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援助与影响(1955-1964)

2016-04-03 14:52:11刘名望
关键词:经济援助赫鲁晓夫卢比

□刘名望

浅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援助与影响(1955-1964)

□刘名望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印度予以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达到了60.4亿卢比,位居苏联对非社会主义国家援助榜首。它不但为印度打造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使西方国家对印度援助的门槛逐步降低并引发了竞相投资的景象,并大大扩大了印度的对外贸易,对印度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赫鲁晓夫;印度;苏联;经济援助

印度独立后,受苏联对印度独立的否定、印度与英美关系亲密及尼赫鲁对苏联的怀疑等因素影响,印苏两国在1947-1953年间并未得到多少发展。①但到了赫鲁晓夫时期,受国内外因素影响,两国关系得到快速发展,这其中苏联对印度大量的经济援助就可见一斑,对印度的社会发展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学界对此的研究颇不多见。所以,本文将在现有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援助做一尝试性剖析,在供学界参考的同时,以管窥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的发展场景。

一、苏联对印度经济援助概况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为印度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尤其是在钢铁与石油工业方面,对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援助概况

冷战开启后,较之美国而言,苏联对不发达国家的援助显得略微晚些。②在苏联建立技术援助委员会(1949)以前,苏联对不发达国家、地区的经济援助主要通过联合国,但认为通过联合国对新近独立地区的援助是西方国家试图保持其影响的一种策略。因此,当要通过联合国进行对外经济援助时,又往往担心被美国人利用而回避。③同时,还受限于其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对外援助比较有限。就政治来说,1947年斯大林的“两个阵营”理论将大多数国家划归到了帝国主义阵营。在两极对抗的格局中,谁都不

可能去帮助自己的敌人;经济上,二战给苏联造成的损失也是史无前例的,战争中,有1700多座城市和村镇遭到摧毁,30000多个工厂企业和90000多个农庄受到破坏。战争期间所遭到的物质损失和物质消耗达25690亿卢布,2660万人死于非命,④基本将苏三个五年计划成果击个粉碎,经济基本上倒退到沙俄时期,有些部门甚至还不如。所以,在战后斯大林时期,苏联对不发达国家地区的援助可想而知,基本上可以忽略。

斯大林后,随着苏联经济的复苏,苏联也开始发起对外援助攻势。1954年2月,在亚洲和远东经济委员会(ECAFE: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Far East)上,苏联代表首次表示要对那些促进和平的国家提供援助,这其中包括印度、缅甸和埃及等,但苏联真正开始对不发达国家地区进行大规模援助则是起始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力提倡“和平共处”战略,其中最关键一个的就是对第三世界的看法发生了很大转变,认为尽管它们大多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帝国主义给它们的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难以罄书的苦难历史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它们成为可以为苏联所利用的新生力量。因此,提出了“和平过渡”理论(就是指不通过工农武装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政权,而是通过“以无产阶级、劳动者……为依据(稳定的多数)的议会”⑤以和平的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个转变为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援助扫清了政治与理论障碍。同时,在美国积极援助的启示下,苏联决策层对援助的认识也大为改观。赫鲁晓夫说:“在同邻国打交道时,我们必须是政治家,而不能是吝啬鬼。我们必须乐意预付将来会用和平和友谊的形式给我们带来巨大报偿的款项。”⑥印度因其先天和后天优势成为苏联对外援助的主要对象之一。

苏联对印度最早一次的经济援助是在1951年1月。当时印度发生粮荒,印度在美国粮食援助遥遥无期的状况下,向苏联、中国求援,最后苏给予了1万吨小麦援助(新中国在本身粮食无富余的情况下,也向印度提供了1万吨粮食援助)。在印度的立场与地位对苏联的作用并不显现的情景下,苏联对印度的援助还是比较注意分寸的。但随着印度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为苏联决策层所认可和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苏联决策层重新审视了印度的战略价值,印苏关系得以改善。由此印苏经贸交往日渐增多,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援助也逐步加大。

1955年2月2日,苏印签署了第一个金额达10.196亿卢比(1.2236亿卢布)的贷款援助协定《比莱贷款》,该贷款主要用于印度比莱钢厂的一期建设;⑦匈牙利危机结束后,作为对匈牙利危机印度立场的回报,⑧1957年11月,苏印签署了第二笔金额达9.375亿卢比(1.125亿卢布)的贷款援助协定《工业项目贷款》,该贷款主要用于六个工业项目的建设。⑨在中印关系恶化前(1959),苏联总共计划对印度提供高达19.571亿卢比(2.3486亿卢布)的贷款援助,位居苏联对非社会主义国家援助榜首。

1959年,中印关系开始恶化。但莫斯科对印度的援助步伐并没有迟缓,而是继续稳步向前。1959年2月28日,苏印签署了第三笔贷款援助协定《伯劳尼贷款》,金额为1.875亿卢比(2250万卢布),主要用于伯劳尼石油冶炼厂的建设;1959年5月29日,苏印签署了第四笔贷款援助《医药工业贷款》,金额达1.5亿卢比(1800万卢布),该贷款主要用于印度医疗器材厂的建设;就在苏联就中印朗久事件发表偏袒印度的塔斯社声明后的第四天,9月12日,苏印签署了关于向印度第三个五年计划提供贷款援助的《第一笔第三个五年计划贷款》协定,涉及金额高达28.125亿卢比(3.375亿卢布)。⑩

随后,两国还于1960年2月签订了一系列技术援助协定。这包括对比莱钢厂扩建——由原来的年产量100万吨扩建成250万吨、将比哈尔的兰契(Ranchi)重型机械厂的年产量提高到8万吨、在比哈尔的伯劳尼(Barauni)建造一座年产260万吨加仑原油冶炼厂、在孟买或其它地区开发油气资源、对内韦利(Neyveli)和阔巴(Korba)的电厂进行扩建等。

在1961年2月20日苏联副总理柯西金(A.N.Kosygin)对印度的访问中,两国签署了《第二笔第三个五年计划贷款》协定。根据该协定苏联将为印度11个项目提供9.375亿卢比的贷款。这些项目包括在巴克拉(Bhakra)建一座容量为48万千瓦的水电站、在古杰拉特(Gujerat)建一座炼油厂、在比哈尔建一座焦煤涤选厂、在比莱附近建一座年产量12.5万吨的碳酸镁和耐火材料生产厂、在孟买进行开发油田等。如此,苏联在印度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尚未开始前就已对印度许诺给予37.5亿卢比贷款援助,合7.86亿美元,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所提供贷款的近三倍(苏联为印度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提供贷款12.75亿卢比)。

在赫鲁晓夫时期,据印度著名对外政策研究专家杰因(R.K.Jain)编撰的《苏联与南亚关系:1947-1978印度卷》一书记载,苏联总共对印度提供了6笔贷款援助,总额高达60.446亿卢比(实际使用达53.0072亿卢比),占苏联对不发达国家经济援助的44%,并完成了对印度15个大型工程项目的援建。

苏联国内对印度的这种大力无私援助也有不同的声音,“我们为印度提供了经济和技术援助。那么印度人能给我们什么做报酬呢?”赫鲁晓夫回答说“当然,除了表示感谢外,他们不能为我们做什么。我们不象美国人,他们虽然花了几十亿美元援助外国,但是既然他们是资本家,他们总是在寻找一种方法以取得掠夺原料的特权或从事合办的投机事业,以便从他们给其它国家的‘礼物’中榨取利润。我们只是希望为我们同印度的关系建立友谊。”“我们的援助是无私的援助。”但尼赫鲁对此颇不以为然。他在一次记者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和赫鲁晓夫先生的观点不一致。一般说来,各国不是按照纯粹人道主义的风格办事,而是根据开明的自我利益。”这显然是,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做法。

(二)对印度钢铁工业的大力援助

在苏联对印度的诸多援助中,苏联对印度钢铁工业的援助,可以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印度独立后,为尽快实现印度的工业化。尼赫鲁政府将发展扩大钢铁产量视为印度的头等大事。当时印国内的钢铁产量需求在400万吨,但国内产量仅有150万吨,每年进口钢材就要花费2亿卢比。为此,印度积极向西方大国——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日本,寻求钢厂援建,仅有西德和英国对此感兴趣。从1953年起,印度便与西德和英国就此事协商,但两国条件要求较苛刻。此时,印苏关系开始有了明显改善,印度便积极向苏联寻求援助,这也很符合尼赫鲁不结盟战略的初衷。很快得到苏的肯定答复,并于1955年2月两国签署了《比莱钢厂的技术与经济合作协定》。

比莱钢厂是苏联在非共产主义国家承建第一个大型项目。为此,赫鲁晓夫亲自把关,并予以了大规模的援助。一期建设中,苏为印提供了价值达10.196亿卢比的贷款,在此后的两次扩建中又分别提供了9.529亿卢比(1959年)和7430万卢比(1961年),并且贷款的条件在当时也是相当优惠,利息低仅2.5%。经过苏联人四年的不懈努力,赶在西德和英国前完工,印对此十分满意。1959年2月1日,印度总统普拉沙德亲自参加了该厂的投产仪式。而赫鲁晓夫对此也很是兴奋,其在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上2月5日的总结发言上,称比莱钢厂是印苏友谊的象征,“让帝国主义者的所有阴谋诡计都在这个高炉的火焰中烧毁吧,……让这个高炉的热量来温暖我们两国伟大的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吧!(暴风雨般的掌声)让我们的友谊像这个苏联和印度两国人民和政府共同努力而建立的工厂所冶炼的金属一样地牢固吧!(暴风雨般的掌声)”“(它)证明了列宁主义和平政策的正确性,它是苏联同正在为加强本国自由和独立而斗争的各国人民进行无私的经济合作的范例。(暴风雨般的掌声)”

尽管比莱钢厂耗资巨大,但尼赫鲁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决定再建造一座钢铁厂——波卡罗钢铁厂(印度第四个钢铁厂)。当公布此计划后,美国对此很感兴趣。有人指出,援建波卡罗钢铁厂将是美对印援助的全部努力的一面旗帜,它将有效抵制苏联的援助。但最终因该厂投资巨大而印财力却是如此有限(是前三个钢铁厂总投资的两倍),同时建成后美国将失去印度这个大客户,最终美国选择了放弃。不得已,尼赫鲁将希望寄托在苏联身上,最终苏联表示同意,并于1965年1月25日签订了援助协议。

(三)对印度石油工业的大力援助

当西方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对印度发展石油工业竭力夸大各种困难时,苏联挺身而出,积极予以援建。

印独立后,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石油工业更是如此,每年印度要为此花掉大量珍贵外汇。在“一五”、“二五”计划中,印度花在石油及其产品进口的外汇大约在10亿美元左右,占两个五年计划在国有部门总投资的11.7%,这种状况使得印度原本并不充裕的外汇储备更加显得捉襟见肘,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阻碍了印度的经济发展。为此,尼赫鲁积极寻求西方国家的援助,但这些国家视印度为一个相当好的市场,不愿进行合作,甚至还发出威胁的声音。在1956年的一个印度政府备忘录里面,国际重建与发展银行指出:“我们的观点就是印度政府坚持要介入到石油开采和发展石油工业领域是一个错误,因为这将使外国石油公司放弃对印度的投资,而这将阻碍印度的经济发展。”此外,美国主导的联合国机构也不鼓励印度政府对此进行投资,理由是石油开采是一个有风险的商业活动,不应该把有限的资源浪费在此之上,私人石油公司有它们自己的资源和人力是做适合最此项工作的人。而垄断印度石油市场的美孚石油、德士古石油和壳牌石油三家公司,为保持垄断,竟谎称印度没有石油且石油工业是一个会对印度经济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高风险领域等等。最后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之下,仅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就为印度开采出石油。到1960年,印度自产的石油基本可以满足印度国内需求的1/3左右。在1960-1965期间,印度开采的石油总量达到了80亿桶左右,价值达15亿美元。苏对印的石油工业建设的援助,打破国外油气公司对印度石油市场的垄断,为印度的油气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显然,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印度的这些援助,对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

二、苏联的经济援助对印度的影响

就单纯的对印度经济援助而言,苏联位列美国、世界银行、英国、西德和加拿大之后,是第六大对印度援助的经济体。同时,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援助主要是贷款形式,赠款相比较西方国家较少。尽管如此,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援助远超它所提供援助所占比例,对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为印度打造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印度的援助基本上是根据印度政府的需求量身定做,为印度建造完成了15个大型项目,这其中包括一座年产400万吨的比莱钢厂,年产300万吨的伯劳尼石油冶炼厂、年产8万吨的兰契(Ranchi)重型机械厂和水力发电站4座(装机容量达7.12亿瓦)等西方国家不愿涉猎的国有重工业部门,这些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为印度打造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大大扩大了印度的对外贸易

由于苏对印的贷款援助可用货物或印度卢比进行偿还,对印度一个外汇极度缺乏的国家来说,这不仅减轻了财政压力和外汇储备不足的困境,还扩大了印度的对外贸易。印著名经济学者塞巴斯蒂安?斯坦尼斯洛斯(M.Sebastian Stanislaus)在其《苏对印经济援助分析与评估》(Soviet economic aid to India: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一书中明确指出,印苏从1950-69的贸易总额为250.65亿卢比,援助所产生的贸易为199.74亿卢比,因此,苏对印援助所产生的贸易对两国贸易的贡献接近80%。对此,作者也认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在赫鲁晓夫时期,苏对印的经济援助基本是以贷款的形式提供,并且可用卢比来进行偿还。苏在得到这些还款后,自然是在印购买它所需要的农产品和初级原料等,这样自然使得印度对苏联的出口大为增长,从1956年的1.55亿卢比到1964年的7.79亿卢比。

这种增长一方面扩大了印度各种产品的出口途径:印度对苏联出口的货物主要是茶叶、黄麻和咖啡等农产品,这些产品在西方国家的销量是比较稳定的,要提高销售额也很有限且竞争也大。但通过与苏联贸易,使得许多在西方不能消化的产品重新又在后者找到了机会。同时,随着印度工业的发展,印度也开始对苏联出口一些在西方市场并不具优势的工业成品和半成品且所占比例逐步上升。1956年这些产品占印出口到苏联的18%左右,但到1963年就上升到30%,到1966年几乎达到了45%。这些产品的出口无疑大大为印度扩大了市场,创造了利润。

此外,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援助,在提升印度对外贸易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说苏联援建的比莱钢厂。尽管耗资巨大,但它所带来的效益也是巨大的。它在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还开始逐步出口创汇。一期建成后当年(1959年2月),比莱钢厂就出口了价值550万卢比钢铁。第二年(1960年)又出口了价值2400万卢比钢铁,以后逐年上升。在向37个出口的国家包括美英法意日等西方先进工业国家,这为印度减少贸易赤字和增加外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使西方国家对印度援助的门槛逐步降低并引发了竞相投资的景象

苏联原本想通过对印度的援助降低印度对西方的依靠及后者的影响力,但尼赫鲁不结盟的二元外交将此转为了东西方集团在此竞相投资援助的场景,其中美国的反应最为强烈。

艾森豪威尔在1958年2月19日的国会上指出:“如果苏联对任何国家援助的目的仅仅是帮助其克服经济困难,而不侵害它的自由的话,这样将会被视为促进自由世界经济政策增长的目的而大受欢迎。但在国际共产主义史上并无此先例,……我们与其它自由国家必须知道苏联集团的援助是一种新的狡猾的长期的工具,是直接朝向这个目的,那就是将它的受援国从自由世界的团体中脱离出来,转而加入到共产主义的轨道中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印度援助,以免印度落入苏联的外交轨道。1951年6月-1965年6月,美国承诺给印度的经济援助,达到292.93亿卢比(约61.516亿美元),其中约80%是在艾森豪威尔在1958年2月19日讲话后给的。

在美苏的示范下,印度接受的外援也是呈几何级数上升。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印度仅仅收到了20亿卢比的资金援助,而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收到的援助资金达到了143亿卢比,第三个五年计划收到的援助资金达到了286亿卢比,这大大促进了印度“二五”、“三五”计划的实施。

同时,在苏联的积极援助下,西方各国纷纷降低援印门槛。比如说当西德和英国得知苏联要对比莱钢厂进行援建时,原本两国对印度钢厂援建的贷款条件由7%的利息降为了5%,原本偿还期为3-5年,也变为8-10年。西德早先更是提出建成后允许其出资控股20%,最后也放弃了,并很快做出了援建决定。对此,赫鲁晓夫在1961年对印度访问时指出,罗尔凯勒钢厂(Rourkela Steel Plant,西德援建)和杜尔加浦尔钢厂(Durgapur Steel Plant,英国援建)的建成也应该有我们的功劳在里面。

再比如,当尼赫鲁政府决定在科钦(Cochin)建设年产量250万桶一家冶炼厂后,美国的菲利普斯石油公司(Phillips Petroleum)则提出了3400万美元而中标,这远比苏联在科亚利所建的同产量冶炼厂所花的低得多,苏当时的总花费为6000万美元,一下为印度节省了2600万美元。

不难想象,如果苏联不选择印度作为主要援助对象,那么它受到的关注自然要小,同时也导致受到的援助也要小。当然这与尼赫鲁积极投身国际事务和在关键时候有选择性地做出亲善举措也是分不开的,由此引发东西方在印度一场新的援助冷战,对印度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苏联的援助也为印度节省了大量珍贵外汇。自1956年起,印度开启了以基础重工业为优先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尽管为此提倡进口替代策略以节省外汇,并从1957年6月起,执行相当严厉的进口政策,有700种商品完全取消进口。但由于进口的设备过多,这些措施并没有有效减缓印度外汇储备急剧下滑的倾向,并在1957-58印度出现了严重的外汇危机,最少时仅有十几万美元。显然,没有苏联的援助,印度将进口更多的机器设备等,将加剧印度的外汇危机。

所以说,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援助不仅大大降低了印度对西方国家的依赖,而且其所产生的影响也远超出它在外国对印度援助中所占的比例。对此,许多印度人也均有同感,来自莫斯科的援助是更有利和更适合印度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理念,它大大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尼赫鲁对此也是毫不掩饰,他在一个场合说:“有了苏联的援助,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将实现快速发展。”所以说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援助对印度的影响是深远的。

注 释:

①刘名望.1947-1953年印度与苏联关系冷淡的原因探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7-22.

②美国早在1949年1月,就提出了旨在防止不发达国家落入苏集团轨道的"第四点计划"和"480号公共法案",印度据此受到了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

③Arthur Stein,India and the Soviet Union:the Nehru era,p171.

④张盛发著:《斯大林与冷战:1945-195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⑤《赫鲁晓夫言论》,第五集,第43页.

⑥(苏)赫鲁晓夫著:《最后的遗言》,第195页.

⑦而且还与印签订了《比莱钢厂援建协议》.苏联对此特别重视.它是苏联第一个对外援建项目,赫鲁晓夫亲自把关,派出了有着多个钢铁厂建设经验的迪姆希茨为总工程师,最终赢得了时间,赶在英德前完成了任务.此举赢得了印度的信任并被寄予了厚望.

⑧刘名望:印度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的政策探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61-66.

⑨它们是1.重型机械厂2.采煤机械项目3.光学玻璃项目4.科尔巴采煤项目5.内韦利火力发电站6.科塔精密仪器项目。R.K.Jain, Soviet -South Asian relations 1947-1978 Vol 1,p559.

⑩R.K.Jain, Soviet -South Asian relations 1947-1978 Vol 1,p559.

2016-05-17

2015年度贵州遵义师范学院博士基金立项项目“尼赫鲁时期的印苏关系研究(1947-1964)”,(项目编号:遵师BS[2015]18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刘名望(1979- ),男,江西省遂川县人,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印苏(俄)关系史、南亚国际问题。

K153

A

1008-8091(2016)04-0111-06

猜你喜欢
经济援助赫鲁晓夫卢比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中外文摘(2017年24期)2017-11-14 03:15:37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土耳其关系发展的表现
清代满蒙联姻关系及对蒙古的经济援助
冷战氛围下的日本经济复苏
完善资助体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毕恭毕敬
环球时报(2014-01-22)2014-01-22 20:44:09
指责
读者(2013年6期)2013-12-25 02:06:12
痛骂之后的掌声
环球人物(2013年8期)2013-04-29 00:44:03
对赫鲁晓夫军事改革的再认识
军事历史(1987年4期)1987-08-16 02: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