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特色栏目优势,促进地域文化研究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泛韩江文化研究”专栏综述

2016-04-03 16:30:09翁奕波
关键词:客家文化

翁奕波

(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 汕头 515063)



发挥特色栏目优势,促进地域文化研究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泛韩江文化研究”专栏综述

翁奕波

(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广东汕头515063)

摘要:汕头大学位于韩江下游出海口的潮汕文化核心区域汕头市,是粤东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有义务和责任去推动和促进韩江流域两大地域性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研究。因而,1985年《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办伊始,便把这两大地域性文化纳入自己的编辑板块之中,并于1987年开设了《岭东文史》专栏。《岭东文史》几经衍变,于2004年定为《泛韩江文化研究》专栏。从1987- 2016年,这一专栏已走过了近30个年头,为韩江流域的两大地域性文化尤其是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做出了相当的努力和贡献。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和提高,使其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汕头大学学报;岭东人文;泛韩江文化研究;潮汕历史文化;客家文化

韩江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韩江源出赣闽粤三省交界之山地。上游有两源,西源为梅江,北源为汀江。汇于大埔县之三河坝,南流至潮安,乃出山地而入平原,分支入海。”[1]韩江流域孕育着独具特色的两大地域性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

潮汕文化“属于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是“由讲潮汕话的民系(也就是潮人)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2]。潮汕文化,可以上溯至12000年以上,王治功教授在《关于潮汕史前文化的年代问题》中认为:“在邻里漳州存在距今4- 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今日潮汕地区,既存在距今1.2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文化,也存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潮汕历史文化源头当在这里。”[3]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文化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徙,潮汕文化向外传播。同时吸收其他文化因素,不断发展。”[4]由此形成了潮人遍布海内外,即“海外一个潮汕,海内一个潮汕”的文化格局。因而,潮汕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和独特的文化个性,是吸取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不断融合和发展而成的一种地域性文化。

客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同样独具文化个性。客家文化有东江客家和韩江客家两个系统。韩江流域是客家文化的腹心地,它以梅州为核心,东延福建,北接江西,西连东江,是客家文化的继发地和标志地,它承接和优化了东江流域客家文化,促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客家文化源于畲、瑶、疍、僚各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是以南迁的中原移民为主体融合南方少数民族形成的文化共同体。客家文化以耕读文化为特征,以祖先崇拜、尊师重教、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为特质,是一种融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

汕头大学位于韩江下游出海口的潮汕文化核心区域汕头市,是粤东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有义务和责任去推动和促进韩江流域两大地域性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研究。因而,《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从1987年第2期起就开设了《岭东文史》专栏。所谓岭东,即五岭之东,涵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等地域性文化。《岭东文史》重在文史,刊发了方尔庄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潮州人民反对英领事坚佐治入城的斗争》、甘观仕的《五四运动在潮汕》等文章。为了突破狭义的文史之囿,从1988年第一、二期合刊起,便改为《岭东人文》。2003年为呼应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倡议的潮学研究(1997年经饶宗颐教授及众多专家学者论定,将潮汕文化改为潮人文化,潮汕文化研究遂称为潮学),《岭东人文》曾一度改名为《潮学研究》。2004年学报全面改版之际,又把《潮学研究》改为《泛韩江文化研究》,扩大了“岭东人文”的范围,一是拓宽“人文”的范畴,把“人文”延展至宽泛的文化领域;二是拓宽了“岭东”的地域局限,把韩江流域延展至与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相关的周边文化之中,使之视野更加开阔,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为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研究服务,更好地突出汕头大学学报所在地两大地域性文化的个性特征。从《岭东文史》到《岭东人文》到《泛韩江文化研究》专栏,走过了近30年的岁月。在即将踏上而立之年的时候,回顾并审视这一段编辑历史,总结经验,对于“不惑”乃至“知天命”之展望,无疑是有意义的。

一、《岭东人文》阶段

《泛韩江文化研究》专栏始于《岭东文史》,历经《岭东人文》到《潮学研究》,共有17年的编辑历程,我们把这17年的编辑历程称之为《岭东人文》阶段。《岭东人文》阶段适逢改革开放以来潮、客历史文化研究热潮之兴起,有幸跻身其中,刊发了有关潮、客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文章共165篇,见证了韩江流域潮、客历史文化研究热潮兴起之学术风貌。

(一)历史与历史人物研究文章,共有60篇

1.有关潮汕历史源头的探寻和史前文化研究的文章。如陈家麟的《潮汕地区先民考辨》《有关古代揭阳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王治功的《潮人文化至少六千年的科学依据》《关于潮汕史前文化的年代问题》,汕头大学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汕头历史学会南澳分会的《广东南澳县古文化遗址考察记》,刘丽君译《考古学家麦兆汉及其对粤东考古的贡献》,吴金夫《揭岭、揭岭长和揭阳故城新探》等。王治功的《潮人文化至少六千年的科学依据》,在前人考证的基础上,根据南澳象山遗址出土的小石器、潮安陈桥遗址、石尾山贝丘遗址、池湖贝丘遗址等出土的石器和陶器,认定:“潮汕的历史文化距今至少六千年,推测至万年以上。”[5]陈家麟的《潮汕地区先民考辨》一文,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闽粤族才是潮汕地区先民的观点。这都是对潮汕历史文化的新开拓、新突破。

2.有关历史文献的校勘和研究的文章。如徐蜀的《现存古潮州最早的地方志——嘉靖〈潮州府志〉》,陈家麟的《〈三阳志〉〈三阳图志〉研究五题》《〈东里志·沿革纪〉正误》、卢山红的《饶本〈潮州志〉的编撰方法、旨趣和成就》等。这些文章的刊发,促进和协助了潮汕历史文献的整理和正确使用。

3.有关潮汕历史名人研究的文章。如研究陈元光的文章,主要有谢重光的《〈唐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考〉质疑——附论陈元光平蛮开漳的性质》、王治功的《陈元光的政治思想及其实践》、翁奕波的《陈元光诗歌概说》等。研究翁万达的文章,主要有朱仲玉的《翁万达生平功业述略》、崔曙庭的《翁万达对鞑靼的通贡互市主张》、庄义青的《〈稽衍集〉重辑本的史料价值》、黄赞发的《翁万达的军旅生涯和典边韬略》等。研究林大钦的文章,主要有黄挺的《林大钦政治思想述略》、黄赞发的《明代状元林大钦述议》、吴金夫的《潮州状元林大钦和他的诗》等。研究唐伯元的文章,主要有王煜的《王守仁的“诤友”唐伯元》、黄挺的《唐伯元的心性论与修身崇礼说》等。研究丁日昌的文章,主要有吴忠民的《论丁日昌的洋务思想》,赵春晨的《丁日昌与江南制造总局》《丁日昌〈揭阳新乐府〉写作年代考》,周小川的《丁日昌与持静斋藏书》,方尔庄的《丁日昌的吏治观》等。还有一些其他历史人物研究的文章,如黄桂的《韩愈与潮州若干史实辨析》、黄赞发的《薛中离述论》、郑焕隆的《蓝鼎元在潮政绩及其著述》《周光镐事迹编年》、范耀登的《近代岭东学者杨毓辉、杨史彬的洋务思想》等。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历史演变发展中所留下的足迹无疑是历史长河之中最为鲜明最为沉重的印痕。对潮汕历史人物的研究,无疑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潮汕文化研究的综述和潮汕文化特质的研究,共有20篇

1.潮汕文化研究的综述和某方面宏观研究的文章。如赵春晨、黄绮文、刘启林、范耀登的《建国以来潮汕史研究述评》,陈家麟的《有关“潮汕文化”的若干理论问题》,黄挺的《明代潮州儒学概说》《潮州王门学派简述》等。

2.潮汕文化特质研究的文章。如余潮仁的《试谈潮汕人的心态特征》、陈友义的《试论地理环境对潮汕传统文化精细特色的影响》等。

3.畲族文化研究的文章。主要有姜永兴的《潮州凤凰山畲族历史研究三题》、陈训先的《论粤东畲族的族源及其图腾崇拜》等。综述的文章有利于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特质研究的文章则有利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方言与文化研究,共有22篇

1.潮汕方言的研究文章。有语音的描述研究,如李新魁的《二百年前的潮州音》,林伦伦的《广东闽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征》《试论汕头方言的形成过程》,林道祥的《潮州话的一种特殊变调》等。

2.词汇、语法的深度研究文章。如李新魁、林伦伦的《潮汕方言词本字研究》,少光的《潮汕话的三种特殊构形法》,杨岚的《潮汕方言古语词考释》,陈伟武《〈潮汕方言词考释〉续貂》,王彦坤的《潮州话动词或处所名词前面的“来”》、林伦伦的《潮汕方言实词的几种词法特点》《潮汕方言的虚词及其语法意义》等。

3.方言与文化以及方言的掌握利用的研究文章。如林伦伦的《潮汕话谚语的文化内涵》,陈焕良《利用潮汕方言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等。这些文章既有宏观的研究,也有微观的辨析,比较全面地对潮汕方言做了系统而又深入的探讨。

(四)民俗与民间信仰研究,共有8篇

民俗文化研究的文章不多,主要在于对潮州古代民俗的探讨和当代潮汕民俗形态与性质的探讨,如顾吉辰的《宋代潮州社会风俗述略》、庄义青的《也谈宋代潮州民俗——与顾吉辰同志商榷》,鲁牛(王治功)的《潮汕游神与南极大帝考释》和隗芾的《傩文化在潮汕的变异形态》等。比较集中的是关于三山国王信仰研究的文章,如黄国汉的《三山神当是山岳神和社会神的混合体》,贝闻喜、陈惠国的《陈元光的〈祀潮州三山神题壁〉诗校释》,吴金夫的《三山国王庙面面观》,吴金夫、刘逸、刘道猷《首届三山神学术研讨会综述》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革期间破四旧的余威犹在,民俗文化的研究仍带有某些敏感成分,因而,潮汕民俗文化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刊发的文章也相对较少,鲁牛、隗芾等文章对潮汕民俗文化的探讨,以及三山国王信仰研究文章的刊发,无疑是这一阶段潮汕文化研究的亮点。

(五)潮剧与潮汕文学以及民间文艺研究,共有17篇

潮剧以潮安出土的明代宣德写本《刘希必金钗记》为证,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潮汕文化的主角,但刊发的学术文章不多。不过,却抓住了两个要点。一是源流的考证,有吴二持的《〈明本潮州戏文五种〉版本研究(综合评介)》、吴真的《刘文龙故事述考——以潮州出土〈刘希必金钗记〉为中心》和林道祥的《明本潮州戏文词语选释》等;二是潮剧的审美研究,有林淳钧的《潮剧舞台表演的美学特征》,郑适然的《试论张华云潮剧喜剧的美学特色》等。这样,也算是尽了应尽的职责,但毕竟还是关注不够。潮汕文学和民间文艺尤其是潮汕工艺也是潮汕文化的主角,刊发的文章也不多,主要有谭微中的《谈潮汕〈前贤诗萃〉的编选和评说》,周健的《〈潮州文概〉评介》,《韩愈〈左迁〉诗之“蓝关”乃龙川“蓝关”说》,陈健的《群体意识:反满而不反清及其它——〈三春梦〉研究之二》,陈海鹰的《潮汕歌谣浅探》,曾健平的《潮汕民居的审美意蕴——以陈慈黉侨宅个案研究为例》,陈志民的《潮汕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特色》等。潮剧、潮州歌谣、潮州工艺等承载着厚重的潮汕文化,是潮汕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刊发的研究文章不多。显然,对潮剧与民间艺术研究的关注还不到位。

(六)侨乡与海外潮人文化研究,共有8篇

主要有黄兰淮的《潮汕人移居海外述略》,黄光武的《红头船的产生及其作用和影响》,黄挺的《从沈氏〈家传〉和〈祠堂记〉看早期潮侨的文化心态》,黄洁玲的《鸦片战争后闽粤人大量移居东南亚的原因及其文化背景》,黄绮文的《海外潮侨与孙中山之“振兴中华”》,吴榕青、黄挺《1949年以前海外潮人在本土捐资兴学概述》,苏文纪的《近代港澳与海外潮人对潮汕教育事业的贡献》等。侨乡文化与海外潮人文化是潮汕文化尤为重要的个性特征之一,刊发的文章选题还比较零散,研究还有待于深化。

(七)潮汕经济与商会文化研究,共有17篇

首先是潮州经济史研究的文章,如黄挺、杜经国《宋至清闽粤赣边的交通及其经济联系》、黄挺的《明代中期潮州工商业重兴与民风之变化》、黄绮文的《汕头开埠以来的华侨投资》等。其次是潮汕经济现状及其发展研究文章,如王宣喻、杜惠美的《1993- 2000年汕头市工业发展状况分析》,赵萃、曾大斌的《关于汕头经济特区利用外资问题的探讨》,黄联雄、陈晓峰的《汕头特区金融国际化问题的思考》,刘建其《论汕头与台湾直接通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李友根的《汕头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研究》,刘明强、黎均湛、陈歆的《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电子商务初论》,孔淑红的《汕头市9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等。再次是商会文化研究文章,如钟佳华的《清末潮汕地区商业组织初探》,黄挺的《1933- 1934年金融危机中的汕头市商会》等。潮商研究的重点是商会文化,刊发的文章虽然有一些,但未能突出这一重点。经济研究能联系现实,也是一个亮点。

(八)客家文化研究,共有12篇

重点是客家方言研究文章,如李惠昌的《客方言口语中的古词语考辨》《客方言的词汇特征》《五华话古次浊声母的声调演变》《客方言五华话阴声韵字本字考释》,吴金夫的《客家方言与民系形成的时间和地点》,潘家懿的《海陆丰客家话与台湾“海陆客”》,严修鸿的《客家方言与周边方言的关系词》,段英的《四川黄联关客家话与梅县客家话的比较》等。再就是客家文化源流的研究,如张应斌、谢友祥的《黄遵宪的客家源流观》,谢重光的《客家普遍溯源于宁化石壁的文化意蕴》,刘丽川的《深圳客家宗族派衍与传统村落拓展——以龙岗坑梓黄氏为例》等。还有客家文学艺术方面的文章,如吴金夫的《清代梅州竹枝词浅说》等。局限于客观条件,客家文化研究的文章刊发不多,但方言研究和文化源流研究相对集中,重点也相对突出。

综观《岭东人文》阶段刊发的文章,至少有如下几种倾向是明显的。其一,偏重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其二,偏重于历史方面的研究;其三,偏重于方言的研究;其四,偏重于潮剧和文艺的研究而轻于潮汕工艺的研究;其五,重于潮汕经济的研究而轻于商会文化的研究。究其原因,主客观因素皆有。客观因素主要有:(1)汕头大学位于汕头市,客家地区则有嘉应学院,1989年嘉应学院就已成立了客家文化研究室,并于1990年改为客家研究所,2006年升格为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汕头大学学报要想得到优质稿件,实在是鞭长莫及;(2)受制于汕头大学本身的学术团队,汕头大学开创之初设有历史系,历史研究当然是其强项,而中文系也不乏方言研究学者,故历史与方言研究成为强项;(3)潮、客历史文化研究热潮正在兴起,民间文化研究机构尚在创设,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1991年才成立,当务之急当然是资料的收集整理,因而能够提供给学报的优质学术文章不多。主观因素主要是缺乏主动组稿的意识,刊发文章多为来稿甄选。

二、《泛韩江文化研究》阶段

2004年,《岭东人文》专栏改为《泛韩江文化研究》至2016年第2期,为“泛韩江文化研究”阶段。“泛韩江文化研究”阶段又走过了13年的时光。“泛韩江文化研究”阶段是潮、客历史文化研究历经兴起阶段的热潮之后,步入深入研究有序发展的阶段,把视野扩展至韩江流域周边地区的文化研究,旨在协助与促进潮、客尤其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深入拓展的新层次。虽然不尽人意,但也的确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做出了成绩,共刊发学术文章148篇。

(一)历史与历史人物研究,共32篇

一是关于潮汕历史源流的继续追寻、探索的文章,如徐光华的《史定何时任南越国揭阳县令》,彭妙艳的《“揭”与“揭阳”能否划等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汕头市博物馆的《潮阳新坡遗址的发掘及其意义》,陈立群的《福建东山岛旧石器时代文化》,陈占山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涉潮史事述论》等。二是汕头开埠史与潮汕文化关系的研究文章,如翁奕波的《1860:潮人文化的转折点》,陈荆淮的《汕头开埠时间专论》,陈勇的《潮海开关史考略》等。三是历史人物与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如陈占山、谢杨平的《宋代潮州籍官员的为政表现及影响》,杨映红的《唐伯元与东林诸子交游考略》,孙占卿的《薛中离著作考》《曾习经与梁启超》,陈佳臻的《三山国王“受封于宋”考辨》等。汕头开埠的时间究竟是1858年、1861年、1864年,还是1860年,颇多争议,历时十多载,终于于汕头开埠150周年纪念之际的讨论中取得共识。认同赵春晨教授1995年发表于《潮学研究》第3期的论文《汕头开埠史实考》的观点,根据中美《天津条约》和清宫档案等第一手资料,确认汕头开埠时间为1860年1月1日。[6]为此,《泛韩江文化研究》专栏刊发了一组专辑文章,配合并促进了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综述与文化特征研究,共19篇

主要有整体文化研究的综述,如甘于恩、周洪涛的《20世纪90年代潮汕文化研究综述》、陈友义、张妍瑾的《近代潮汕文化的嬗变及其历史启示》、吴永章《明清韩江流域疍民社会散论》等;其次是潮汕文化的海洋文化特征研究文章,如郑松辉的《文化传承视野中潮汕海洋文化习俗探微》《论潮汕近代民居建筑的海洋文化内涵》《潮汕海洋文学初探》,徐晓燕的《潮人崇儒亦善贾——试论潮人文化心态的二重性》等。潮汕地区濒临南海,海洋文化特征突出。秦汉之后,大批中原移民不断南迁入潮,中原文化也随之融入潮汕,潮汕地区逐渐由以原住民为主、移民为辅的民系构成发展到以移民为主原住民为辅的民系构成,潮汕文化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农耕文化为主,以海洋文化为辅的区域性文化,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有机结合并协调发展便成为潮汕文化的基本特征。探讨潮汕文化的海洋文化特质,着重刊发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潮汕文化研究的深入。

(三)方言与文化研究,共4篇

主要有冯祥武的《潮汕方言淡化论》,郑海槟的《潮阳话的五个合音字》,林伦伦、林春雨、许泽敏的《南澳岛闽方言语音纪略》等。虽然本阶段刊发的方言研究文章较少,但方言研究的范围扩大了,由原来的注重潮州、汕头、潮阳、澄海,扩展到南澳,也注重方言的变异研究。可见在范围上和深度上还是有所拓展的。

(四)民俗与民间信仰研究,共14篇

民俗研究方面文章,如陈友义的《潮汕婚姻禁忌习俗及其流变简论》《潮汕“营老爷”习俗及其文化审视》,李国平、吴榕青的《揭阳市榕城老城区“行彩桥”习俗研究》,詹双辉的《海陆丰赛会演剧研究》,詹丽峰的《潮汕民间传统仪式的心理功能——以“功德”仪式为例》等;潮汕宗教信仰与家族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如陈占山《潮汕宗教信仰研究述评》,陈泽芳的《宋代潮州佛教的社会功能》,杨子怡的《试论潮汕“双忠”崇拜民俗文化之兴起》,陈友义的《潮汕家训的文化审视》、陈伟的《明代潮州笔架山陈氏的移居与发展——族谱材料与碑刻资料之比较》,黄挺的《16世纪潮州士大夫的家族建构与家史重写——以翁万达的举丁翁氏家族为例》等。民俗文化是民族品格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研究潮汕民俗文化、宗族文化,追溯潮汕地区之民风民性,探寻的正是潮汕文化的个性品格。刊发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旨在促进潮汕历史文化个性品格的深入研究。

(五)宗教与慈善文化研究,共12篇

西方教会在潮汕活动研究的文章,主要有段琦的《对中国基督教发展原因分析的检验——以广东汕头和河南南阳调研为例》,胡卫清的《英国长老会在客家地区传教活动研究(1881- 1949)》,李期耀的《晚清潮汕浸礼教会建构的历史进程》,徐鲁航的《美国浸礼会近代以来在潮汕办学述评》,陈占山的《西方教会在潮汕的医疗慈善活动与影响》,杜式敏的《近代汕头基督教会女校研究——以淑德女校为例》,蔡香玉的《清末民国潮汕新旧教会的妇女事业》等。民间善堂以及慈善文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如杨正军的《潮汕民间善堂组织的历史嬗变》,陈友义的《潮汕慈善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探析》,詹丽峰、秦国柱的《论潮汕文化背景下的民间慈善心理——以2013年潮汕“8·17”洪灾民间救助为例》等。佛教道教、善堂义社、西方教会是潮汕地区多元信仰的表现,也是潮汕慈善文化的心灵源泉,在潮汕文化之中独具一格,是潮汕历史文化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刊发的西方教会研究文章比较集中,而慈善文化研究的文章则略嫌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发掘、组稿。

(六)潮剧与潮汕文艺研究,共22篇

主要有潮剧与白字戏研究的文章,如郑守治的《明代潮调剧本的语体》,蔡毅的《潮剧伴奏乐概述》,董学民的《潮剧对潮汕地区民间音乐的吸收与创造——以民歌、弦诗乐为例》,詹双辉的《从明本〈荔镜记〉〈金花女〉看白字戏的形成——兼谈外来剧种在乡社祭祀小戏衍变成地方剧种过程中的作用》《白字戏来源研究概述——兼谈剧种研究之方法》等。潮州音乐研究方面的文章,如林凤卿的《试论潮乐的文化特色》,廖文兰的《潮州弦诗乐浅探》,陆小兵、蒋声欣的《论潮语歌曲中流行音乐元素的运用》等;潮州歌谣、潮州歌册及其他民间艺术研究的文章,如徐燕琳、陈晓燕的《潮州歌谣研究史述略——地域文化与现代学术潮流的接合》,陈汉初的《畲歌与潮汕歌谣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林朝红的《潮汕方言歌谣词汇特征研究》,刘文菊的《潮州歌册的女性口述访谈研究及传承思考》,王焰安的《20世纪上半叶潮汕民间文学活动概述》,李小澄的《水色流金——谈潮汕民间艺术与水彩画的结合》等。潮剧研究有新的亮点,主要是与其他剧种作了比较研究。同时,畲歌、潮州歌谣、潮州歌册的研究文章也进入了编者的视野。这既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深入拓展的表现,也是《泛韩江文化研究》深入拓展的表现。

(七)侨批与海外潮人文化研究,共10篇

首先是侨批文化研究的文章,如吴二持的《侨批文化内涵刍论》,吴孟显、欧俊勇的《东南亚地区潮帮批信局的历时性特征论析》,陈丽园的《论潮汕侨批的节律变化》《论跨国侨批互动的双重性——以潮汕侨批为中心》,吴孟显的《近代潮汕侨批与墟市的发展关系刍议》,胡少东的《近代侨批业与制度的共同演化——以潮汕地区为例》等;其次是海内外文化交融研究方面的文章,如葛立功、陈景熙的《二战前后槟榔屿潮州会馆组织结构的变迁——以1947年会馆修改章程为案例》,陈志民的《论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的创新思维》,刘琪的《潮汕文化在泰华社会的传承与嬗变》,郑松辉的《论“海上丝绸之路”潮汕节点的遗产价值及其申遗》等。侨批文化是潮汕文化的特殊产物,2013年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为推进侨批文化的研究,刊发的这一系列研究文章,有侨批的文化内涵研究,也有侨批的节律变化分析,还有侨批的跨国互动双重性研究,虽较全面,但数量不多,仍有待推进。

(八)书院与教育文化研究,共10篇

主要有书院研究的文章,如黄瑾瑜的《论潮州书院建制的文化意蕴》,吴榕青的《历代潮州的祀韩书院》,于亚娟的《近代潮汕侨乡的教育转型——以书院衰落与新式教育兴起为中心》等。其次是潮汕教育文化研究的文章,如陈嘉顺、吴榕青的《从教育碑刻看清初地方官师“政教合一”之意识》,陈荆淮的《丘逢甲与岭东同文学堂若干史实考证》,苏文纪、刘晓莉的《丘逢甲创办岭东同文学堂的经过及其影响》,陈卓坤的《近现代潮汕女子教育概观》,黄挺的《海外潮人对潮汕地区兴办大学的推动与贡献》等。教育文化也是潮汕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阶段组织刊发了一组相关的研究文章,从书院到新式教育,对潮汕的教育文化做了积极探讨。

(九)经济与商会文化研究,共15篇

首先是明代以来潮州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研究的文章,如刘强、王元林的《明代潮州对外贸易研究》,洪英《清代庵埠港的盛衰》,王元林、刘强的《清前中期潮州对外贸易研究》,吴二持的《清代潮汕商品经济发展研究》,胡乐伟的《近代汕头的侨资房地产业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黄瑾瑜的《论近代汕头的买办和买办资本》等。其次是潮商经营理念以及商会文化研究的文章,如郑松辉的《儒家文化观与近代潮商经营理念》,陈景熙的《商埠城市的金融行会与地方倾向控制权保证——以七兑票时期的汕头为例》,黄挺的《会馆祭祀活动与行业经营管理——以清代潮州的闽西商人为例》,陈海忠的《内乱还是外患:20世纪30年代的商会问题——以1930- 1936年汕头市商会改选为中心的讨论》《民国商人、商会与政权力量——基于汕头商会档案中一个商人与商会诉讼案例的讨论》,李炳炎的《近代汕头港与枫溪瓷业——以汕头瓷商公会为中心》等。潮汕文化的海洋文化品格孕育了潮商,潮商称誉海内外,潮商与商会文化是潮汕历史文化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本阶段刊发了一批潮汕经济与潮商、商会文化研究的文章,对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拓展有一定的价值。

(十)客家文化研究,共11篇

主要涉及文化兼容和文化认同的研究文章,如宋德剑的《潮客族群互动与文化认同——丰顺县留隍镇九河村的实证分析》,张小聪、房学嘉的《尖山:一个客家村落17- 19世纪的迁台》,朱慧珍的《客家人与少数民族广结良缘建立和谐家庭——广西三江福禄镇民族关系考析之一》《客家人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广西三江福禄镇民族关系考析之二》,杨子怡《朝云祭拜尊崇现象文化根源探》《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对地方文化影响比较论》,冷剑波的《巴色会与广东客家人下南洋关系考略》等。客家侨批文化与民俗文化等研究的文章,如《梅州地区客家侨批业初探》,肖文评的《粤东客家山村的水客、侨批与侨乡社会——以民国时期大埔县百侯村为个案》,房学嘉的《天后文化在梅州的俗化》《从围龙屋的文化功能看其历史文化积淀——以粤东梅县丙村仁厚祠为重点分析》,张应斌的《黄遵宪思想的转变与冈鹿门》等。本阶段刊发的客家文化研究文章相对集中在客家文化的兼容和文化认同方面,对客家文化源流探索有一定程度的拓展和深入。

三、搭建平台,促进地域文化研究

《泛韩江文化研究》专栏,从1987- 2016年,走过近30个年头。栏目名称虽几经变易,但为韩江流域的两大地域性文化尤其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易,在编辑部同仁的努力下,做出了较大成绩,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岭东人文》阶段,是《泛韩江文化研究》专栏的前身,共有17年的编辑历史。尽管少有主动组稿的编辑意识,但伴随着岭东地域潮汕和客家历史文化研究的兴起和逐步发展,在刊发的文章中,还是为潮、客历史文化研究尤其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实绩。后期的《泛韩江文化研究》专栏,从2004年至今,也已走过了13年的编辑历史,刊发148篇文章。伴随着岭东地域潮汕和客家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乃至客家历史文化研究做出了实绩。总之,作为一个高层次的学术研究传播平台,其影响和引领潮、客尤其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路径与走向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一)搭建了学术研究平台

《泛韩江文化研究》专栏为潮汕历史文化乃至客家历史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发表学术文章的平台,使他们中间真正有水平的学术文章有一个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园地。在学报1990年第1期《编者的话》中,编者就曾鲜明地提出:“希望这个专栏今后能真正成为研究岭东的文史、文献以及文化的学术窗口,使潮汕地区内外这方面的真正有水平的学术文章有一个面向国内外的公开发表的园地。”“努力使校外的、特别是地区内的一些选题好、有新意、有见解、有水平的学术文章能有个面世的机会。”地处韩江流域的岭东地区,改革开放之前只有韩山师专一所大专院校,学术性刊物也只有韩山师专学报一家。可见在1980年之前,岭东地区能够为潮、客历史文化研究者提供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学术园地的确是凤毛麟角。1985年《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1987年开设《岭东文史》栏目,不仅是岭东地区潮、客文化,尤其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者的福音,也是岭东地区潮、客文化,尤其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福音,因为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发表学术文章的园地,而且它的创设乃至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岭东地区潮、客历史文化研究的兴起、拓展和深入而逐步发展的。前期的《岭东文史》专栏,自1987年到2003年,共刊发了165篇学术文章;后期的《泛韩江文化研究》专栏,从2004年至今共刊发了148篇学术论文。这一专栏不仅给岭东地区潮、客历史文化研究的选题好、有新意、有见解、有水平的学术文章提供了面世的机会,而且也为岭东地区的潮、客历史文化研究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二)提供了学术标准和规范

专业期刊的专业栏目,一直以来对学术规范要求较高。《泛韩江文化研究》为岭东地区的潮、客尤其是潮汕历史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学术标准和学术规范,树立了学术研究的范例。所谓学术标准,就是学术文章的价值性尺度、创造性尺度和严谨性尺度。即从选题方面衡量,学术文章既要选那些“在学科基本理论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又具备现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选题”,又要选那些具有创造性和独创性的选题。从写作上,要求作者要“从立论中所应涉及的诸如系统关系、纵横关系、因果关系、主客关系进行全面的考察论证,并对这种论证要求有形式结构的完整性、层次性,内部联系的有机性、逻辑性、论据资料的确凿性,语言文字的精练性”[7]。根据这种学术标准,《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1990年第1期《编者的话》中明确提出:“本栏拟发稿的两点要求。其一是,要能在前人时人已达到的学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形成有意义的选题,文章要力求有新意,有自己独立的学术见解,要在国内同专题的成果(指公开发行刊物、公开出版专著中的成果)基础上研究和讨论问题,力避老生常谈和人云亦云。其二是,要尽可能符合学术文章的‘十六字’要求,那就是:无征不信(即文章的全部资料来源,以及采用别人的论点或见解,都要有清楚的交代,分别于文中说明或文末列注);持之有故(即文章提出的见解、论点或断语,都要有比较充分的根据,而且这些根据是出处分明、可备复按的);言之成理(即文章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有独到的、最少是独立的分析和论证);自圆其说(即思路明晰和前后贯串,能合乎逻辑,不自相矛盾)。”学术规范,既是作者写作的学术规范,同时也是学术期刊编者编排规范的核心内容。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尊重前人或他人的学术成果。因为“任何一篇学术论文,从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搜集整理到观点的建立、论证的完成、结论的得出,都离不开对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借鉴和利用”,因此,“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在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注释与参考文献有时互相替代)是构成学术论文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化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论文的学术水平,也反映着作者的文风、学风”[8]。由于历史上岭东地区少有严谨的学术刊物,潮汕本土的学者过去也大多缺乏撰写学术论文的严谨训练,因此,《泛韩江文化研究》(包括《岭东人文》)专栏的开设,就不仅为岭东地区的潮、客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发表学术文章的园地,而且也为岭东地区的潮、客历史文化研究者提供了撰写学术论文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范,提升了潮、客尤其是潮汕地区文化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层次。

(三)促进了岭东地区的潮、客文化尤其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上世纪80年代末,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和客家历史文化研究相继兴起。历史资料的征集整理和研究自然是当时的首要任务,作为学术刊物学术专栏的《泛韩江文化研究》的前身《岭东人文》,有义务把这个任务导向深入。因而,重点刊发了历史与历史人物研究的一批文章,尤其是潮汕历史源头的探寻和史前文化研究以及历史文献的校勘和研究的文章。同时,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地方方言无疑是地域性文化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潮汕方言和客家方言的研究自然是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程。因而,《岭东人文》也就比较系统地刊发了一批潮汕方言和客家方言研究的文章。可以说,《岭东人文》阶段刊发的这一些学术文章,一定程度地为潮、客历史文化研究的开拓和深入发展夯实了基础。

随着潮、客文化尤其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历史文化资料的征集和整理已经不再是首要任务了。成立于1991年的汕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经过22年的努力,征集、整理、收藏的有关潮汕文献、文史资料、文书档案、族谱家乘、人物传记、地方志等书籍就有2.3万册,还出版了4106万字的《潮汕文库》,成为潮汕地区收藏涉潮文献资料最多的特色资料库。因而,把潮、客文化尤其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导向深入便是《泛韩江文化研究》专栏阶段选编的首要任务。由是,《泛韩江文化研究》阶段的选编方向和方法也就相应有所调整。编者变被动等稿为主动组稿,刊发了一系列专题研究的学术文章,如汕头开埠史研究、潮汕文化的海洋文化特质研究、宗教与慈善文化研究、民俗与民间信仰研究、潮商文化研究、客家的文化兼容和文化认同研究等,这些专题,将影响和引领潮、客尤其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的路径与走向,为潮、客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拓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诚然,由于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30岁的《泛韩江文化研究》(包括《岭东人文》)专栏,在成长中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需要完善。

其一,选编刊发的文章偏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而对韩江流域的周边文化(包括客家文化、闽南文化、赣南文化)研究则策划组稿的主动性不足。汕头大学地处韩江下游出海口的潮汕历史文化重镇汕头市,学报在编辑理念上偏重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是无可非议的,但作为大学的学术刊物,编者的视野应该更开阔,应该把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关联密切的周边文化研究纳入编辑的视域之中。《岭东人文》开设之时,视域所及本来就是潮汕和客家两大地域性文化,2004年改为《泛韩江文化研究》,更是力图把客家文化、赣南文化和闽南文化纳入本专栏的编辑板块。但囿于行政区域的影响,始终未能把韩江流域的周边文化研究真正纳入到学报的编辑板块之中,这就造成了编者编辑理念与编辑实践的落差,造成了《泛韩江文化研究》专栏选编内容上的部分短板。

其二,栏目的整体性规划和选题的组稿策划有待加强。作为学术刊物专业栏目的编者,对自己所负责的栏目,既要有整体性的构想与安排,又必须对于每一期稿件的选题和组稿有周密的策划,整体性的规划和周密性的选题组稿策划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整体水平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的编者要有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成竹在胸有条不紊,栏目的学术质量和整体水平才能得到保证。

《泛韩江文化研究》专栏创办的30年,是曲折成长的30年,她拥有天真稚嫩的童年和少年阶段,也拥有茁壮成长的青年阶段。30年的成长伴随着成绩和喜悦,也伴随着不足和遗憾。总结经验,审视过去,展望前景,可以相信,而立之年压在肩上的将会是沉甸甸的担子和收获。接下来的任务:一是在稿件的组织安排上更科学地设置栏目内容,并且强化潮汕文化研究稿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努力再上一个层次;二是在继续充分发挥潮汕文化研究原有专家学者作用的基础上,更要发现、扶植和培养年轻一代的潮学研究学者,积极为年轻学者提供研究成果平台,使潮学研究领域后继有人;三是努力挖掘拓展潮汕文化研究的创新领域,随时洞察海内外潮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成果,使其成为办好栏目的基石,实现《泛韩江文化研究》栏目从内容到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饶宗颐.潮州志·水文志[M].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5:577.

[2]黄挺.潮汕文化源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

[3]王治功.关于潮汕史前文化的年代问题[M]//阙本旭,陈俊华.汕头大学潮学研究文萃(上卷).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210.

[4]黄挺.潮汕文化索源[M]//阙本旭,陈俊华.汕头大学潮学研究文萃(上卷).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47.

[5]王治功.潮人文化至少六千年的科学依据[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1):57.

[6]赵春晨.汕头开埠史实考[J].潮学研究,1995(3):154- 170.

[7]卜庆华.学报编辑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34- 136.

[8]张积玉.社科期刊撰稿与编辑规范十二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36- 137.

(责任编辑:佟群英)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225(2016)03- 0033- 09

收稿日期:2016- 03- 15

作者简介:翁奕波(1950-),男,广东潮安人,汕头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猜你喜欢
客家文化
“客归何处去”
元数据国际交换共享的客家古民居数字记忆工程建设
现代情报(2017年2期)2017-02-27 00:17:10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鄱阳湖学刊(2016年6期)2017-01-16 13:01:29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人民论坛(2016年26期)2016-10-12 17:35:08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
浅析赣南客家文化的开发策略
戏剧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 13:16:23
客家文化外宣材料英译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27期)2016-05-26 19:11:11
客家文化视阈下的赣州市城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求知导刊(2016年8期)2016-04-21 17:44:42
客家文化与客家产品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