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我国高等钢琴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革新

2016-04-03 07:51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色技术

王 秋 弘

(沈阳音乐学院 钢琴系, 辽宁 沈阳 110818)



论新时期我国高等钢琴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革新

王 秋 弘

(沈阳音乐学院 钢琴系, 辽宁 沈阳110818)

摘要:介绍了我国高等钢琴教育的现状,指出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艺术个性和对音色美感的认知能力的激励与培养,钢琴专业课教学模式应体现多样化。认为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钢琴艺术人才。

关键词:钢琴教学; 艺术个性; 音色; 技术; 艺术; 教学模式

一、 我国高等钢琴教育的发展历程

钢琴作为一种独立学科进入我国的高等音乐教学体系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从20世纪之初开始,高等钢琴教育就一直成为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肇端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1]。之后,随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体系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钢琴作为器乐学科中最主要、最重要、受众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艺术学科自然也向着高水平、专业化的方向进一步迈进。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日益频繁的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教育事业全面停滞,这当然也包括高等钢琴教育事业。从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的钢琴艺术交流基本仅限于与苏联之间,而苏联的钢琴教育理念自身也并没有跟上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潮流,因此我国的钢琴教育理念在这几十年中变得愈加陈旧、呆板,严重脱节并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开始,古老的国度又一次敞开大门,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复苏,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其中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也成为其中发展速度最快、波及范围最广的艺术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钢琴学员最多、高校钢琴专业招生人数最多的国家。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我国钢琴教育工作者值得骄傲和肯定的成绩。但在肯定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作为代表我国钢琴演奏最高水平的高等音乐教育,同样要对高等音乐院校的钢琴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并在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着力改进或改正自身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也必然引起人们对自身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国钢琴艺术取得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虽然我国的钢琴学员数量和高等钢琴教育规模都冠绝于世界,但高等钢琴艺术教育理念却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和时代的步伐,显得有一些滞后了。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信息交流日益快捷、频繁、深入、全面,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而在这种大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很多高等艺术院校却还在沿用苏联时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这无疑是严重与社会和时代相脱节的,是不利于我国钢琴艺术水平提高与发展的。

高等钢琴教育所要培养的是要走上舞台的专业演奏人员和高水平的基础钢琴教育人才,因此可以说高等钢琴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我国整体的钢琴艺术水平。作为代表我国钢琴教育最高水准的高等钢琴教育无疑要承担最主要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发展中任何事业的革新与进步都要从人的思想和意识的改变开始,对于钢琴教育更是如此。要想真正的提高和促进我国钢琴艺术事业发展,首先应该紧紧把握社会和时代发展脉搏,改变和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这样才能使所培养的钢琴艺术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二、 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激励与培养

艺术家与“匠人”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技术是匠人的全部,而在艺术家手里技术只是表现自身情感和思想的手段。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单纯的“技术流”和模仿都是极为可耻的。艺术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不同凡响,不随波逐流的艺术个性。对钢琴艺术而言更应如此,一个钢琴演奏者对观众的最大艺术吸引力便是其独特而鲜明的艺术个性所呈现出的艺术魅力。这并不是否定技术的重要性,相反,钢琴演奏技术是演奏者表现自身情感、思想、艺术魅力和艺术个性最重要的保证和手段。但绝对不能将“手段”等同于艺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演奏技术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在此基础上能够充分表现其自身的艺术个性,展现其艺术魅力,这才是演奏者能够真正征服听众的魅力所在[2]。

当前,高等音乐院校中的很多教师在教授学生一首曲目的时候往往偏重于音乐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的音乐细节的处理,应该肯定的是这种教学手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音乐知识,演奏水平提高速度也很快,但也导致学生自主思考的艺术思维能力和艺术个性的缺乏甚至缺失。因此,应该在平常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主观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艺术个性的启发及引导。要在为学生讲解一首作品音乐知识的同时最大可能地引导和启发学生,让学生去分析其蕴含的深层次东西,想象其中的音乐意境,并通过自身的理解将作品的音乐情感与思想表现出来。而在具体的演奏处理层面,不要执著于“一字一句”的要求和规范,要从作品整体的大局着眼,首先帮助学生从掌握作品的整体音乐情绪与感觉,在局部处理上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或相对充足的发挥空间,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在诠释作品时有自身的理解或见解,使教学更加具有包容性。这种宽松的教学气氛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艺术个性得以保留,这也符合、遵循艺术教育的本质核心规律。

另外,应该更加鼓励学生在演奏中运用适当、恰当的肢体语言。事实上我国传统器乐在演奏上一向是非常注重并擅长运用肢体语言来辅助音乐表现的。而实践证明,无论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还是西洋古典乐器,恰如其分的适度的肢体表现会对音乐的表现和诠释起到非常好的促进和辅助作用。一方面钢琴演奏者可以通过运用肢体动作更加快速地进入演奏状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肢体表现还能够极大地带动观众的情绪,将观众迅速地带入钢琴演奏的音乐意境,这不但增强了钢琴演奏者与观众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能够使观众更加鲜明和直接地感受到钢琴演奏的艺术魅力。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虽然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在演奏时肢体表现非常具有表现力,但钢琴演奏专业学生在肢体表现上却往往显得有些呆板。因此,应多向我们的民族器乐演奏专业“取经”。这种适当的借鉴对我们舞台钢琴演奏是大有裨益的。

三、 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音色美感的认知能力

我国当前的钢琴演奏无论是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法、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受到了苏联钢琴学派的影响。苏联钢琴学派,或者说俄罗斯钢琴学派在钢琴落键的音色上非常具有“唯美性”的审美特质。这种审美标准和审美理念要求每一次触键都有严格、具体的规范动作,要求大臂带动小臂,最终将力量集中落于指尖,较为缓慢、沉稳的触键,保证每一个音符的音色质量。当前,这种对于音色的审美观念和教学规范事实上已经落后于欧美国家的钢琴演奏观念。欧美最前沿的钢琴音色美感审美标准和理念认为,钢琴的音响色彩并不能够独立存在,每个音符的音色都要与整体的音乐情绪或意境相符合,为作品思想和情感的表现服务。

唯美的音色未必就是正确的,或是“好”的音色。作为一个高水准的钢琴演奏者,首先要对所演奏的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对作品的表现有一个整体的音乐构想,不同的音乐情绪需要不同的音色进行诠释和表达[3]。音色的变化取决于触键方式和力度的变化,比如缓慢沉稳的触键虽然能够获得完美的音色,但如果一个乐段的音乐是要表现出紧张或激动的情绪,那么要想表现出这种情绪触键的速度就要适当加快,但如果只从单独的音色美感的标准角度来讲,这种触键所产生的音色自然是不够“美”的;但如果从更加形象生动的诠释音乐形象的角度和标准来讲则是非常正确和更为合理的。这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缓速、沉稳触键所追求的音色要求,如果忽视作品音乐情绪和变化,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这种触键方式和音色就会使音乐的整体显得单调,缺乏变化性和表现力。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样的音色不应该有完全统一的规定,而要根据不同作品,不同音乐情绪的变化而定。

必须指出的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容易将钢琴音色的变化等同于强弱的变化,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并没有深刻地认识或重视这一问题。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在演奏时显得非常机械,缺乏情感和表现力[4]。因此,必须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钢琴的音色变化就像人们说话和歌唱的音响色彩一样,每个人的声带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声线,从一个人的声线上非常容易区分不同的讲演者或演唱者,每个人的演奏都有轻有重,但人们却无法也从来不会根据声音的强弱去区别他们。细腻的钢琴音色变化不仅仅能够塑造出更为形象生动的音乐形象,同时也能够更准确、全面地展现出演奏者自身的艺术个性特征与魅力。

四、 在对待钢琴演奏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还需更加辩证和理性

我国的钢琴技术和教学水平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事实证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度”的控制与把握。近些年来,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专业团体都出现了一种过度关注于演奏技术与技巧而忽略演奏风格与韵味的倾向和问题。经常会有这样的审美体验,当欣赏学生钢琴演奏时会感到他们在技术方面的娴熟,但同时总会感到他们的演奏缺乏一些东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味道”。究其根源,很多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于演奏技术的训练与提高,而忽略了音乐风格的把握与音乐感觉的培养。这也是当前我国很多专业院校的一个“通病”。久而久之,在很多专业院团中、在很多专业舞台上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唯技术论的艺术误区与审美偏差。不能否认钢琴演奏技术的价值和意义。事实上必须承认,高超的演奏技术毫无疑问是钢琴水平提高的最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良好的技术作为依托,一切的情绪情感与艺术风格都无法准确和完美表现。技术是情感与艺术风格表现的前提和手段,而情感与艺术风格的表现则是钢琴演奏的最终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应该深刻地认识到,钻研技术、提高技术、发展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表现艺术风格的魅力,而万万不能将“手段”当成“目的”,更不能矫枉过正,否定技术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只关注情感与艺术风格,这对我国钢琴艺术事业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我们民族性格中常见的“非黑即白”,爱走极端的思维方式,对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同样是不可取的,要坚决杜绝的[5]。

由此可见,在日常教学与实践中,在对待技术与情感及艺术风格表现与把握上,在注意改正“唯技术论”误区的同时更应该保持客观理性的思维和态度。要真正理解和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钢琴艺术应坚持“两条腿走路”,让技术与情感及艺术表现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协调发展。

五、 钢琴专业课教学模式应更加多样化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艺术类高等院校招生人数呈逐年上升。单一的“一对一”专业主课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钢琴人才的要求。这并不是要否认一对一的专业教学模式,对于钢琴专业来说,学生日后无论从事教育还是表演工作,一对一授课都是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钢琴实践能力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但一对一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在一对一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实践课或小组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听课”“观摩”与交流、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几人一组的小组课能起到这种作用。一方面,学生通过旁听教师对其他同学的教学,能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及曲目有一个更加清晰、更加细致、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能增加自己的曲目量。钢琴教学不同于其他文理科类的学科教学,钢琴教学的过程更是一种思想与情感的沟通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沟通,学生之间对于钢琴学术的沟通与交流都能极大地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进步,这对于全面地掌握钢琴实践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6]。实践课或小组课就为这种沟通与交流搭建了最佳的平台。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采取以一对一小课为主,以实践课或小组课为辅的综合专业课教学模式,在大力提高学生演奏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艺术理解力的培养,最终真正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在专业小课和小组课的课时比例分配方面可以采取不同年级不同比例的策略。低年级的学生,如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只开设专业小课,在进入三年级以后,学生的小组课比例应该逐渐有所增加。学生在刚刚开始系统的专业学习时还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艺术思维与辨别能力,这时如果盲目开设小组课,是起不到任何沟通和交流目的的。这个阶段应该全力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使其具有较为完整成熟的艺术理念。小组课比例分配的比重尤其需要注意,无论三年级还是四年级,学生每学期的小组课时总数都不能超过小课。在专业课教学模式的设定上,钢琴演奏水平的提高是我们教学的核心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小组课的教学效果是建立在小课的有效进行基础上的,是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水平提高的非常必要的教学手段。通过这种复合化的专业授课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专业小课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专业教师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与水平,清楚地了解艺术或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艺术是真诚的,容不得半点虚伪,钢琴教育同样应该是真诚的,不允许有半点虚假。

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已经历了百年,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这与钢琴教育界的整体努力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高等钢琴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钢琴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革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再生. 西方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8:123-134.

[2] 杨易禾. 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3:234-235.

[3] 卓非亚·丽莎. 音乐美学问题[M]. 廖尚果,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76:256-257.

[4] 鲍利斯·贝尔曼.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M]. 汤蓓华,译.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2:12-15.

[5] 魏廷格. 中国钢琴名曲30首[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14-15.

[6] 约瑟夫·列文. 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M]. 缪天瑞,译.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34-45.

【责任编辑张跃双】

Innovation of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Chinese Piano Education in Colleges in New Era

WangQiuhong

(Department of Piano,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Shenyang 110818, 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iano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is introduced. It points out that the motivation and cultivation on students’ artistic personality and the cognitive competence on aesthetic of timbre should be focused on, and the teaching modes of specialized course of piano should embody diversification. It considers that, to cultivate piano art talents that could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the times,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should be update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piano teaching; artistic personality; timbre; technique; art; 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J 6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464(2016)02-0209-04

作者简介:王秋弘(1968-),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1-09

猜你喜欢
钢琴教学音色技术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