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行文本看汉英旅游景介之差异

2016-04-03 20:30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张 双 江

(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从平行文本看汉英旅游景介之差异

张 双 江

(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350116)

摘要:以四个汉英旅游景介的真实文本案例为语料,从平行文本角度切入,探讨汉英旅游景介文本的特点和区别。通过汉英平行文本的言语、文本和文化三个层面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汉语和英语的旅游景介文本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模式。

关键词:旅游景介文本;平行文本;旅游英译

旅游景点介绍为游客提供旅游的相关信息,帮助游客了解该景点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激发游客的兴趣,让他们心神往之。因此,信息性和诱导性是旅游资料翻译的主要出发点和目的[1]。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语旅游文本通常更像散文,辞藻华丽,讲究四言八句,行文工整,琅琅上口;而英语旅游文本偏向说明文,表达直观通俗,行文简约,结构严谨,用词简洁,更多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差异使得汉英旅游景介文本表现大相径庭。

“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指语言不同,语境相似情况下产生的不同文本,在翻译研究中,平行文本可以检验如何用不同语言表达相似的情况。因而,“把众多的平行文本搜集起来,按一定标准组合在一起就形成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ora),可以是与原文内容相关、功能类似的译入语参考资料,其形式有专题性文章、百科全书词条及词典解释和例句等”[2]。

本文从平行文本角度切入,选取汉英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以期给汉英旅游翻译带来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所选平行文本简介

汉语旅游景介文本一“童话世界九寨沟”(简称C1)选自四川省九寨沟的官方网站,文本二“天门山”(简称C2)选自旅游宣传手册《天门山乐游指南》。九寨沟和天门山均是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最热门也是最著名的旅游胜地。

英语旅游景介文本一“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简称E1)选自美国黄石公园的官方网站,黄石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是“北温带地区现存最大且仍然近乎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石化森林之一”。文本二“The Grand Canyon”(简称E2)选自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官方网站,该景区在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在许多非权威版本的世界七大自然奇观列表上都有大峡谷的名字。

所选的旅游景介文本都是中、美两国著名自然景区的简介,以吸引游客为目的,均属于旅游景区介绍宣传文本,并且九寨沟、天门山在中国的旅游地位不次于黄石国家公园和科罗拉多大峡谷在美国人心中的位置。所选的汉语和英文平行文本描写类型一致、目的相同、预期功能也一样,并均具有一定代表性,能最直观反映汉英旅游景介文本的各自特点。

二、汉英旅游景介平行文本的分析和比较

作为旅游景介文本,需要充分考虑并激发其“信息+宣传鼓动”功能。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和目的语对象观念的不同,汉语和英语的旅游文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试图结合这四个文本案例从言语层面、文本层面和文化层面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1.言语层面

汉语旅游景介文本C1对九寨沟整个旅游景区的介绍约1 200多字,C2对天门山的具体介绍也多达600多字,这两个文本均充分体现了汉语旅游宣传的言语特点。具体表现在:①在文体表达上,C1、C2两个文本更类似于抒情散文,文字优美,辞藻华丽,用词夸张,极尽煽情,读起来琅琅上口。如C1中“仲春树绿花艳,盛夏幽湖翠山,金秋尽染山林,隆冬冰塑自然”;C2中“天门山山体孤峰高耸、气势临空独尊……天门洞,悬于千寻素壁之上,成为奇绝天下的胜景”等。②在修辞手法上,C1、C2两个文本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夸张、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如C1中“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是对偶、引用;又如C2中“大道借山势扶摇直上,九十九弯弯弯紧连,层层叠起,宛若飞龙盘旋,直通天际”更将拟人、比喻、夸张揉合在一起,形象生动,让人身临其境。③在文字特点上,汉语语篇较正式,句式较长,力求在一个句子中把事物描绘清楚,并且深受古代骈体文影响,多用四字结构的词语,韵律感强、充满诗意。如C1中“人间仙境”“奇水荟萃”“水光浮翠”“永放光彩”,C2中“孤峰高耸”“临空独尊”“惊世之作”等等。

英语旅游景介文本E1、E2通篇均只有二三百词,从中也可充分体会到英语旅游宣传的语言简练。从文体表达上看,英文文本较偏近说明文体,平铺直叙的多,抒情夸张的少;从修辞手法上看,在英文文本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并不多,最多是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的手法;从文字特点上看,句式简单、用词简洁,多用被动语态。E1中10个句子有4处使用了被动语态,在E2中的21个句子有5处使用了被动语态;同时E1、E2中的句式多为简单句,少量出现伴随状语或简单的从句结构。使用修辞手法的屈指可数,如E1 中“Yellowstone is a treasure that inspires awe in travel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E2 中对于大峡谷的描述也仅仅使用了几个简单的形容词来描述:“overwhelming size and its intricate and colorful landscape”“it is unmatched throughout the world for visit”。

通过平行文本的比较分析发现,在言语层面,汉语的文本通篇用词华丽,注重气氛的渲染,读来气势磅礴、形象生动,描绘性的词汇随处可见,修辞手法、古体骈文信手拈来,篇幅饱满,较符合汉语文本一贯的审美模式。而英语的文本篇幅只占到汉语三分之一或一半左右,行文虽然流畅,可是却不像汉语那般随处可见修辞和描绘,更多使用简单句和被动语态来陈述客观事实,用词简单,通俗易懂。

2.文本层面

(1)文本信息承载。汉语旅游景介文本C1、C2全篇近一半文字都是抒情表意的,没有实质性的信息,作者单方面地表达情感,多美化并主观地抬高景区身价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如C1 中“以翠湖、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蓝冰‘六绝’著称于世”“九寨沟作为一个世界罕见的地质地貌带和生物多样性地区,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C2中的“被尊为张家界的文化之魂、精神之魂,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的难解之谜”“堪称天下第一公路奇观”等等,这些夸张煽情的描述很能吸引中国游客的眼球,以突显其独特风范来实现汉语旅游文本的诱导功能。此外,中国人自古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物质和精神体验相结合,欣赏美景时会带上浓厚的人文气息,把诗歌、典故和美景一起欣赏。因此,汉语的旅游景介文本在写景时大多融合了古迹、名家名篇、甚至神话传说等文化典故,以景寄情、以情写景、情景交融,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得到文化的熏陶。

英语旅游景介文本E1、E2通篇以细腻的笔触交代了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和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基本构成和旅游景点等基本的、实质性的旅游信息,不夸张、不渲染,客观具体。同时,因为西方人崇尚“个体思维”,景是景,人是人,不混为一谈。因此,英语的旅游景介文本就景说景,几乎不涉及人文典故,也不刻意美化或渲染自然景观。

在文本信息承载方面,汉语旅游景介文本注重情感的抒发,喜欢把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相结合,虚实交错,因而非实用性信息会占据一半篇幅以上;而英语旅游景介文本仅仅是单纯地传达自然景区的基本信息,不引入个人情感,虽然也客观详实、具体生动,但比起汉语文本就平淡了许多。

(2)文本语用功能。汉语旅游景介文本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①文风华丽、以情感人;为引起游客共鸣,文本使用大量华丽辞藻,引章据典、以情诱人,迂回曲折、引人入胜,诱导游客前往观光,以实现旅游文本预期的“诱导”功能。有时为了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会冠以景点许多头衔,如C2中“堪称天下第一公路奇观”“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等。②多以第三人称或官方的立场来陈述,有时甚至出现华而不实的官样文字,这是汉语文本所特有的;如C1中“九寨沟,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保护好九寨沟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每一个旅游者的责任”等。③在抬高景区身价同时不忘旅游也是一种知识教育;中国自古受孔子“信而好古”的思想影响,推崇古迹、崇拜名家,汉语文本中所呈现的地理历史、科教人文信息不仅仅是为了显示旅游景区的观赏价值和独特性,点出内含的历史古迹的文化价值,以抬高景区身价,同时也是为了文化的传承、知识的普及和对历史的领悟。如C1中“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风景名胜区”,C2中“(天门山)被尊为张家界的文化之魂、精神之魂,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

英语旅游景介文本往往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用词简洁,不抒发感情,只是朴实描写景区状况,客观陈述景区特点,不用历史人文因素来增加游客对自然景观的兴趣。有时会使用第二人称来描述,显得平易近人,更贴近受众。如E2中“Here too are walkways and overlooks that let you take in the grandeur of the canyon.”“Possibly the best way to experience the canyon is on a Grand Canyon Rafting Trip down the roaring Colorado River.”E1中对黄石国家公园的描述也比较平实,“Established in 1872 by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its many wonders and “for the enjoyment of the people,”and now encompassing 2.2 million acres.”

在文本语用功能方面,汉语文本偏重以景寄情、以情感人,而且喜欢用人文气息来增加景区的吸引力,这符合中国游客的审美观,也能充分唤起中国游客的情感认同,达到中文旅游宣传文本的目的。而英文旅游景介文本的介绍比较客观,不走情感路线,客观平实,由游客自己去体会探索,这充分传达了西方人追逐自由,强调个体的思维习惯。

3.文化层面

汉语旅游景介文本在文化层面的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旅游的一大特色;中国大部分的旅游景区都可与历史遗迹、名人名篇或独特人文联系起来,旅游对于大多中国人来说,最高境界就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历史文化的再教育。②偏好宁静美丽的山水景观,对于中国人来说,旅游是和家人、朋友一起时的享乐放松。C1、C2侧重的都是对山水景观的描述,极力地渲染美化自然景观,让一个普通的景观都能呈现出飘渺神秘、迷人出尘的气息,令人向往。③崇尚宗教文化、重视历史的传承;中国著名的旅游景观,特别是名山胜景往往都跟寺庙、宗教有关,几乎每一处景区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或历史故事,这些都是中国旅游的重要部分。如C1中“藏族特色浓郁而神秘,又构成了九寨沟独特的旅游文化”,C2对于天门山的描述“天文化”“仙山文化”“天门山寺,自明朝以来香火鼎盛,是湘西的佛教中心”。

英语旅游景介文本在文化层面的表现主要是:①仅仅着眼于自然景观本身,不因为历史遗迹或名家名篇而去旅游,这主要是由于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追求自由的思维;②西方的旅游审美是以征服自然、探索冒险为追求的,所以,在旅游景介文本中偏重的不是自然景观的美,而重在追求冒险、探索自然,因而,多以瀑布、险峰、悬崖等景观为旅游目的地。如E1描绘黄石公园“1200 feet deep and highlighted by the powerful Lower Falls”,E2“For the truly adventurous,the inner canyon awaits”“many miles of paved and unpaved walkways along the rim”等。

在文化层面,因为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差异,也由于旅游目的的不同,导致了汉语旅游景介文本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的结合,强调“物我交融”,多引经据典以增强景观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英语旅游景介文本相较于汉语文本来说,不突出人文历史因素,更关注景观本身的旅游价值,同时,为迎合西方游客冒险、征服的心理,多侧重介绍有挑战性的、危险的景观,以满足他们探索自然,释放压力的目的。

三、结语

汉语旅游景介文本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语篇较正式,文本规范,擅长抒情表意,以情动人,同时,经常把一个地方或景区的历史、人文、典故等融合起来全方位地表现景观的优越性和独特性,讲究“天人合一”的同时不忘传授历史文化知识,甚至用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吸引游客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简而言之,汉语文本注重的是文本的“信息功能和表达功能”。

而英文旅游景介文本受西方思维的影响,侧重介绍自然景观本身,不喜欢附加人文意境,偏重实用性信息,不喜欢夸大或营造气氛,客观真实地提供必须的信息量,虽然有时描写得也很生动形象,但比起中文的文本来说却显得平淡,句式简单,用词简洁,偏重的仅仅是文本的“信息功能”,这样的手法却是符合西方受众需求的。

译文在表述原文内容时按照目标语的文本习惯表述,必将达到类似原文的语气交际目的,这样的译文就是合格的[3]。因而,参照“平行文本”,汉语旅游景介文本的翻译必须充分考虑西方受众需求,力求做到:①不能按中国的表达习惯和审美情趣逐字翻译,必须考虑到西方的语言习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译,有效地传递必要的信息;②对于一些辞藻华丽、华而不实的文字,要做适当的处理或改写,使之更符合西方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否则就会出现不知所云或者意思完全领会错误的现象;③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特殊的地理环境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候找不到相应的词汇,容易出现词汇空白现象[4],这时应站在西方游客的立场上,选择合适词语,改译为西方游客能够接受、理解的信息。一味地删减,会不够“忠实于原文”;而如果只考虑西方的表达方式,就无法领会中文的神奇和优美。因此,如何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翻译出西方受众更愿意接受的译文,是译者们在旅游翻译中要探讨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67.

[2]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91.

[3] 李德超,王克非.平行文本比较模式与旅游文本的英译[J].中国翻译,2009(4):54-58.

[4] 王绍舫.英汉旅游篇章中词汇认知图式的文化对比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1,23(1):83-85.

【责任编辑刘洋】

Differencesof Introduction to Scenic Spot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Perspective of Parallel Texts

Zhang Shuangj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16,China)

Abstract:Four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exts of scenic spots are observ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allel text.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arallel texts are discussed from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discourse,text and culture.The research arrives at the conclusion that some disparities in culture and thought pattern exis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ntroduction texts of scenic spots,which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with little awareness of the disparities.

Key words:introduction text of scenic spots;parallel text;tourist translation

收稿日期:2016-01-22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B类课题(JB12014S)。

作者简介:张双江(1980-),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讲师。

文章编号:2095-5464(2016)03-0370-04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志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