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在影响艺术史?
——关于艺术史的书写与转译

2016-04-03 20:32编者按韩晶
当代美术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前卫艺术史观者

编者按:韩晶



究竟是谁在影响艺术史?
——关于艺术史的书写与转译

编者按:韩晶

毋庸置疑,艺术是一部社会发展的视觉史——每一次科技革命、每一次历史变迁、每一次时代更迭,都能从艺术的图像、技法、风格、样式、观念中,找到端倪、也找到烙印。

有趣的是,这本大部头的视觉史,除了艺术作品本身,作为时代的结晶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篇章之外,由它引发和衍生的种种文献、研究、理论、批评、记录与传播,也成为时代变革、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和文化积淀。并反过来对艺术创作本身、艺术的认知、艺术与公众的关系、艺术的跨学科发展、艺术的社会性……起着不可忽略的激荡作用。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一样,关于艺术家与艺术品、艺术创作、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传播……的关系,同样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它们各自有自己独特属性,但又彼此影响、相互映射。

一方面,从整体上看,社会和时代,对艺术创作的局限或催生,决定着艺术理论与研究的方向和范畴;另一方面,从个体上看,“1000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让同一时代、同一社会,对同一个艺术现象、同一件艺术品,也存在着百家争鸣;与此同时,艺术的传播过程,伴随着媒体的不同属性、跨地域带来的文化差异、语言与语义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其中的误读、删减、篡改、节选……都让一部艺术史,衍生出无数的切片。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间的交往甚密,文化和艺术上的交叉、重叠、冲突、融合、彼此的输出与输入,都让原本就微妙的艺术史,在资讯的狂流和资本的影响下,变得更加纷繁复杂。艺术史的书写,一度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议题。

就在艺术史书写的标准、定律、规则,其客观性与主观性、资料性与生动性、历史性与当下性……尚未定论之际,艺术史的传播与转译,又成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话题。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在今天,没有一种文化,能在单一、封闭、绝缘的环境下孵化。它不是从内向外寻求扩张,就必然从外向内被打破。而在全球化的当下,这便让艺术史的传播和转译,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频繁和重要。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西方文艺理论的介入、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密不可分。那些通过译者,漂洋过海而来的理论与资讯,不仅仅是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组成部分,更是塑造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一把利刃。

鉴于此,本期《当代美术家》杂志,邀请到一批西方文艺理论的译者——作为一手文献的接收、转译和传播者,作为外来文化与母语的双重载体,他们用怎样的标准选择文本?用怎样的方式进行翻译?用怎样的智慧和技巧,来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裂隙?又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结构、语言水平、文学修养、价值判断上,可能带来的主观影响?

让我们通过他们的经验与困惑,进一步厘清,究竟是谁,在影响着艺术史……

话题Special Topics

贺玉高

艰深的艺术理论著作的翻译需要了解原作者的理论背景与社会背景,这些背景更加具体地体现于作者的气质……

王玉冬

同具有“叙事暴力”的叙事性美术史文字相比,巴克森德尔所主张的这种基于视觉线索而得来的“限制性”文字描写,并不会在读者与观者面前耀武扬威,它们在指引观者观看的同时,总能给予观者与读者一定的开放性……

吴毅强

克洛认为,两者之间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前卫艺术和大众文化都是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格林伯格所区分的那么绝对和严格,甚至,前卫艺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大众文化……

王志亮

本雅明·布赫洛在一系列个案研究背后,贯穿着一套研究新前卫的方法,或者可以说是理论视角。正是这一独特的理论视角,让本雅明·布赫洛的写作成为北美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研究新前卫的重要文本……

Who is the Influence of Art History?——About the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Art History

Editor Note: Han Jing

猜你喜欢
前卫艺术史观者
端午节观龙舟赛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前卫老头”刘基灿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前卫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