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媛媛
漫谈高校声乐教师的好样子
Talking about good behaviors of college vocal music teachers
文/李媛媛
高校是声乐学生成长成才的沃土,高校声乐教师在学生成长的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师德。只有树好形象,立好样子,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领航者、立身做人的指路人。
高校;声乐;教师
高校要有效地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特别是艺术类院校,要培养优秀的声乐艺术人才,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师资力量、过硬的教学团队,必然会对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他们既要有科学的演唱方法、较强的教学范唱能力、良好的钢琴伴奏水平这些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文化艺术修为和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通过树好自身形象,在言传身教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育人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中,提高授课教师的素质是无可争议的焦点,其中师德修养由于教师在院校中的特殊地位作用,显得尤其重要。教师的师德是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的思想品德,是对事业,对美的心灵的自觉追求,涵盖各个方面,简要而言,个人品行是教师的做人之魂,人生操守是教师的立身之本,道德操守是教师事业之基,学术操守是教师的必修之课。高校的青年声乐教师,要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贯彻党对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自觉把自己的各项工作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一工程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进步,健康成长。要时刻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本着对院系建设发展负责,对学生成长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开展教学工作。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恪守规则,专注艺教,富于研究,牢记“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多长智慧,少想名利,莫问索取。
为师者不仅要铸人,更要铸魂。《礼记》有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要有火种。师魂,就是传递光明的火种。高校声乐教师从事劳动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是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灵魂”。教书要以育人为目的,育人又以教书为基础。教育功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育者自身人格魅力和灵魂的健全程度。教师的精神境界、品德情操、学术见解、治学态度都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学生的天职是学习,是获取知识,教师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学生极可能效仿。“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关于教学指导思想方面的,要始终坚持先学一步,对于本专业最经典最权威的知识要点,要始终坚持深学一层。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学习文学鉴赏、曲艺评述、美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充电提高,拒绝浅层次徘徊,真正理解作品的意蕴、抒发的情感,做出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诠释,给学生以正确的启发与引导。时刻牢记“教育无小事,处处做楷模”的要求,当好为人师表的典范。
“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术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学风、研风,都会给学生树立榜样,也会给他们提供鞭策,激发他们的动力。现实生活中,个别声乐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工作,注重给学生传授知识,往往淡化了对科学的孜孜追求,其中,既有艺术类成果标准要求高,体系研究难度大的实际情况,也有个人方面的原因。高校教师特别是声乐教师,应重点从声乐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声乐理论归纳研究、声乐表演实践研究等方面着手,找准研究目标,定实研究举措,鼓足研究动力,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成果。教学能力也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作为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领路人,要强化危机意识,深刻认识到,仅依靠已有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师要求,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必然要遭到时代的淘汰,应注重教育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和业务水平。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如果说教育事业是教师的一种理想、理念,那么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本职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而言,无论是知识的获求,技能的提升,还有品德的培养,都同他们的情感提炼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教师要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作用的发挥,把关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炽热的爱去感化每一位学生,去赢得学生的爱好和信任,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态去打开自己的心扉,乐意听从教诲,圆满完成他们的学业。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态度淡漠,则必然会成为教育的障碍。诚如一位资深教师说的:“假如你厌恶了你的学生,那么,当你工作开始时意味着你工作的结束。”声乐教师长期与学生近距离、一对一接触,崇高的师爱是与学生心灵沟通的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架构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热爱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学生今后的工作中处处为他们着想,才能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学生,才能对得起诲人不倦的职业道德。
(李媛媛/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陕西 宝鸡 721016)
[1] 张前.专业音乐教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
[2]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7.6
[3]刘元平.关于声乐教师能力结构的思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3)
[4]余虹.声乐教师的角色定位[J].中国音乐(季刊),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