性,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为他们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不论是治疗、预防还是发展,都是围绕心理健康而言的,目标比较单一。学校社会工作则相对宽泛一些,其工作目标不仅包含着心理健康还含有其他社会目标。上述五个目标中,协助学生获得实用知识和能力、获得应变能力、发展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重合,但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协调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的关系以形成教育合力,则不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因此,就工作目标而言,学校社会工作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又追求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服务对象不同

不同的工作目标导致了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的不同。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在教育领域内实施的社会福利活动,以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和社会适应困难的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协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健全心智体魄,学会友好相处、团结合作,为以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同时也要为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和治疗,使他们恢复健康,正常发展。但是根据其工作目标,它的服务对象又不仅仅包括在校学生,学校、家庭、社区也经常作为工作对象被学校社会工作纳入其中,以实现为学校教育目标和若干社会目标服务的目的。学校社会工作十分重视家庭、学校、社区的作用,注重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者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家庭、学校、社区也纳入了学校社会工作系统,成为它的服务对象。

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己任,所以它以学生为基本服务对象,最初只包括存在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心理工作者通过心理测量进行筛查诊断,然后对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治疗矫正,解决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健康。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观念开始变化,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心理问题的诊断与矫正,而开始致力于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健康发展,相应地,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也由个别学生扩展到全体学生,形成目前治疗、预防、发展并存的格局。

(三)工作方法不同

学校社会工作把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学校个案工作、学校小组工作、学校社区工作。

学校个案工作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秉承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价值观,在专业理论指导下,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和全面发展的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2]90。此处的学生是指全体学生,但主要还是指那些存在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学生,工作的形式是一对一的个别方式,为每个案主制定专业化的服务方案,从接案建立专业关系一直到结案评估跟进,有一套规范严谨的工作程序。在注重调动学生自身力量的同时,十分重视从学生所在的学校、家庭、社区等外在环境探寻影响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及促进学生改变的有利资源。

学校小组工作又称学校团体工作,它是把有服务需求的学生组成小组,通过组织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互助,促使参与团体的学生个体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行为方式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能力建设的提升[1]122。小组的类型多种多样,按功能一般分为教育小组、自助小组、治疗小组、休闲小组等。小组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个人所处的小组气氛、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经验等对个人解决问题和提高社会功能的影响,所以对小组的组成、小组的活动都有严格规范的要求。

学校社区工作把学校与社区连接起来。学校在社区内开展学生工作,协助社区建设,改善社区环境,强化学校与居民的联系、与社区的沟通。学校社区工作强调学校与社区双赢,学校可以利用社区资源为学生和学校服务,社区则可用学校资源净化社区环境,促进社区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其治疗、预防、发展的不同目标要求,结合教育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方法。目前常用的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和课外活动三种形式。

课堂教学就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教授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它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专业背景,有时间保障,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积极意义,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目标和发展目标。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解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它面向全体学生,那些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困扰以及有轻微心理疾病的学生是它的主要服务对象。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技能,技术含量高,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心理咨询一般包括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个别咨询是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团体咨询是把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组成小团体,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困惑和心理问题。与课堂教学相比,心理咨询更有针对性,能更深入有效地解决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治疗功能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课外活动主要是指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沙龙、主题班会、队会、家长学校、趣味心理运动会、心理小品大赛等。这些活动重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有利于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困扰。

可见,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各不相同。虽然看起来学校个案工作与个别咨询都属于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学校小组工作与团体咨询都是以小团体的形式开展工作,但认真比较发现,它们并不只是名称不同,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不小的差别。个别咨询比学校个案工作更关注从学生自身出发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强调运用专业的心理理论与技术。广义的心理咨询甚至包括了心理治疗,可以对一些较重的心理问题如严重适应不良、人格异常、各种神经症等进行治疗和矫正,这是学校个案工作所不及的。学校小组工作与团体咨询相比,内容上更宽泛,不局限于心理发展问题,所有与学生成长相关的内容均可包罗其中,而且小组工作的计划、组织、设计评估等环节更严谨规范。

学校社区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所特有的工作方法,它把学生工作从学校延伸到社区,注重学校与社区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优化了影响学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活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和使命,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与其相提并论的。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讲座、家长学校等课外活动形式也有调动社区资源为学生服务的影子,但它不强调服务社区、发展社区,与学校社区工作相比,最终的效果会弱化许多。

二、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一)二者都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都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人道主义是它们共同的哲学基础。人道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人置于社会的中心,强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地位。在学校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不论是学校社会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健康发展展开工作,体现为尊重平等、助人自助、服务精神三个基本理念。

1.尊重平等

尊重平等的理念就是尊重当事人,确认帮助者和被帮助者之间的平等关系。《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伦理守则》明确规定,社会工作者要尊重个人固有的尊严与价值[3]317。各国各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守则都强调尊重受助者的人格,维护受助者的利益[4]100。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以后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理论流派,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其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它对求助者的观念上,“尊重”“接纳”“通情的理解”“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已经成为心理学通用的基本理念。由此可见,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承认所有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价值与尊严,都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工作对象,不因年龄、性别、问题状况等不同而有所歧视;同时,也强调助人者与求助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求助者。

2.助人自助

所谓助人自助就是助人者调动求助者自身能量积极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说,助人者不仅仅是要帮助求助者解决当前面临的困扰,更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求助者自身的能量,使他们有信心、有能力去积极解决自己的问题。作为共同深受“以人为本”思想影响的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它们都相信人的潜能和价值,相信人具有自我成长的能力,相信求助者在良好环境作用下完全可以摆脱困境、健康成长,所以助人者最主要的作用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求助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挖掘其潜能,激发其固有的成长能力,恢复自信,使求助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能量解决自身问题,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助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此所谓“授人以鱼,一日享用。教人以渔,终身受用”[5]107。因此,助人自助不论是在学校社会工作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都被作为一个基本理念得到贯彻执行。

3.服务精神

服务是指通过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满足接受服务之对象需求的过程。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访问教师”运动,最初是帮助移民子女解决学习和生活适应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则是受益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卫生、心理测量和职业指导三个领域的发展及推动。比尔斯为精神病患者争取权益的《自觉之心》、比奈受法国教育部委托编制的世界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帕森斯为职业辅导创设的波士顿职业局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不管是学校社会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来源于社会的客观需求,为人服务是二者最基本的存在之道。在随后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服务精神始终贯穿其中,而且根据各自不同的工作目标,它们分别发展出各自完整有序的技术体系,使服务的方法和手段更专业、更科学,提高了服务的效果。

(二)二者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第五章第三十四条进一步阐述:“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8]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从上述法令法规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紧紧围绕着学校的教育目标开展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10]352。从前文所述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具体目标上看,学校社会工作与我国的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促进教育公平,协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社会变化,满足社会需要,健全社会化人格,挖掘潜能,积极面对生活挑战等不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素质吗?与我们所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向一致,不冲突、不矛盾。

心理健康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它的直接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但是其最终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学校整体教育目标服务。心理健康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较低层面的含义是没有心理疾病;较高层面的含义是一个人具有发展的心理状态,即个体心理处于最佳状态,适应良好并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转换为可操作的定义,一般认为心理健康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乐观;人格健全统一;自我观念正确;人际关系和谐;适应能力良好;行为与身份角色一致。综合来看,也就是要求一个人具备正常的心智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适应社会,与人为善,人格完整,行为正常。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提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明确指出了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心智健全、人际和睦、行为得体、人格完善,更有利于掌握知识技能、内化社会规范、顺利完成社会化,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健康发展的人。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最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三)二者都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且工作特性相互补充

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己任,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毋庸置疑。学校社会工作也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身处困境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环境适应等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当学生面临困境时,心理上总会出现种种困惑与不安。行为又是心理的外部表现,当心理紧张异常时又会表现出相应的不良行为。所以,学校社会工作关注那些身陷困境的学生时必然关注他们的心理痛苦。

但是,同样是帮助解决心理困扰,二者的工作特性却不相同。学校社会工作更关注环境的影响,关注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与沟通;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注重学生自身。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学校社会工作形成了四种工作模式,一是传统临床模式,认为学生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家庭,亲子互动不良是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主张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建立直接的“工作者—案主”关系,帮助他们形成较好的人际协调和情绪管理能力;二是学校变迁模式,认为学校功能和设施发挥不出效能导致学生困扰,工作重点就是改变不良的学校环境,特别是不适当的规章制度,以促进学生发展;三是社区学校模式,工作重点是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联系,增进了解与支持,学校为社区发展服务,也利用社区资源促进学生成长;四是社会互动模式,认为学生与学校互动不良、沟通不畅是问题产生的关键,工作重点在于解决学生与学校各系统互动中的障碍,实现良性互动、有效沟通。

纵观以上四种工作模式,后三种直接强调从外部环境入手或者协调个体与环境的联系互动解决学生的困难,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种传统临床模式虽然以解决学生自身问题为重心,但还是以协调家庭关系、增强亲子互动为着眼点。总之,学校社会工作把学生置于所处的环境之中,认为互动、交流不当是学生身处困境的根本原因,因此,特别注重协调关系,调动资源,帮助学生改变行为、适应环境、摆脱困境、和谐发展,这是它突出的工作特性。

相对于学校社会工作关注学生所处的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强调围绕学生自身开展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形式——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都是在校园内直接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的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学方法与技术,调动学生的潜能,改变错误认知,消除不良情绪,矫正问题行为,塑造健全人格,提高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特性不同,但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冲突,二者各有优势,相互补充。

心理与现实是一种因果关系,现实的因造成了心理的果。所以,学生的心理问题表面上看是情绪不良、认知错误、个性偏差等,究其原因常常与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关,如家庭、学校、社区的影响。若只围绕学生自身展开工作,仅仅挖掘学生自己的能力,不从家庭、学校、社区等周边环境寻求支持力量,将会大大降低教育的效果。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把工作重心放在校园内,放在学生身上,不擅长与环境互动、整合资源,在实际工作中也常常受困于此,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学校社会工作高度关注学生的生存发展环境,强调“人在情境中”,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恰恰弥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但是,如果从对心理问题研究的专业性和深刻性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则更胜一筹。为了便于教育与辅导,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诊断评估,从完全健康到有严重精神疾病划分成若干等级,然后再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根据心理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专业的理论与技术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经过严格诊断鉴别转介到专门医疗机构进行正规治疗;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讲座、心理沙龙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另外,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挖掘潜能,提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这项活动既可以通过一对一的个别咨询完成,也可以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

在工作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也显示出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以心理咨询为例,有数十种专业的心理咨询理论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咨询方法和技巧,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我国已经规定进行心理咨询必须要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虽然学校社会工作者也学习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但是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相对逊色得多。

如此看来,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结合起来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既可细致分类,运用专业技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又可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加强互动,协调关系,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在具体开展工作时,先由心理健康教育者进行测量诊断,再分类进行教育辅导;需要与家庭、学校、社区等沟通联络、争取资源时由学校社工负责;而那些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则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来完成。这样二者协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通过上述对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二者在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工作对象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但它们却都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都围绕学校的教育目标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开展工作,所以从根本上讲二者不矛盾、不对立。而且,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二者的工作特性相互补充,各有优势,因此,应该欢迎学校社会工作进驻校园,与心理健康教育一起共同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协同合作,取长补短,弥补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共同促进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的实现。

[1]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范明林.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3]徐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万仁德.社会工作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岳晓东.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N].人民日报,2004-03-16(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N]. 人民日报,2016-02-23(23).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N]. 人民日报,2006-06-30(12).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1).

[10]史柏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李逢超)

[收稿日期]2016-03-01

2016-03-01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社会工作视域下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研究”(DEA110206)。

刘海鹰,女,山东临朐人,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昕,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B844

A

1672-0040(2016)03-0099-0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社区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心理感受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