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灌溉技术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基于山东省47个粮食主产县(市)的调查

2016-12-28 02:37:23周玉玺李明辉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

□刘 静 周玉玺 李明辉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灌溉技术应用情况调查分析
——基于山东省47个粮食主产县(市)的调查

□刘 静1周玉玺1李明辉1,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节水技术推广是应对气候干旱、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本文根据山东省47个粮食主产县市的调查数据,对农户所在地区的灌溉情况、水利设施建设情况以及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访地区水资源供水不稳定,现有的水利设施与灌溉用水不匹配、老化失修严重,且近几年大多没有兴修水利,77.96%的农户对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并不满足;在输水灌溉环节农户多采用大水漫灌的田间灌溉方式,农田节水技术使用率较低,大多数农户表示有必要并愿意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因此,各级政府应增强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完善供水计量设施,继续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与节水技术推广工作。

农户;水利设施建设;节水灌溉技术

一、问题的提出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基础保障作用。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水资源配置、落实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刘辉、陈思羽,2012)。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在水利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增速上,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有些地区甚至出现灌溉水渠荒废,土渠跑冒滴漏严重等现象,农业水资源利用率甚至只在 10%左右(吴松,2015)。近年来,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减少,全国小

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呈下滑趋势。农田水利建设滑坡,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粮食增产,而且严重阻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林万龙,2005)。因此,对现有灌溉区全面进行水利设施续建和节水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

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与节水改造应该明确粮食主产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收益主体和投资主体,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合理引导农民筹资筹劳(谭向勇、刘力,2007)。唐忠、李众敏(2005)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田水利建设相关利益主体对其投入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出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主体应该是政府和农民。政府的投资态度是肯定的,但意愿投资比例均较低,县乡政府的地方公共品供给能力、水利建设资金缺口影响其意愿投资比。而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意愿主要受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缺口和农户人均耕地面积、家庭收入结构、家庭财产、户主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刘力、谭向勇,2006)。蔡荣(2015)以江苏省盐城市南洋镇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分析对象,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分别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集体管护效果和个体投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被调查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绝大多数管护效果较差且仅有约40%的农户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具有投资意愿。因此,应该完善政府、社会、农户三方面主体的投融资机制(张琰、叶文辉等,2011),提高认识,广辟渠道,加大建设资金来源,加强监管,积极创新农村水利设施建管新模式(吴松,2015)。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重点分析山东省15个地市47个粮食主产县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揭示制约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政府制定节水型农业发展政策,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供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调查农户基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15年8月-9月,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农”省情调研中心利用暑期,对山东省15个地市47个粮食主产县进行的实地调研。调查以访谈和问卷方式进行,共收回问卷214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问卷有效率达91.12%。问卷内容涵盖了村庄基本信息调查、农户家庭基本信息调查、灌溉情况、水利设施建设情况以及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样本区域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数据的区域分布情况

表1显示,调研地区涵盖了鲁西南、鲁西北平原地区、鲁中丘陵区和胶东半岛丘陵山区,包含了山东省主要粮食生产区域,样本数据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半岛地区(包括青岛、威海、烟台、潍坊、日照),共82份,占42.03%;鲁西北地区40份,占20.52%;鲁中地区20份,占10.26%;鲁西南地区53份,占27.19%。

(二)调查农户的基本特征

1.农户家庭基本信息

从年龄分布上看,受访者年龄分布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状,多数受访者年龄集中于41-50岁区间上,占46.67%;31-40岁和51-60岁区间上的受访者所占比例相同,为17.95%;18~30岁和60岁以上的受访者人数最少,分别占10.77%和6.67%。从文化程度上,初中文化所占的比例最大,占47.94%,接近受访者的半数;小学及以下和高中文化水平,分别占20.62%和20.10%;大专和本科及以上的受访者合计占11.34%。这表明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见表2)。

受访农户户均人口4.472人,户均劳动力2.759人,其中每户1.754个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户均耕地面积11.194亩,其中灌溉面积9.576亩,占85.55%。受访农户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玉米、小麦、花生,还有少部分大豆、水稻等。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家庭总收入在10000-20000元区间内的受访者所占比例最高,占37.63%,20000-30000元和30000元以上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分别占22.68%和24.74%,仅有0.52%的受访者家庭总收入不足5000元。在家庭总收入中,农业收入增加的受访户占61.90%,减少的占29.10%,8.99%的受访户2014年农业收入与2013年相比相差不大。受访农户农业生产投入占家庭经营费用的比例约为36.83%,其中有68.21%的受访户表示2014年农业生产投入比2013年增加,18.97%的受访户减少,12.82%的受访户2014年与2013年的农业生产支出相差不大。

表2 农户家庭基本信息

2.受访农户自然环境特征

从受访户所在地的地势特征看,平原居多,占74.87%,山地和丘陵分别占2.56%和22.56%。受访户承包地所属灌溉区类型中,井灌区占60%,引黄(淮)等灌区占11.79%,水库引流灌区占7.18%,水库提水灌区占7.69%,引湖灌区占0.51%, 12.82%的属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灌溉区类型。

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短缺形势加剧,旱灾已成为我国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干旱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76.41%的受访户反映近五年来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旱灾,其中受旱次数为1~3次的所占比重最大,占55.38%,21.03%的农户遭受过3次及3次以上的旱灾,23.59%的受访户近五年来没有遭受干旱的影响。76.41%的受旱灾影响的农户中,每次旱灾给家庭带来的经济损失分布比较均匀:200元及以下占25.13%,200-500元占15.18%,500-800元占26.18%,800-1000元占16.23%,1000元及以上占17.28%。

表3 农户家庭受旱灾情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受访农户灌溉情况

从农户所在地灌溉水源充足情况来看(见表4),受访农户所在地灌溉水源短缺以及非常短缺的占31.29%,灌溉水源充足以及非常充足的仅占20%,这与山东省近年来干旱缺水状况相吻合。由于干旱缺水,灌溉对于农业生产必不可少。受访农户每年灌溉次数以及灌溉用水量差异明显,从195份有效问卷来看,受访农户平均每年要灌溉3.85次,每次每亩灌溉用水量为91.36立方米,用水量较多。农户灌溉的供水方式绝大部分是村集体和个人,分别占45.31%、40%,采用供水公司和合作供水方式的农户较少。多采用按灌溉时间的方式计量用水,占40.57%,其次是按用电量、灌溉面积和用水量计量,分别占25.64%,19.49%,7.69%,还有3.59%的农户采用按灌溉次数计量。采取这种简单的用水计量方式,不仅会造成用水浪费,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户节水技术的采用。

表4 受访农户灌溉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有42.22%的受访农户2015年灌溉面积比2014年增加,32.22%的受访农户减少,不变的占8.89%。其中42.48%的受访农户认为灌溉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原因是受自然条件所限,水资源供水不稳定,另外认为原因是建设占地、退耕的占7.84%和6.54%,机井报废和工程设备损坏报废分别占3.27%和0.65%。

表5 灌溉面积变化及变化原因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状况

195个有效受访者所属的村庄土地总面积为507944亩,其中耕地面积为24793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81%,有效灌溉面积为19523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8.42%,占耕地面积的78.7%,另外还有可利用的土地、林地、荒地(荒地、荒滩等)以及其他类型的土地约119517亩。平均每村拥有机井数目57眼,泵数65台,每年总用水量约为27.33万立方米。受访村庄农田水利设施多数建立于2000年以后,占28.35%。从变化趋势上可以看出,农田水利设施建立年代从50年代到2000年以后是呈递增趋势的,表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逐渐增加。从近几年水利兴建上看,18.56%的村庄近几年没有兴建水利,77.84%的村庄近几年有兴建水利,但其中53.61%的村庄兴建水利很少,24.23%的村庄兴建了很多,另外还有3.61%的调查者不清楚(见表6)。

表6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从表7可以看出,48%的受访农户认为本村的水量与水利设施配套,48%的农户认为本村的水量充足但水利设施跟不上,64%的农户认为本村有基本的水利设施但水量不够,还有33%的农户认为本村的水量和水利设施都不够。在调查中可以发现,认为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多种问题的农户占比重最大,占35.38%,剩余的64.62%的农户中有37%认为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技术投入不足,32%的农户认为资金短缺,30%的农户认为维护不够,24%的农户认为设施老化失修,另外还有3%的农户认为人员配备不合理。关于水利设施维修方面,超过一半(54.87%)的受访者所在村庄没有每年都对水利设施进行维修。

表7 现有水利设施存在问题

受访农户中认为现有农田水利设施不满足以及非常不满足家庭农业生产的占32.32%,认为满足以及非常满足的占22.05%,其他45.64%的受访农户认为现有农田水利较为一般。随着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显著,人们逐渐意识到水资源是稀缺资源,农户越来越意识到农田节水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在受访农户中只有1.04%不愿意参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73.57%的农户愿意以及非常愿意参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表8 农户对水利设施建设的看法

87.18%的农户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他们认为政府需要在财政收入(占46.1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占13.85%)、技术服务(占9.23%)、人员培训(占2.05%)以及其他方面(占28.72%)做出政策支持(见表9)。

表9 政府在水利设施建设上的作用

在制定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规章制度方面,79.9%的农户认为制定规章制度是重要的以及非常重要的,只有3.09%的农户认为制定规章制度并不重要。受访农户认为责权明确(占23.08%)、收支透明(占25.13%)、避免纠纷(占9.23%)、不合理的奖惩制度(占8.72%)、定额用水(占7.69%)是制定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制度的重点内容。另外还有26.15%的农户认为以上内容在制定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制度中都比较重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见表10)。

表10 制定水利设施管理规章制度

(三)农户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情况

受访农户中,42.78%的农户表示进行灌溉时,灌溉用水量一般年份没有限制,36.08%的农户表示从来没有限制,14.95%的农户表示较旱年份有上限,仅有3.61%的农户表示不管什么年份都有上限。这种无上限的灌溉用水量,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阻碍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在输水灌溉环节使用大水漫灌形式的农户占48.72%,接近受访农户的一半,这从侧面反映出大水漫灌仍然是农户田间灌溉的主要灌溉方式,农户的节水潜力还很大。另外还有17.95%的农户使用土渠和水泥土渠,能降低用水量的田间节水技术(喷滴灌、微灌和低压管灌)使用率偏低,仅占27.18%。因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积极推广农业节水技术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表11 现有灌溉技术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很多农户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都有一定的认识。在受访农户中,94.87%的农户表示有必要或很有必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4.1%的农户表示有没有都可以,仅有1.03%的农户表示没有必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在回答影响采用节水技术的原因时,32.47%的农户认为“地块零散,不好采用”,这与受访农户所处地势有关;24.74%的农户表示“个人投资太大,负担不起”;15.98%的农户表示“土地面积太小,不值得”;还有“降水不确定,使用率低”(占4.64%)、“用水便宜,没有必要”(占3.61%)、“水源充足,没有必要”(占2.06%)等多种原因,这又表明农户的节水意识还比较淡薄。有48.72%受访农户表示喷滴灌是最适合粮食作物的节水灌溉技术,其他农户认为渠道防渗技术(占16.41%)、低压管灌(占15.9)、微灌(占12.82%)是最适合粮食作物的节水灌溉技术。

表1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

针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愿意,受访农户中有121位农户表示愿意,47位农户表示非常愿意,占86.15%;有26人表示有没有都可以,仅有1人(占0.51%)表示不愿意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对于农户能够接受的节水技术投资额,66.67%的农户表示能接受的投资额是1000元以下,20%的农户能接受的投资额是1000-1500元,10.77%的农户表示能接受的投资额是1500-2000元,1.54%的农户能接受的投资额是2000-2500元,能接受2500元以上的农户仅占1.03%。从变化趋势上可以看出随着节水投资额的增加,能接受的农户数越来越少。

表13 是否愿意应用节水灌溉技术

从表14可以看出,认为农业节水技术最好政府拨款与政府补贴,村集体建设占得比重相同且最大,分别占35.9%;政府补贴,个人投资占15.9%;另外有2.56%的农户认为最好由农户个人投资建设,1.54%的农户认为最好完全由村集体投资建设。在选择最好的节水技术推广方式上,农户更希望由政府投资推广,占61.54%,14.36%的农户选择其他农户示范,13.85%的农户选择交给村集体来办,3.59%的农户选择自己投资改进,仅有1.03%的农户认为用水协会推广是最好的节水技术推广方式,农户对用水者协会这种新型的用水组织形式不太了解。

表14 农户节水技术投资主体及推广方式

关于由谁承担节约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责任方面,25.26%的受访农户认为政府水管部门应该承担主要责任;24.74%的农户认为农户个体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认为村集体应承担主要责任的农户所占比例与认为乡镇以上各级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的农户所占比例相同,占20.1%。农户更愿意接受的节水管理政策是“给节水者补贴”,占受访农户的68.42%;认为“给超额用水者罚款好”的占8.42%。(见表15)

表15 节约农业灌溉用水的职责承担者以及对农户节水行为的奖惩

四、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访地区水资源供水不稳定,现有的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但无人维修,且近几年大多没有兴修水利,大多数农户对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并不满足,73.57%的农户愿意参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另外在输水灌溉环节农户多采用大水漫灌的田间灌溉方式,农田节水技术使用率较低,大多数农户表示有必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86.15%的农户愿意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节水技术推广的潜力很大。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农田水利的经济投入力度。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大力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谋求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关政府部门要协调好各部门、各单位的关系,扩大政府预算中针对农田水利建设和维护的专项投资。

第二,增大资金与科技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喷、滴灌为主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我国在农业节水技术推广过程中,节水效率相对较高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程度偏低,采用喷、滴灌节水技术比例较低,并且采用喷、滴灌节水技术的面积呈下降趋势,因此,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也是稳定我国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的稳定性必选路径之一。

第三,完善供水计量设施,按用水量计收水费。由上述调查可以发现,山东省大多数灌溉区仍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形式,灌溉水量一般没有上限,并且由于计量设施不完善,大多采用按灌溉面积、次数计费。这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阻碍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所以要加大供水计量设施的建设,调动地方政府、村集体及农户的各方积极性,建立健全供水计量设施,使灌溉供水单位具备计量收费的硬性条件,从而能够实现灌溉用水按用水量收费。

第四,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支持新技术的研究,加快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成果转化与推广。政府还应该做好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规划工作,制定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规章制度,并对农户节水行为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农户的积极性。

[1]刘辉,陈思羽.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对湖南省粮食主产区475户农户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2,02:54-66.

[2]吴松.创新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J].宏观经济管理,2015,03:70-72.

[3]林万龙.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理论分析及其现实含义[J].中国农村观察,2005,02:31-37.

[4]谭向勇,刘力.粮食主产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04:41-46.

[5]唐忠,李众敏.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缺失的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02:34-40.

[6]刘力,谭向勇.粮食主产区县乡政府及农户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意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2:32-36+54.

[7]蔡荣.管护效果及投资意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合作供给困境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78-86.

[8]张琰,叶文辉,杨小明,沈青.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的研究——以云南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1,05:180-185.

[9]吴松.创新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J].宏观经济管理,2015,03:70-72.

2016-02-18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1YJA630217);山东农业大学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项目(14XSK2-02);山东省“三农”问题软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山东省农业应用技术创新重大项目“山东省粮食产能增长与创新管理研究”、“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协调发展创新综合研究”。

1.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泰安,271018;2.山东省农科院,山东 济南,250100

刘 静(1993- ),女,山东日照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周玉玺(1970- ),男,山东潍坊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经济、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本文通讯作者;李明辉(1980- ),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经济。

F323.213

A

1008-8091(2016)04-0068-09

猜你喜欢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
坚持节水
品牌研究(2023年3期)2023-02-09 11:34:24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云南农业(2021年10期)2021-10-22 01:13:10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云南农业(2021年9期)2021-09-24 11:57:06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云南农业(2021年8期)2021-09-06 11:36:44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云南农业(2021年3期)2021-04-24 02:30:54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中华建设(2019年6期)2019-07-19 10:12:46
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